為什麼古代犯人要秋後問斬?原來是皇帝迎合「上天意願」

2020-12-09 韓說古今

「來人!將犯人押進大牢!秋後問斬!」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對這句臺詞早已熟記於心。重罪在身的囚犯,接受層層審問後,便會被判以秋後問斬。想必很多人要問了:為何判決之後不會當場處決,非要在秋後才能問斬呢?如果在此期間,犯人被「保釋」或是越獄,豈不是功虧一簣。

其實之所以「秋後問斬」,除了是古代的刑法規定之外,還和皇帝的「封建迷信」,以及對百姓的警告力度有關。

古代選擇對犯人秋後問斬的3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順應「上天意願」。

為什麼處刑要順應天時呢?這便和古人的「迷信」有關,他們認為一年四季,不能做反季節的事情。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記載: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罰、刑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

春夏季是萬物復甦,植物生長的季節,代表「生命和希望」,所以適合慶祝喜事和獎賞功臣;而秋冬季節萬物凋零,寒風肅殺,給人一股悲涼之感,所以適合賞罰和處刑。

仔細想想,又的確有些應景,倘若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將犯人當眾處刑,也是煞風景之事。

皇帝既然自稱為天子,上天有四個季節變換,自己當然也要順應「慶賞罰刑」四政,從而順應天道,否則會失去上天對皇家以及百姓的眷顧。

《禮記》中也有「仲春之月,勿肆掠,止獄訟」,春夏時節,植物生長茂盛,生機盎然。如果在春夏處刑,等於是違背上天的運行秩序,會遭受「天譴」。於是乎,歷朝歷代都選擇凋零肅殺的秋天行刑。

第二個原因:對百姓起到警示作用。

大家都知道,犯人的行刑的地點,一般在菜市口。那裡空間寬敞,人流眾多,百姓大都會聚集於此。這樣做也是為了給百姓起到警示作用:誰敢違抗刑法,下場便是身首異處。然而春夏時期,百姓大都要忙於農活,沒有空閒時間關心陌生犯人死活。如果在春夏處刑,圍觀的「觀眾」少之又少,無法起到警示的作用;

而秋冬季節則不同,百姓收完糧食,大都賦閒在家。當時沒有手機、電視,遇到斬首這等事情,當然會出門看熱鬧。處刑結束後,犯人的罪行和下場成了百姓們的飯後閒談。而且他們還會四處告知。在大範圍的告知下,百姓心中自然有了忌憚,不僅懂得了相關的刑法,也不敢隨意觸犯。畢竟親眼看過犯罪之後的下場,犯罪率也會出現短時間的「低谷期」。

第三個原因:防止發生冤案。

古代沒有指紋、DNA檢測等案件,只能通過審問犯人、目擊者,以及在案發現場的分析破案。但「事在人為」,倘若有人設計冤枉,或是審查疏忽,很有可能出現冤假錯案。畢竟當時沒有科學儀器,也沒有即時通訊。如果犯人在行刑前幾小時,被「提刑官」發現其無罪,等到他們趕至刑場,大喊「刀下留人」時,犯人早已嗚呼哀哉。

《隋書·刑法志》中便有「死罪者,三奏而後決」。行刑的犯人,需要三次奏請皇帝才能執行。之後唐太宗改為了「五復奏」,五次奏請皇帝,便是為了避免冤假錯案。

秋後問斬和花草凋謝相同,都是生命的終結。既然秋季是悲涼的代言,順應天時的皇帝,自然會選擇在秋季處刑。其實在我看來,除了能夠表現出古代皇帝「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尊重犯人的一種表現:萬物在秋季凋零,犯人也該如此。

相關焦點

  • 古代為什麼要秋後問斬?
    「秋後問斬」只是個籠統的說法,從誕生之初直至清代,一直都在不斷地作出相應的調整。周朝時,就有「 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獄訟」 的記載。不過,原始社會早、中期,法律尚處於「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的境地。什麼行為觸犯哪條法律將承受怎樣的刑罰?
  • 古代秋後問斬跟午時三刻原來都來自於 「迷信」!
    首先,讓我們先看下這個秋後問斬:秋後問斬,早在漢代起便有了「秋後行刑」的規定,除了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即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因均待秋季霜降至冬至前進行。原來是有這樣一項規定,那麼規定是人定的那麼為什麼會選在這個時間呢?為什麼不是春天或者夏天呢?有一種說法是,這個時間是與古人的自然神權相關的,也就是順應天意,看來古代人還真是迷信呀!!
  • 為何古代一定要「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謎底終於被揭開!
    前言:在電視劇和電影中,大家經常能夠看到皇帝坐在寶座上,命令臣子將犯人「午時三刻問斬」,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將時間定在「午時」呢?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將就呢?咱們一個一個的來分析。那麼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其中的緣由也很簡單,在古代的時候,古人認為殺人後會有鬼魂的產生,變成鬼後的人會來糾纏抓捕它的捕快、判刑的官員和行刑的劊子手,屬於比較陰暗的事情,在殺人的過程中會產生陰氣,而陰氣對人體有害,而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較為最為濃鬱的時候,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段斬首犯人,所帶來的陰氣都會被陽氣衝散。
  • 古代的「秋後問斬」和24節氣的秋分有什麼關係?真相原來是這樣的
    「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16個節氣,從這一天開始,天高雲淡,秋高氣爽,熱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秋分在中國古代有哪些習俗。「秋分日」古人為什麼要「祭月」?首先,秋分這一天最大的習俗是要祭月,唐代柳宗元曾經說過:「按禮,秋分夕月。蓋其時晝夜平分,太陽當午而陰魄已生。」其意思是,按照古代的禮俗,秋分這一天應該實行祭月的典禮,這個時候晝夜平分,陰氣開始漸漸的佔了上風,月亮屬陰,所以這個時候祭祀月亮是再合適不過。
  • 古代常說「秋後問斬」,為何古代將行刑選在秋季,而不是其他季節
    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或聽到「秋後問斬」這樣的詞語,這被稱為「秋決」。「秋決」其實早在西周時期便已經開始出現,並最終於漢朝形成制度,除了罪大惡極者被可以立即處決外,一般死刑犯都要等到秋天霜降後冬至以前才能執行。那麼,古代行刑為何要特意挑選在這個時間段呢?
  • 古代秋後問斬有何玄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
    古代帝王在斬殺臣子或者說有罪之人時,為何一定要在秋後問斬?有沒有可能在立春的時候就直接斬殺犯人?古代帝王在追尋秋後問斬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玄機?這究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簡單講上天有四個不同的狀態,分別是春夏秋冬,那麼帝王也有四個不同的狀態,分別是慶賞罰刑。帝王的這四個狀態一定要和上天的四個狀態相匹配,於是就有了春夏秋冬和慶賞罰刑四個狀態的對等。也就是說:在春夏的時候並不適合斬殺有罪之人,只有在秋冬季節的時候才適合。
  • 「死緩兩年」該怎麼執行,是犯人多活兩年嗎?實情與你想的不一樣
    01死刑緩期與古時的「秋後問斬」在意義上有些類似,「秋後問斬」意思的來源最早出自《禮記·月令》:「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漢儒董仲舒曾進一步對「秋後問斬」作出理論層次的解釋,他在《春秋繁露》中提到:「王者配天,謂其道。
  • 為什麼古人「秋後問斬」?
    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一度廢春分祭日和秋分祭月之禮,明世宗朱厚熜主政後,於嘉靖九年重新恢復祭祀,且規格升級。朱厚熜認為,「日月照臨,其功甚大。」清朝繼承了明朝的祭祀制度,明清兩朝祭祀日月的「日壇」和「月壇」,如今都還在。唐《獄官令》:「從立春至秋分,不得奏決死刑」。
  • 古代使用酷刑前,為何會先在犯人嘴裡塞塊布?原來裡面大有學問
    在古代為了加強皇帝的統治,通常都會設立很多酷刑來威懾犯人,而其中就有很多用來逼供的刑罰,讓他們供出自己的同黨。但是與之相矛盾的是,很多酷刑在使用的時候都會往犯人的嘴裡塞一塊布,名為「封口布」,直到酷刑完畢才會拿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裡面大有學問。
  • 古人為何選擇「秋後問斬」?到底是哪天?有何來歷和文化內涵
    古代處決犯人,下達的判決往往都是「秋後問斬」,對於秋後問斬是哪一天,至今並未有一個明確答案,比較公認的說法是秋分以後。其引用的依據是《禮記·月令》「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但這些人往往忽略該詞條列於「孟秋之月」,也就是七月;而秋分是八月的節氣,應屬於《禮記·月令》的「仲秋之月」。論據運用顯然錯誤。
  • 古代這些犯人最害怕去一個地方,但凡去了終生為奴!
    一般來講只有那種讓皇帝都感覺沒得救了的犯人才會分配到這樣的地方。同時有很多人知道了,自己很有可能要被發配到這樣的地方不甘願自己在途中自殺。我今天要講的這個地方就是寧古塔。這就有人好奇了,這裡究竟是怎麼樣的地方?為什麼那麼多人害怕分配到這裡呢,那我們查閱了很多的歷史資料之後才發現。
  • 為什麼古代殺人要選在午時三刻?為什麼是秋後問斬?看完後背發涼
    就連科技社會發達的今天人們還是有許多相信風水什麼的,那在古代就更不用說了。相信迷信的事情比比皆是,值得說的就是哪怕是朝廷裡面對犯人的問斬,也會挑選在午時三刻鐘的時候,那麼大家知道這裡面又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嗎?
  • 在歷史上,罪犯為何被安排在秋後問斬?縣官:秋季問斬好處多多
    畫面切到了古代,縣衙之上,縣令端坐在堂中,堂下跪著待審的犯人,場面一度十分的嚴肅。公堂下的犯人所犯是偷盜主人家的錢財,並且被發現後還火燒房屋,將追捕他的衙役打成重傷,按照當時的律例,應該被判處「秋後問斬」,這種大逆不道,以暴力手段危害其他人的財產與生命安全的行為,在當時是被認定為十惡不赦的罪名。
  • 死囚處決前最後一餐,官府為何要擺一塊臭肉?囚犯看到反而感激
    在古代的封建律法中,對斷頭飯也是有著種種規定的。例如宋朝,古代死囚所吃的斷頭飯,官府會特意在上面放一塊腥臭的生肉,而囚犯們看到這塊生肉後,不但不生氣反而會感激。想必很多人聽到這個情景時會非常疑惑:官府為何要將腥臭的生肉給死刑犯呢?不僅如此,很多死刑犯非常感激官府的做法,這背後與當時人們的想法有關。
  • 古代的皇帝為什麼被稱為「九五之尊」,「九五」是怎麼來的?
    導語:我們在看影視作品和書籍之時,都會看到古代對帝王的稱謂都是"九五之尊",那麼"九五"這兩個數字有什麼來歷和關聯呢?為什麼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而不是其它數字呢?這裡面隱含著什麼道理和的術呢?原來,這兩個數字凝結著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大智慧。
  • 古代犯人被發配時,為何要將妻女一起流放?看似美好,其實很殘酷
    古代犯人被發配時,為何要將妻女一起流放?看似美好,其實很殘酷   無論在哪個社會,觸犯法律的犯人都要受到懲罰。而在古代犯人受罰之時,還有一個特殊的政策伴隨,那就是「僉妻」制度。
  • 古代罪犯吃斷頭飯時,官府會往裡放一塊生肉,囚犯為何還很感激?
    「秋後問斬」對於大家來說是一個並不陌生的詞語,反映的就是古代那些嚴重犯事兒的人最終難逃終極懲罰的現象,也反映了我國古代處置死刑犯的一種制度。為什麼要秋後問斬呢,有兩種說法,一般來說春季和夏季都是萬物生長,正值生機勃勃的時刻,此時不宜見血,這樣有違天命,所以一般在這兩個季節都不宜行刑。
  • 在我國古代,秋後問斬和午時三刻斬首,究竟有什麼講究?
    在很多以古代為題材的影視作品當中,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情節:某人因為犯了什麼罪,被判處死刑,有的是秋後問斬,也有的是午時三刻執行,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人們對於很多無法以當時的科技去解釋的事情,都會幻想出是鬼神的力量。
  • 午時三刻問斬犯人 到底有何玄機
    古代一些戲劇、小說中,處決死刑犯,一般都是在午時三刻下令執行死刑。死刑犯無論是犯了啥罪,都要在死後變成鬼的。雖然執行死刑是罪有應得的懲罰,可是變成了鬼就會來糾纏活著的人——比如抓捕他的捕快、判他死刑的官員、執行他死刑的劊子手等等。
  • 古代通緝令上的畫像那麼抽象,犯人都是怎麼被抓到的?原因很簡單
    可是有一個問題,就是古代也會通緝犯人,但是古代發布的通緝令上,人物相貌都是畫上去的,而且古代的畫像在我們現在看來是很抽象的,那犯人豈不是很好逃脫,他們是怎麼被抓到的呢?在電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通緝罪犯的畫像,非常的不好認。畫像只是把罪犯的特點和大致輪廓畫出來,並且用文字描述一下,可以說是非常的模糊,畢竟很多人都是大眾臉,並沒有明顯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