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Ethan
編輯:暴怒蘿莉
凡心舍長期徵集大家的「煩惱」:
如果你在生活中面臨一些困擾,或者有心理學相關的疑問,可以在微信公眾號留言。我們將選取合適的留言,在下一次發文時公開解答。
*涉及個人信息將嚴格保密
近年網上熊孩子的英勇事例層出不窮,讓大家頭疼不已,輿論紛紛責備家長對孩子放縱太過。
但最近「軍事化」管理孩子的「熊爹」楊爍,在《一起出發吧》(原名爸爸去哪兒)節目中的「突出」表現,又遭到了網友的口誅筆伐。
家長也是難,左右不是人。
兇狠中帶著一絲絲迷茫
家長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到底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呢?
孩子確實是需要家長教育的,嚴厲也並不能說是一種錯誤,但表現嚴厲的方式和方法非常重要。
楊爍這個熊爹會招來全網黑,便是因為嚴厲的方式方法踩了大家雷區。
我們不妨先來一起看看熊爹秀的一系列迷之操作:
選房剛開始,熊爹就表現出對1號房有一種迷之執著(因為近?),對小楊童鞋展開了三連懟。
那5號不是我的幸運數字啊
結果就是年幼的楊雨辰一臉懵,看這逐漸僵硬的笑容,心中應該是萬馬奔騰。
往好想,也許熊爹本意是想溝通和協商,但是語氣和方式就讓孩子不知所措了。
很多家長喜歡把孩子當一個成年人來看待,用對待成年人的方式和孩子講話,這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可以培養孩子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願。
但是孩子始終是孩子,比如你板著臉開一個玩笑,或者誇獎的時候也採取「黑臉」的方式,會給孩子傳遞一個矛盾的信號,孩子只會一臉問號。
小孩子不能完全通過語意的分析去理解家長的意圖,和小孩子講話不要靠「言下之意」,孩子領悟到的言下之意,更多的是和家長的態度有關,而不是和內容有關。
孩子到8歲左右,才可以做到對文字表面的意思進行推理,而理解他人的意圖是更複雜的推理,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做好。
所以和孩子的溝通的時候,態度和內容需要一致,傳達的意圖需要明顯。
以上面的情況為例,如果希望小楊能夠協商處理,可以直接詢問:
「爸爸想去1號房,我們能商量一下嗎?」
如果希望小楊進行一些分析思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可以表達:
「你選的時候多考慮一些別的因素」
「除了幸運數字以外,還有什麼別的原因嗎」
同時可以告訴小楊童鞋家長的思維過程,為什麼希望孩子這麼做:
「我讓你再想想是因為我想你考慮一個合理一些的選擇」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情況下,年紀還小的孩子並不能給出一個讓家長非常滿意的答案。
這樣的引導也並不是為了讓小孩子變的「早熟」,而是為了讓小孩子明白家長的意圖,並且引導一種思考方向去解決當前問題。
以此達到啟發小孩考慮不同角度的目的,避免孩子惶惶不安的止步於困惑家長的態度。
而接下來行進的路上,小楊雨辰的日子也不好過。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這一串反問的暴躁語氣。
熊爹顯然對於小楊的表現不滿意,想要小楊更加的「像個男人」。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好的習慣,因為覺得好的習慣是影響孩子一生的。
所以看到自己孩子有一些壞習慣時特別的著急,也會急於想要糾正過來。
但小孩子的習慣其實是跟隨父母的,來源於基因的遺傳和對於家長的模仿。
習慣之所以稱為習慣,就是因為這不是一個主動的行為,修改一個習慣意味著用意識去逐漸修改無意識的行為方式。
這個過程相當於習慣行為 → 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做法 → 修改→一直到新的習慣完全替代了舊的習慣。
對於小孩子來說,主動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一個錯誤的操作是很難的,這個提醒基本是靠家長完成。
這個過程的本質就是一個重複糾錯的過程,所以,嚴厲也是可以的,但不能指望一次教育就發生改變。
一次就發生改變的情況會存在於一些極端的手段當中,比如嚴厲的體罰等等,但這些方式一定會給孩子留下一定的心理陰影。
在這個過程當中,考驗的其實是家長的堅持和耐心,因為家長很容易陷入到孩子「屢教不改」的暴躁當中,這裡家長不妨想一想自己改一個習慣是多困難的事。
所以比較簡單的辦法是:看見一次,就用正常的態度糾正一次,並且提醒孩子自己也嘗試記得修改就可以了。
如果有更多的精力,還可以試著和孩子交流這些習慣所代表的想法,比如:
「你這麼做是不是有自己的想法?」
「這麼做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
了解孩子的這些想法也有助於更具有針對性的解決。
小楊童鞋所選的五號房需要走很遠,小楊事先並不知道,一路怒氣未消的熊爹又開始了迷之操作。
在熊爹「威脅」下,在高海拔山路碎步小跑的小楊童鞋還要遭受親爹一路火花帶閃電的嘲諷。
終於到了房內,天真的小楊以為終於結束了,然而熊爹最後又來了這麼一出。
看到這裡不由的笑出了豬聲,小楊童鞋太慘了,都要哭了。
熊爹的用意也許是希望小楊通過這個事情,能夠學習承擔自己的選擇的結果,並學到在未來生活中,應該如何應對同樣的場面。
但小楊一路累的半死又遭遇多重打擊之後顯然是理解不到的。
在和小孩子相處的過程當中,小孩子首先接觸到的是家長的情緒和態度,而接觸到負面態度之後,小孩子會聯繫自己的行為進行理解,什麼樣的行為受到獎勵,什麼樣的行為受到鼓勵。
如果小孩子接觸到的情緒無法被理解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大的困惑,並且進行負面的歸因,只能留下「我自己不好」或者「爸爸不喜歡我」的印象 。
希望小孩子理解道理,需要通過匹配的情境。
通過一些細微的事情成年人可以總結出抽象的道理,然而這是小孩子做不到的。
小孩子能夠總結出來的道理通常是直白明了的。
就像上面的例子,號碼的選擇是隨機的,小楊一開始並不知道5號房在最遠。
在孩子的視角,這個「選擇號碼」的情境和熊爹想表達的抽象道理之間聯繫很弱。
而且熊爹在過程中採用了反問、嘲諷等等方式,小楊感受到了這些方式傳遞的不滿情緒,但無法準確理解爸爸情緒產生的緣故。
於是小楊很困惑自己哪裡錯了,只能本能的執行熊爹曾經告訴自己「選1號」這個表面命令,但不能夠去體會和總結這背後其他更曲折的緣故。
所以如果希望小孩子能夠理解一些道理,必須要選擇適合的情境指出具體情況,並且加以引導。
比如詢問:
「5號房在最遠怎麼辦?」
如果孩子回答不想走,那麼繼續引導的方式是:
「那這個房間是你自己選擇的,應該怎麼辦?」
如果希望引導孩子處理同類問題,那麼可以詢問
「下次你選1號又在最遠怎麼辦呢?」
如果希望表達孩子做法的不滿意,甚至可以直接表達:
「這個做法我很生氣」
「還有沒有別的做法」
「你想想怎麼樣做是正確的?」
等等。
這個引導的過程除了啟發孩子自己思考以外,同時也是確認孩子最後得到的答案,是家長想要傳遞的內容。
熊爸的迷之操作被罵上了熱搜,也不能排除是節目效果,因為熊爸在整個節目當中也有不少體貼的內容,卻沒有被輿論完全的展現。
通常我們會用「嚴父慈母」來形容一種我們對於傳統教育的理解,是因為父親這個角色在傳統裡代表著一種權威,需要教導孩子處事的「邊界」在哪裡,越過這個邊界就要受罰,而講道理和做安撫的一般是媽媽。
父親這個角色,往往也不善於說好話,所以很多孩子在這種教育方式下要花數年、數十年才能去理解父親的用意。
同時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小孩行為會有點束手束腳,和家長也容易存在隔閡和代溝。
但這種教育方式也有好處,就是小孩子做事會比較有分寸。
不過在現代社會,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處於「過分關注」的狀態,生怕自己一時失察會給孩子帶來終身的遺憾,所以力圖去尋找一種「最好」的教育方法。
其實大可不必。
教育孩子是個持續終生的動態過程,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即使出現一些行為偏差或者家長認為的「問題」,及時的調整和修正教育方式是完全可以改善孩子行為的。
最重要的是,每個孩子和家庭有各自的特點,教育方式的選擇不能生搬硬套,因人而異的選擇一種合適自己家庭的方式可能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