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完成修繕的通新客棧外貌
老客棧內部修繕後
於志強 攝
本報記者 鞏崢 通訊員 曹蕾
大柵欄糧食店街,每天來這裡逛的遊客上萬,可很少有人把目光停留在79號——這座破敗的二層小樓上。如今揭開鐵皮圍擋的「面紗」,青磚灰瓦莊重典雅,紅綠窗欞古色古香……人們這才注意到它——「通新客棧」,已有百年歷史,屬於市級文物。其實,在遊客如織的大柵欄,像這樣因不為人知而門庭冷落的文物舊跡還有很多。眼下,西城區正逐個修繕,讓它們重現昔日光彩。
格局不變修舊如舊
順糧食店街自北向南走,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沿街各色小旅館、小吃店讓人目不暇接,百年老客棧就坐落在街的盡頭。這座飽經滄桑的建築約建於清末,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整棟建築佔地約740平方米,坐西朝東,磚木結構,兩層,面闊7間,平面呈「日」字形。目前,修繕已經入尾聲,煥然一新的樓體散發出昔日的神採。
建築立面是青磚清水牆,腰簷上有小垂花頭雕飾。正中大門,門頭之上,老招牌被清理乾淨,「通新客棧」四個大字陰刻石上。大門兩側,方窗依次排開,窗邊線腳略作雕飾,門前的臺階也剔除掉了後來砌上的水泥磚頭,露出了最早的長條方磚……一切都還原了過去的老樣子。
步入樓中,透亮的天井、朱紅的柱子、寬敞的庭院……也都是過去的老樣子。施工人員介紹說,為了保證修舊如舊,他們在修繕時查閱了很多歷史資料。
對於這座建築,《宣南鴻雪圖志》上有這樣的記載:該建築其中有兩個內天井,房間沿田字路徑分布四周,中間有通道連通前後庭院。如今,再次走進樓中,格局依舊。
站在庭院當中環視四周,東、西、正、倒四座樓排列分明。各樓前廊之間又加平頂圍廊連接,形成跑馬廊。拾階上樓,踱步迴廊,與一排排舊式木門擦肩而過,瞬間仿佛穿越回了過去。
老客棧改行文創
「這處清末的老客棧,新中國成立後改為旅館使用,就是後來的糧食店街國營第十旅館。」大柵欄琉璃廠建設指揮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從上世紀50年代到改革開放前,大柵欄一帶先後出現了許多國營旅館,其中不少都和第十旅館一樣,由過去的老樓改建而來。
市場經濟大潮中,越來越多當年的國營旅館轉制、改行,堅持到現在的已是鳳毛麟角。這次修繕後,糧食店街第十旅館也不再涉足住宿行業,而是轉向文化創意產業,向市民開放。
「在大柵欄這片繁華的商業地段中,這座建築做工精細、樸實規整,無任何炫耀浮誇的商業氣味,從而成為糧食店街整體業態的重要歷史文化節點。」大柵欄琉璃廠建設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王志忠說,大柵欄是北京的特色街區,也是西城區重點建設京味旅遊的街區。去年,「北京國際設計周」中設計與藝術創意項目被引入這片老街區,為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活化提供了新思路——在尊重老街區肌理的前提下,探索老房子新利用,通過設計將全新的業態引入其中。
中和戲院、三慶園等陸續修繕
與「通新客棧」同在糧食店街的中和戲院,也正在修建復原中;不遠處,三慶園老戲樓的復原建設正在進行;再向西,大柵欄西街裡的護國觀音寺,也在籌劃修繕……王志忠說,大柵欄這一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政府部門希望重修文物舊跡,將其打造成為重要文化節點,來提升街區業態和文化品質,這也是推進大柵欄地區保護發展的重要途徑。
中和戲院舊時稱「中和園」,有著200年歷史了。當年的「四大名旦」「四大鬚生」都曾在這裡登臺獻藝,是許多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出入的體面場所。
史料記載,1931年「九一八」事變當天,正在協和醫院治病的張學良先生早晨起床感覺身體不錯,便吩咐自己的侍衛官譚海邀請英國駐華武官藍博森博士,一起到前門中和劇院看戲,當時梅蘭芳主演的《宇宙鋒》正在該院上演。聽戲期間,侍衛向張學良秘密報告了事變發生,張於是急匆匆走出戲院……
僅僅百十米遠,位於大柵欄商業街18號的三慶園老戲樓正在重建。該戲樓1796年建成,與同在大柵欄地區的廣德樓、廣和樓、慶樂園、同樂軒、慶和園、中和園並稱「京城七大戲園」。當年,京劇大師譚鑫培、梅蘭芳、尚小雲都曾在此長期駐演。1958年戲園被改為大柵欄商場職工食堂,14年後因房屋破敗而徹底拆掉。
大柵欄琉璃廠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三慶園的重建將根據歷史圖片及史料,恢復1905年重修後的建築格局,戲園分為地下兩層和地上兩層,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其中,舞臺將在原規制上擴大,觀眾席設計為茶座形式,二樓設小包廂,即將重現百年前的梨園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