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修繕,修舊如舊,這兩處老房子重現昔日風採

2020-12-11 澎湃新聞

12月8日,

擴建後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以全新面貌亮相。

為紀念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接納和保護猶太難民的這段歷史,2007年,虹口區以摩西會堂舊址為核心建立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2017年啟動擴建項目,對摩西會堂舊址西側、南側居民房屋實施徵收,在保留建築原有風貌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目前,展館整體面積從原來的1000多平方米擴大到4000多平方米,展陳也從150件增加到近1000件(組)。

此次擴建布展,通過場景還原、互動多媒體等最新的展陳技術,讓猶太難民與中國人民交往的歷史得以真實還原,也讓更多人理解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沉浸式」展廳說好中國故事

「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到上海,回到虹口,參觀新的上海猶太紀念館,看看曾經為猶太人提供護佑的避風港。」美國良知基金會主席亞瑟·施奈爾對新館充滿期待。

哈佛法學院教授勞倫斯·泰伯1941年10月出生於上海,他說:「我的父母是躲過了大屠殺的猶太難民。因為有了上海這個避風港,我的餘生才有了可能。我很高興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重新開放。」

他們的期待是有理由的。經擴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展覽面積擴大4倍,展陳面積擴大10倍。除摩西會堂舊址原封保留外,紀念館展廳、廣場等部分均進行了擴容和升級。

通過擴建,紀念館新展廳內部不僅設計簡約、時尚,而且展品也更為豐富。整個展陳共分為「逃亡上海、避難生活、同舟共濟、戰後離別、特殊情誼、共享未來」6個部分,囊括了近1000件展品,十幾個復原場景、通過161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講述了二戰時期猶太人如何逃離納粹屠殺、如何來到上海虹口、中國人民如何和他們友善相處的感人故事。

獲悉此次紀念館擴建和重新布展,數年前曾到館參觀並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特意寫來賀信。「祝賀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開館。此館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必將得到進一步彰顯與提升。鏡鑑與教育功能亦將得到進一步加強。」

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也為之沸騰。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美國猶太人大會主席傑克·羅森,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斯蒂夫·奧林斯,以色列大流散事務部部長奧默爾·揚克列維奇,國際知名電影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中猶文化交流使者」希德·甘尼斯等發來祝賀,向中國人民表達最深切的感謝,並感謝上海和虹口政府,為維護這段重要的歷史做出的努力。

與以往不同,新館整個展廳以「沉浸式」的氛圍,帶著參觀者以「聽故事」的方式,去了解這段歷史往事。參觀者可以通過瀏覽影像資料,聽猶太難民親口說一說當年經歷;可以通過一件歷史文物,了解猶太難民如何從海上逃亡到上海;通過一個復原場景,知道猶太難民和上海鄰居的生活環境;更可以通過一部歷史短片,快速了解歷史背景。尤其展館序廳部分,通過多媒體影像裝置實現了類似肉眼3D的特殊效果,讓參觀者瞬間就融入凝重的歷史氛圍之中。

而原本位於紀念館入口通道的上海猶太難民名單牆,此次也被整體移動到了擴建後的廣場上。名單牆設立初期,原本僅刻有13732個名字,目前名單牆上的名字已增加到18578個。現在,名單牆的最後設置有一塊「留白」牆面,等待通過今後的史料徵集,補上更多姓名。

每件展品背後都是一段往事

在展示的千件展品中,既有「貝蒂的婚紗」「約瑟夫的玩具獨輪車」等老展品,也有很多首次展出的「新品」。

在「同舟共濟」展廳內,一把看似普通的銀色哨子是「隔離區」無聲的見證者。1943年,歐洲猶太難民在上海的平靜生活隨著「無國籍難民限定居住區」的設立被打破。當時,日本當局為了方便管理,在隔離區成立了猶太人自管組織「外人保甲制度」,由猶太人擔任「保甲人員」,監察自己的同胞是否有擅出隔離區的行為等。這個哨子正是當年猶太人「保甲人員」使用過的,它的捐贈者漢娜洛瑞·埃斯奎納齊(Hnnelore Esquenazi)是一位曾經居住在上海的猶太難民。

這個哨子能夠在新館展出,也有一段輾轉的故事。2019年11月初,紀念館裡來了一位「洋面孔」的女士Jo-Ann,她指著名單牆上的一個名字激動地說:「這是我媽媽!這是我媽媽!」在和Jo-Ann女士交談後,工作人員得知她的母親漢娜洛瑞·埃斯奎納齊是一位前猶太難民。那次,Jo-Ann在名單牆上找到了6位家人的名字。她告訴工作人員,母親現在定居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工作人員有機會可以去見見她的母親。剛好,11月下旬,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在巴西同聖保羅猶太博物館主辦「猶太難民在上海」巡展。為此,紀念館工作人員特意趕到裡約熱內盧漢娜洛瑞的家中。86歲的漢娜洛瑞在家中口述當年的避難經歷,表達了對上海的感念,由她的外孫女剪輯成30分鐘的錄像。漢娜洛瑞把這段錄像以及珍藏了一輩子的哨子、上海工部局宰畜場入門證、德國護照等物品捐給了紀念館。

也是在「同舟共濟」展廳內,一個略有些破舊的手袋正等待著它的主人出現。

上海居民金文珍女士的祖父金老先生曾在東長治路500多號開了家米店。當時,住在周邊的不少猶太人生活困難,常常會來米店借米、借面。金老先生總是有求必應,有時借了錢沒打收條,有時對方還不出他也不計較。1940年的一個傍晚,一對猶太人夫婦抱著發高燒的孩子找到金老先生借錢,並拿出一個漂亮的手袋作為抵押,表示一旦有錢了就贖回去。金老先生給了那對猶太人夫婦相當於當時米店一個月營收的錢款,但之後再也沒有見過他們。老先生一直惦念著他們的安危。

後來,金老先生把一直保存的手袋轉交給金文珍女士,並囑託她繼續好好收藏,希望有一天能找到那對猶太人夫婦。金文珍女士找到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將手袋交於紀念館保存,並通過展出設法找到那對猶太夫婦的後裔,完成金家祖孫三代的心願。

讓兩棟老房子「開口說故事」

與展廳內部現代的布局相比,新展廳外觀依舊還是老房子的舊時模樣。為了在保護歷史建築風貌同時,讓老房子開口「說故事」,虹口區動了不少腦筋。

2020年,北外灘啟動新一輪開發建設,這裡將迎來更多海內外賓客,這個昔日庇護猶太難民的「溫馨港灣」將成為未來「世界會客廳」的一部分,向人們講述這片土地上跨越民族的特殊情誼、難忘歲月。近年來,紀念館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成為上海猶太難民研究的重要平臺。如何在在推進北外灘地區新一輪開發的同時,守護好這一重要文脈,展現好這段獨特的歷史?為此,上海市和虹口區決定市區聯手對紀念館進行擴建。通過舊改徵收,將位於紀念館西南面兩幢猶太難民曾居住過的建築納入了擴館範圍,讓見證了歷史的老房子來開口說歷史。

觸摸按鈕可以「講故事」的裝置、可以和觀眾實現交互的大型觸控螢幕……經過擴建改造,兩幢老房子裡匯集了大量「高科技」。基於豐富史料推出的展陳內容,以藝術表現和科技支持緊密結合的方式,為觀眾帶來一場歷史、科技和藝術的交融的視覺盛宴。

「在當年猶太難民居住過的建築中重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新館,展現了上海在新時代都市建設中,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和決心。」虹口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裡講述的是人類一段跨越民族的友善與包容的故事,保存的是人類的正義和文明之光。

此外,紀念館廣場也同步進行了擴建,不僅面積更大,功能也更為完善。原本位於廣場的大西洋咖啡館從半露天模式,升級為實體店鋪。歷史原件「大西洋咖啡館」「香腸男高音」「合恩小吃店」店招被整體移入紀念館內花園中保存。參觀者在展廳參觀完後,可以在這些見證歷史的店招下,喝一杯咖啡,追憶往昔。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自12月8日起向公眾開放。目前因疫情防控需要,紀念館實行預約參觀制。開放時間為9:00—17:00,16:00停止入場。參觀者可通過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官網和微信公眾號進行預約後購票進入。

地址:長陽路62號

史量才故居位於泗涇鎮江達北路85號,於1924年在清代平房基礎上翻建。今年11月,史量才故居修繕工程正式啟動。預計明年4月可完成全部修繕工作,屆時將向公眾重新開放。詳見↓

2000年12月4日,史量才故居被公布為松江區文物保護單位。現有老式門廳、儀門以及翻建的二層磚木結構三面樓。

史量才故居總體保護比較完好,但房屋木構件的塗漆不同程度脫落,外牆有一定程剝落。「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幹預」是此次修繕遵循的原則。

史量才故居木質構件經過多次維修原來塗的是深色漆,目前已不同程度脫落,需要木工一層層脫漆,直至接近木材本來的顏色,之後以清漆塗刷多道以起到保護作用,另外全部木構件均採用原材質舊木料榫卯結構修復。

除了修舊如舊之外,本次史量才故居修繕工程大量採用了對建築物「無損」「可逆」修復的材料。工程採用修復材料,與百年建築採用的三合泥、草筋灰等材質相近,可以隨時拆除新作修復層,展現建築滄桑原貌,延長木樑柱的使用壽命。百年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傳統的維修方式,是在磚牆外批刷水泥或混凝土,由於混凝土粘著力太強,且與磚木吸水度,膨脹係數均有差異,極易造成原建築結構破壞。

除了主體結構修繕之外,地面的青磚、屋頂的瓦片、鎖鈕掛扣等部件同樣不可忽視。本建築有較多黃銅材質的鎖鈕掛扣,均為百年前巧匠們手工打造,正廳二層為西式風格花窗,其彩色玻璃拼色為百年前西歐建築流行花式,玻璃多為當時從德國進口,盡最大努力找到材質、產地、風格一致的材料,這樣才能保持原來的風貌。

綜合:上海發布 上海虹口 上海松江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精心修繕,修舊如舊,這兩處老房子重現昔日風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修舊如舊「陶陶居」 快將重現上下九
    該總店運營方、廣州食尚國味集團董事長尹江波介紹,陶陶居總店正在加快「修舊如舊」工作,整個重修重裝工程投資達7000萬元,最快預計在年底、2021年元旦期間對外開放。按「修舊如舊」恢復原樣古樸的牌匾、滿洲窗花、嶺南建築特色的大門……陶陶居餅家以復古新顏迎接四方來客。
  • 糧食店百年客棧修繕復原 中和戲院等陸續修繕
    如今揭開鐵皮圍擋的「面紗」,青磚灰瓦莊重典雅,紅綠窗欞古色古香……人們這才注意到它——「通新客棧」,已有百年歷史,屬於市級文物。其實,在遊客如織的大柵欄,像這樣因不為人知而門庭冷落的文物舊跡還有很多。眼下,西城區正逐個修繕,讓它們重現昔日光彩。
  • 華東政法大學學生宿舍為「文物建築」,如今「修舊如舊」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王燁捷) 近期,華東政法大學完成了對校園內文物建築格致樓「恢復原貌、修舊如舊」的修繕工程。這在上海校園歷史建築群的保護中尚屬首次。格致樓的修繕工程面臨著原圖紙和相關數據缺失、房屋多次改造、文物風貌變化較大等困難。為「恢復原貌、修舊如舊」的修繕目標,歷時10個月,在上海市文物局的支持下,華東政法大學和修繕施工單位進行了建築立面、屋面翻修、原室內裝飾拆除和重新裝修、原始結構的加固等全範圍修繕。
  • 上海嘉定鎮保護古建築和文物 州橋老街修舊如舊
    這是上海唯一、全國罕見的至今發揮功能的一條古河。古鎮中心南北向的橫瀝河與東西向的練祁河呈「十」字交叉,護城河是個「環」,3條河形成了江南古鎮中特有的「十字加環」水系。古鎮的城牆始建於宋代,明代擴大了城垣,至今還保留有西門、南門部分城牆,以及相鄰的南水關、西水關等。
  • 重現「京韻風採、大市風貌」,96萬塊「老磚」還原北京這條老街
    冬意漸濃,從北新橋路口一路向南,遠看是青磚灰瓦的灰色底調,近看處處是「繡花」功夫:復古的掛簷板、古樸的女兒牆、精美的步步錦窗欞……這一刻,恍若走在幾十年前的老北京街頭。這是2021年元旦即將開街的東四南北大街,經過近半年的修繕,這條街重現「京韻風採、大市風貌」。
  • 江門33墟街舊民居「一屋」修舊如舊 透出老街滄桑
    在這幢由墟頂街舊屋改造而成的三層小樓裡,你不僅處處可以看見五邑人家所熟悉的桌椅板凳、以葵扇為元素的吊扇、各種充滿五邑風情的老照片,更有別具風格的掛畫,倚牆而立的木雕屏風,悠揚轉動的黑膠唱片機、五顏六色的滿洲窗……  近兩年來,蓬江區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不斷對墟頂街區進行整治改造。餘慶裡街區賣雞地一號經過屋主張煥文進行了兩年多的改造之後,成為了33墟街舊民居整治改造的首個典型案例。
  • 古官道、老宅院、老窯洞,修舊如舊成新景觀,實拍太行山區貧困村
    「攝影新視野」從2016年初就開始關注我國脫貧攻堅這一重大舉措,一直拍攝到至今。先後走訪了200多個貧困村,堅持不懈追蹤記錄貧困村「脫貧攻堅難度、力度和取得的成就」,以全紀實手法拍攝圖片,用圖片講述脫貧攻堅中湧現出的感人故事。
  • 精美的「大夫第」,連城這座百年古建重現昔日風採
    今年,連城縣文化部門在新泉鎮發現一座「大夫第」——謙吉堂這座破敗不堪行將傾塌的古宅,被該縣有識之士獨具慧眼發現,在文物部門、鎮村配合下,古建公司用半年時間精心施工,古民居謙吉堂修復完工,該縣又一座古建築瑰寶又重現生機,再現昔日風採。
  • 古建築老房子正一一甦醒 文藝轉身背後是手工匠人的初心
    彌陀寺那些被留住的時光  牛腿、琴枋、雀替修舊如舊  光木雕匠人就有10多人  盛夏,鬱鬱蔥蔥的草木間  摩崖石刻、山門、大佛殿、念佛堂、藏經樓、老廳、新廳、法雨庵、石經閣……修舊如舊,是彌陀寺公園修繕的宗旨。  在這裡,時光仿佛停住了腳步。
  • 承德市酒仙廟修繕及文化公園建設項目啟動
    雙橋區佟山東麓山坡上,工程車輛往來穿梭,施工人員正緊張有序地忙碌著,酒仙廟保護修繕及酒仙廟文化公園建設項目正式開工建設。不久之後,酒仙廟這座曾經香火鼎盛的廟宇將重現昔日輝煌,歷史文化名城中心將再添提升城市品位的靚麗風景。     立秋後的承德滿目蔥翠,天清氣爽。
  • 修舊如舊,長沙南元宮古牆修繕完工
    修舊如舊,長沙南元宮古牆修繕完工 華聲在線9月26日訊 2017年6月26日,由於大雨衝刷,長沙南元宮古土牆中間一節兩三米寬的牆體發生垮塌(具體報導見本報2017年6月27日報導)。在長沙文物管理部門與專家的商議下,古牆所在的芙蓉區文藝路街道文藝新村社區決定對古牆啟動修繕保護工程。
  • 青藏高原「小故宮」:六百年前壁畫「修舊如舊」 被首次臨摹
    【解說】據了解,瞿曇寺隆國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前身奉天殿出自一個藍本,20世紀90年代,官方對瞿曇寺古建築進行過一次比較全面的修繕,從2013年起,官方再次開啟了保護工程。  【同期】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瞿曇寺文物管理所負責人逯海章  文物講究的是修舊如舊,我們作為文物保護者,其實就是起到一個文物醫生的作用,不是人們所想到的在原有的壁畫上進行重彩,敦煌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們對我們瞿曇寺裡面現存的壁畫進行了全方位的修復。
  • 天津天后宮修繕完畢 下周重新開放
    中國園林網12月3日消息:經過了半年時間的審慎修繕和科學施工,在諸多社會賢達的虔誠襄贊和古建專家、藝術大師的精心雕琢下,天津天后宮古建築群修繕工程完美告竣,將於12月3日重新對社會開放。此次大規模的修繕本著搶救為主、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神像、造像進行了近乎完美的復原,並對建築、房屋進行了必要的提升改造。修繕後的天后宮可謂靚麗一新、古色古香、美輪美奐,不僅為急需保護的古建築注入了新的活力,更進一步彰顯了皇家廟宇的風採。
  • 天津:河濱公園南園啟動仿古修繕 再現蘇州園林風採
    中國園林網3月15日消息:近日,塘沽河濱公園南園仿古修繕整治工程正式啟動。在此次大型修繕整治工程中,將對南園內的水系進行維修,對遭到破損的古建築進行全面修繕。經過修繕後,南園將呈現出優雅俊秀、曲徑通幽的獨特風貌,向遊人展現出蘇州園林的風採。
  • 修舊如舊的新政老街,重現中國古典建築之美
    修舊如舊的老街,讓人有置身古代的錯覺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條老街,收藏著所有美好和殘缺。 大紅燈籠高高掛,以後相拍漢服照再也不用跑到閬中去了 修繕後的新政老街,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中國古典建築之美,每一個小細節都透露著匠心之作。
  • 山村老屋建成130年,修舊如舊,看65歲奶奶為啥搬進去住
    在安徽嶽西有一棟老屋,這棟老屋建於清光緒年間,迄今已有130年歷史,白牆黑瓦,磚木結構。為了保護古建築,當地村民多次對房子進行維修,如今,該老屋被列為嶽西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年前,原住在樓房裡的王奶奶卻搬進老屋住,這是怎麼回事呢?圖為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鳴鶴堂。
  • 歷時262天精心打造「內裡」南京東路步行街東拓工程「修舊如舊」下...
    「外表是舊的,但裡子必須要是最新的。」記者獲悉,由隧道股份城建水務承建的南京東路步行街東拓工程在昨晚正式開街亮相。在項目建設中,施工方以「修舊如舊」的原則,在延續歷史建築風格的前提下,為南京路注入了全新個性。
  • 雕梁畫棟,修舊如舊,90歲高齡的上海音樂廳重裝歸來……
    2020年9月2日,完成修繕的上海音樂廳揭開面紗。作為演藝大世界核心劇場之一、有著90年悠久歷史的上海音樂廳自2019年3月起開啟了平移14年後的首次修繕工程,歷經一年半封閉式修繕,將於2020年9月6日重新開業向公眾開放。
  • 太原南華門街區將修舊如舊
    太原南華門街區將修舊如舊 發表時間:2011-12-14   來源:中國文化報修復中,要聘請專業的技術人員,做到修舊如舊,儘量恢復建築原有的紋理、外觀等。  此外,部分民居院落因質量問題或是布局較混亂,無法整治,需拆除重建。並且,南華門西入口也要拆除重建,建成傳統民居風貌,內部空間可根據商業功能適當增設部分商業設施。
  • 探訪舊上海市立圖書館修繕:沉睡80年迎來"考古式原樣修復"
    原標題: 探訪舊上海市立圖書館修繕:沉睡80年後迎來「考古式原樣修復」老市立圖書館承載了太多居民的期盼。近日,隨著新圖書館主體建築基本修繕完畢,每當夜幕降臨,宏偉的圖書館亮起星星點點的燈光,很多周邊居民拿出手機拍照,紛紛驚嘆:老圖書館又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