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大小乘經典,非常之多,而佛經是大規模的文字結集記載,是在佛滅度後數百年間的事兒。初期的佛經,多半是靠口頭傳誦的,由於印度自古以來,對於聖書都是靠師徒口傳,所以養成了印度民族,強記的習慣與能力,一個學者熟背數十萬頌,乃是平常的事。
因此,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對於佛經應該具有極崇高的虔誠。流行於現世,確有史實可考都值得人們去信受奉行,因為各種典籍的主要思想都是正確的,對一般人來說,不得懷疑佛經的可靠性和真實性。佛教主張人人皆可直接去理解佛法,如若遇到理解不透的所在,最好請教有素養的法師,斷不可自行妄斷佛經義理;因為有許多屬於境界上的名詞及觀念,如果不通過多看佛經是不容易看通透的。
佛教典籍真如某些人說的那樣難讀難懂嗎?其實不然。
佛教經典很多,中國翻譯了一千年,也不能確知究竟譯出幾萬卷。而現在的一般學佛者,由於他們看的佛書太少,同時也沒有看到大部的佛經,比如《大般若經》,《大涅槃經》,《華嚴經》,《法華經》,他們可能從未見過,至於《阿含經》看的人就更少了。
其實,如果真想看佛經,應該先從《阿含經》看起,接著看《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般若經》,由淺及深,又不會覺得佛經晦澀難懂。
佛經是以故事題材的文學筆觸,寫出佛教的思想與境界,善於用形象的描寫即比喻來表達抽象的境界。佛經重在傳真,重在正確,而不重在辭藻文採;重讀者易解,而不重在古雅。故譯經大師,以不加文飾,令易曉,不失本意相勉勵。
鳩摩羅什譯出的經,最重要的是《大品般若》,而最流行又最有文學影響的卻是《金剛經》,《法華經》,《維摩詰經》。
《維摩詰經》在文學界與美術界影響極大,因為它屬於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
《法華經》雖不是小說,卻是一部富有文學趣味的書,其中有幾個寓言,可算是世界文學中最美的寓言,在中國文學上也曾產生不小的影響。
《佛說行贊經》是佛教偉大詩人馬鳴的傑作,用韻文講述了佛陀一生的故事。
《華嚴經》末篇《入法界品》,佔全書的1/4以上,寫了善財童子求法的事,過了一個城又一個城,見了一位大師又一位大師,宛如演繹了一部長篇小說的劇情。
另一方面,如果讀到大小乘諸家的論點,那就真的要使你大傷腦筋了,特別是大小有宗的論著,那些陌生的名詞,那些精密的結構,那些深邃的思想,若非有了相當高的佛學素養,看了也仿佛是在看天書一般,縱然是學佛數十年的老修行,如果不曾有過哲學思考及科學方法的訓練,也只能望書興嘆而已。
誠然佛教典籍,是具有思想的佛學論著,是用來研究用的而不是通俗的,從傳播方式上來說,佛教是絕對贊成文藝化和通俗化的。
每一個修行者與佛法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緣分,不管在修行上遇到多少困難,只要堅定不動搖,保有一顆虔誠的心,法法皆通涅槃城。淺的是深的基礎,深是淺的進展。當然對於出進佛門或是將進佛門的人來說,還需要與佛的願力相應,這樣用智慧修學佛法,才能漸修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