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板橋鎮白果村茶葉培育基地大棚,看到村民們正在利用冬季的自然溫度對茶苗進行「煉苗」。
所謂「煉苗」,就是把培育大棚儘可能地敞開,使棚內溫度無限接近室外溫度,讓「溫室」裡的茶苗得到自然溫度的「鍛鍊」,藉此提高移栽的成活率。
昔日荒山土坡變茶園
「目前我們鎮上茶苗種植成活率90%達以上。」板橋鎮組織委員李玉傑說道,恆大集團在板橋援建了108棟茶葉育苗大棚,佔地150畝。同時,板橋鎮配套建設了水、電、路等「三通一平」工程,讓項目實施實現了「拎包入住」。
據介紹,板橋鎮在恆大集團援建的蔬菜大棚的基礎上,以「龍頭企業+公司+黨支部+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引進貴州烏蒙利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1500萬元,實施6600萬株茶樹育苗項目,主要育種奶白茶、「黃金芽」和「白葉一號」等品種,為全鎮種植茶樹提供種苗,實現就地育苗、就地栽植,不僅減少了苗木運輸成本,還有效地延長了產業鏈。
育苗大棚遠景
「我這一背篼茶苗大概有2000株,能種1畝左右面積哩。」背著一篼茶苗往種植基地走的白果村村民劉志群說道,白果村以前長滿野草雜木的荒山偏坡石旮旯,現在全部種上了茶苗,完全變了樣。
記者跟著劉志群來到種植基地,幾十名務工群眾正低頭忙碌,有的清除雜草灌木、有的挖坑放苗、有的扶苗覆土,好不熱鬧。
正在挖坑種苗的白果村村民張青元種了一輩子的傳統作物,對傳統種植收益了如指掌。「一畝地可收包穀600斤,洋芋300斤,價值在850元左右,起早貪黑不說,減掉勞動力收入就是『除了鍋巴沒有飯』,基本沒什麼賺頭。」
育苗
因為傳統種植經濟效益不好,難以「養家餬口」,當地青壯年勞動力紛紛選擇外出務工,原本的偏坡石旮旯破碎地塊被棄耕多年,變成了名符其實的撂荒地。
而今,張青元家幾畝土地全部流轉建了大棚,每年每個大棚可拿到2500元的保底分紅,老倆口在基地務工每天每人還有80元收入。「種了一輩子莊稼,現在改種茶葉一點沒感覺到累,幾十歲了還有工資領,這種好事在哪裡找喲。」張青元對栽種茶葉很是支持。
育苗
「種植茶葉第三年畝產40斤茶青,每畝收益2400元,第四年畝產茶葉產量可達80斤,第五年畝產茶葉能夠達到160斤,第六年及以後每年茶葉畝產將在200斤以上,每年每畝茶葉管理成本約為2000元,每畝茶葉收益可達12000元以上。」白果村茶葉種植基地負責人李貴秀一邊指導村民種植茶苗,一邊介紹茶葉的經濟效益。
高山雲霧出好茶。近年來,板橋鎮聚焦產業發展促農增收難題,通過細緻的調查研究,根據「海拔落差大、立體氣候明顯」等土地資源實際情況,明確茶產業作為全鎮優勢主導產業。
「黃金芽」茶葉
「由公司負責提供種苗、技術指導、茶葉回收和資金擔保等,解決了群眾資金困難無力購苗和難尋銷路的後顧之憂,有效激發了群眾參與種植茶葉的內生動力。」李貴秀說,得益於政府的鼓勵與支持,白果村茶葉種植基地快速發展到300餘畝,直接帶動貧困戶108戶實現年收入14萬餘元,可解決臨時性就業6000餘人次。基地帶動了當地婦女就業100餘人,帶動400餘戶農戶增加收入100萬餘元,基地也因此被評為貴州省巾幗就業示範基地。
茶產業喚醒沉睡土地,窮山溝變身致富寶地。板橋鎮通過點面結合、多元種植的發展模式,鼓勵和支持有種植技術、有經濟實力、有創業激情的種植大戶,以不低於300元/年/畝的標準流轉農戶土地,並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以每天80-100元的務工收入增加群眾收入。截至目前,該鎮由各村黨支部牽頭,建設200畝以上規模的村級示範點13個;引進茶樹種植企業9家,全鎮茶樹種植面積發展至5000餘畝。(陳澤爾 王春府 熊恩祿)
來源:天眼新聞
監製:白青茂 編審:張磊 編輯:龔瑞璇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