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鎮:荒地種茶葉 致富路更寬

2020-12-19 騰訊網

近日,記者走進板橋鎮白果村茶葉培育基地大棚,看到村民們正在利用冬季的自然溫度對茶苗進行「煉苗」。

所謂「煉苗」,就是把培育大棚儘可能地敞開,使棚內溫度無限接近室外溫度,讓「溫室」裡的茶苗得到自然溫度的「鍛鍊」,藉此提高移栽的成活率。

昔日荒山土坡變茶園

「目前我們鎮上茶苗種植成活率90%達以上。」板橋鎮組織委員李玉傑說道,恆大集團在板橋援建了108棟茶葉育苗大棚,佔地150畝。同時,板橋鎮配套建設了水、電、路等「三通一平」工程,讓項目實施實現了「拎包入住」。

據介紹,板橋鎮在恆大集團援建的蔬菜大棚的基礎上,以「龍頭企業+公司+黨支部+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引進貴州烏蒙利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1500萬元,實施6600萬株茶樹育苗項目,主要育種奶白茶、「黃金芽」和「白葉一號」等品種,為全鎮種植茶樹提供種苗,實現就地育苗、就地栽植,不僅減少了苗木運輸成本,還有效地延長了產業鏈。

育苗大棚遠景

「我這一背篼茶苗大概有2000株,能種1畝左右面積哩。」背著一篼茶苗往種植基地走的白果村村民劉志群說道,白果村以前長滿野草雜木的荒山偏坡石旮旯,現在全部種上了茶苗,完全變了樣。

記者跟著劉志群來到種植基地,幾十名務工群眾正低頭忙碌,有的清除雜草灌木、有的挖坑放苗、有的扶苗覆土,好不熱鬧。

正在挖坑種苗的白果村村民張青元種了一輩子的傳統作物,對傳統種植收益了如指掌。「一畝地可收包穀600斤,洋芋300斤,價值在850元左右,起早貪黑不說,減掉勞動力收入就是『除了鍋巴沒有飯』,基本沒什麼賺頭。」

育苗

因為傳統種植經濟效益不好,難以「養家餬口」,當地青壯年勞動力紛紛選擇外出務工,原本的偏坡石旮旯破碎地塊被棄耕多年,變成了名符其實的撂荒地。

而今,張青元家幾畝土地全部流轉建了大棚,每年每個大棚可拿到2500元的保底分紅,老倆口在基地務工每天每人還有80元收入。「種了一輩子莊稼,現在改種茶葉一點沒感覺到累,幾十歲了還有工資領,這種好事在哪裡找喲。」張青元對栽種茶葉很是支持。

育苗

「種植茶葉第三年畝產40斤茶青,每畝收益2400元,第四年畝產茶葉產量可達80斤,第五年畝產茶葉能夠達到160斤,第六年及以後每年茶葉畝產將在200斤以上,每年每畝茶葉管理成本約為2000元,每畝茶葉收益可達12000元以上。」白果村茶葉種植基地負責人李貴秀一邊指導村民種植茶苗,一邊介紹茶葉的經濟效益。

高山雲霧出好茶。近年來,板橋鎮聚焦產業發展促農增收難題,通過細緻的調查研究,根據「海拔落差大、立體氣候明顯」等土地資源實際情況,明確茶產業作為全鎮優勢主導產業。

「黃金芽」茶葉

「由公司負責提供種苗、技術指導、茶葉回收和資金擔保等,解決了群眾資金困難無力購苗和難尋銷路的後顧之憂,有效激發了群眾參與種植茶葉的內生動力。」李貴秀說,得益於政府的鼓勵與支持,白果村茶葉種植基地快速發展到300餘畝,直接帶動貧困戶108戶實現年收入14萬餘元,可解決臨時性就業6000餘人次。基地帶動了當地婦女就業100餘人,帶動400餘戶農戶增加收入100萬餘元,基地也因此被評為貴州省巾幗就業示範基地。

茶產業喚醒沉睡土地,窮山溝變身致富寶地。板橋鎮通過點面結合、多元種植的發展模式,鼓勵和支持有種植技術、有經濟實力、有創業激情的種植大戶,以不低於300元/年/畝的標準流轉農戶土地,並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以每天80-100元的務工收入增加群眾收入。截至目前,該鎮由各村黨支部牽頭,建設200畝以上規模的村級示範點13個;引進茶樹種植企業9家,全鎮茶樹種植面積發展至5000餘畝。(陳澤爾 王春府 熊恩祿)

來源:天眼新聞

監製:白青茂 編審:張磊 編輯:龔瑞璇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龍巖漳平雙溪村荒地種出檸檬致富果
    鄭增南開心地說:「我們村荒山荒地多,駐村第一書記和扶貧掛鈎幫扶幹部在農業專業人員的配合下,引導我們發展種植檸檬,從荒地規劃、免費提供種苗,到保苗成活、科學管理,他們都盡心盡力,操的心比我還多!」  雙溪村是漳平市36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全村共有488戶,人口1700人,其中貧困戶就有19戶68人。
  • 壽寧縣下黨鄉:返鄉創業路更寬
    壽寧下黨村民王光棟通過返鄉種植茶葉,創辦民宿、餐館等,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路更寬東南網7月1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範陳春 通訊員 吳通華)揉捻,發酵,烘焙,復焙……近段時間,身兼車間主任和制茶師的王光棟在壽寧縣下黨鄉的夢之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一直忙碌著,不厭其煩地重複這些制茶工藝
  • 璧山:貧困村通了致富路 脫貧從此有盼頭
    蜿蜒的環山路,如同巨龍盤踞在雲霧山上,瞭望著整個山村。記者採訪時,果農張禮泉夫婦正在自家梨園採摘早熟梨,家中的三輪摩託車停靠在新修的環山路旁,當天採摘完後,這批早熟梨將會運往主城銷售。二郎村是市級貧困村,位於雲霧山上,距三合場鎮七八公裡,是璧山重要的水果及茶葉產地。
  • 大棚種香菇 致富路更寬 - 中國三門峽網 - 三門峽市委宣傳部...
    目前,靈寶市圍繞「果—菌—肥—果」循環發展模式,通過項目帶動、鄉村推動、主體帶動、金融拉動、產業鏈聯動等「五動推進」,擴大香菇種植面積,讓農戶的致富路更寬。                      (孟賓峰)
  • 念好「茶」字經 鋪寬致富路
    2014年,在外經商多年的胡夏莉回到大樟鄉三古村,創辦廣西瑤山妹農副產品貿易有限公司,採取「公司 合作社 基地 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和幫助當地群眾銷售茶葉、茶籽油、筍乾等農副產品。2018年,胡夏莉先後獲得「來賓市十佳創業青年」、金秀瑤族自治縣「十大創業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我現在通過微信朋友圈賣貨,一年有100多萬元收入。」
  • 《十裡桐花致富路 大霧山裡話豐年》之一:「茶葉王」的幸福生活
    本期我們《秋來走基層 豐收訪萬家》欄目組走進大霧山村,踏著寬敞的旅遊公路,聽聽山鄉人民勤勞致富的故事,感受10平方公裡泥土上悄然發生的變化。《十裡桐花致富路 大霧山裡話豐年》之一:「茶葉王」的幸福生活清晨的大霧山,煙霧籠罩,山谷清幽。小鳥的鳴叫、雞鴨的歡歌開啟了王楚治夫婦一天的勞作。
  • 陳先志:為村民鋪就致富茶路
    他不僅自己致富,還讓全村人脫了貧,住上勞模農莊,過上幸福生活。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陳先志。儘管陳先志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獲得的榮譽無數,但村民們更願意把他當作鄰家大叔、父老兄弟。「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帶領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由輸血變造血,讓大家一同邁入幸福生活。」站在記者面前的陳先志,短寸頭髮,話語謙遜,笑容敦厚溫暖,讓人心生信賴。
  • 走馬觀花看板橋鎮通明村打造「美麗家園」
    修建世行貸款路時,遇到佔地難題,我就拿自家的好田好土去調換,一心想把路修通。」板橋鎮通明村羅盤田村民小組的劉章立,活了41年,見證了村子巨變。「現在,寬敞平坦的水泥公路通到家門口,農副產品採收、銷售都方便了,外出成功人士也有很多人返鄉創業了。」說起村裡的變化,劉章立笑得合不攏嘴。
  • 「我要把致富路越走越寬的喜訊帶到北京!」——井岡山神山村「笑臉...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題:「我要把致富路越走越寬的喜訊帶到北京!」左香雲說,他知道家裡人都掛念著他,他心裡也惦記神山村的村民們,但更明白自己這次進京的責任。臨行前,父親左秀髮的話左香雲一直記得很清楚。我必須要把致富路越走越寬的喜訊帶到北京!」神山村位於井岡山的大山深處。早年,村民拿著竹筷、竹籃、簸箕等竹製品到茅坪街市去賣,曲曲折折的山路,走出去要花上兩個多小時。後來,大夥開始用板車拖竹子出去賣,可收入只夠溫飽。2016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在村黨支部了解村級組織建設和精準扶貧情況。
  • 河南駐馬店市驛城區板橋鎮:生態扶貧樹 脫貧路子寬
    河南駐馬店市驛城區板橋鎮:生態扶貧樹 脫貧路子寬 2020-10-29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隆陽區板橋鎮:「百萬鄉村主播」養成記
    從尋夢到築夢:農人跑馬新賽道再次走進政府辦的電商培訓班,楊薇娜有種「到商學院」學習的感覺。自打初次參加培訓班以來,楊薇娜的電商業績已經突破5萬。5年前,楊薇娜聽說鎮裡要舉辦電商培訓班,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她和板橋鎮其他20名青年成為第一批學員。從淘寶店是什麼、怎麼開、圖片美工怎麼做起步,板橋的個體電商隊伍開始了試水電商。
  • 湖北南漳:「四好農村路」鋪就山區幸福新圖景
    在2016年成功創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後,持續發力,力促農村交通成為帶領群眾脫貧的致富路,全面建成小康的希望路。「美麗公路+扶貧」:脫貧路暖群眾心7月9日,在南漳縣板橋鎮竹坪村上膳源有機蔬菜基地,一排冷鏈物流車停在基地門口,等待裝車。
  • 嶽西:退耕還林工程讓荒田荒地茶果飄香
    嶽西網訊(特約記者 餘方北)嶽西縣在新一輪退耕還林項目建設中,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使4614畝荒田荒地變成了茶果飄香的茶園和桃園,帶動1368戶、4054人增收。姚河鄉龍王茶葉專業合作社2017年與本村15戶村民籤約流轉荒田荒地180畝,其中通過退耕還林項目新建茶園60畝,今年茶園開始採摘,收入3000多元。
  • 原先出趟門一身稀泥巴,如今硬化路通到家門口
    同時,依靠東山公路,當地輸出大量茶葉、茶酒、竹工藝品、竹筍、菌類等土特產,進一步促進村民致富增收。本報記者 劉小菡路通到家門口,出門真方便打魚河村修建百何路和改造了兩貓路,1500名村民因此受益「原來全是機耕道,車子都開不動,現在不一樣了,大路又寬又平,坐車只要10多分鐘就到了。」
  • 板橋鎮三間村:扶貧扶志摘「窮帽」 人居環境大變樣
    眼下,走進板橋鎮三間村脫貧戶李亞球的茄子地裡,只見10天前種下的茄子苗已經破土而出,長勢迅速,正隨風飄揚著。四年前,李亞球的父親生病,高昂的治療費用使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他們也因此被納入貧困戶。在相關幫扶單位的指導下,利用自家閒置的土地發展冬季瓜菜種植,生活開始慢慢有了起色。
  • 【產業扶貧36計】澧縣沅澧茶葉專業合作社:一鄉一品 茶葉飄香巧致富
    一鄉一品 茶葉飄香巧致富 ——澧縣沅澧茶葉專業合作社產業扶貧模式 澧縣沅澧茶葉專業合作社位於澧縣碼頭鋪鎮楊家坊村,自有茶園基地面積300多畝,年產幹茶3000多斤,自有茶葉加工廠,年加工能力15噸以上,合作社全年總產值超過
  • 1000多年前 板橋鎮
    1000多年前,這裡曾經是商賈雲集的「密州板橋鎮」。北宋時期設立市舶司,板橋鎮發展成為全國五大商埠之一、長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海關重鎮,這裡在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月25日,青島板橋鎮論壇上,全國20多名經濟、歷史專家學者聚焦膠州,再次確定了板橋鎮在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
  • 板橋鎮北方唯一市舶司遺址 書寫商貿重鎮繁華
    張成祥小時候見到的是河道兩邊低矮的平房,現在已經變成了高樓林立的小區,淤積的河道被整修,兩邊種上樹,成為城區裡一條漂亮的景觀河。    「這裡就是原來板橋鎮的所在地,也就是板橋鎮遺址。」    「這足以說明,板橋鎮當時是海上貿易的重鎮,更有利證明板橋鎮在宋代北方地區物資流動中的樞紐地位和港口貿易的繁榮。」林玉海介紹,故宮博物院考古專家王睿這樣總結板橋鎮考古發現,遺址發現的文化遺存與北宋時期的通商口岸板橋鎮及「市舶司」密切相關,對於膠州市和青島港的歷史沿革、古代板橋鎮的海運貿易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也是古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證據。
  • 開州:產業鋪平致富路 綠色發展創金山
    行走在開州廣袤的田野上,一幅幅煥發勃勃生機的綠色生態畫卷徐徐展開:大進鎮生態茶葉觀光體驗園茶香馥鬱,趙家街道南山村黑泥溝李子漫山飄香,大德鎮磨梁村五彩桃園夢幻甜蜜,鐵橋鎮億世村翠冠梨個大果甜,長沙鎮福城村柑橘掛滿枝頭……開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種植經濟林作為國土綠化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依託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促進群眾增收的致富路。
  • 摩天嶺上茶葉香
    ,一群村民正在修建大木門,門上「千方百計引導精準致富路,萬眾一心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對聯十分惹眼。走進合作社辦公室,副理事長、財務總監龍昌元身穿迷彩服迎了出來,聊到種茶他瞬間就來精神,給我們娓娓道來。石欄鎮摩天嶺盈鑫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千畝茶葉示範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