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中有一句神奇的咒語「菠蘿菠蘿蜜」,大家一定印象深刻。菠蘿蜜和菠蘿,是兩種美味的熱帶水果,對愛吃水果的朋友來說,想必都是摯愛。
菠蘿蜜是一種桑科的常綠喬木,樹高10-20米,一般認為原產於印度,在南亞、東南亞和我國華南地區都有廣泛種植。它吃起來甜軟潤滑,吃後唇齒指尖留香。
筆者第一次來到廣東時,看到菠蘿蜜,就感覺太奇特了。一是居然還有比冬瓜還大的水果,二是它的果實生長在樹幹上,原因是它的果實實在太過碩大,樹枝無法承受如此大的重量。
那麼,菠蘿蜜是什麼時候來到中國的?
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波羅樹》中說,在南朝時期,來自古印度的使者達奚來華朝貢,他攜帶了菠蘿蜜的種子,種植在廣州的南海神廟,在寺廟的東西兩側各種植一棵,由此逐漸在華南地區傳播開來。傳說中,他由於無法返航,化作一尊遠望的雕像,俗稱「番鬼望波羅」。延續千年的「波羅誕 」也成為了廣府最早的廟會。
最初,菠蘿蜜就是寫為「波羅蜜」。在明朝時,關於它的記載就非常多了,比如明代詩人王佐有《波羅蜜》一詩,就讚美了這種水果:「大易稱碩果,此物無與友。重大難著枝,一一樹腰吐。」
說起它的名字,不免讓人想起佛教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再聯繫到它起源於廣州南海神廟,我們可以斷定,菠蘿蜜的名稱就是源於佛教。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菠蘿蜜,梵語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在民間,人們也將其稱為佛果。
在佛教中,「波羅蜜」表達「到達彼岸」之意,指斷除生死之煩惱,達到涅槃的智慧彼岸。《六祖壇經》中說:「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說到菠蘿蜜,很容易讓人想起另一種水果——菠蘿。它們只有一字之差,卻完全來自不同的家族。
菠蘿是四大熱帶水果之一,其他三種是椰子、芒果、香蕉,它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菠蘿十分受人們歡迎,在街頭巷尾,常常能看到賣菠蘿的小販,他們將削好的菠蘿浸泡在鹽水中,以去除其刺激作用。在炎炎夏日,大汗淋漓之時,吃上一隻酸酸甜甜的菠蘿,頓時覺得渾身清爽。
據考證,菠蘿原產於美洲,是印第安人培育出來的一種水果,人類栽培菠蘿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抵達美洲時,印第安人請他品嘗了這種美味的水果,他就對其讚不絕口。1535年出版的《西印度群島通史和自然史》一書中說:「它有美麗的外觀、鮮美的香氣、獨特的風昧,任何水果都無法比擬。」
菠蘿很快就傳到了世界各地,到了16世紀末時,菠蘿已經在世界大部分熱帶地區種植。
然而,菠蘿究竟是何時傳入中國的,還有待考證,現在普遍認為是葡萄牙人在17世紀從帶入澳門,然後傳入華南地區的。在雷州半島,菠蘿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
菠蘿還有一個名稱是鳳梨,語言學界一般喜歡用鳳梨,而農學界則習慣於用菠蘿。
正如剛才所說,菠蘿蜜的名稱來源於佛教用語,那麼,起源於美洲的菠蘿,怎麼也會用同樣的名稱呢?
筆者認為,可能是因為菠蘿果實的外殼有許多六角形果刺,看上去與佛祖和菩薩頭上的螺髻十分相似。佛教中,佛祖的螺髻是肉髻,乃是修行所得。中國古人深受佛教的影響,因此,就將這種貌似佛像螺髻的水果稱為「波羅」。
清代李調元在《南越筆記》一書中說:「粵中凡村居路旁多植山波羅,橫梗如拳,葉多刺,足衛衡宇。」
這說明當時已經有了「波羅」的稱謂,但是一直到民國時期的《辭海修訂本》也仍然寫作「波羅」,後來人們為了表示它是一種植物,就加上了草字頭。
事物的名稱,不會憑空而來,一般都有著某種文化意蘊。菠蘿與菠蘿蜜雖說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水果,但是從它們的名稱中,我們可以看出佛教對古代中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