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孩子已經變了,學校和家長卻遠遠沒有跟上

2021-02-21 群學書院

文 | 陳默

圖 | Quint Buchholz


獨套公寓裡的孩子

上世紀9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是獨套公寓裡的孩子。

 

獨套公寓裡的獨子有什麼樣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試試,到春天的時候,買一隻剛剛生出來的小雞,養著它,給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兩個禮拜以後小雞就死掉了,因為小雞也會孤獨。

 

現在的孩子帶著天生的孤獨感來到這個世界。那麼孤獨會有哪些麻煩?

 

一,人一孤獨,無端傷感,莫名其妙流眼淚;二,人一孤獨,思考力就變得非常強,所以麻煩就來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過早地思考了一個終極問題,最高哲學問題,「我存在有什麼意義?」

 

我們現在的孩子,連四歲的孩子就會在那裡發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腦袋裡想什麼。一旦人有這種問題,痛苦就伴隨著他了。


現實感的衰落

 

本來,愛思考是一件好事。但問題是,現在的孩子的所謂「思考」,完全缺乏現實的基礎,而都市孩子這種「現實感」的薄弱,也是教育的結果。

 

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一切現實事務都被替代了,他們只知道好好學習,而我們的學校也沒有提供給孩子處理事務的可能性,除了學習和補課沒有其他活動。

 

孩子在現代化的電腦世界裡生活,現實感很弱。他們在虛擬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裡有虛擬感,這就是他們的特徵。他們在網上交流,似乎這個玩偶是一個活人一樣,最後他反而在真實世界裡有虛擬感。兩個人在網上聊好了以後準備見面,坐在一起,居然沒有話,結果說,「我們網上去說吧,再見。」就到網上去說了。

 

現在讓幾個四、五歲的孩子待在一間沒有大人的房間裡。如果我們以常識來看,這個房間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塗。但現實是,這個房間門一打開,鴉雀無聲,每個小孩都很安靜,比老人院還寧靜——人手一個pad。

 

你跟孩子說不好好學習,將來會過什麼什麼苦日子,他會跟你說,「不可能的,如果真到那天,我會去死的。」人家連死都不怕還會怕什麼?讓我們怎麼教育?

 

有一個高中生吐槽:學校請來一個老掉牙的戰爭年代的老軍人跟他們說,「我們戰爭年代如此艱苦,你們這些人到現在滿腦子資產階級思想,天天想著穿名牌。」那個高中生說,「老爺爺,你們革命不是為了我們穿名牌,是為了什麼呀?」

另外一個高中生,重點中學的,她帶了一個手機給老師看,她說,「老師,我們在玩這個東西」,老師一看嚇一跳。玩什麼?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嗎?這種行為我們怎麼理解?這就是現實感缺乏的表現,他必須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真實的存在。

所以,我們的教育真該動動腦筋了。孩子缺什麼?你要給他什麼?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輸某些東西,你要把他育成一個健康的人,不然一個沒有現實感的人,到後來他的人格會有問題的。可惜,我們教育者全然不知。我們只知道他的成績上去了還是下去了,而成績下來有太多的因素。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的孩子,這些都是他的內心的一些痛苦點。



活在「第三隻籠子」裡的孩子

 

假設,有這樣三隻籠子:

 

第一個籠子,讓一個老鼠在籠子裡,籠子外面裝一個門,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這個門,門打開以後有一個食物會進來,這個老鼠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老鼠會怎麼做呢?它會一直踩。

 

第二隻籠子是這樣的,老鼠踩一下,電擊一下,踩一下,電擊一下,以老鼠的智力會怎麼做呢?它以後再也不踩了。

 

如果「第三隻籠子」我們是這樣設計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老鼠就不知道應該踩還是不踩,這個老鼠會在裡面糾結死。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家長對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時給他壓力,就像電擊,孩子們如同老鼠在第三個籠子。

 

每個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說,心裡是這樣想的。各行各業,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個共性的特質,這些人一定是輸得起的人,輸了再來,最後就贏了。

 

而我們現在的教育,你只讓他成功,不讓他輸。家長們見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話問的是,「寶寶,你今天得幾個五角星啊?」「一個。」「小明得了幾個啊?」「兩個。」「你明天要超過他,要得三個。」各位家長,你跟孩子下棋他會輸嗎?他肯輸嗎?十個有九個孩子是不肯輸的,有的孩子還會拿象棋砸媽媽的頭,他輸了就急。

 

怎麼會這樣呢?你想要讓他成功,卻不讓他有的成功的品質,你一開始就不培養這種品質,他不就是第三隻籠子裡的老鼠嗎?

 

還有,每個家長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數學難題、物理難題能夠迎戰,鍥而不捨,學奧數的時候再難的題目也能克服,我們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強,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從哪裡來的嗎?

 

家長們從小學開始給孩子找最好的學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學校,等高考完了以後,再幫孩子找什麼樣的專業讀大學以便運用關係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後,覺得差不多了,就買一套房子給孩子,發動親朋好友給孩子介紹女朋友,然後再拿錢出來給孩子辦婚事,婚事辦好了養孩子,最後自己幫孩子帶孫子。你要控制他一生,還需要他有一種迎戰困難的自控力,又是這個悖論。這個人不是在第三隻籠子裡是在哪裡?

 

實際上高要求只有對自己,不能對別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標在哪裡,可是心裡也很清楚,自己是沒有這個能力的。那麼你想想看,他不是糾結死嗎?

 

這就是老鼠在第三隻籠子裡的感受。

 


孩子的能力從哪裡來?

最好的教育,莫過於高質量的陪伴。高質量的陪伴也並不複雜,主要包括兩點:陪伴時的專心,與陪伴時所做事情的質量。優秀的家長,採用的是「慢教養」法則,從自己的領域特長出發,從日常細節開始培養孩子的能力,給孩子打下良好的根基。

 

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用日常科學小實驗培養出潛在的「清華苗」;

北大心理學系副教授張昕,用互動遊戲培養高情商的省心娃;

哲學系博導姜宇輝,用再簡單不過的日常對話,讓孩子輕鬆收穫思考;

……

 

孩子從父母的引導與陪伴中收穫的快樂,對自身的成長有著魔法般的作用。這些優秀家長的孩子們不一定有多麼高調,卻一直在父母的傾心教育下迅速成長,這樣的孩子,終能在某一個領域內,做出不凡的成就。

 

今天,我們邀請到了這些優秀的家長,向大家分享自己特別的教育方法。這些優秀的家長分別是對應專業領域內的資深專家,每個人負責自己最擅長的一個領域,齊心協力,他們想把這份寶貴的人生智慧傳遞給下一代,陪你一起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 

清華大學博士、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塑造一顆理性思考的頭腦——如何培養邏輯力


◇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基礎部主任孫聰:用畫筆激發無限想像——如何培養創造力三聯生活周刊》資深主筆陳賽:讓孩子愛上文字的魅力——如何培養閱讀力北京交通大學特聘講師葉壯:與孩子一起在遊戲中成長——如何培養遊戲力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姜宇輝:從思索世界到認識自我——如何培養思辨力
◇ 北京師範大學財經素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蘇淞:面向未來學習資源管理——如何培養管理力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張昕:陪伴出一個心靈健康的孩子——如何培養自控力
◇ 北京大學拓展與戶外研究中心副主任錢俊偉:鍛鍊出孩子的健康體魄——如何培養運動力野性中國工作室創始人奚志農:喚醒孩子本真的視野——如何培養觀察力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碩士莊祖宜:用愛與美食塑造我們的孩子————如何培養生活力

十位事業有成的達人,也是十位優秀的家長。他們的教育經驗,值得每一位家長學習。十位家長分別把自己的經驗投入到實踐當中,經過跟孩子們不斷的磨合、調整之後,找出了最好的方法。而我們的課程,就是從十大方面入手,把優秀家長的教育邏輯徹底剝出來,傳授給大家。

 

掃碼即可訂閱收聽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亦可訂閱

相關焦點

  • 心理專家陳默:中國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
    【陳默專欄】中國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文|陳默(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特聘高級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基礎教育專委會秘書長。)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老一輩的總是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帶,老師們也覺得他們教的孩子一屆不如一屆。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從80年代開始,孩子們的成長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們現在面對的教育對象是90後和00後,他們大都是獨生子女,也是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成長起來的一輩人。
  • 心理專家陳默:中國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
    時代在變,老師和家長們的教育觀念也應該轉變,下面這篇文章作者深入地探討了90和00後這一輩人的成長軌跡,以及心理狀態。正如教育家懷特所言:「教育不是為了教人謀生,而是教人創造生活。」希望各位老師和家長在看完之後,能跟上孩子的腳步,一起共同進步。現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論和問題需要面對。
  • 心理專家陳默:中國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
    時代在變,老師和家長們的教育觀念也應該轉變,下面這篇文章作者深入地探討了90和00後這一輩人的成長軌跡,以及心理狀態。正如教育家懷特所言:「教育不是為了教人謀生,而是教人創造生活。」希望各位老師和家長在看完之後,能跟上孩子的腳步,一起共同進步。
  • 別拿孩子和你小時候比: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
    其實孩子們也有很多苦惱,只是我們沒有深入了解。時代在變,老師和家長們的教育觀念也應該轉變,下面這篇文章作者深入地探討了90和00後這一輩人的成長軌跡,以及心理狀態。正如教育家懷特所言:「教育不是為了教人謀生,而是教人創造生活。」希望各位老師和家長在看完之後,能跟上孩子的腳步,一起共同進步。
  • 教育專家陳默:中國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
    如果孩子在學校、在家裡都要面對一群焦慮的人,人人對孩子拉橡皮筋,老師在學校裡不停強調考試、學習;孩子回到家,家長也在強調考試、學習,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慮的人在一起,會疲憊不堪,我們孩子所遇到的壓力是全世界沒有的。
  • 江蘇高三男生殘忍殺母:中國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
    確實難以理解,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孩子變了。面對父母的管教,他們不再是「言聽計從」,他們變得更加叛逆,甚至有如此殘忍的行為。這讓我想到了教育專家陳默的一篇文章。當你了解到了現在孩子的不同,你也許能找到和孩子更好的相處方式。各位父母,我先問你們一個問題,你了解現在的孩子嗎?
  •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
    我們能看到現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學業壓力,這只是顯性的,而隱性的東西是孩子們整天跟焦慮高危人群在一起,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師。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學校、在家裡都要面對一群焦慮的人,人人對孩子拉橡皮筋,老師在學校裡不停強調考試、學習;孩子回到家,家長也在強調考試、學習,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慮的人在一起,會疲憊不堪,我們孩子所遇到的壓力是全世界沒有的。
  • 教育專家陳默:中國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深度好文)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學校、在家裡都要面對一群焦慮的人,人人對孩子拉橡皮筋,老師在學校裡不停強調考試、學習;孩子回到家,家長也在強調考試、學習,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慮的人在一起,會疲憊不堪,我們孩子所遇到的壓力是全世界沒有的。美國的學校不應試嗎?
  • 孩子為何難教?是你沒有跟上孩子的思維
    其實這些都是社會的進步,家長們沒有跟上腳步導致的結果。然而中國的傳統思想卻和自我背道而馳,中國講究的是孝道,必須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然而現在的孩子從小接觸得最多的就是父母,他們眼中唯一能夠交流的對象也是父母。可是就是這種交流對象都不能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只能讓他們慢慢地變得叛逆。你說你的我自己有我自己的想法,說完了那麼我就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 夜讀丨17歲高三學生殘忍殺母:中國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
    每次事件發生時,大家第一反應都是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為什麼父母的深愛,會變成孩子的負擔,甚至化為孩子的仇恨?確實難以理解,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孩子變了。面對父母的管教,他們不再是「言聽計從」,他們變得更加叛逆,甚至有如此殘忍的行為。現在孩子為什麼變得如此「不服管教」?現在孩子為什麼會離父母越來越遠?
  • 17歲高三學生殺害陪讀母親事件:中國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
    每次事件發生時,大家第一反應都是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為什麼父母的深愛,會變成孩子的負擔,甚至化為孩子的仇恨?確實難以理解,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孩子變了。面對父母的管教,他們不再是「言聽計從」,他們變得更加叛逆,甚至有如此殘忍的行為。現在孩子為什麼變得如此「不服管教」?
  • 心理學家陳默:中國孩子已經變了
    【心理學家陳默:中國孩子已經變了】你是不是經常困惑「現在的孩子怎麼跟我們以前完全不一樣」?其實隨著時代的變革,孩子們的成長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孩子自身也早已與我們認知的「孩子的樣子」大大不同。中國孩子已經變了,你跟上了嗎?
  • 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沒跟上孩子步伐的父母
    經常聽叛逆期孩子的家長說,孩子不願說話,叛逆,難以溝通,不知道哪句話就讓孩子炸了毛。親子關係不和諧,溝通不順暢,家長和孩子的日子都艱難。而我們中國父母所謂的溝通常常是這樣的:天冷了,記得穿秋褲哈;你現在都初二了,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能再貪玩了;你再玩遊戲,我就把手機沒收,聽見了沒?
  • 現在的孩子已經變了,家長還傻傻不知道
    而其中的大多數衣服可能還沒來得及穿,就已經穿不上了。無論是對孩子好的,還是孩子喜歡的,只要在家長能力範圍內的,一定會滿足孩子。曾經,這位母親也是無數人羨慕的「別人家孩子」的家長,她的孩子一直從小就是周圍孩子中的佼佼者,上當地最好的學校,在級部一千多人中始終保持前十,只要舉「好學生」的例子,一定是她的孩子。直到初三,開學沒多久,孩子突然爆發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再也不肯邁出房門一步,父母才意識到出了問題。
  • 別總拿孩子和你小時候比:中國孩子已經變了
    難在我們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論和問題需要面對。各位父母,我先問你們一個問題,你了解現在的孩子嗎?我在這個問題上很有發言權,因為近20年來,我大概接觸了8000個家庭案例。 當今的孩子是怎麼回事?當今的孩子是什麼人?我們要從本質上來把握。假如我們不能從本質上來把握,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會在點子上。
  • 奶奶問:現在這麼帶孩子怎麼不行?專家回答:中國孩子已經變了!
    那一刻,我忍不住抱了抱那個柔軟的小身軀,我感受到了她內心的孤獨和倔強。而那一刻,這個柔軟的孩子開始用淚水回抱著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原因呢?其實歸要結底是「中國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著名心理專家陳默這樣說。「現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難,難在什麼地方?
  •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一些老師和家長卻還執迷不悟
    5.學生小偉和小明違反校規,在校園裡飆自行車,小偉不慎撞倒了小明並導致其骨折。小明媽媽要求學校賠償,學校沒有答應。小明媽媽告到了法院,法院判定小偉負主要責任、小明負次要責任。小明痊癒回到學校,大家都躲著他,小明不再活潑、陽光。如果你是小明的班主任,接下來你會怎樣做?
  • 夜讀丨17歲高三學生殘忍殺母:中國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
    確實難以理解,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現在的孩子變了。面對父母的管教,他們不再是「言聽計從」,他們變得更加叛逆,甚至有如此殘忍的行為。 現在孩子為什麼變得如此「不服管教」? 如果孩子在學校、在家裡都要面對一群焦慮的人,人人對孩子拉橡皮筋,老師在學校裡不停強調考試、學習; 孩子回到家,家長也在強調考試、學習,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 孩子成績不好,但是不讀高中就沒有前途?家長觀念該變一變了
    中考臨近了,報名和填報志願的問題困擾著學生和家長們。從今年的情況來看,能升上高中的機會只不過一半的概率。而上不了高中的另一半人,要麼就讀職業類院校,要麼去到省外&34;個高中讀,或者復讀一年。無論哪種,都是家長們不願意面對的,總覺得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因此,不少家長想方設法讓孩子去讀高中。不過,這個觀念真的該變一變了。
  • 決定孩子學習的是家長,教育需要學校和家長一起努力
    >在中國,孩子18歲之前,決定孩子命運、決定孩子學習的是家長。我們共同面對的社會考試,需要學校和家長一起努力。家長要做好親子陪伴,不管你多忙,每天陪孩子一起玩一小時。培養孩子是一種長期的投資關係,不是投機關係,教育是投資孩子的希望、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