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默
圖 | Quint Buchholz
獨套公寓裡的孩子
上世紀9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是獨套公寓裡的孩子。
獨套公寓裡的獨子有什麼樣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試試,到春天的時候,買一隻剛剛生出來的小雞,養著它,給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兩個禮拜以後小雞就死掉了,因為小雞也會孤獨。
現在的孩子帶著天生的孤獨感來到這個世界。那麼孤獨會有哪些麻煩?
一,人一孤獨,無端傷感,莫名其妙流眼淚;二,人一孤獨,思考力就變得非常強,所以麻煩就來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過早地思考了一個終極問題,最高哲學問題,「我存在有什麼意義?」
我們現在的孩子,連四歲的孩子就會在那裡發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腦袋裡想什麼。一旦人有這種問題,痛苦就伴隨著他了。
現實感的衰落
本來,愛思考是一件好事。但問題是,現在的孩子的所謂「思考」,完全缺乏現實的基礎,而都市孩子這種「現實感」的薄弱,也是教育的結果。
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一切現實事務都被替代了,他們只知道好好學習,而我們的學校也沒有提供給孩子處理事務的可能性,除了學習和補課沒有其他活動。
孩子在現代化的電腦世界裡生活,現實感很弱。他們在虛擬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裡有虛擬感,這就是他們的特徵。他們在網上交流,似乎這個玩偶是一個活人一樣,最後他反而在真實世界裡有虛擬感。兩個人在網上聊好了以後準備見面,坐在一起,居然沒有話,結果說,「我們網上去說吧,再見。」就到網上去說了。
現在讓幾個四、五歲的孩子待在一間沒有大人的房間裡。如果我們以常識來看,這個房間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塗。但現實是,這個房間門一打開,鴉雀無聲,每個小孩都很安靜,比老人院還寧靜——人手一個pad。
你跟孩子說不好好學習,將來會過什麼什麼苦日子,他會跟你說,「不可能的,如果真到那天,我會去死的。」人家連死都不怕還會怕什麼?讓我們怎麼教育?
有一個高中生吐槽:學校請來一個老掉牙的戰爭年代的老軍人跟他們說,「我們戰爭年代如此艱苦,你們這些人到現在滿腦子資產階級思想,天天想著穿名牌。」那個高中生說,「老爺爺,你們革命不是為了我們穿名牌,是為了什麼呀?」
另外一個高中生,重點中學的,她帶了一個手機給老師看,她說,「老師,我們在玩這個東西」,老師一看嚇一跳。玩什麼?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嗎?這種行為我們怎麼理解?這就是現實感缺乏的表現,他必須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真實的存在。
所以,我們的教育真該動動腦筋了。孩子缺什麼?你要給他什麼?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輸某些東西,你要把他育成一個健康的人,不然一個沒有現實感的人,到後來他的人格會有問題的。可惜,我們教育者全然不知。我們只知道他的成績上去了還是下去了,而成績下來有太多的因素。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的孩子,這些都是他的內心的一些痛苦點。
活在「第三隻籠子」裡的孩子
假設,有這樣三隻籠子:
第一個籠子,讓一個老鼠在籠子裡,籠子外面裝一個門,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這個門,門打開以後有一個食物會進來,這個老鼠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老鼠會怎麼做呢?它會一直踩。
第二隻籠子是這樣的,老鼠踩一下,電擊一下,踩一下,電擊一下,以老鼠的智力會怎麼做呢?它以後再也不踩了。
如果「第三隻籠子」我們是這樣設計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老鼠就不知道應該踩還是不踩,這個老鼠會在裡面糾結死。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家長對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時給他壓力,就像電擊,孩子們如同老鼠在第三個籠子。
每個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說,心裡是這樣想的。各行各業,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個共性的特質,這些人一定是輸得起的人,輸了再來,最後就贏了。
而我們現在的教育,你只讓他成功,不讓他輸。家長們見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話問的是,「寶寶,你今天得幾個五角星啊?」「一個。」「小明得了幾個啊?」「兩個。」「你明天要超過他,要得三個。」各位家長,你跟孩子下棋他會輸嗎?他肯輸嗎?十個有九個孩子是不肯輸的,有的孩子還會拿象棋砸媽媽的頭,他輸了就急。
怎麼會這樣呢?你想要讓他成功,卻不讓他有的成功的品質,你一開始就不培養這種品質,他不就是第三隻籠子裡的老鼠嗎?
還有,每個家長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數學難題、物理難題能夠迎戰,鍥而不捨,學奧數的時候再難的題目也能克服,我們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強,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從哪裡來的嗎?
家長們從小學開始給孩子找最好的學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學校,等高考完了以後,再幫孩子找什麼樣的專業讀大學以便運用關係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後,覺得差不多了,就買一套房子給孩子,發動親朋好友給孩子介紹女朋友,然後再拿錢出來給孩子辦婚事,婚事辦好了養孩子,最後自己幫孩子帶孫子。你要控制他一生,還需要他有一種迎戰困難的自控力,又是這個悖論。這個人不是在第三隻籠子裡是在哪裡?
實際上高要求只有對自己,不能對別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標在哪裡,可是心裡也很清楚,自己是沒有這個能力的。那麼你想想看,他不是糾結死嗎?
這就是老鼠在第三隻籠子裡的感受。
孩子的能力從哪裡來?
最好的教育,莫過於高質量的陪伴。高質量的陪伴也並不複雜,主要包括兩點:陪伴時的專心,與陪伴時所做事情的質量。優秀的家長,採用的是「慢教養」法則,從自己的領域特長出發,從日常細節開始培養孩子的能力,給孩子打下良好的根基。
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用日常科學小實驗培養出潛在的「清華苗」;
北大心理學系副教授張昕,用互動遊戲培養高情商的省心娃;
哲學系博導姜宇輝,用再簡單不過的日常對話,讓孩子輕鬆收穫思考;
……
孩子從父母的引導與陪伴中收穫的快樂,對自身的成長有著魔法般的作用。這些優秀家長的孩子們不一定有多麼高調,卻一直在父母的傾心教育下迅速成長,這樣的孩子,終能在某一個領域內,做出不凡的成就。
今天,我們邀請到了這些優秀的家長,向大家分享自己特別的教育方法。這些優秀的家長分別是對應專業領域內的資深專家,每個人負責自己最擅長的一個領域,齊心協力,他們想把這份寶貴的人生智慧傳遞給下一代,陪你一起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
◇ 清華大學博士、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塑造一顆理性思考的頭腦——如何培養邏輯力
十位事業有成的達人,也是十位優秀的家長。他們的教育經驗,值得每一位家長學習。十位家長分別把自己的經驗投入到實踐當中,經過跟孩子們不斷的磨合、調整之後,找出了最好的方法。而我們的課程,就是從十大方面入手,把優秀家長的教育邏輯徹底剝出來,傳授給大家。
△
掃碼即可訂閱收聽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亦可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