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河南教師成長學院中
第8屆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候選人
在舞臺上做了精彩的抽籤案例答辯
其中許多案例答辯題
受到了老師們的好評
因為許多題目都源自真實的教學生活
↓↓↓
第8屆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候選人
案例答辯(部分題目)
1.小張的爸爸媽媽離婚了,小張隨爸爸生活,但是爸爸工作很忙,時常顧不上照顧小張。平常,小張總是顯得心緒不佳、沉默寡言,不與同學們來往,最近學習成績嚴重下降。如果你是小張的班主任,請你談談如何引導和幫助小張,讓他成為一個陽光、開朗、優秀的學生?
2.某班主任中途接班,發現班級最大的問題是班風不正、學生不團結。於是他開始灌輸正確的價值觀,教學生明辨是非,第一學期還算平穩。第二學期,班級紀律有點失控,學生對班主任的管教當面一套、背地一套,一些學生私下裡還對班主任的管教嗤之以鼻。請你給這位班主任提一些建議。
3.班裡學生小星被隔壁班學生小強的家長打了。起因是放學時小星看到小強辱罵女同學,他看不慣就踢了小強一腳。小強把這事告訴了家長,家長來到學校,先去找校長但沒找到,然後就徑直來到小星的班裡,用電纜線抽打了小星,致其頭部多處受傷。假如你是小星的班主任,你會如何處理此事?
4.班裡舉行假日活動時,隨隊的一位學生家長志願者拍了一些照片,發到了班級微信群裡。其中一張照片恰有一個孩子做著搞怪動作,有些不雅,這個孩子的家長看到這張照片後,認為拍照的家長是故意的,於是發生了爭執……以至於影響了隨後班級其他活動的正常開展。班主任該怎樣處理此事呢?
5.學生小偉和小明違反校規,在校園裡飆自行車,小偉不慎撞倒了小明並導致其骨折。小明媽媽要求學校賠償,學校沒有答應。小明媽媽告到了法院,法院判定小偉負主要責任、小明負次要責任。小明痊癒回到學校,大家都躲著他,小明不再活潑、陽光。如果你是小明的班主任,接下來你會怎樣做?
更多題目可查看——
現場演講、現場抽題答辯,觀眾每人一張選票,刺激不?丨成長學院進行時②
在感慨這些題目「接地氣」之餘
我們不禁思考——
以前的那一套教育方式
是否還適合當下的孩子們?
當下的孩子們
與從前的孩子們
到底有哪些不同?
正如教育家懷特所言
「教育不是為了教人謀生,而是教人創造生活」
現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難
難在什麼地方?
各位老師、父母
你真的了解現在的孩子嗎?
小師為你推薦一篇
資深兒童心理學研究者陳默的文章
希望能幫你解答心中的疑惑
陳默
上海市心理協會基礎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學工作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
老師和家長卻還執迷不悟
1 從1993年以後孩子們就開始不一樣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是1993年中國取締了糧票,這件事情年紀大的是不是還記得?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家裡面,取締了糧票意味著什麼?我們吃飯不愁了。
當一個民族吃飯不愁,我們會愁什麼呢?我們的需要開始變得不一樣了,人對人的需要不一樣了,家長對孩子的需要不一樣了,社會對人的需要不一樣,人對社會的需要不一樣了。
我們來看1993年以後的人的基本特徵,首先,他們都是獨套公寓裡的獨子。
獨套公寓裡的獨子有什麼樣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試試,到春天的時候,買一隻剛剛生出來的小雞,養著它,給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兩個禮拜以後小雞就死掉了,因為小雞也會孤獨。
現在的孩子帶著天生的孤獨感來到這個世界。那麼孤獨會有哪些麻煩?
人一孤獨,無端傷感,莫名其妙流眼淚。
人一孤獨,思考力就變得非常強,所以麻煩就來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過早地思考了一個終極問題,最高哲學問題:「我存在有什麼意義?」
我們現在的孩子,連4歲的孩子就會在那裡發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腦袋裡想什麼。
一旦人有這種問題,痛苦就伴隨著他了。所以我們教育面對的問題是我們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麼人,才可以有方向。
2 當今的孩子背負著沉重的情感負擔
回想我們小時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難投入過多的關注在某一個孩子身上。
但是現在的孩子是什麼樣?上海這樣的城市裡,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6個人圍著他,這6個人會把最好的付出給他。
那麼6個人愛一個孩子,你能體會到這個孩子的感受嗎?你知道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嗎?他內心裏面的苦悶你知道嗎?
其實人都有一種本能,誰對自己好,他就要報恩。我看到一個4歲的孩子跟奶奶說,奶奶,我長大後賺錢給你用,是因為他覺得奶奶對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幾歲他就搞清楚了,他報不了這個恩,為什麼?因為這些大人又不會要他的錢來回報,他們要的是孩子去讀名牌大學。
可名牌大學在中國就這麼幾所,憑什麼就你們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三的學生來找我諮詢,他們所有的症狀都是一樣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學習,整天看手機,整天看小說。
你問他想不想考大學?他回答,想,還要考好的。
那為什麼不投入呢?因為他們焦慮不堪。
我只要說一句話他們就會淌眼淚,我說:「你可能考不到你覺得理想的大學,然後你會覺得實在對不起你的家長,他們對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們一聽,眼淚就淌下來。孩子們太可憐了。
我跟這些孩子說:「誰告訴你,你家長的幸福要你來負責任?孩子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對另外一個人的幸福負責任。比如說兩個人談戀愛,一個男的對女的說『嫁給我吧,我會給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結果沒有3天就吵翻天了。孩子們,你記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觀人生體驗。」
3 幸福不是別人能給的
有一個媽媽,她培育了一個博士兒子,這個博士後來做了外交官,誰都羨慕這個媽媽,但是她天天在吃抗抑鬱藥物。
還有一個媽媽,她的兒子只不過是個普通工人,但是我們看到這個媽媽天天在樂呵呵地跳廣場舞。
所以,幸福不是別人能給的,而是自己的主觀體驗。父母們要告訴孩子不要背這個包袱,輕裝往前走,這個才是給孩子正能量。
講一句貼心的話,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你要記住,不是他要來的,如果他要選擇未必會選你,你是單向選擇。
我跟我兒子經常說的話是,「兒子,咱們母子一場,彼此不要嫌棄,你不嫌我,我不嫌你。」
孩子沒有這種重擔,他才能輕裝往前行,他才不會有一考試就焦慮。
我們能看到現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學業壓力,這只是顯性的,而隱性的東西是孩子們整天跟焦慮高危人群在一起,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師。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學校、在家裡都要面對一群焦慮的人,人人對孩子拉橡皮筋,老師在學校裡不停強調考試、學習;孩子回到家,家長也在強調考試、學習,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慮的人在一起,會疲憊不堪,我們孩子所遇到的壓力是全世界沒有的。
美國的學校不應試嗎?也應試的,人家的學習任務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師和家長不是我們這樣的內心世界,我們(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夠強大。
4 當今的孩子對話語權要求很高
現在孩子的第二個特徵是對話語權要求非常高。這絕對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在中國幾千年來是沒有的。
我有時候在思考,獨生子女政策雖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會推動民主進程。為什麼呢?
首先,人的環境不一樣。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我們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
現在孩子的生活是這樣的,他在家裡沒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對話,為什麼你說話我不可以說話呢?
反過來看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者,還是秉承老一套。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學生被老師教育的時候,老師在訓他,這個中學生就這樣子,「你講好了。差不多了講好了吧?我可以進教室了吧?」他根本不會聽你講的。為什麼?
因為你不了解他話語權要求很高,你沒有給他平等的對話。
曾經有個老總找我,說他有一個名牌大學的實習生,這個實習生在開會的時候負責做記錄,會上老總發完言,實習生說:「我也來講。」老總說:「怎麼輪到你講?」他說:「我為什麼不可以講?我也了解啊!」於是這個老總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說,你要看懂他們話語權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讓他有話語的可能性,他就到網上去說,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這種平等話語權要求的民族,它怎麼不是進步的呢?
這是對我們幾千年文化的一種挑戰,你要面對的是我們的文化怎麼來銜接,只有把它銜接好了以後,孩子才能夠平穩地過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壓制,這是我們所遇到的問題。
水木然認為中國正在經歷一個激蕩的大年代,社會變化日新月異,這一代孩子所面對的世界已經不再是原來那個世界,誠心的希望家長和老師能夠讀懂這一代人!
5 當今的孩子知識面寬廣
各位在座的老師你不要生氣,現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這裡來接受知識的,好多課都有光碟,他可以買來光碟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師講的。
現在的老師沒有權威性,不像我們小時候,家裡如果沒有一本書,老師就是萬寶全書,現在沒有這樣的老師。
你也別指望你做這樣的老師,或者說你可能得不到這樣老師的感受。
老師不理解這點就會打擊學生,就否定現在的學生不如過去的學生。其實這就是時代的特徵,跟不上的話,那是老師的問題。
在上海,有的孩子讀初中的時候,已經走過半個地球了。
老師在教室裡面講加拿大,學生說:
「我在加拿大待過很長時間,老師你去過沒有?」
那麼各位,這個書怎麼教?我講的都是非常實際的東西,教育要針對這些問題才能對未來的學生有用。
6 當今的孩子都很善良
我們所有的1993年以後孩子的父母都會說他的孩子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有一點,孩子是非常善良的。這就是中國的希望所在。
理由如下:你在馬路上,但凡看到一個乞丐,小孩子的腳步就有點邁不開了,他會拖住他媽媽儘量慢一點,實際上他想讓他的媽媽捐點錢給這個乞丐。
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愛,他是浸潤在愛當中長大的,他是在一個物質豐厚的時代裡長大的,這樣的人他一定善良,一定有愛心。
愛心不是空穴來風,愛心是有條件的。現在的孩子具備了基礎條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愛別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斷水平要比我們這代人高多了。
因為不同的身世,兩代人的道德水準是不同的。
所以我覺得非常有信心,後面的年輕人他們會越來越好,他們沒有經過文化大革命,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我們做家長的絕對不要辜負了他們,他們都是好孩子。
7 當今都市裡的孩子現實感非常弱
當今都市中的孩子現實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結果。
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一切現實事務都被替代了,他們只知道好好學習,而我們的學校也沒有提供給孩子處理事務的可能性,除了學習和補課沒有其他活動。
孩子在現代化的電腦世界裡生活,現實感很弱。他們在虛擬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裡有虛擬感,這就是他們的特徵。
他們在網上交流,似乎屏幕後的對方是一個活人一樣,最後他反而在真實世界裡有虛擬感。兩個人在網上聊好了以後準備見面,坐在一起,居然沒有話,結果說:「我們網上去說吧,再見。」就到網上去說了。
有一個場景,有幾個四五歲的孩子,他們在一間沒有大人的房間裡。如果我們以常識來看,這個房間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塗。
但現實是,這個房間門一打開,鴉雀無聲,每個小孩都很安靜,比老人院還寧靜。
這就是我們的孩子,他們「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你跟孩子說不好好學習,將來會過什麼什麼苦日子,他會跟你說:「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會去死的。」
人家連死都不怕還會怕什麼?讓我們怎麼教育?
如果正在讀這篇文章的有負責德育的校長,請思考一下:我們現在中小學的德育活動應該做什麼?
因為孩子們現實感很弱,學校應該提供這種幫助,模擬法庭,模擬超市,模擬社區……去搞這些東西。
有一個高中生跟我說,學校請來一個老掉牙的戰爭年代的老軍人跟他們說:「我們戰爭年代如此艱苦,你們這些人到現在滿腦子資產階級思想,天天想著穿名牌。」
那個高中生說:「老爺爺,你們革命不是為了我們穿名牌,是為了什麼呀?」
所以我們的德育教育真該動動腦筋了。孩子缺什麼?你要給他什麼?
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輸某些東西,你要把他育成一個健康的人,不然一個沒有現實感的人,到後來他的人格會有問題的。
曾經有一次有個重點中學高中的學生,她帶了一個手機給我們看,她說:「老師,我們在玩這個東西。」我一看嚇一跳。
玩什麼?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嗎?這種行為我們怎麼理解?這就是現實感缺乏的表現,他必須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真實的存在。
可惜,我們教育者全然不知。我們只知道他的成績上去了還是下去了,而成績下來有太多的因素。
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的孩子,這些都是他的內心的一些痛苦點。
8 當今的孩子對個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他們還有一個特徵,個性化要求非常高。
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裡的一滴水,你是沙漠裡的一粒沙」,現在的孩子是「我來過了,雁過留聲,你們怎麼可以不知道我來過?」他必須要展現個性。
那麼我們的教育允許嗎?設計出來讓他展現個性的平臺了嗎?我們班級的班會課是不是提供了呢?
有一個孩子跑到我這邊,說他就是非要留長頭髮,穿花衣服,校服到門口就脫掉了,結果教導主任跟他說,要不剪頭髮就不要來。
後來我打電話給他班主任,我說:「你知道嗎?這個孩子的動漫知識,我連做他的小學生都不配。你把一節班會課給他,讓他展現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從此就會改變。」
這個是我們現在孩子的又一個特徵所在。
如果你要壓抑他,他就抗爭。抗爭的途徑方法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們叫逆反。
為什麼逆反?逆反是因為你不允許他長大。
逆反有「硬抗」這樣的形式,就是你說東他一定要說西,你說要好好讀書考高中,他就跟你說要考職業學校。
那麼「硬抗」還好一點,如果「軟抗」就麻煩了。
如果老師、家長「強大無比」,是「不可戰勝的」,孩子反抗的能量應付全部轉移到裡面,結果各類精神問題都出來了,導致現在15歲以後的孩子,神經症高發。
我們培養孩子健康是很要緊的,所以要充分滿足他的個性展現,我們的學校德育活動要有這樣的意識。
9 當今的孩子活在「第三隻籠子」裡
最後我想總結的是,現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隻籠子」裡的。
假設,我們有這樣一個籠子,讓一個老鼠在籠子裡,籠子外面裝一個門,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這個門,門打開以後有一個食物會進來,這個老鼠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老鼠會怎麼做呢?會一直踩。
如果第二隻籠子是這樣的,老鼠踩一下,電擊一下,踩一下,電擊一下,以老鼠的智力會怎麼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隻籠子」我們是這樣設計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老鼠就不知道應該踩還是不踩,這個老鼠會在裡面糾結死。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家長對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時給他壓力,就像電擊,孩子們如同老鼠在第三個籠子。
每個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說,心裡是這樣想的。
各行各業,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個共性的特質,這些人一定是輸得起的人,輸了再來,最後就贏了。
而我們現在的教育,你只讓他成功,不讓他輸,家長們見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話問的是,「寶寶,你今天得幾個五角星啊?」「一個。」「小明得了幾個啊?」「兩個。」「你明天要超過他,要得三個。」
作為家長,你跟兒子下棋他會輸嗎?他肯輸嗎?十個有九個孩子是不肯輸的,有的孩子還會拿象棋砸媽媽的頭,他輸了就急。
怎麼會這樣呢?你想要讓他成功,卻不讓他有成功的品質,你一開始就不培養這種品質,他不就是第三隻籠子裡的老鼠嗎?
還有,我們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數學難題、物理難題能夠迎戰,鍥而不捨。
學奧數的時候再難的題目也能克服,我們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強,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從哪裡來的嗎?
在上海,家長們從小學開始給孩子找最好的學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學校,等高考完了以後,再幫孩子找什麼樣的專業讀大學以便運用關係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後,覺得差不多了,就買一套房子給孩子,發動親朋好友給孩子介紹女朋友,然後再拿錢出來給孩子辦婚事,婚事辦好了養孩子,最後自己幫孩子帶孫子。
你要控制他一生,還需要他有一種迎戰困難的自控力,又是這個悖論。這個人不是在第三隻籠子裡是在哪裡?
其實他都知道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非常明確,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這是不可以的。
特別是對獨生子女,你不把一個很具體的目標告訴他,這個人要崩潰。
實際上高要求只有對自己,不能對別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標在哪裡,可是心裡也很清楚,自己是沒有這個能力的。那麼你想想看,他不是糾結死嗎?
這就是老鼠在第三隻籠子裡的感受。
希望父母或者老師,可以重新了解下這代人到底需要什麼?
讀完了這篇文章
你是否對孩子的教育有了新的理解
每一天都是實踐的最好時機
快去和你的孩子聊一聊!
喜訊通知欄:
獲得8月7日「鄭英贈書」的以下10位朋友請提交個人信息:
1.強 2.鶯歌 3.小天天 4.Deep Ocean 5.李經銀
6.Jeffer dony 7.紅日 8.鏡子 9.水雲間 10.晴雨
恭喜這10位朋友,請在8月30日中午12點之前(過期視為放棄)用微信給「河南教師」發信息,告知個人中獎序號、詳細地址、姓名和電話。請註明「鄭英贈書」字樣。地址一到,我們將統一郵寄,請耐心等候!
來源:明教育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註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