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如今成為一個帶有想像意味的符號。其所思所想,既與傳統承接,又常別出心裁,因而常有人發出「看不懂」的感嘆。
但不可否認的是,新一代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文化喜好,同時也充滿創意和活力,甚至能帶來市場與產業的新契機。流行用語喜歡給「年輕」加上「力」,意味著這個群體,能對城市的某些領域有所促進和推動。
我們尋訪了幾個主打目標為年輕人的聚合體,尋找「年輕」化為「推動力」的原因和途徑。
歸根結底,創新、開放、包容的上海,也需要從「年輕力」中汲取養分。
運動社群:
治癒都市人的孤獨
表弟因抑鬱症離開人世後,李莎開始嚴重失眠。連續4天睡不著覺時,她下樓跑步,從最初的1km、10km,到後來的21km、42km。慢慢地,跑步成了她擺脫失眠和焦慮的一種方式。
2013年,參加完世界上最長馬拉松接力賽後,李莎在淮海路的一家小餐館裡組建了跑團The One Crew。「希望幫助更多人度過人生的十字路口。」她說。
從此,每周二晚上8點,約10個年輕人相約跑步,每次長度5-10公裡。7年,跑團人數從幾十個擴展到幾百個。聊得來的人,每年一起去滑雪、去衝浪,去世界各大馬拉松賽事一一打卡。
社團成員年齡在20-40歲之間,核心成員平均25歲,有設計師、導演、編輯、潮流博主、工程師等。不少人與李莎一樣,曾經對生活充滿焦慮,但在跑步中學會了放鬆,也看到身體與精神一天天變好。
有一次,有人特意從外省市到上海,在跑團成立的那個小餐館裡留下一封手寫信。大意是,自從在網上看到跑團發布的內容,他也開始跑步,漸漸體會到人生的變化,感謝跑團,讓他堅持跑了很多年。
李莎後來寫道:大家匯聚到一起,彼此治癒,消除鋼筋水泥都市下的孤獨。
而石媛媛組織籃球社的動力則相對簡單。2018年的一天,她受邀觀看一場籃球比賽,發現「女孩子打籃球很酷」,第二天便開始自學。她先從家附近的公園場地練起,結識了幾個愛打籃球的女孩。2019年,女子籃球社團SL4B成立。在網絡發布招募信息後,很多女生聞訊加入,成員一下子增加了上百個。
社交圈一下子擴大,管理起來並不容易。成員中,年齡最小的10歲,最大的超過60歲,各種職業都有,包括法醫。群裡每個人都有組織球局的權利,每周最多有20個球局。
石媛媛找了9位熱心骨幹一起管理,策劃各種活動。比如定期邀請教練在固定場地舉辦培訓課程。又比如,加入「耐克界外」計劃,在淮海路年輕力中心的街頭籃球場,每周末組織一次籃球活動。
無論是李莎,還是石媛媛,近幾年受到品牌方的邀約次數逐漸多了。甚至樓盤開業、商場開業,都會想到邀請運動社團暖場。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抓住年輕人的方式,未必是商品買賣,也可以是社群文化。
馬拉松:
感受自我的存在
當代年輕人的哪種特質,讓跑步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甚至促成了新運動產業?
紀錄片《人間世》的團隊,近期推出了新作《走出榮耀——序章:馬拉松》,記錄3位年輕跑者跑完馬拉松比賽的全過程。
總導演潘德祥說:「我一直覺得跑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現在那麼多年輕人喜歡跑步,我想知道年輕人在想什麼。」團隊招募了100多人,約20位進入面試,最終選出3位進行跟拍,分別給他們請了導師,配了2位賽道攝影師,大家一起練習了1年。
整個過程中,導演組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跑者。有人平日夜跑時,愛拿手機地圖把路線連成一個圖案,「今天跑出了一隻雞」,他寫道,配上路線圖,發朋友圈。有位女跑者,馬拉松比賽跑到終點前,特意停住腳步,補妝,就為了衝擊終點的剎那有一張美照。也有嚴肅跑者,制定課表,進行系統、專業的訓練。跑到多少公裡時心率控制在多少,全程按計劃嚴格配速,特別「較真」,玩得很專業。
紀錄片中跟拍的一位跑者,抱著玩玩的心態。她跑了一個遭罪的馬拉松,一直在放棄與不放棄之間掙扎。攝像機全程跟隨,無形中為她增添了動力,最終,比賽結束前2分鐘,她衝過了終點。
紀錄片團隊也在觀察,究竟什麼樣的人願意跑馬拉松?結果發現,年輕人的心理過程大致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提高身體機能。有人說,自己生完孩子胖了,為了變好看而跑步。老一代人結婚後常覺得身材、穿著已不用太過在意,但現在的年輕人不同,無論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在乎顏值、身材、生活品質,對自我的要求從未降低。
第二階段,加入跑團,社交屬性很重要。發光的衣服、先進的設備、酷玩的軟體、擴大的社交圈……得益於現代科技,跑步成為一種時尚,也成為一個新興產業。
一位導演回憶,他小時候隨爺爺住在曹楊地區,爺爺為了去水電路上班,每天凌晨5點起床,輾轉3輛公交,單程2小時以上,一天四五個小時在路上,業餘生活玩不了什麼。而現在的年輕人,儘管也很忙碌,但在技術的幫助下,只要願意,仍能擠出時間一起跑步,一起玩耍,參加社團活動。他們可以盡情探索感興趣的新領域如運動、數碼、咖啡、電子、唱片、攝影等,找到小圈子的身份歸屬感。
第三階段,尋找自己的極限。運動本就會讓人身心愉悅。追求更好的自己,有獲得感、刷存在感。朋友圈曬出成績、展示榮譽的那刻,得到他人的肯定,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激勵。
跑步不是唯一目的,年輕人或許更在乎的是運動背後的文化表達、社群情感聯結。在一個工業化、標準化、分工嚴謹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像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尋找情緒的出口,感受作為個體的自我存在,在一個有歸屬感、認同感的圈子裡,盡情綻放——這大概是年輕人運動的驅動力。
街頭空間:混搭的奇妙魅力
淮海中路成都南路口,碩大的「娃娃雪糕」標誌、籃球場、滑板坡道、電音舞臺,構成妙趣橫生的街景。
此處原是上海上世紀末聞名遐邇的商場華亭伊勢丹。一牆之隔,漁陽裡的紅房露出一角。伴隨淮海路幾度變遷,地標也幾經改造,如今成為「百聯TX淮海|年輕力中心」。
平日裡,廣場五顏六色的坐墊上不一會兒就擠滿了人。推嬰兒車的夫婦、著潮流裝的年輕人,彼此背對而坐,組成梧桐樹下的上海風景。當夜幕降臨,打籃球、耍滑板、跳街舞的年輕人,伴隨DJ現場打碟而躍動,仿佛在開街頭派對。
入口處,TX淮海的名字刻意不帶「購物」「商場」字樣。「年輕力中心」,標明了其目標人群。它也確實成為網紅主播、明星、潮人蜂擁而至的「打卡點」。
其中的網紅店、首發店不勝枚舉。如,在周杰倫MV中出鏡而爆紅的奶茶品牌;蒸汽朋克風格的咖啡館,齒輪機械擺得人眼花繚亂;匯聚全球頂尖設計品牌的古董家具店,讓人在金屬櫃、雲朵燈中開啟尋寶之旅;白天的麵館,晚上是DJ酒吧;有的店鋪搭建材料全部可回收利用;也有店鋪,難以描繪它是什麼,地板、牆面、天花板、家具層層覆蓋出版物內頁,鏡面折射,賽博朋克版的人體模特造型奇特。還有「日本潮流教父」的徒弟開的文創咖啡館、明星潮人的首家線下體驗店、義大利藝術家的影像空間試驗、專供人擼貓玩的寵物樂園、粉絲帶來的檔案級秀場款衣服、美劇裡常出現的威士忌冠軍品牌……
這裡的公共空間,更像美術館。從棕櫚樹、海洋衝浪板、愜意躺椅切換到金屬鞦韆、螢光管道。有一回,某家快閃店還設計了幾個供「偷看」的小洞,果然引來眾人探頭張望。網友評論說:「娃娃雪糕讓爺青回」「隨便拍,每張都潮」「仿佛進入科幻世界」。
百聯TX淮海|年輕力中心塑造了一個不確定、無邊界、多用途、仿如藝術裝置、充滿邏輯錯位感的空間。即便對面就是光明邨,但極少在建築內部見到中老年的身影。偶有打扮時髦的阿姨輕聲嘀咕:「這是賣什麼的?」「現在的東西看不懂」「真的是商場嗎」……
年輕力中心,對準年輕人的口味,究竟做了些什麼?
創新文化:重塑名街的輝煌
一切始於一場研討會。
百聯TX淮海總策劃、盈展集團主席兼執行長司徒文聰回憶,當時他受邀參與的研討主題是:如何激活淮海中路東段。除了光明邨這類的老字號品牌外,其他大牌都待不久。究竟怎樣才能再現名街的輝煌?
這一段路有幾個「硬傷」:並不緊鄰地鐵站,沒有太多停車位,似乎什麼業態都寸步難行。必須有一個主題,軌道交通不是致命的,人群不怕多走幾步,但他們又普遍不開車,且願意特意來玩。滿足這3點的業態,答案呼之欲出——絕不是標準化品牌、連鎖店,而是「潮流地標」。
實際上,如日本東京、美國洛杉磯Fairfax街區那樣的潮流地,國內依然少見。百年歷史的淮海路,打造一個符合中國年輕人文化的潮流地標,似乎可行。
但潮流地標的營造思維,與商場不同。商場空間,一切都為了好賣,潮流地標有時相反,不是簡單計算每平方米租金的得失,而是採用一種開放式、沒有門牆和邊界的零售新玩法。司徒文聰概括為:公共空間藝展化、商業空間商展化、主題空間演展化。
比如,所有品牌共享空間,打破邊界,大樓梯、大舞臺,整棟建築都可成為大展覽,空間功能可靈活轉換,自由擺放,白天與夜晚「兩張面孔」。業界稱之為「策展型零售」。
潮流地標,文化先行。年輕力中心沒有先招商,而是先四處招攬「年輕朋友」。比如成為夜跑中心,與耐克等運動品牌合作,引入跑團、籃球社團等,給他們提供長期據點;邀請街舞社群、滑板社群來此「撒歡」,凝聚運動粉絲;找全世界潮流圈的引領者,聽他們的建議,打造潮流風向標;請年輕設計師、品牌方共同對空間進行策展……
「我們的定位不是消費購物中心,不是商場店鋪,而是營造一個年輕人喜歡的中國潮流文化空間。」司徒文聰說。
真到招商時,品牌產品必須獨家。如果不是首店、旗艦店,那麼連鎖品牌也要開出獨一無二的分店。比如Vans,在這裡的鞋子大多為全球限量款,還混搭售賣黑膠唱片,其一個月的業績相當於某些分店的8倍。
頂層的大通鋪時常變換內容,舉辦各類大型活動,如時尚發布會、明星粉絲會、綜藝選秀舞臺、空間藝術展、街頭文化派對等,這一類包場的日均租金收入,其實遠超過普通店鋪。
年輕流量,真的能轉換成一種新的購買力。年輕人買的或許不是物質產品,逛一圈回家,依然兩手空空,但他們願意為各種精神需求而買單——可能是手機裡的100張照片、朋友圈的一撥點讚、一次愉悅的看秀體驗。
有一種比喻說,有些年輕人寧願花1000元買明星海報,卻不願意用同樣的錢買一件西裝。精神愉悅、感官體驗、文化氛圍,往往更能打動年輕人的心。從這個意義上說,「年輕力」,正在推動實體業態朝「精神消費」轉型。
腦洞綜藝:助力復工復產
「我沒想到,藝人的腦洞比我們大。」綜藝節目《神奇公司在哪裡》總導演王海龍說。
節目每一期都邀請明星助力一個復工復產的行業。第一期,上海旅遊。王海龍記得,他們與上海青旅的境外遊部門開了個長會。疫情讓境外遊基本「歇菜」,如果只能做上海本地遊,景點如何打包、策劃賣點,大家沒有頭緒。
而年輕藝人們一邊體驗一邊出了不少點子。最終,「不出上海遊遍全球」,這個概念得到認可。比如外灘的建築群、來自日本的teamLab影像空間展、衡復風貌區的城市行走等。
「年輕人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本地遊聽起來沒亮點,但仍然可以體驗新元素,做出新鮮感。」上海青旅工作人員說。
根據這個思路,上海青旅策劃了一系列上海本地遊產品。比如「重工業之旅」,走臨港路線,可參觀商飛展示中心、北鬥衛星展示區等。又比如,把一票難求的密室逃生、脫口秀演出、teamLab、北外灘高空拓展遊戲打包出售。
另一個讓王海龍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在崇明錄製老齡化主題的那期。當時,導演組策劃會上已經想了很多辦法,試圖幫助老人。沒想到錄製過程中,楊超越提了個新主意:舉辦一個活動,大家把家裡閒置的手機捐出來,送給沒有智能機的老人,幫他們裝好微信、抖音等軟體,教會他們與年輕人網絡通話。如此一來,哪怕孩子不常常回家,也能與老人經常聯繫,填補老人的內心。
「這個想法,我們導演組之前都沒想到。」王海龍說,錄製過程中,他們連夜聯繫了崇明區有關部門,得到對方的支持。第二天,20多臺捐贈的手機就交到了村幹部手裡。
節目只是短暫的,而「甜心老人計劃」卻真的在崇明留了下來,據悉,相關部門已經開始策劃類似的長期方案。面對老齡化的困境,「年輕藝人給出了比節目組更好的答案」。王海龍說。
其實節目組裡大多也是「90後」「00後」。比如助力上海動物園復工那集,本來設計了一個環節,讓藝人去街上「吆喝」賣票。但節目組裡的年輕人立即提出,為什麼不在直播平臺直接賣?街上人數有限,而藝人發條微博或開一次直播,觀看的人數不是更多嗎?動物園園長說,這個思路後來對他們也有所啟發。
「這一代年輕人腦子裡的世界,和上一代人已經不一樣。」王海龍感嘆。
年輕人的困惑與動力
司徒文聰說,年輕力中心真的做了一份年輕人調查報告。
報告顯示,城市「00後」是市場的主力消費群體,可支配消費比例最高。究其原因,「00後」可以花6-8個長輩的錢,不買車、不買房、不養家,全部用在自己身上,消費意願和衝動反而更強。
他們有什麼特徵?答案是排斥標準化,有四個偏好,可概括為「DOUX」。
D,數碼,他們對一切數碼產品感興趣;O,環保,喜歡自然、郊野,傾向環保類產品,假設有一款鞋用環保材料做成,他們就樂意掏更多錢買;U,城市時尚,喜歡古董風格的外表、年輕時尚的內在,典型如武康路,看著老上海風情的建築與街景,但吃著最新款的網紅冰激凌;X,跨界融合,當代年輕人可以有100個標籤,喜歡打籃球也喜歡下棋,喜歡電競也喜歡古琴,玩漢服玩成了角色扮演遊戲,多種元素雜糅,哪個忽然「爆紅」都不用驚訝,只要表達方式「對路子」,就能收穫年輕人的讚嘆。
還有一點,產品超過3個月最好能更新迭代,維持新鮮感。一些學術研究提及,當代年輕人的大腦神經在網際網路的塑造下,適應更快節奏、更大信息量、更多線程並進的解碼方式、閱讀方式、生活方式,因此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越來越貪圖新鮮感、刺激感,必須不斷創造驚喜,持續創新,才能牢牢抓住他們。
但他們也並非「無憂無慮」,也面臨人生的困惑。
王海龍提及,目前節目收視率最高的一集,是關於人生選擇。導演組設置了20多個問題,讓藝人一路做選擇題。比如,要不要犧牲睡眠換得更好的工作?要不要爭取成為行業第一?陪家人的時間多一點,還是工作時間多一點?
這些正是現在年輕人面臨的困境。楊超越當時說,「我還沒考慮那麼多」「想早睡,但是睡不了,工作就在那裡」。薛之謙的選擇是「我不要當行業第一」「我想停留在4歲之前」,他最後留下的幾個選擇,都和家人相關。
潘德祥想起錄製年輕人夜跑時,周邊的居民隨口一句:「這群瘋子又上路了。」他們無法理解,年輕人在業餘生活中,感受自我、表達自我,體驗一種超脫日常的精神愉悅,這樣「不實際」的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
面對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有人看劇、有人旅遊,也有人選擇夜跑,未來還會出現更多奇怪的選擇與可能性。每個年輕人的目的、訴求、態度,各不相同。或許不能感同身受,但也許將心比心,認真傾聽和研究,我們就能有新的文化創造、產業創新和城市發展。
誰能為年輕一代提供開放共享的平臺,注重精神感受、自我體驗的環境,多元而有創意的文化,誰就能事半功倍。不僅潮流地標如此,新經濟如此,一座想要吸引年輕人的城市也是如此。
這些特徵、能力,正在推動、塑造城市的未來。而上海的創新型經濟、服務型經濟、開放型經濟、總部型經濟、流量型經濟,同樣可從「年輕力」中汲取養分和動力。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