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偉大理論背後,是一個關乎萬物的簡單思想——對稱性

2020-12-12 騰訊網

來源:Rachel Suggs for Quanta Magazine

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實現了物理學革命,幫助物理學家提出關於空間、時間,甚至信息的本原問題。但是,愛因斯坦理論中最具革命性的部分卻很少受到關注。它與引力波無關,沒有黑洞的引力,甚至沒有夸克的魅力。但隱藏在這些奇異現象背後的,是一個看似簡單的想法。它關聯一切,並照亮前方探索的道路。

撰文 | K.C. Cole

翻譯 | 董依明

審校 | 吳非 韓晶晶

「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簡單的理論就是:外在的改變不代表真的改變。雖然自然似乎以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了外在形式,但其最基本的內核卻保持不變。例如,愛因斯坦1905年的相對論論文得出了一個不容置疑的結論:儘管能量和質量本身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形式,但能量和質量之間的關係是不變的太陽能抵達地球,通過光合作用創造出食物、為我們的思考提供能量。(「我們的思想是什麼?這些具有意識的原子是什麼?」理察·費曼曾問道,「答案是,上周的土豆!」)

這就是E = mc2的意義。c代表光速,一個非常大的數字,所以從公式中可以看出,不需要太多的物質就能產生大量的能量;事實上,太陽每秒都將數百萬噸的質量轉化為能量。

無窮無盡的物質轉化為能量(反之亦然),為宇宙、物質和生命提供動力。然而,經歷了這一切,宇宙中的能量、物質總量卻從未變過。這很奇怪,但卻是事實:物質和能量之間的關係才是更重要的。

布朗大學的物理學家史蒂芬·亞歷山大(Stephon Alexander)說,我們傾向於認為物體本身,而非關係,是現實的核心。但大多數情況下,情況恰恰相反。

愛因斯坦也證明了這一點。即使空間收縮、時間膨脹,空間和時間的關係保持不變。就像能量和物質一樣,空間和時間只是可以改變的表象,而在這背後,是兩者間不變的關係。

「愛因斯坦深刻意識到,空間和時間是由事物之間的關係建立起來的。」物理學家羅貝特·戴克赫拉夫(Robbert Dijkgraaf)說。他是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所長,也正是在那裡,愛因斯坦度過了人生的最後幾十年。

對愛因斯坦理論影響最大的關係是對稱性。科學家經常把對稱性描述為「不會真正改變的改變,不會造成差異的差異,使深層關係保持不變的變化」。雖然聽起來很複雜,但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將一片六邊形的雪花旋轉60度,它看起來還是一樣的;在蹺蹺板上調換位置也不會破壞平衡。更複雜的對稱性讓物理學家發現了從中微子到夸克的一切,甚至幫助愛因斯坦發現,萬有引力是時空彎曲的表現。

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基於對稱性理論預測的新粒子並沒有如期被實驗發現;而被探測到的希格斯玻色子又太輕,無法符合任何已知的對稱結構。這讓一些物理學家開始質疑,繼續關注對稱性是否仍像過去那樣富有成效。對稱性也沒能為我們解釋,為什麼引力如此微弱、為什麼真空能如此之小、為什麼暗物質是透明的。

「在粒子物理中,對稱性被普遍認為是自然的基礎,但這是一種偏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物理學家賈斯廷·庫利(Justin Khoury)說,「對稱性很強大,但也許我們要放棄這些迄今為止行之有效的、優美的原則。現在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時刻。」

恆定的光速

1905年,愛因斯坦在撰寫第一篇相對論論文時,還沒有考慮到不變性或對稱性。但歷史學家推測,後來他在瑞士專利局任職期間與物理界的隔絕,可能幫助他看穿了一切。

和同時代的其他物理學家一樣,愛因斯坦也在思考一些看似不相干的難題。比如,揭示電場和磁場間密切聯繫的麥克斯韋方程組在不同的參照系中看起來非常不同,無論觀察者是在移動還是靜止的。此外,電磁場在空間中傳播的速度幾乎與光速完全吻合,而光速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觀察者可能正朝著光線奔跑或者從光線中衝出來,並且速度沒有變化。

愛因斯坦把這些觀點聯繫起來:光速是電場和磁場之間對稱關係的可測量表現這是一個比空間本身更基本的概念。光的運動不需要穿過其他物質,它本身就是運動中的電磁場。這麼看,「靜止」的概念是多餘和荒謬的。事件在一個觀察者看來可能是同時發生的,但在另一個觀察者看來則不是,而且這兩種觀點都正確。

愛因斯坦第二篇相對論論文,討論了追逐光束時出現的另一種奇特效果。「一個物體的慣性是否取決於它含有的能量?」答案是肯定的。質量是質點慣性的度量,質量越大,慣性就越大。物體接近光速時,質量將變得無窮大。所以,運動的能量轉化為質量。「質量和能量沒有本質區別。」愛因斯坦寫道。

「他仍然沒有形成時空完全統一的思維方式。」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和科學史學家戴維·凱澤(David Kaiser)說。的確,愛因斯坦花了好幾年才真正接受,時間和空間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時空統一是個很難理解的概念。但是,如果我們思考「速度」的真正含義,它就開始變得有意義了。光速和任何速度一樣,都是一種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移動的距離。但光速的特殊之處在於恆定。因此,距離和時間的觀測結果會因為一個人的運動狀態而改變,從而導致所謂的「空間收縮」和「時間膨脹」。但不變的是:兩個人無論相對運動的速度有多快,「時空間隔」是不變量坐在辦公桌前,你穿越了時間,但沒有穿越空間;宇宙射線接近光速飛越遙遠的距離,但幾乎不穿越時間,永遠保持「年輕」。無論怎樣,這種關係都是不變的。

引力:時空曲率

狹義相對論又稱「特殊相對論」,因為它只適用於時空中穩定不變的運動——不像地球上物體下落那樣的加速運動。令愛因斯坦煩惱的是,他的理論沒有包括引力,而他努力將引力納入其中,使對稱性成為他思考的核心。

如果引力依賴於質量,那麼一個物體的質量越大,它的下落速度就應該越快。但事實並非如此。把一團揉皺的紙和一串沉重的鑰匙並排扔到地上,你會發現它們幾乎同時落地,曾經伽利略也通過從比薩斜塔上扔下質量不等的鐵球,得出了結論:忽略空氣阻力,所有物體都會以同樣的速度下落。

愛因斯坦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他想像一個人從樓上掉下來。這個人會像太空人一樣漂浮在太空中,直到地面擋住了他的去路。當他意識到自由下落的人會感到失重時,他將這一發現稱作一生中最令他開心的想法。雖然他花了不少時間來明確廣義相對論中的所有數學細節,但當他證明引力是時空本身的曲率時,引力之謎就解開了。「墜落」的物體,如愛因斯坦想像中的人或伽利略的鐵球,都沿著彎曲的時空路徑運動。

狹義相對論問世10年後,廣義相對論首次發表,並引出了新的問題:能量似乎不可能在強彎曲時空中守恆。眾所周知,自然界中某些量總是守恆的,例如能量(包括質量形式的能量)、電荷、動量。德國數學家埃米·納脫(Emmy Noether)曾證明,每一個守恆的量,都對應著一種特殊的對稱性,這是一種不會帶來真正的改變的變化。

納脫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對稱性,它在不同參照系之間轉換時的不變性確保了能量總是守恆的。愛因斯坦的理論得救了。自那以後,納脫和對稱性都佔據了物理學舞臺的中心。

粒子的規範對稱性

愛因斯坦之後,對稱性的吸引力只會變得更加強大。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試圖讓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的對稱性要求相容,他在一個方程式中發現了一個表明「反物質」必須存在的負號。它確實存在。不久之後,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Pauli)試圖解釋,放射性粒子在衰變過程中為什麼會丟失能量。他推測,丟失的能量可能被某種未知的粒子帶走了。是的,這種粒子就是中微子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不變性有了自己的生命,變得越來越抽象。用凱澤的話說,「跳出」了時空的對稱性。凱澤說,這種新的對稱性被稱為「規範對稱」,變得極富成效。凱澤表示,要求存在從W和Z玻色子到膠子的所有東西,「因為我們認為這種基本的對稱性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得到保護,所以我們發明了新的東西。」規範對稱性決定了你必須引入的其他成分。」

規範對稱描述了粒子系統的內部結構,而這些粒子構成了我們的世界。物理學家們在不改變任何重要東西的情況下,可以改變、旋轉、扭曲和擾亂方程式的所有方式。亞歷山大說:「對稱性告訴你可以用多少種方式翻轉物體,改變力的作用方式,但它不會改變任何東西。」

規範對稱性的抽象思維在某些方面導致了一些問題。「你沒有看到整個裝置,你只看到了結果,」戴克赫拉夫說,「我覺得規範對稱性仍存在很多難以理解的地方。」

規範對稱性通過眾多不同的方式描述一個簡單的物理系統,正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學家馬克·特洛登(Mark Trodden)所言,這是一種冗餘,規範場論的特性讓計算變得極為複雜。無數的複雜計算得出了一個簡單的答案。這會讓人產生疑問:為什麼會這樣?這其中的複雜性又是從何而來?

這種內在的複雜性與一般對稱性的簡單原則背道而馳。對於後者,就像貼瓷磚一樣的不斷重複,「只需看到一小部分,你就能預測剩餘的全部。」戴克赫拉夫說。你不需要滿足能量守恆定律,也不需要另一個滿足物質守恆的定律。宇宙是對稱的,因為它在大尺度上是均勻的;它沒有左、右、上、下等方向。「如果不是這樣,宇宙學將會是一團亂麻。」庫利說。

打破對稱性

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現在對稱性的理解似乎不能解決物理學中一些最為重大的問題。誠然,對稱性告訴物理學家怎麼尋找希格斯玻色子和引力波,這無疑是兩個偉大的發現。但與此同時,基於對稱性預測的一系列問題尚未在實驗中被證實,其中包括「超對稱」粒子。這類粒子可以作為宇宙的暗物質,並且解釋與電磁力以及其他力相比,引力為什麼會這麼弱。

某些情況下,現實似乎打破了自然界基本定律中的對稱性。例如,當能量遵循E = mc2凝結成物質時,結果是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這是一種對稱。但是,如果大爆炸的能量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它們就應該相互湮滅,不留任何物質的痕跡。但是,我們卻存在著。

完美的對稱性本應存在於早期宇宙的高溫時刻,但當它冷卻下來,這種對稱性就被破壞了,就像完全對稱的水滴在結冰時失去了一部分對稱性一樣。(一片雪花可能在六個不同的方向看起來是一樣的,但融化的雪花在每個方向看起來都是一樣的。)

是什麼打破了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對稱性呢?

如果今天的物理學被證明對我們有些誤導,這沒什麼好驚訝的,就像愛因斯坦之前誤導人們的「真空」概念一樣。有人認為,今天的誤導甚至可能與痴迷對稱本身有關。

許多物理學家一直在探索一個與對稱性密切相關的概念——對偶性。在物理學中,對偶性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波與粒子的對偶(即我們熟知的「波粒二象性」)自量子力學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但是新發現的對偶性卻揭示了令人驚訝的關係。例如,一個沒有引力的三維世界在數學上等同於一個有引力的四維世界。

如果對不同空間維度的世界的描述是正確的,那麼「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一個維度是可替代的」。特洛登說。

「這些對偶性包含的元素,也就是維度的數量,在我們看來應該是不變的,」戴克赫拉夫說,「但它們不是。」兩個等價描述的存在,以及隨之而來的所有計算,提出了「一個非常深刻、幾乎是哲學的問題:是否存在一種不變的方式來描述物理現實?」

沒有人放棄對稱性,部分原因是它非常強大,而且對許多物理學家來說,放棄對稱性意味著放棄「自然性」,放棄探究宇宙和事物運行的方式。

顯然,自然的某些方面是歷史和偶然的結果,而不是對稱性,就比如行星的軌道。生物演化是已知的機制和偶然的結合。作為對愛因斯坦「上帝不擲骰子」的回應,馬克斯·玻恩指出,「自然以及人類事務,似乎既受必然性的支配,也受偶然性的支配。」也許他是對的。

物理學的某些方面必須保持不變——例如因果關係。「結果不能先於原因。」亞歷山大說。

光速奠定了愛因斯坦理論的基礎,但在未來應該不會起什麼關鍵的作用。愛因斯坦在一個世紀前編織出了時空的光滑結構,但在黑洞中,或大爆炸的時刻,這個結構不可避免地被撕成碎片。「如果時空正在崩潰,光速就不可能保持恆定,」亞歷山大說,「如果時空正在崩潰,什麼是不變的?」

某些對偶性表明時空是從更基本的、也是最奇怪的關係中產生的,也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糾纏量子粒子之間「幽靈般的」聯繫。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這些長程關聯將時空縫合在一起。正如凱澤所說,「希望像時空連續體這樣的東西能成為更基本關係的次要影響,包括糾纏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經典的、連續的時空將是一種「幻覺」。

新觀點的高門檻在於,它們不能與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等一貫可靠的理論相悖——包括支持它們的對稱性。

愛因斯坦曾經把建立新理論比作爬山。站在高處,你可以看到舊理論仍然存在,但它已經變了,它擁有了更具包容性的風景。與費曼「上周的土豆」的類比不同,未來,思想家們可能會用量子糾纏中編碼的信息來思考物理學,量子糾纏直接編織時空,把「土豆」培植在最開始的地方。

相關焦點

  • 一個震撼了世界的公式,偉大理論背後,是一個關乎萬物的簡單思想
    這個地球上有多少偉大的智慧曾耗盡一生,才最終寫下一個等號。每當你解不開方程的時候,不妨換一個角度想,暫且放下對理科的厭惡和對考試的痛恨。因為你正在見證的,是科學的美麗與人類的尊嚴。英國科學期刊《物理世界》曾讓讀者投票評選了「最偉大的公式」,最終榜上有名的十個公式既有無人不知的1+1=2,又有著名的E=mc2;既有簡單的圓周公式,又有複雜的歐拉公式……在一次明星訪談中,有人問卡梅隆·迪亞茲(美國女演員),在這個世界上,她還有什麼最要想知道的事,她竟然回答說:「很想知道E=mc2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 研究人員利用費曼的思想發展出可行的「萬物理論」
    萬物理論認為,宇宙中四個基本的物理力:引力、強核力、弱核力以及電磁,都可以被組合成一個無所不包的理論。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單獨的理論能把它們全部解釋清楚。物理學家們正在修正理察·費曼1957年提出的一個實驗,希望能找到一個統一的萬物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理論在它們各自的領域內能很好地解釋世界。
  • 加瑞特 · 裡斯真的發現了萬物理論嗎?
    正是基於這種知識,安東尼 · 加瑞特 · 裡斯(Antony Garrett Lisi)將他的萬物論提交給了世界——他的"萬物極其簡單的理論"。牛頓物理學描述了為什麼滾球最終會停止。相對論解釋了為什麼你不立即飛離旋轉的地球進入太空。量子力學解釋了為什麼牢牢地把你吸在地球上的同一個力,不會將您撕成碎片。唯一的問題是,這些物理理論中沒有一個能完整地解釋宇宙的各個方面。
  • 對稱性!對稱性!還是對稱性!
    這種對稱性要求相應的力的存在,我們甚至在感受到它之前就能推斷出它的存在。對稱性和其他力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正是受到了對稱性的啟發才創造了被稱為廣義相對論的關於重力的理論。它們擁有統一的數學框架,一種規範理論可以同時描述這兩種相互作用。「對於這兩種相互作用的描述非常像之前麥克斯韋對電磁相互作用的描述,所以它們可以統一起來,」 倫敦國王學院的克拉克.麥克斯韋教授約翰·埃利斯解釋道,「這是一組更加複雜的方程,但是它們是相對簡單的,因為有一種對稱性將它們聯繫起來。」我們希望將這種對稱性進一步推廣,最好可以把其他的相互作用也包含進來。
  • 愛因斯坦:說一千道一萬,其實我想告訴你的很簡單
    諷刺的是,愛因斯坦的遺產中最具革命性的部分卻很少受到關注。它沒有引力波的轟動,沒有黑洞的吸引力,甚至沒有夸克的魅力。但隱藏在所有這些奇異現象背後的是一個看似簡單的想法,它拉動科學的槓桿,顯示出各個部分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並照亮前方的道路。 這個想法是這樣的:某些改變不會改變任何事情。大自然的最基本的部分是保持不變的,即使它們似乎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後呈現在我們眼前。
  • 愛因斯坦都沒實現大統一理論,完成了75%的楊振寧有多偉大?
    筆者-小文提到影響物理界的偉大科學家,除了愛因斯坦、霍金等人以外,當然也少不了楊振寧。作為物理學界泰鬥界別的大人物,1949年,楊振寧與諾比爾獎得主恩利克-費米合作,一起提出了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但θ-τ的衰變卻打破了人們的認知,楊振寧和李政道也由此提出了宇宙對稱守恆的原理會在弱相互作用中被打破。也正是因為這一觀念的改變,為物理學家建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一個基礎。在次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為這項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提及楊振寧最驚人的成就,就要數「楊-米爾斯理論」莫屬了。
  • 對稱性破缺的勝利
    從麥克斯韋的電磁學方程到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恆定律,物理學中的對稱性不僅僅只具備審美意義,它們能簡化許多複雜的計算,並在用數學公式描述宏觀世界中起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一個更為重要的事實是,對稱性所包括的守恆定律也適用於宏觀世界的許多情況,比如,能量不會在基本粒子間的碰撞中消失;也就是說,碰撞前後的能量是相同的,這就是對稱。
  • 偉大思想家都是觀念顛覆者,愛因斯坦或許是最後一個觀念顛覆者
    人類的進化,本身就是將一個個觀念逐步打碎的進程,從多神崇拜被一神崇拜取代,到宗教被科學取代。在這些觀念取代的節點上,就是偉大思想家誕生的時刻。不說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取代了商周上千年的以祭祀為主導的多神崇拜主流思想,就說哥白尼日心說取代了地心說、達爾文進化論取代宗教造人說,都是一個個對舊有觀念的顛覆。而後來的愛因斯坦更是顛覆了傳統時空觀,創立了相對論。
  • 愛因斯坦到底比牛頓偉大在哪些方面?
    首先你要明白當我說愛因斯坦比牛頓更偉大,其實並不是否認牛頓做出的學術成果,相反小編認為牛頓也是人類智慧的代表,所以要比較出兩者誰更偉大其實很難,不過好在兩者所研究的對象範圍大致相似,因此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牛頓研究的對象是啥?
  • 利用計算機,人類能發現「萬物理論」嗎?
    曾經,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把科學理論描述為「人類思想的自由發明」。但在1980年,著名的劍橋大學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有另一種想法。在那年的一次演講中,他提出,所謂的「萬物理論」可能是可以實現的,但它的最後實現可能要靠計算機來完成。
  • 量子引力沒有對稱性意味著什麼?
    在弦理論中,所有的粒子只是一種基本結構的不同振動模式:弦。但是,弦理論所期望的量子引力理論,是否具有對稱性,以及守恆定律?當你聽到「對稱」這個詞時,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各種各樣的畫面。字母表中的一些字母——比如「A」或「T」——顯示出對稱性,如果你沿著它們的中心畫一條垂直線,它們的左右兩邊是對稱的。
  • 生日快樂,偉大又可愛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2016年3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137年前,也就是1879年3月14日,Pauline Koch女士產下了一名男嬰,起名叫"阿伯特-愛因斯坦",雖然小的時候並沒有展現出驚人的天賦,但是後來卻成為當時最偉大的科學家。很多人甚至認為我們再也見不到第二個愛因斯坦了。今天是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的生日。
  • 物理學中最深刻的聯繫之一——對稱性與守恆定律之間的關係
    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獲得者理察·費曼在他的物理學教科書《費曼的物理講義》中引用:"為什麼我們要關注對稱性? "首先,對稱對人類的大腦來說是迷人的,每個人都喜歡某種程度上對稱的物體或圖案。」——理察·費曼下面是一個包含幾種對稱類型的例子。
  • 丘成桐談幾何:從黎曼、愛因斯坦到弦論
    推導愛因斯坦的場方程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等效原理,等效原理其實就是對稱群的利用。對稱群的應用起源於十九世紀數學家伽羅華(Évariste Galois)和索菲斯·李(Marius Sophus Lie),以及二十世紀的女數學家埃米·諾特(Emmy Noether)。艾米·諾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女數學家。1915年,諾特正在哥廷根,和希爾伯特是同事。
  • 丨愛因斯坦與康德的思想碰撞——究竟誰對誰錯
    康德的先驗理論,分為三部分,我們主要說一下前兩部分:先驗感性論:作為先天直觀形式的空間和時間先驗邏輯:主要就是知性範疇量的範疇:單一性、雜多性、全體性質的範疇:實在性、否定性、限定性關係範疇:實體與偶性、原因與結果、交互作用模態範疇:可能與否、存在與否、必然與否這兩個部分,對於我們了解康德的時間觀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們就這兩部分的內容,做一下簡單介紹。
  • 電弱統一理論:物理大一統理論的重要基石
    引言20世紀以來,包括愛因斯坦、外爾等一大批科學家開始追求物理的大一統,而格拉肖的電弱統一理論提出,則標誌著物理大一統理論走出了跨越性的一步,成為了物理大一統的重要基石,是粒子物理中的偉大成就。今天我們就從其提出背景、具體內容、實質意義三個方面帶你了解電弱統一理論。
  • 愛米·諾特和對稱的力量
    愛因斯坦的最終構想確實包含了一個方程,所以他認為,這個方程表達能量守恆的方式和其他理論中表達能量守恆的方式是一樣的。但著名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和菲利克斯·克萊因(Felix Klein,1849-1925)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經過數學計算,他們得出結論,這個方程式無疑是正確的,但他們認為只是在空洞的沒有任何物理意義的情況下,它是正確的。
  • 頂級物理學家正在討論,利用計算機能找到萬物理論的可能性
    曾幾何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將科學理論描述為「人類心靈的自由發明」。但是在1980年,著名的劍橋大學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有了另一個想法。在那年的一次演講中,他認為所謂的「萬物理論」是可以實現的,但它最後的實現很可能是由計算機完成的。 萬物理論還沒有出現,但隨著電腦接管了生活中的許多瑣事(翻譯語言,識別人臉,開車,推薦約會對象),想像它們接管世界上的一切也就不那麼瘋狂了。
  • 愛因斯坦的世界觀:一個真正的「獨行者」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他對物質結構、空間、時間以及引力性質的研究,徹底改變了這個世界,對人類思想進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今年,是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一書,致敬這位偉人。
  • 愛因斯坦為何是最偉大科學家,他到底做了什麼?
    愛因斯坦做了什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一位物理學家,也是一位數學家,也是近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你可能會問,愛因斯坦發明了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理解是愛因斯坦不是以他的發明而聞名,而是他偉大的理論,現代科學的理論。為什麼愛因斯坦在全球享譽盛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以他的工作而聞名,他的工作為太空探索、光和原子能的應用提供了重要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