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在湛江的華僑,你是不是第一時間想到越南華僑?農墾集團有個華僑農場,也主要是以越南華僑為主。為什麼湛江的越南華僑如此之多?原來跟一段辛酸的歷史有關。
關於越南,很多湛江人覺得它只是一個與廣西相連的國家,但在骨子裡,卻覺得它和湛江很接近,甚至有一種血脈相連的感覺。在歷史上,越南與湛江確實是一衣帶水、情誼深厚的兄弟。
在歷史上,越南有漫長的「北屬時期」和「藩屬時期」。從公元前的秦朝統一六國開始到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越南基本上在中國的統治之下。從五代十國至清朝末年,越南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中方只允許其自稱「國王」。
在近現代歷史上,越地與湛江的前身廣州灣同屬「法屬印度支 那」。「印度支 那」(英文:Indochina,法語:Indochine),簡稱「印支」,表面上的意思是「印度-中國」,實際上是指中南半島,也就是印度和中間之間的半島,包括越南、緬甸、柬埔寨。而在法國殖民時期,「法屬印度支 那」還包括廣州灣,也就是湛江的前身。越南最繁華的城市胡志民市,原名西貢。湛江廣州灣時期的官方貨幣也被稱為「西貢紙」,上面有越南人挑擔的圖像。
十九世紀中葉,當法殖民者吞食越南的時候,清朝作為宗主國派兵抵抗。馮子材和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參戰,大敗法人。無奈清朝國力衰微,無法與法殖民者抗衡,被迫與法殖民者籤訂《中法新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越南淪為法殖民地。
西貢(現胡志明市)是一個華人聚居的地方。西貢的華人是在明末清初陸續遷入的,大多是反清復明的人士,最早是在鋪洲、同奈江一帶做生意,後來遷到西貢,使這裡成為一個繁華的商業城市。
由於華人頭腦聰明,勤勞肯幹,在法殖民時期,西貢在華人的努力下,成了越南的經濟中心,人口達50萬,其中華人佔西貢人口數的40%以上。在當時,華人有錢,經濟地位很高,廣東白話成了西貢的通用語言。
法國電影《情人》是法國女作家杜拉斯的真實經歷,講述的是一個15歲漂亮而貧窮的法國女孩與一個富有的中國公子哥之間的愛情。這個故事發生在1929年,從電影裡可以看到,這個富家公子在西貢擁有小汽車,多處住宅,出手闊綽,確實很有錢。
到1975年越戰結束時南越西貢人口總共有三百多萬,而據不完全統計,當時華人就有一百五十多萬之多。
在各國的華僑中,越南僑民一直是湛江居住時間最長,人數最多的。在民國時期,廣州灣就有」越僑會館「,座落於霞山土木路,佔地面積有600多平方米。1964年到1968年,有記載的湛江越南僑民有九十多人,大部分成年人都在市區工廠、企事業單位工作。他們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有的還做出重大貢獻。
比如廣東第四建築工程公司的越僑工人阮文裴,在五六十年代,一直保持著勞動模範和先進生產者的光榮稱號,先後出席全國群英會和全國建築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曾受到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接見。
然而,到了1976-1985年,越南當局採取了一系列排華的措施。從政治上壓制華僑,從經濟上剷除華僑的影響,包括採用沒收他們的財產,封鎖貿易的手段。後來又採用「淨化邊境」的措施,將華人驅逐出境。據不完全統計,這個時期被驅逐出越南的華僑達到20萬人以上。與此同時,當局還對黨、政、軍中的華人進行大清洗。
據資料顯示,被驅逐或逃難的印支難民(以越南華僑為主,「印支」的解釋參看前文)在湛江市區及市屬各縣市安置的共877戶共9650人。由於死亡、調動和移居第三國等原因,至1987年底,全市尚 有印支難民628戶8581人。他們大部分安置在華僑農場及湛江農墾集團的各農場。
1982-1985年,湛江市先後接受聯合國難民署捐款共78萬美元,用以發展農場,安置難民。這些難民都得到湛江市的妥善安置,也得到湛江人民群眾的照顧。他們安居樂業,與當地人通婚,成為農場的生產和工作骨幹。
為了更好地做好華僑的安置和管理工作,湛江市還先後成立了「湛江地區行政公署僑務辦公室」、「湛江市僑務辦公室」、「湛江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簡稱僑聯)」等管理機構和協會。
由於湛江的越南華僑數量較大,由於歷史淵源和生活方式接近,越南人也喜歡在湛江生活。後來也有不少越南人嫁到湛江,或到湛江謀生。在市區和農村都能見到一些越南人的身影。
關於湛江的越南華僑或越南人,你有沒有接觸過呢?有什麼感想?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