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昆明11月28日電(李曉琳) 「一路走來,我從一個海外赤子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革命戰士,無愧於祖國,也無愧於歸僑前輩的希望。」54歲的越南華僑周文炳向記者講述自己的「歸途」。
艱辛難忘的歸途
由於歷史原因,1966至1968年期間,出現了大批越南華僑紛紛回國的浪潮。回國前,周文炳居住在越南義路省芙安縣的萬安鎮,小鎮有一百多戶人家,五百多人口,百分之六十以上是華僑。在回國的熱潮中,小鎮上幾乎所有的華僑都強烈要求回國。周文炳的母親是越南的傣族,不願離開越南,出於家庭考慮,周文炳的父親也決定暫時不回國,便把他託給弟弟帶回祖國。1968年,周文炳隻身一人跟著叔叔一家,與其他僑胞一道踏上了漫長的回國之路。
從萬安鎮到中越邊境口岸,沿途要經過義路、安沛和老街三個省份,全程約 400公裡。由於當時客車很少,加上沿途的越南公安有禁令,不準回國的華僑乘車,所以大家只能徒步回國。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沒有人放棄回國。
「中國」,自懂事起就深深的烙印在了周文炳的腦中,走在回國的路上,他難掩心中的激動,一直在想像自己回到中國後的生活,雙腳也越走越起勁,一天下來,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累,因為他的「回國夢」就快實現了。周文炳說,「十一歲的我,光著腳丫,一天行走數十裡,現在想來也不可思議。」
經過13天的長途跋涉,周文炳和鎮裡的僑胞們終於回到了祖國,但由於沒有合法的手續,他們被暫時安排在雲南省河口縣的菜農家裡,隨後在政府的安排下搭建了臨時住所,周文炳在這個木板搭建的簡陋房子裡一住就是三年。這期間,華僑們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生產自救運動,組織成年人上山砍竹伐木出售、開荒種地建立生產基地,承包一些急難險重工程。當時,周文炳的中文水平很差,沒念過中文,連自己的姓名都不會用漢字書寫,除了越語、傣語外,只會講一些簡單的廣東話,一句中國普通話都不會講,一句雲南方言也聽不懂。後來,靠華僑自己開辦的臨時學校的教學,通過自己的勤學苦練,他逐步掌握了一些漢語知識,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生活用語和對話,慢慢的跟上了其他同學,適應了所處的環境。
1971年7月,114名歸僑被正式安置在河口縣城,並修建了永久安居房,分配了合適的工作,孩子們也能夠正式進入當地的正規學校讀書。
風華正茂的崢嶸歲月
正式安置後,周文炳依然和叔叔一家生活在一起,並正式進入河口小學讀書。但由於他年齡偏大,便被直接安排進入五年級,為了趕上同班同學,周文炳幾乎將睡覺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一年後,他的學習成績就從倒數變為班裡前幾名,還被選為班長。周文炳熱愛文體活動,是學校業餘文藝宣傳隊的小提琴手之一,是班裡的足球隊員,是學校桌球隊的主力隊員。
除了在課堂學習知識外,周文炳還經歷了學工、學農、學軍,參加過勤工儉學。通過學工,他學會了安裝電燈電線,學會了簡單的木工技術,學會了開手扶拖拉機和一般故障的排除維修。通過學農,他學會了播種、插秧、割穀子、打穀子和其它一些農活。通過學軍,他學到了解放軍步調一致的嚴謹作風和鐵的紀律,學會了瞄靶打槍。至今,周文炳都非常懷念那段崢嶸歲月。
無悔的選擇
1977年,周文炳高中畢業,1978年10月被分配到河口縣運輸隊工作。到單位報導沒幾天,一個歷史性的事件改變了周文炳的一切。
1978年以後,越南當局反華的浪潮不斷高漲,11月,蒙自軍分區派人到河口縣徵召臨時越南語翻譯,周文炳立即找到徵兵幹部報名應徵,並很快獲得批准。1979年1月,他和另外12名翻譯分配到金平,配屬邊防14團完成對越作戰任務。1979年2月,周文炳隨部隊參加了舉世矚目的對越自衛還擊戰,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
對越作戰結束後,部隊十分缺乏越語翻譯,經部隊政治機關進行認真考察和政審,認為周文炳適合留在部隊工作。周文炳覺得自己懂越語,而眼下軍隊又需要這方面的人才,是自己發揮特長,報效祖國,服務軍隊的大好機遇,便答應留在部隊工作。1980年初,周文炳到河口縣人武部補辦了入伍手續,同年12月被破格提為軍隊排職幹部,1981年3月,周文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就這樣,周文炳由一名地方青年轉變為一名軍人,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一名軍隊幹部和共產黨員,踏上了戎馬生涯。
「我實現了自己報效祖國的執著追求和崇高理想,體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我無愧於黨、無愧於祖國、無愧於人民,也無愧於歸僑前輩的希望。」回首徵途,周文炳這樣說到「雖然歷經了艱辛,坎坷和磨練,但我從未有過後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