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越南當局大規模驅趕華僑,歸僑數量又一次出現高潮

2020-12-17 百家號

1977年,越南當局大規模驅趕華僑,歸僑數量又一次出現高潮

新中國成立初期星村移民

1977年,越南當局大規模驅趕華僑,歸僑數量又一次出現高潮。1978年5月至1979年6月,越南又遣返大批難僑,武夷華僑農場又安置了三批越南難僑共391戶1765人。從武夷華僑農場移民出去的歸僑、僑眷等以去香港、澳門為多,去香港600多人,去澳門500多人。出國則以發達國家為主,共有363人從農場出國,其中1979年至1996年出國282人,具體為:美國103人、加拿大76人、英國63人、愛爾蘭3人、法國2人、德國2人、義大利1人、澳大利亞10人、西班牙1人、新加坡7人、奧地利1人、日本4人、韓國1人、丹麥2人、瑞典2人、泰國1人、菲律賓3人。1997-2005年出國的有81人,具體如下:美國46人、加拿大13人、英國4人、德國1人、義大利5人、奧地利1人、日本2人、韓國1人、瑞典2人、泰國3人、菲律賓4人。早先的印尼、緬甸等國的歸僑陸續出國。現在的武夷華僑農場成員基本上都是後來的越南歸僑。2006年尚在農場的歸僑共有811人,其中越南歸僑728人,緬甸歸僑32人,印尼歸僑48人,新加坡歸僑1人,馬來西亞歸僑2人。

與歸僑移居武夷華僑農場相比,知青的加入對當地人生活的影響更為直接。1964年9月28日,福州市203名高初中畢業生響應黨的號召,滿懷豪情壯志,奔赴崇安,其中60名知識青年來到星村公社創辦前蘭青年農場,年後,迎來了第二、三批福州知識青年,239名年輕人組成了一個團結戰鬥的革命大集體。由於種種原因,1969年5月農場解散,這些人被分散到星村公社各生產隊去插隊。

批批的知青在星村鎮的各個村子落腳下來,與當地村民朝夕相處起勞動一起生活。他們為星村鎮僻遠的村落帶來了城市文明,帶來了知識對這裡長久以來形成的小農經濟和陳舊的傳統觀念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對星村鎮農民素質的提高和經濟多樣化發展等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改革開放後星村鎮移民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最近幾年星村鎮人口往沿海城市遷移日益增加,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星村鎮地理條件對經濟發展的限制,正如《雍正崇安縣誌》所云:「四鄉之田依山者多,平地者少,民所耕之田與所居之處,相隔十數裡。

星村偏僻落後的村落在現代社會失去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許多村子的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到沿海發達地區打工,人口不斷遷出使星村鎮經濟也受到了很大的制約。如渡洲橋畲族村共有村民230人,目前留在村裡的僅60多人,且基本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對大多數年輕人而言,他們的祖輩們直賴以生存的農耕生活正在離他們遠去。

綜上所述,星村鎮移民漢末至宋代,以北方漢人遷入為主,元、明、清前期遷入遷出並存,清末至民國時期,以遷出為主,解放初期星村鎮移民以遷人為主,改革開放後星村鎮移民以遷出為主。星村鎮移民有三個特點:一是從世家大姓聚族而居向雜姓聚居轉變;二是從較偏僻的地方向交通較方便的地方遷移;三是從戰亂之地向和平之地遷移。移民貫穿武夷山歷史的始終,星村鎮移民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閩北地區移民歷史的縮影,既是當時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變遷。

古代移民與武夷山入仕風氣

武夷山星村鎮的耕地多分布於山澗溪流及中低山坡,耕作條件較差,山高路陡,交通不便,科舉及第是很多家族興旺的主要途徑,很多當地移民冀以讀書入仕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宋代是星村鎮歷史上科舉最繁榮的時期,星村鎮在宋代中進士人數為「建平裡12名、節和裡11名、將村裡4名、周村裡2名」①

宋代星村鎮進土數量最多,主要是因有大量文化素質較高的移民遷人不僅是星村鎮,宋代整個崇安縣中進士人數也非常多。從《福建省志·人物誌》所列舉的崇安進士數可知,宋代崇安進士共有163名,其中北宋64名南宋99名。宋代崇安縣共分19裡,其中五夫裡最多,達24名,吳屯裡20名,黃村裡19名。

武夷山在宋代出現了很多世家大族,如五夫裡的柳氏家族、吳屯裡的翁氏家族、黃村裡的詹氏家族、豐陽裡的江氏家族。這些世家大族在宋代科舉中碩果纍纍,如五夫裡柳氏的柳永(柳變)、柳三接、柳三復三兄弟同中進士;黃村裡在宋代中了19名進士,詹氏佔其中的18名,詹葵更是高中狀元星村鎮在宋代也建了一些書院,如縣誌中記載:「宋:文肅書院,在節和裡澄滸山下。」②星村鎮的建平裡的吳氏家族聚族而居,人才興旺,建平裡中進士者有7名姓吳;而節和裡則是虞、應、蔡各三名,其餘為雜姓。可見建平裡、節和裡有較大家族的定居。而長平裡在宋代仍然很蕭條,宋代隸屬於長平裡的黎源一帶並沒有像建平裡和節和裡等地那樣得到中原世家大族移民的青睞。周村裡也人丁稀少,從宋代星村鎮所中進士的分布來看,當時世家大族在星村的分布並不均衡。在宋代也基本上以外來移民的遷入為主,宋代閩北的人才分布往往與當地移民素質有著密切的關係。當時進入閩北移民往往聚族而居,由於閩北較少戰亂,這種局面能夠長期維持。

相關焦點

  • 元江探秘:四十年前被越南驅趕的歸國華僑,現在生活怎麼樣了?
    2020年7月到了雲南元江,鄉下大哥老徐說要帶我去朋友家吃「越南菜」,他說是一個種芒果的朋友,他們合作好幾年了。因為我們在元江蘇總的冰糖橙基地摘火龍果、菠蘿蜜和芒果耽擱了時間,等趕到老虎箐村已經下午一點半了,朋友做好的一桌子菜都已經涼了。這是越南菜嗎?我努力尋找痕跡。
  • 越南華僑周文炳的歸國之路
    中新網昆明11月28日電(李曉琳) 「一路走來,我從一個海外赤子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革命戰士,無愧於祖國,也無愧於歸僑前輩的希望。」54歲的越南華僑周文炳向記者講述自己的「歸途」。  艱辛難忘的歸途  由於歷史原因,1966至1968年期間,出現了大批越南華僑紛紛回國的浪潮。
  • 10年中越戰爭大事記:1977年越南排華—1993年解除防禦作戰明細表
    10年中越戰爭大事記:1977年越南排華—1993年解除防禦作戰明細表1979年2月中旬,南疆邊陲的夜空被一道道火舌撕裂天空,越方陣地星夜亮如白晝,對越自衛還擊戰鬥正式打響。一個月後中方取得預期的作戰目的開始回撤,越軍心有不甘繼續襲擾,此後便陷入長達十年左右的纏鬥,直至1993年宣布正式解除防禦作戰任務才算結束,下面整理了10年中越戰爭大事記,從1977年越南驅趕華僑開始進行盤點。
  • 廣西30年越南小吃店見證歸僑生活漸紅火
    中新社柳州6月10日電 題:廣西30年越南小吃店見證歸僑生活漸紅火作者 林馨時下,中國民眾通過一部手機,就能付款、購物、預定外賣。這些改變,是越南歸僑龐國琴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將這些「新花樣」也融入自己經營了30年的越南卷粉店裡。今年65歲的龐國琴和妻子黃春梅,在廣西柳州市柳北區勝利小區開設一家越南卷粉店。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家老店也「觸電」網際網路。如今,店裡已開通時下最流行的行動支付功能,並在網際網路外賣平臺上線,使得食客足不出戶,就能通過手機預訂這一風味小吃。
  • 華僑農場變社區 歸僑融入感強了
    每逢周末,絡繹不絕的遊客會來到柯街鎮華僑社區品嘗這裡的特色僑菜。而在三四十年前,該社區的前身柯街華僑農場卻相對封閉,難以融入當地社會。柯街鎮華僑社區位於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共有歸僑僑眷1068戶2973人,佔總人口的85%。
  • 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歸僑僑眷講述生活變遷
    一條百色大道貫穿百僑區,連接著百僑區的11個生產生活區,也串連起大道沿線印尼、越南歸僑僑眷和當地居民的點滴生活。做糕點、出門耍、賣果蔬、約跳舞,百色大道仿佛一條幸福大道,勾勒出歸僑僑眷的生活圖景。2020年是百僑區(原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也是當地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本報記者走訪了百僑區的3戶印尼、越南歸僑家庭,聽他們講述回國後的生活變遷。
  • 哭與笑系列:越南排華運動的深度解析
    本文講述1977年前後越南排華運動給中國和越南人民群眾帶來的沉痛代價的分析和反思,在那個失去笑容的年代,他們的悲慘經歷是我們為了和平穩定而堅定步伐走向繁榮富強的動力。>>>第一階段在第一階段,越南當局採取了多種手段,驅趕北方華僑,迫害南方華僑。迫害南越華僑成為越南方面首先採取的反華排華活動。一是政治上壓制華僑。
  • 海南興隆華僑農場:20餘國歸僑的「聯合國」
    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了海南萬寧興隆華僑農場書記梁森奎多年不變的手機鈴聲。興隆人愛唱,歸僑們還自己創作了印尼味的「興隆之歌」。60年來,在自強不息、樂觀奮進的歌聲裡,「興隆」從無到有,從一個螞蟥、巨蟒出沒的「瘴癘之地」變為歸國難僑休養生息的綠洲,再到今天的「太陽河畔明珠」,幾代興隆人的嘔心瀝血,建成了中國最大的華僑農場。如今,興隆僑鄉是海南遊的必到之地。
  • 越南社會主義國家自胡志明時間後因冷戰親蘇在意識形態上對華僑仍...
    X 越南社會主義國家自胡志明時間後因冷戰親蘇在意識形態上對華僑仍有一定的包容度
  • 廣西柳城華僑農場日新月異 歸僑僑眷生活甜起來
    廣西柳城華僑農場日新月異 歸僑僑眷生活甜起來 2016年02月22日 09:1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越南歸僑:深切感受著祖國翻天覆地的巨變
    原標題:我家與改革開放的不解情緣(我與改革開放四十年)  編者按  華僑華人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貢獻者、見證者、受益者。2018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為展示廣大華僑華人與改革開放同行過程中的個人經歷與家國情懷,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5月-9月開展「華僑華人與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徵文活動,我們從中擇取數篇文章以饗讀者。  我是一名越南歸僑,1975年出生於越南。1978年,我們一家經過一個多月的艱難輾轉,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 越南小吃熱銷 歸僑夫妻春節忙
    中新社柳州2月7日電 題:越南小吃熱銷 歸僑夫妻春節忙  作者 林馨  洗麻葉、洗黃豆、和餡、蒸艾粑粑……春節前夕,廣西柳州市勝利小區林記越南風味艾粑粑小吃店迎來了生意高峰期,店裡的歸僑女工們從凌晨開始忙碌著製作上千個越南艾粑粑。一批批顧客也早早打電話預定,準備將該特色小吃作為新年禮物送人。
  • 越南歸僑裹長粽迎新年
    原標題:越南歸僑裹長粽迎新年   「我們過年包的是長粽子,意味著長長久久。」1月31日下午,走進南靖縣豐田鎮的東華社區,越南歸僑們正忙著裹長粽、掛燈籠、蒸扣肉,獨具特色的春節民俗別具一番風味。
  • 雲南昌寧:華僑農場變社區 歸僑譜寫小康新篇章
    中新社保山1月2日電題:雲南昌寧:華僑農場變社區歸僑譜寫小康新篇章作者韓帥南新年來臨,雲南省昌寧縣柯街鎮華僑社區歸僑張祥明,把自家的獨棟小洋樓收拾得乾淨整潔。「40多年前我還在越南種地,收入微薄,有時甚至填不飽肚子。再看如今這日子,真是做夢都會笑醒。」
  • 越南歸僑點讚廣西僑務政策:此心安處是吾鄉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越南歸僑點讚廣西僑務政策:此心安處是吾鄉  中新網憑祥10月26日電 (記者 周欣嬡)「沒敢想過,如今能有這麼幸福的日子」,64歲的農日華對記者說,「當年顛沛流離,今天不知明天事,有口飯吃已經不容易了」。
  • 全省第二大華僑農場——南靖豐田鎮:越南歸僑們在這裡安居樂業
    蘭園小景張志堅攝俯瞰豐田簡喜梅攝南靖豐田鎮,是一座多元文化的小鎮,這裡有全省第二大華僑農場,越南歸僑們在這裡安居樂業;擁有省級生態鄉鎮稱號,也是國家級漳州高新區重要組成部分豐田鎮交通便捷,地處319國道邊和漳龍高速公路南靖互通口出口處,東南距漳州30公裡,距廈門國際機場98公裡,西距縣城16公裡,距龍巖98公裡,已動工興建的龍廈鐵路縱貫境內而過,於2010年全線通車。2019年,鎮區總行政面積58平方公裡,轄9個村(居),總人口9673人。
  • 三水「越南村」41年見證華僑農場蛻變
    三水「越南村」41年見證華僑農場蛻變金羊網  作者:張聞  2019-08-16 位於佛山三水區南山鎮的「越南村」正是華僑農場41年來變遷的縮影
  • 這位華僑曾被越南驅趕,對越反擊戰爆發後成我軍翻譯,勇抓俘虜
    在中越自衛反擊戰大規模戰役結束之後,越南軍隊被擊潰,這些越南軍隊並沒有投降,而是躲進了深山樹林中,繼續抵抗。我軍派出了一支支小分隊進行殘敵的搜尋工作,這些小分隊一般都配備了懂越語的翻譯,一同執行搜尋殘敵的任務。
  • 來賓鳳凰華僑農場歸僑後代子承父業創興業之路
    來賓鳳凰華僑農場歸僑後代子承父業創興業之路   中新網來賓3月19日電 題:來賓鳳凰華僑農場歸僑後代子承父業創興業之路  作者 張祖良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安置了2300多名越南歸僑在廣西來賓鳳凰華僑農場,他們在越南時大多數是以從事農業為主。
  • 深圳市光明區歸僑僑眷講述越僑新故事
    新羌社區黨委書記朱廣保就是一名越南歸僑後裔。新湖街道是光明區越南歸僑僑眷最集中的區域之一。今年8月30日,光明區新湖街道歸國華僑聯合會(下稱「新湖僑聯」)正式成立,推選培育在社區有威望的歸僑僑眷作為僑聯組織領導人,朱廣保當選新湖僑聯主席。40年前,朱廣保的父輩們,從越南來到光明的土地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