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第二大華僑農場——南靖豐田鎮:越南歸僑們在這裡安居樂業

2020-12-22 漳州微記者

蘭園小景張志堅攝

俯瞰豐田簡喜梅攝

南靖豐田鎮,是一座多元文化的小鎮,這裡有全省第二大華僑農場,越南歸僑們在這裡安居樂業;擁有省級生態鄉鎮稱號,也是國家級漳州高新區重要組成部分。

豐田鎮交通便捷,地處319國道邊和漳龍高速公路南靖互通口出口處,東南距漳州30公裡,距廈門國際機場98公裡,西距縣城16公裡,距龍巖98公裡,已動工興建的龍廈鐵路縱貫境內而過,於2010年全線通車。

2019年,鎮區總行政面積58平方公裡,轄9個村(居),總人口9673人。

豐田鎮前身是省級農墾農場,全稱「福建省豐田農場」,1978年6月安置四批越南歸難僑798戶2810人後改為省僑辦直屬的華僑農場,全稱「國營福建省南靖豐田華僑農場」。1998年下放地方政府管轄後,設立豐田鎮人民政府,同時增掛省級豐田華僑經濟開發區,實行「開發區、華僑農場、建制鎮」三塊牌子、一套人馬、一起運作的新領導體制。

全鎮轄6個自治村、2個居委會,仍保留原作業區機構,分設37個村民小組,居住2528戶、9269人,其中歸難僑488戶2228人,是閩南主要僑鄉之一,也是福建省第二大的華僑農場。

豐田鎮礦產資源豐富,物產富饒,農業以香蕉為主,種植近萬畝,年產優質香蕉7000多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龍眼、蜜柚、柑橘、麻竹、食用菌、花卉等,是福建閩南「果花茶」主產區之一。

依託優越的地理條件,歷屆鎮黨委、政府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立鎮」戰略,2008年社會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達10.01億元,比增39.9%,企業63家,工業總產值大8.6億元,比增50%,其中規模工業20家,規模工業產值7.6億元,比增40.7%,農業總產值9800萬元,比增1.01%,財政總收入2577萬元,本級財政收入912萬元,比增37.8%。

近年來,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一個中心,五區並進」的發展戰略,作為「五區並進」之一的豐田項目區,按照「高起佔規劃、高標準建設、專業化布局、功能化開發、生態型發展」原則,已完成項目區的總體規劃方案,為著力提升項目區的產業層次,規劃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產業、集電子信息、機械製造、造紙包裝、農副產品加工、貿易於一體的現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規劃總面積10.6平方公裡,可建設用地8.9平方公裡,其中工業用地4.4平方公裡,新增工業用地6000畝,建設年限為2007—2010年,力爭通過5年努力,實現工業產值30億元以上,稅收1億元以上。

豐田鎮突出開發「319」國道旁、高速公路互通口和龍廈鐵路沿線的黃金地帶,以「僑」的優勢,以蘭花市場和阿偉水族熱帶觀賞魚為依託,以福建土樓旅遊為中心,以正在規劃的漳龍休閒度假區為平臺,旅遊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相關焦點

  • 越南歸僑裹長粽迎新年
    原標題:越南歸僑裹長粽迎新年   「我們過年包的是長粽子,意味著長長久久。」1月31日下午,走進南靖縣豐田鎮的東華社區,越南歸僑們正忙著裹長粽、掛燈籠、蒸扣肉,獨具特色的春節民俗別具一番風味。
  • 華僑農場變社區 歸僑融入感強了
    每逢周末,絡繹不絕的遊客會來到柯街鎮華僑社區品嘗這裡的特色僑菜。而在三四十年前,該社區的前身柯街華僑農場卻相對封閉,難以融入當地社會。柯街鎮華僑社區位於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共有歸僑僑眷1068戶2973人,佔總人口的85%。
  • 廣西柳城華僑農場日新月異 歸僑僑眷生活甜起來
    近日,本報隨中國僑聯「親情中華·走進僑鄉」慰問代表團走進位於廣西柳州柳城縣的柳城華僑農場,來到茶廠職工歸僑僑眷陳仙梅家中,她熱情地請大家品嘗柳城蜜橘、綠茶和她親手製作的印尼年糕,她說:「在這裡,家家戶戶都喜歡用印尼糕點、越南年糕這些東南亞美食招待客人」,他們的生活仍保有「南洋味」。
  • 三水「越南村」41年見證華僑農場蛻變
    為歸僑建設的幸福新村裡,歸僑們都住上了小洋樓金羊網記者 張聞廣東是華僑農場設立最早、數量最多、安置歸難僑最多的省份,全省23個華僑農場安置了來自24個國家的歸難僑8萬多人,佔全國華僑農場歸難僑總數的而這之中,位於佛山三水區南山鎮的「越南村」正是華僑農場41年來變遷的縮影。回到中國邊境看到歡迎橫幅今年48歲的呂元嬌閒暇之餘喜歡在三水南山鎮漫江社區內到處走走。在這個社區裡,無論是社區黨委委員還是街坊鄰裡,都可以算是「難兄難弟」——41年前,他們的父輩從越南返回祖國,被集體安排到三水區逕口華僑農場。久而久之,這裡被稱為了「越南村」。
  • 華僑農場裡的中秋節:歸僑與國外親朋電話送祝福
    華僑農場裡的中秋節:歸僑與國外親朋電話送祝福   中新社曲靖9月19日電 題:華僑農場裡的中秋節  作者 李曉琳  「中秋節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雖然我遠在寮國和美國的兩個哥哥不能回國,但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
  • 1977年,越南當局大規模驅趕華僑,歸僑數量又一次出現高潮
    1977年,越南當局大規模驅趕華僑,歸僑數量又一次出現高潮新中國成立初期星村移民1977年,越南當局大規模驅趕華僑,歸僑數量又一次出現高潮。1978年5月至1979年6月,越南又遣返大批難僑,武夷華僑農場又安置了三批越南難僑共391戶1765人。
  • 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歸僑僑眷講述生活變遷
    一條百色大道貫穿百僑區,連接著百僑區的11個生產生活區,也串連起大道沿線印尼、越南歸僑僑眷和當地居民的點滴生活。做糕點、出門耍、賣果蔬、約跳舞,百色大道仿佛一條幸福大道,勾勒出歸僑僑眷的生活圖景。2020年是百僑區(原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也是當地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本報記者走訪了百僑區的3戶印尼、越南歸僑家庭,聽他們講述回國後的生活變遷。
  • 來賓鳳凰華僑農場歸僑後代子承父業創興業之路
    來賓鳳凰華僑農場歸僑後代子承父業創興業之路   中新網來賓3月19日電 題:來賓鳳凰華僑農場歸僑後代子承父業創興業之路  作者 張祖良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安置了2300多名越南歸僑在廣西來賓鳳凰華僑農場,他們在越南時大多數是以從事農業為主。
  • 海南興隆華僑農場:20餘國歸僑的「聯合國」
    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了海南萬寧興隆華僑農場書記梁森奎多年不變的手機鈴聲。興隆人愛唱,歸僑們還自己創作了印尼味的「興隆之歌」。60年來,在自強不息、樂觀奮進的歌聲裡,「興隆」從無到有,從一個螞蟥、巨蟒出沒的「瘴癘之地」變為歸國難僑休養生息的綠洲,再到今天的「太陽河畔明珠」,幾代興隆人的嘔心瀝血,建成了中國最大的華僑農場。如今,興隆僑鄉是海南遊的必到之地。
  • 廣西來賓鳳凰華僑農場加快改革 歸僑僑眷增收顯著
    中國僑網來賓10月10日電 (張祖良)廣西來賓市鳳凰華僑農場大膽創新改革,讓農場土地「三權分置」,在堅持土地國有權、穩定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大膽放活經營權,實現土地流轉率超過80%,規模、高效、特色農業不斷發展壯大,讓華僑農場廣大歸僑僑眷收入明顯增加,預計今年全場農業總產值達到6500萬元,是2012年的3倍,人均純收入達到13368元,是2012年的兩倍,發展空間越來越大,
  • 心懷感恩汗灑僑場 歸僑僑眷紮根華僑農場建設側記
    中新網11月20日電 從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因海外排華等原因,由越南、印尼、緬甸、印度、馬來西亞等地陸續回國的歸難僑被安置在華僑農場,開啟他們人生的新篇章。黨和政府歷來重視華僑農場工作,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特別是《國務院關於推進華僑農場改革和發展的意見》頒布以來,華僑農場發展突飛猛進: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產業發展逐步加快,廣大職工和歸難僑的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改革的紅利讓生活在華僑農場的歸僑僑眷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深切的關懷和愛護,同時也激發他們愛國愛場、奮發圖強精神。
  • 雲南昌寧:華僑農場變社區 歸僑譜寫小康新篇章
    中新社保山1月2日電題:雲南昌寧:華僑農場變社區歸僑譜寫小康新篇章作者韓帥南新年來臨,雲南省昌寧縣柯街鎮華僑社區歸僑張祥明,把自家的獨棟小洋樓收拾得乾淨整潔。「40多年前我還在越南種地,收入微薄,有時甚至填不飽肚子。再看如今這日子,真是做夢都會笑醒。」
  • 廣西華僑農場「變形記」:從農耕到工業化
    (中新社發 洪堅鵬 攝)   中新社南寧2月1日電 題:廣西華僑農場「變形記」:從農耕到工業化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林浩  馬年新春佳節來臨之際,中新社記者走進越南歸僑鄭鞏的家,他家相機櫃裡存放著三部相機。今天看來顯得老掉牙的相機,述說著這位歸僑35年的生活變遷。
  • 梅州蕉嶺縣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 縣文聯走訪歸僑代表
    時代的經歷者 變遷的見證者蕉嶺縣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之際,縣文聯走訪5位歸僑代表時值蕉嶺縣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蕉嶺縣文聯舉辦「世界長壽鄉蕉嶺——生物與大健康產業」徵文比賽。期間,蕉嶺縣文聯一行尋找一個個記錄時代的見證者,深入到華僑農場歸僑代表的家中,用最樸實的語言記錄他們眼中的蕉嶺縣華僑農場,記錄他們的生活變遷。
  • 世界越柬寮華人團體聯合會考察竹壩華僑農場
    世界越柬寮華人團體聯合會考察竹壩華僑農場         華聲報訊:據福建鄉音網消息,日前,世界越柬寮華人團體聯合會一行36人,在團長、世界越柬寮華人團體聯合會秘書長、中國僑聯顧問張作波,名譽團長、世界越柬寮華人團體聯合會名譽秘書長、紐約越棉寮華人聯誼會主席張偉良的帶領下,來到同安竹壩華僑農場
  • 我辦召開華僑農場工作座談會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華僑農場改革發展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推動我省華僑農場的改革發展和文化建設工作,4月10日,我辦在上高縣敖山華僑農場召開了全省華僑農場工作座談會。吳健民巡視員出席會議,敖山、金坪、秀谷華僑農場和有關市縣外僑辦的領導參加會議,周勝貴副巡視員主持會議。
  • 廣州花都華僑農場:流溪河畔僑心暖
    泰國的筒裙、新加坡的娘惹服、馬來西亞的卡芭雅、印度尼西亞的巴迪、越南的奧黛……色彩絢麗、風格多元的服飾讓人仿佛瞬間置身於馬來半島、中南半島或者加裡曼丹島、呂宋島上,濃鬱的東南亞風情撲面而來。5000多名歸僑的新家「大家好,我叫廖樹業,是越南歸僑,我們歸僑小樂隊接下來演唱一首越南歌。」
  • 僑港:從中國最大的越南華僑難民營,到安居樂業的疍家風情小城鎮
    做為戰爭導火索之一的,就是越南當局對華僑的迫害和驅離,大批越南華僑流離失所,淪為難民。今天,我們把鏡頭對準這裡——中國最大的越南華僑難民收容地,廣西北海的僑港鎮。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陸續大約有一萬多受迫害被驅離的越南華僑,歷盡艱辛,搖著風帆小木船,飄過茫茫北部灣,來到廣西北海。
  • 福建龍海雙第華僑農場發展生態 提升歸僑幸福指數
    鄭豐平說,這裡空氣清新,生活舒適而愜意。  提到「雙第華僑農場」,或許你只知道那是一個安置歸僑的地方。這個建立於1960年的歸國華僑大家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歷練,如今正進行著新的蝶變。2009年,龍海雙第華僑農場被龍海市委市政府定位為「生態旅遊度假區」。今年,雙第將圍繞「清馨雙第 又見炊煙」的願景,讓雙第生態旅遊度假區的建設有實質性的進展。
  • 中新社通訊:越南歸難僑雲南華僑農場的幸福生活
    中新社昆明五月二十一日電 題:越南歸難僑雲南華僑農場的幸福生活      中新社記者 陳靜  越南歸僑聶志傑是平遠華僑農場的副場長。不久,他將成為雲南省僑界代表之一參加全國僑聯第七屆僑代會。  一九七八年,初中畢業的聶志傑跟隨父母變賣了家產,泅水入關回到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