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柳州6月10日電 題:廣西30年越南小吃店見證歸僑生活漸紅火
作者 林馨
時下,中國民眾通過一部手機,就能付款、購物、預定外賣。這些改變,是越南歸僑龐國琴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將這些「新花樣」也融入自己經營了30年的越南卷粉店裡。
今年65歲的龐國琴和妻子黃春梅,在廣西柳州市柳北區勝利小區開設一家越南卷粉店。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家老店也「觸電」網際網路。如今,店裡已開通時下最流行的行動支付功能,並在網際網路外賣平臺上線,使得食客足不出戶,就能通過手機預訂這一風味小吃。
6月10日,龐國琴製作越南卷粉。中新社記者 林馨 攝
6月10日,記者來到龐國琴的卷粉店,遠遠就看到三五食客在此等候。一些熟客和龐國琴打招呼道:「龐叔,來兩條卷粉,用手機付款。」不時,龐國琴的手機接二連三地響起,食客在網上預定的卷粉外賣訂單也紛至沓來。
「當初怎麼也想不到,在網際網路平臺能購買到各種越南特色小吃,民眾出門也不用帶錢包,一臺手機就能完成支付。」龐國琴回憶起歸國40年來,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禁感慨。
據龐國琴回憶,1978年,他和妻子隨著眾多難僑從越南回到中國謀生。「那時候廣西到處都是農村。」龐國琴說。
回到中國後,龐國琴被安置在柳州市華僑化纖紡織廠上班。在此期間,龐國琴捨不得放棄自己在越南跟父輩學過的手藝,並尋思著創業開一間越南卷粉店。
1987年,龐國琴和妻子在柳州市華僑化纖紡織廠的路邊搭起棚子,擺起越南卷粉攤。那時,龐國琴一家的日子過得緊巴巴。他只得一邊工作,一邊利用空餘時間幫妻子打理店鋪,增加家庭收入。2003年,龐國琴所在單位改制,其無奈下崗,只得全身心投入到卷粉店中。
回憶起開店初期的困難,龐國琴仍歷歷在目。「剛開店時,為了研究適合當地食客口味的卷粉,連續三個月每天吃卷粉,吃到我看見卷粉都害怕。」後來,龐國琴通過詢問不同食客意見,不斷改良卷粉裡的調料配方。
現在,慕名前來的食客越來越多,龐國琴的卷粉生意蒸蒸日上。他新租下一間60平方米的門面,將原來的無名小店正式命名為「龐叔正宗老牌越南卷粉」。
日漸紅火的越南卷粉生意,讓龐國琴一家過上了有房有車的生活。「家裡有兩輛小汽車,每年會抽出時間,一家人去自駕旅遊。」龐國琴說。
此外,通過當地政府危舊房改造項目,龐國琴一家即將搬進100多平方米的嶄新安置房居住。「現在的生活越過越好,那些在美國、加拿大的親戚都羨慕我們。」龐國琴感嘆著。
龐國琴夫妻倆的生活,是廣西眾多歸難僑生活的縮影。廣西是歸難僑安置大省,全區共安置來自印尼、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的歸僑20萬多人,僅越南歸僑就有10多萬人。
如今,廣西政府鼓勵歸僑僑眷深度挖掘東南亞美食,利用歸僑資源發展旅遊業。在廣西—東協經濟技術開發區(武鳴華僑農場)、北海僑港鎮、來賓高新區華僑農場均能品嘗到正宗的東南亞風味小吃。這些小吃也見證著歸僑僑眷們日漸紅火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