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30年越南小吃店見證歸僑生活漸紅火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柳州6月10日電 題:廣西30年越南小吃店見證歸僑生活漸紅火

作者 林馨

時下,中國民眾通過一部手機,就能付款、購物、預定外賣。這些改變,是越南歸僑龐國琴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將這些「新花樣」也融入自己經營了30年的越南卷粉店裡。

今年65歲的龐國琴和妻子黃春梅,在廣西柳州市柳北區勝利小區開設一家越南卷粉店。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家老店也「觸電」網際網路。如今,店裡已開通時下最流行的行動支付功能,並在網際網路外賣平臺上線,使得食客足不出戶,就能通過手機預訂這一風味小吃。

6月10日,龐國琴製作越南卷粉。中新社記者 林馨 攝

6月10日,記者來到龐國琴的卷粉店,遠遠就看到三五食客在此等候。一些熟客和龐國琴打招呼道:「龐叔,來兩條卷粉,用手機付款。」不時,龐國琴的手機接二連三地響起,食客在網上預定的卷粉外賣訂單也紛至沓來。

「當初怎麼也想不到,在網際網路平臺能購買到各種越南特色小吃,民眾出門也不用帶錢包,一臺手機就能完成支付。」龐國琴回憶起歸國40年來,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禁感慨。

據龐國琴回憶,1978年,他和妻子隨著眾多難僑從越南回到中國謀生。「那時候廣西到處都是農村。」龐國琴說。

回到中國後,龐國琴被安置在柳州市華僑化纖紡織廠上班。在此期間,龐國琴捨不得放棄自己在越南跟父輩學過的手藝,並尋思著創業開一間越南卷粉店。

1987年,龐國琴和妻子在柳州市華僑化纖紡織廠的路邊搭起棚子,擺起越南卷粉攤。那時,龐國琴一家的日子過得緊巴巴。他只得一邊工作,一邊利用空餘時間幫妻子打理店鋪,增加家庭收入。2003年,龐國琴所在單位改制,其無奈下崗,只得全身心投入到卷粉店中。

回憶起開店初期的困難,龐國琴仍歷歷在目。「剛開店時,為了研究適合當地食客口味的卷粉,連續三個月每天吃卷粉,吃到我看見卷粉都害怕。」後來,龐國琴通過詢問不同食客意見,不斷改良卷粉裡的調料配方。

現在,慕名前來的食客越來越多,龐國琴的卷粉生意蒸蒸日上。他新租下一間60平方米的門面,將原來的無名小店正式命名為「龐叔正宗老牌越南卷粉」。

日漸紅火的越南卷粉生意,讓龐國琴一家過上了有房有車的生活。「家裡有兩輛小汽車,每年會抽出時間,一家人去自駕旅遊。」龐國琴說。

此外,通過當地政府危舊房改造項目,龐國琴一家即將搬進100多平方米的嶄新安置房居住。「現在的生活越過越好,那些在美國、加拿大的親戚都羨慕我們。」龐國琴感嘆著。

龐國琴夫妻倆的生活,是廣西眾多歸難僑生活的縮影。廣西是歸難僑安置大省,全區共安置來自印尼、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的歸僑20萬多人,僅越南歸僑就有10多萬人。

如今,廣西政府鼓勵歸僑僑眷深度挖掘東南亞美食,利用歸僑資源發展旅遊業。在廣西—東協經濟技術開發區(武鳴華僑農場)、北海僑港鎮、來賓高新區華僑農場均能品嘗到正宗的東南亞風味小吃。這些小吃也見證著歸僑僑眷們日漸紅火的生活。(完)

相關焦點

  • 探訪越南歸僑最大安置點:老營生成就歸僑紅火生活
    (新春見聞)探訪越南歸僑最大安置點:「老營生」成就歸僑紅火生活  中新網北海2月12日電 題:探訪越南歸僑最大安置點:「老營生」成就歸僑紅火生活  作者 陳燕  選食材、擺桌子、煮甜品、下訂單……位於廣西北海市僑港風情街的「港灣糖水」店,工人們每天早晨以一氣呵成的麻利動作開啟一天的營生,接待一批又一批聞香而至的中外食客
  • 越南小吃熱銷 歸僑夫妻春節忙
    中新社柳州2月7日電 題:越南小吃熱銷 歸僑夫妻春節忙  作者 林馨  洗麻葉、洗黃豆、和餡、蒸艾粑粑……春節前夕,廣西柳州市勝利小區林記越南風味艾粑粑小吃店迎來了生意高峰期,店裡的歸僑女工們從凌晨開始忙碌著製作上千個越南艾粑粑。一批批顧客也早早打電話預定,準備將該特色小吃作為新年禮物送人。
  • 越南歸僑點讚廣西僑務政策:此心安處是吾鄉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越南歸僑點讚廣西僑務政策:此心安處是吾鄉  中新網憑祥10月26日電 (記者 周欣嬡)「沒敢想過,如今能有這麼幸福的日子」,64歲的農日華對記者說,「當年顛沛流離,今天不知明天事,有口飯吃已經不容易了」。
  • 越南歸僑裹長粽迎新年
    原標題:越南歸僑裹長粽迎新年   「我們過年包的是長粽子,意味著長長久久。」1月31日下午,走進南靖縣豐田鎮的東華社區,越南歸僑們正忙著裹長粽、掛燈籠、蒸扣肉,獨具特色的春節民俗別具一番風味。
  • 廣西柳城華僑農場日新月異 歸僑僑眷生活甜起來
    廣西柳城華僑農場日新月異 歸僑僑眷生活甜起來 2016年02月22日 09:1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越南歸僑讓「滴漏咖啡」香飄海口騎樓老街
    中新社海口7月4日電 題:越南歸僑讓「滴漏咖啡」香飄海口騎樓老街作者 吳侃在海口頗具南洋風情的騎樓老街,有一家充滿越南風味的「悅來老街坊」小吃店。今年70歲的廖美娟出生在越南,她的父親廖開振8歲跟著鄉親們一起「下南洋」,漂洋過海到了越南峴港,從幫人煮茶的打工仔到銀行家,廖家在越南也愈發有名氣。廖美娟回憶說:「父親雖然身在南洋,但始終心繫故土,得知家鄉呼喚遊子開發建設的消息,他回到海口購置了三間騎樓開辦旅店。
  • 探訪「中國最大的歸僑安置點」廣西北海僑港 - 人民周刊
    僑港鎮水產協會會長、歸僑吳方權說,現在是伏季休漁期,等開海了,僑港將會更熱鬧。    廣西北海市銀海區僑港鎮,是中國最大的歸僑安置點,1.8萬多人的小鎮,95%以上人口是1978年從越南回來的歸僑、僑眷和歸僑的後代,這裡曾被聯合國難民署評為「世界安置難民的光輝典範」。
  • 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歸僑僑眷講述生活變遷
    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歸僑僑眷講述生活變遷——「生活有滋有味,心裡滿滿當當」(僑界關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華僑管理區(下文簡稱百僑區),平緩的右江依著地勢自西北向東南蜿蜒流淌。一條百色大道貫穿百僑區,連接著百僑區的11個生產生活區,也串連起大道沿線印尼、越南歸僑僑眷和當地居民的點滴生活。做糕點、出門耍、賣果蔬、約跳舞,百色大道仿佛一條幸福大道,勾勒出歸僑僑眷的生活圖景。2020年是百僑區(原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也是當地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本報記者走訪了百僑區的3戶印尼、越南歸僑家庭,聽他們講述回國後的生活變遷。
  • 三水「越南村」41年見證華僑農場蛻變
    三水「越南村」41年見證華僑農場蛻變金羊網  作者:張聞  2019-08-16 位於佛山三水區南山鎮的「越南村」正是華僑農場41年來變遷的縮影
  • 越南歸僑初到雲南不願下車 40年後不想離開
    (繆超)一座三層半小洋樓,樓前「小越南休閒餐廳」生意紅火,這是越南歸僑莫鳳月在雲南的家。回憶40年前,越南歸僑初到雲南情形,莫鳳月笑稱:「我們以為被送進『十萬大山』,半個月不願下車。」  記者近日探訪雲南大理賓川太和華僑農場。
  • 越南歸僑:深切感受著祖國翻天覆地的巨變
    2018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為展示廣大華僑華人與改革開放同行過程中的個人經歷與家國情懷,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5月-9月開展「華僑華人與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徵文活動,我們從中擇取數篇文章以饗讀者。  我是一名越南歸僑,1975年出生於越南。1978年,我們一家經過一個多月的艱難輾轉,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 華僑農場變社區 歸僑融入感強了
    柯街鎮華僑社區位於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共有歸僑僑眷1068戶2973人,佔總人口的85%。其前身柯街華僑農場,是1979年雲南省為安置越南歸僑而成立的13個華僑農林場之一。1988年,柯街華僑農場按屬地管理原則移交地方管理。2009年,柯街華僑農場劃歸柯街鎮,成立華僑社區。在數次改革過程中,這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廣西來賓鳳凰華僑農場加快改革 歸僑僑眷增收顯著
    中國僑網來賓10月10日電 (張祖良)廣西來賓市鳳凰華僑農場大膽創新改革,讓農場土地「三權分置」,在堅持土地國有權、穩定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大膽放活經營權,實現土地流轉率超過80%,規模、高效、特色農業不斷發展壯大,讓華僑農場廣大歸僑僑眷收入明顯增加,預計今年全場農業總產值達到6500萬元,是2012年的3倍,人均純收入達到13368元,是2012年的兩倍,發展空間越來越大,
  • 1977年,越南當局大規模驅趕華僑,歸僑數量又一次出現高潮
    1977年,越南當局大規模驅趕華僑,歸僑數量又一次出現高潮新中國成立初期星村移民1977年,越南當局大規模驅趕華僑,歸僑數量又一次出現高潮。1978年5月至1979年6月,越南又遣返大批難僑,武夷華僑農場又安置了三批越南難僑共391戶1765人。
  • 深圳市光明區歸僑僑眷講述越僑新故事
    一張張照片記錄了越南歸僑回國後艱苦奮鬥的生活寫照,一件件傳統手工編制竹籃展現了越南僑民的聰慧靈巧……這是光明區新湖街道新羌社區打造的僑文化特色時光館中的一幕幕。這個剛正式對外開放的時光館,仿佛能將人的記憶瞬間拉回到40多年前。新拍攝的僑文化記錄片即將在這裡上映,以一個個真實故事展示越南歸僑僑眷心路歷程和民風民俗。
  • 廣西副主席李金早一月內二度慰問林場越南歸難僑
    廣西副主席李金早一月內二度慰問林場越南歸難僑
  • 廣西華僑農場「變形記」:從農耕到工業化
    (中新社發 洪堅鵬 攝)   中新社南寧2月1日電 題:廣西華僑農場「變形記」:從農耕到工業化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林浩  馬年新春佳節來臨之際,中新社記者走進越南歸僑鄭鞏的家,他家相機櫃裡存放著三部相機。今天看來顯得老掉牙的相機,述說著這位歸僑35年的生活變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海之畔,吾之家——廣西北海僑港僑民眼中的...
    「海上漂來的部落」紮下根「漁民曾經生活難,日曬雨淋駛風帆,擔驚受怕過日子,漂洋過海居無安。」唱起熟悉的鹹水歌,62歲的越南歸僑盧瑞星眼中閃出了淚花。盧瑞星所在的北海市僑港鎮是中國西南沿海最大的僑民安置點。僑港鎮的「僑」即僑民,「港」即海港。全鎮總人口1.8萬人,其中歸僑僑眷佔95%。
  • 來華農場60年見證團結髮展
    開荒造田、燒磚建房、自力更生、發展生產,用辛勤汗水開啟建設新家園的漫漫徵程……11月26日,在廣西國營來賓華僑農場召開農場成立60周年大會上,農場歸僑代表和來賓市委統戰部、市僑聯、市工業園區各界代表歡聚一堂,共同慶祝建場60周年。
  • 「80後」越南歸僑夫婦用心耕耘 果園結出幸福果
    「80後」越南歸僑夫婦用心耕耘——「嬰兒果園」結出幸福果(僑界關注)本報記者 賈平凡「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陸斡鎮二塘村嬰兒果園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果園裡,百餘名採摘工人雙手片刻不停地採摘掛滿枝頭的橘、橙;車間裡,數十名分揀工人將自動傳送帶上「滾滾而來」的橘、橙裝框裝箱;卡車上,幾名赤膊工人前後傳遞將一筐筐剛分裝完好的橘、橙搬運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