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越南歸僑夫婦用心耕耘 果園結出幸福果

2020-12-20 中國僑網

「80後」越南歸僑夫婦用心耕耘——

「嬰兒果園」結出幸福果

(僑界關注)

本報記者 賈平凡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眼下,正是橙子、蜜桔、柑橘的豐收時節。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陸斡鎮二塘村嬰兒果園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果園裡,百餘名採摘工人雙手片刻不停地採摘掛滿枝頭的橘、橙;車間裡,數十名分揀工人將自動傳送帶上「滾滾而來」的橘、橙裝框裝箱;卡車上,幾名赤膊工人前後傳遞將一筐筐剛分裝完好的橘、橙搬運上車。不久後,這些個頭均勻、色澤自然、鮮美多汁的橘、橙,將陸續出現在各大社區團購的網站上、各地大小市場的貨架上和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這片規模近600畝果園的主人是一對「80後」越南歸僑——肖學兵、劉漢玉夫婦。談及「嬰兒果園」命名的初衷,健談的劉漢玉爽朗一笑說:「就想親手種出讓嬰兒都可以放心吃的水果。」當果農近5年,種植、採摘、銷售和管理等各環節,夫婦倆逐一從零學起,走了不少彎路,吃了不少苦頭。

如今,嬰兒果園裡,繁茂枝葉掩映下,累累果實壓梢頭。橙黃飽滿的果實映照著夫妻二人幸福的笑臉,也裝點了大美僑鄉豐饒的年景。

回國當了果農

廣西南寧是劉漢玉的「娘家」。2014年,準備回國時,肖學兵和劉漢玉並不知道將來要幹什麼。此前,旅居越南10年間,他們在一家臺資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擔任生產管理工作,福利待遇優渥,日子過得從容。那年,眼看著大女兒到了上小學的年紀,種種原因,夫妻二人匆忙決定,先後辭職陪女兒回國讀書。

回國不久,在做母嬰用品電商的劉漢玉,從家住廣西防城港市的弟弟那裡聽到一條土地流轉的消息:受颱風影響,防城港市防城區垌中鎮一個近300畝香蕉園經營難以為繼,香蕉園主人正要轉讓土地。劉漢玉腦筋一轉,有了主意。「當時,沃柑種植剛開始火熱。聽到消息後,我就和弟弟商量決定,一起把地『盤』過來種沃柑。」獲得土地轉讓權後,劉漢玉試種了一些沃柑苗。

沒承想,產出的沃柑質量和市場反響超出預期。「這裡的沃柑從不愁銷路。」劉漢玉解釋說,「因為當地有溫泉,土地的含硫量和有機值很高,產出的沃柑更脆更甜,深受很多越南客戶和中國北方客戶的喜歡。去年,沃柑成熟季,不少客戶甚至睡在地頭搶貨。」

嘗到甜頭後,劉漢玉和丈夫肖學兵商量決定,承包下故鄉南寧市武鳴區陸斡鎮二塘村520畝桉樹種植園。這次她沒有選擇種沃柑,而是改種紅江橙。「紅江橙口感酸甜適中,不僅是國宴佳品,更是我兒時在華僑農場生活的美好記憶。」 談及成長經歷,劉漢玉說:「1978年,我父母從越南回國後,被分流到武鳴華僑農場工作生活。我和弟弟在這裡出生,土地情結很重。」

2016年11月,肖學兵夫婦和家人一起,成立廣西嬰兒果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為職業果農。

一切從頭學起

「我們的果樹是『喝豆漿』長大的。」在嬰兒果園,肖學兵自豪地告訴記者。言語間,他帶大家到門外的果園邊一探究竟:在一個鋪滿厚厚黑色塑料布的巨大土坑上,新蓋著一層農膜。隔著農膜下,渾濁的液體正在咕嘟冒泡,一股刺鼻的發酵氣味撲面而來。

「這是用紅糖和大豆按照一定的比例發酵而成的有機肥。發酵成熟後,有機肥將通過滴灌技術,澆到每一棵果樹下面。」肖學兵介紹。

而有關橘、橙有機肥的常識和製作方法,肖學兵夫婦不是一開始就會。「第一年,我們用魚肉當有機肥的發酵原料,導致果園蠅災泛濫,招致果園附近民眾不滿。」吸取教訓,肖學兵夫婦專程到臺灣學習,將「豆漿」有機肥的製作方法學到手。

施肥、防病蟲害和日常管理是肖學兵夫婦需要克服的種植端難題。果實成熟後銷往何處?半路出家當果農,肖學兵夫婦在銷售端也走了不少彎路。

「剛開始,我們把精力集中在開拓廣東、海南等南方的水果批發和消費市場,結果吃了大虧。因為我們的生產規模跑不贏大市場,不能掌握定價權。」傳統的銷售路子走不通,肖學兵夫婦轉變思路,轉戰東部沿海和遼寧、河北和北京等北方市場,大獲成功。

初戰告捷,肖學兵夫婦決定做自己的品牌。去年,嬰兒果園和深圳大豐收集團合作,創立「拿汁橙」品牌。一個個鮮美多汁的紅江橙,擺放在精美考究的禮盒裡,檔次上去了,市場就更廣了。

此外,肖學兵夫婦還試水電商平臺和微商平臺。為了讓消費者放心吃橙子,肖學兵夫婦將紅江橙發芽、開花、結果和裝箱裝筐的全過程,用小視頻和照片記錄下來,發布在社交媒體和電商平臺上。

心態變了很多

12月16日,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肖學兵正在重慶大地學院「基地果園盈利總裁班」進行封閉式學習,而劉漢玉也在當天上午剛在南寧參加完一個社區團購果農和電商交流會。雖是農忙時節,但夫婦二人的「課程」都沒落下來。

「我們想做有匠心的農人,就得下點笨工夫。」為填補種植端投入的缺口,肖學兵夫婦已商量好了明年各自的分工:肖學兵全年駐紮在果園,將100%的精力投入種植端;劉漢玉和弟弟全力負責銷售端,努力開拓中國和東南亞市場。

從工業化的企業管理轉行做農業化的生產管理,肖學兵夫婦對管理有了新認識。

「人勤地不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要想把果園做好,我們必須因地制宜,腳踏實地,親力親為。」劉漢玉總結說,農業的生產管理與工廠的機械化管理不同,不可控因素太多,因此管理者必須轉變管理方法。

成為果農後,肖學兵夫婦的變化不僅是曬黑了。「過去,在企業做管理時,我對四季變化和二十四節氣毫無感知,但現在就非常敏感。因為農時按照中國農曆的時令安排會更準確。陽光雨露一下來,你會看到果園神奇的變化。」劉漢玉笑言,「當果農後,我開始改過農曆生日。」

每年3月是橘樹和橙樹開花的時節。漫山遍野的清香,令人陶醉。從那時起,肖學兵和劉漢玉就拿著手機,走進果園深處,分享果實的成長故事:果樹開花了、掛果了;果實變大了、變黃了、變紅了。朋友圈裡,夫妻倆四季的幸福喜悅溢出屏外。

相關焦點

  • 「嬰兒果園」結出幸福果(僑界關注)
    不久後,這些個頭均勻、色澤自然、鮮美多汁的橘、橙,將陸續出現在各大社區團購的網站上、各地大小市場的貨架上和千家萬戶的餐桌上。這片規模近600畝果園的主人是一對「80後」越南歸僑——肖學兵、劉漢玉夫婦。談及「嬰兒果園」命名的初衷,健談的劉漢玉爽朗一笑說:「就想親手種出讓嬰兒都可以放心吃的水果。」
  • 探訪越南歸僑最大安置點:老營生成就歸僑紅火生活
    (新春見聞)探訪越南歸僑最大安置點:「老營生」成就歸僑紅火生活  中新網北海2月12日電 題:探訪越南歸僑最大安置點:「老營生」成就歸僑紅火生活  作者 陳燕  選食材、擺桌子、煮甜品、下訂單……位於廣西北海市僑港風情街的「港灣糖水」店,工人們每天早晨以一氣呵成的麻利動作開啟一天的營生,接待一批又一批聞香而至的中外食客
  • 越南小吃熱銷 歸僑夫妻春節忙
    中新社柳州2月7日電 題:越南小吃熱銷 歸僑夫妻春節忙  作者 林馨  洗麻葉、洗黃豆、和餡、蒸艾粑粑……春節前夕,廣西柳州市勝利小區林記越南風味艾粑粑小吃店迎來了生意高峰期,店裡的歸僑女工們從凌晨開始忙碌著製作上千個越南艾粑粑。一批批顧客也早早打電話預定,準備將該特色小吃作為新年禮物送人。
  • 越南歸僑:深切感受著祖國翻天覆地的巨變
    我是一名越南歸僑,1975年出生於越南。1978年,我們一家經過一個多月的艱難輾轉,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同年,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道路,我們越南歸僑有幸成為了與中國改革開放一路同行的參與者、見證者和受益者。
  • 紅土地結出「幸福果」
    ■尋樹文 歐陽珺初冬時節,湖南省嶽陽市平江縣童市鎮合旺村許多村民家門前的地坪上,鋪滿了金黃的油茶果。這些油茶果會統一運送到加工廠制油,村民能從油茶銷售所得中分紅。
  • 越南歸僑點讚廣西僑務政策:此心安處是吾鄉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越南歸僑點讚廣西僑務政策:此心安處是吾鄉  中新網憑祥10月26日電 (記者 周欣嬡)「沒敢想過,如今能有這麼幸福的日子」,64歲的農日華對記者說,「當年顛沛流離,今天不知明天事,有口飯吃已經不容易了」。
  • 越南歸僑裹長粽迎新年
    原標題:越南歸僑裹長粽迎新年   「我們過年包的是長粽子,意味著長長久久。」1月31日下午,走進南靖縣豐田鎮的東華社區,越南歸僑們正忙著裹長粽、掛燈籠、蒸扣肉,獨具特色的春節民俗別具一番風味。
  • 廣西30年越南小吃店見證歸僑生活漸紅火
    中新社柳州6月10日電 題:廣西30年越南小吃店見證歸僑生活漸紅火作者 林馨時下,中國民眾通過一部手機,就能付款、購物、預定外賣。這些改變,是越南歸僑龐國琴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將這些「新花樣」也融入自己經營了30年的越南卷粉店裡。今年65歲的龐國琴和妻子黃春梅,在廣西柳州市柳北區勝利小區開設一家越南卷粉店。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家老店也「觸電」網際網路。如今,店裡已開通時下最流行的行動支付功能,並在網際網路外賣平臺上線,使得食客足不出戶,就能通過手機預訂這一風味小吃。
  • [一起奔小康] 阿布都拉果蔬園裡結出「幸福果」
    [一起奔小康] 阿布都拉果蔬園裡結出「幸福果」 2020-12-21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懷感恩汗灑僑場 歸僑僑眷紮根華僑農場建設側記
    中新網11月20日電 從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因海外排華等原因,由越南、印尼、緬甸、印度、馬來西亞等地陸續回國的歸難僑被安置在華僑農場,開啟他們人生的新篇章。他們以場為家、以場為榮,在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揮灑汗水,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忠於職守,愛崗敬業  華僑農場生機勃勃的景象和充滿光明的發展前景,使得生活在這裡的歸僑僑眷倍受鼓舞、幹勁十足,他們懷著一顆全心全意為僑服務的心,在本職崗位上揮灑著青春和熱血。
  • 中新社通訊:越南歸難僑雲南華僑農場的幸福生活
    中新社昆明五月二十一日電 題:越南歸難僑雲南華僑農場的幸福生活      中新社記者 陳靜  越南歸僑聶志傑是平遠華僑農場的副場長。不久,他將成為雲南省僑界代表之一參加全國僑聯第七屆僑代會。  一九七八年,初中畢業的聶志傑跟隨父母變賣了家產,泅水入關回到祖國。
  • 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歸僑僑眷講述生活變遷
    一條百色大道貫穿百僑區,連接著百僑區的11個生產生活區,也串連起大道沿線印尼、越南歸僑僑眷和當地居民的點滴生活。做糕點、出門耍、賣果蔬、約跳舞,百色大道仿佛一條幸福大道,勾勒出歸僑僑眷的生活圖景。2020年是百僑區(原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也是當地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本報記者走訪了百僑區的3戶印尼、越南歸僑家庭,聽他們講述回國後的生活變遷。
  • 1977年,越南當局大規模驅趕華僑,歸僑數量又一次出現高潮
    1977年,越南當局大規模驅趕華僑,歸僑數量又一次出現高潮新中國成立初期星村移民1977年,越南當局大規模驅趕華僑,歸僑數量又一次出現高潮。1978年5月至1979年6月,越南又遣返大批難僑,武夷華僑農場又安置了三批越南難僑共391戶1765人。
  • 福建龍海雙第華僑農場發展生態 提升歸僑幸福指數
    福建龍海雙第華僑農場發展生態 提升歸僑幸福指數 2015年03月04日 09:26   來源:閩南日報
  • 越南歸僑讓「滴漏咖啡」香飄海口騎樓老街
    中新社海口7月4日電 題:越南歸僑讓「滴漏咖啡」香飄海口騎樓老街作者 吳侃在海口頗具南洋風情的騎樓老街,有一家充滿越南風味的「悅來老街坊」小吃店。今年70歲的廖美娟出生在越南,她的父親廖開振8歲跟著鄉親們一起「下南洋」,漂洋過海到了越南峴港,從幫人煮茶的打工仔到銀行家,廖家在越南也愈發有名氣。廖美娟回憶說:「父親雖然身在南洋,但始終心繫故土,得知家鄉呼喚遊子開發建設的消息,他回到海口購置了三間騎樓開辦旅店。
  • 蔡瀾與內地「80後」開越南粉店 自言最愛「無中生有」四字
    中新社香港7月5日電 題:蔡瀾與內地「80後」開越南粉店 自言最愛「無中生有」四字作者 香企容 曾平資料圖:蔡瀾。蔡瀾數盡天下美食,為了尋找一碗自己「一生難忘」的越南粉遍訪四處,終於在墨爾本找到鍾意的「味道」。經過兩年的籌備,他與一對內地「80後」夫婦合開的越南粉店5日終於在香港中環開張。現年七十有七的蔡瀾做起事來仍一絲不苟,新店內,食客甚至可以在河粉機旁見證整個生產過程。
  • 80後美女車模 龍泉山上租果園會友
    今年1月1日,羅莉和好友王偉、邱細燕在龍泉山租了一片果園。今年夏天,是果園收穫的第一季——枇杷熟了。「走,到我家果園去吃枇杷。」羅莉經常邀請朋友去分享她的幸福。  從小夢想擁有一片果園  羅莉的果園有10多株枇杷樹,一些沒摘下的果子掩映在翠綠的樹葉叢中,挺誘人。
  • 廣西來賓鳳凰華僑農場加快改革 歸僑僑眷增收顯著
    中國僑網來賓10月10日電 (張祖良)廣西來賓市鳳凰華僑農場大膽創新改革,讓農場土地「三權分置」,在堅持土地國有權、穩定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大膽放活經營權,實現土地流轉率超過80%,規模、高效、特色農業不斷發展壯大,讓華僑農場廣大歸僑僑眷收入明顯增加,預計今年全場農業總產值達到6500萬元,是2012年的3倍,人均純收入達到13368元,是2012年的兩倍,發展空間越來越大,
  • 決勝小康 || 藍莓樹結出「致富果」
    高考落榜後,他先後當過民辦教師,開過商店,跑過運輸,辦過家電修理部,豐富的人生經歷增長了胡懷松的見識,但始終未能擺脫貧困。作為吃土地飯的人,他能深刻體會到農民的付出和收入之間巨大的「剪刀差」。由於缺乏技術,村裡一片片荒山躺在大地上睡覺。為此,胡懷松毅然決定選擇農業開發,走有機生態農業種養發展之路。
  • 華僑農場變社區 歸僑融入感強了
    柯街鎮華僑社區位於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共有歸僑僑眷1068戶2973人,佔總人口的85%。其前身柯街華僑農場,是1979年雲南省為安置越南歸僑而成立的13個華僑農林場之一。1988年,柯街華僑農場按屬地管理原則移交地方管理。2009年,柯街華僑農場劃歸柯街鎮,成立華僑社區。在數次改革過程中,這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