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編發千字文的時候,有不少朋友問「千字文,真的有一千字,還不重複嗎」,這裡明確說一下,《千字文》在古時候特意選一千個不同的字,當然是不同的,不過漢字簡化後,出現了相同的字。
千字文起源「三百千」作為啟蒙教材,咱們華夏兒女都知道,其中《三字經》的作者和年代有待商榷,一般認為作者是南宋的王應麟;《弟子規》相對比較晚,是清代李毓秀所作;《千字文》的作者是南北朝時期梁朝周興嗣編纂。
相傳,周興嗣是梁武帝時期的員外散騎侍郎,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命周興嗣編纂成文。《千字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採斐然。梁武帝為了讓皇子們學習書法,就命人從王羲之書寫的碑文上,拓下一千個不重複的字,以供臨摹。但這麼多的字,字字獨立,雜亂無章,難以記憶。
於是梁武帝命周興嗣將這一千個字編成一篇文章,周興嗣苦思冥想,絞盡腦汁,終於將這一千個獨立的字,編寫成文,相傳周興嗣也因此一夜白頭。
全文一千字原文中,一千字並沒有重複的,因為簡化字的緣故,有一些繁體字簡化後,就出現了重複的情況,具體如下:
發、髪並為「發」(周發殷湯;蓋此身髪)巨、鉅並為「巨」(劍號巨闕;鉅野洞庭)昆、昆並為「昆」(玉出崑岡;昆池碣石)戚、戚並為「戚」(戚謝歡招;親戚故舊)雲、雲並為「雲」(雲騰致雨;禪主雲亭)並、竝並為「並」(百郡秦並;竝皆佳妙)絜、潔並為「潔」(女慕貞絜;紈扇圓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