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特特和米拉的媽媽
一家四口住在德國法蘭克福
愛分享德國教育和生活見聞
上周末開始,朋友圈就被德國學校的網課刷屏,一開始大家都是有點激動的,網課有動靜了是好事呀!
舉雙手雙腳贊成,並不是因為遠程教學本身的技術多麼了不起,而是在歐盟嚴格的數據保護下,在無數人吐槽網絡效果不看好的情況下,教育部邁出的這一小步,可是歷史性的一大步呀!意味著不管教學質量如何,至少接納了這個雲授課的形式。
學校是最偉大的存在,但是在大瘟疫時期,懂變革才是真理。
遠程教學,我們華人家庭其實已經很熟悉了,去年這會兒從國內的釘釘,到三大巨頭某思某幫某輔導的免費大課,到後來的語數外各個教育平臺,應有盡有。
我們想像中的網課是快速與線下課程對接的,最起碼也是象國內一樣,是雞飛狗跳的圍繞課堂忙乎的。
但結果確是,
德國小學生家長,
列印材料無數,
整理到暈頭轉向,
好幾個小時後把自己給培訓上崗,
娃全天上課時間只有15分鐘!
這裡說的就有我... ...
米拉小學在上周還搞不清楚能不能網課,結果這周學校就火速搞定了網絡,馬上在BBB(Big Blut Button)上開始籌劃線上教學。
但是在線時間真的很慘,只有15分鐘!每天!
全班分為3組,每組4個小孩,這不才12個孩子嗎,班上還有11個孩子選擇了去教室上課,而學校居然可以自由選擇,每周五遞交名單,誰下周來學校上課。
這周班上倒是還有一半的孩子老老實實的居家,可是看到一半的孩子去了學校,誰都會動心。送孩子去學校讀書,誰不想呢?
校區裡空蕩蕩的有足夠保持距離的空間,維持了孩子們的社交,上下學也算是戶外溜達了溜達,相對緊盯著屏幕肯定對眼睛要好,大膽預測肯定會有好多家長坐不住,下周就把孩子也送過去,
學校硬封鎖的靈活性,做一些不做一些,我看不透。犧牲那些老老實實隔離的小孩的社交,去維護了非要送去學校的小孩的社交,造成的結果就如同劇院效應:
劇院裡坐在前排的人站起來了,後排的自然也想站起來... ...
米拉第一次網課,主班老師花了15分鐘教大家如何使用界面,哪裡舉手,何時要關麥,如何打開攝像頭,同時把上周末發的一疊資料,細細的理了一遍。
上網課的感覺是很不錯的,跟國內的網課略有不同,雖然沒有那麼多專業內容,但是攝像頭裡見到親同學還是萬分親切!
只不過雙職工家長的痛處還有很多,被工作圍繞的孩子們,被孩子們圍繞的工作,糾纏不清。
寥寥的十幾分鐘網課,意猶未盡,這一天剩下的時間孩子是有任務的,不輔導功課就做得亂七八糟,輔導功課則有力不從心,沒時間,沒技術,有媽媽直言我們走的不一樣的體系,
有媽媽慌亂的寫道,周五驚現考試!@Luna
樂觀調侃的@白開水,
輕鬆自在的@lisa,
網絡時而抽風@Jo,
對政策無語希望趕緊返校@yang,
進課堂靠技術@虹,
有被數據保護折磨的@小七,
有家長忙得團團轉的@海燕,
還有儀式感要到位的,
有內心獨白髮彪的@kd,
還是上面這位媽媽,戰鬥力超強,一開課立馬自我調整了,
也有淡定的@sandy,
還有真心鼓舞看到希望的@yun,
此網課非彼網課,雖然媽媽們的朋友圈滿是哭笑不得的吐槽,但是滿懷期待的是,這之後應該會越來越好,畢竟多了一種可能性,作為特殊時期學校教學的暫時替代品。
其實從小學老師發來的資料還是能感受到老師的用心,只不過對於硬著頭皮上崗的家長,外加大多數德國小孩沒有過任何網課的經驗,如果一上手就開始上課,肯定會有不少的壓力。
在特特的公立中學裡,網課還算順利,也迅速進入了上正式課的階段,每天3-4節正式課,課堂習題全部到課後,加上家庭作業,任務不輕鬆,中學老師對他們的態度也跟小學階段完全不同,所以我猜測,小學的網課只是針對低齡兒童的一種教育方式,並不完全是教育者完全不懂如何開始正式授課。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在這個每天都有無數變化的後新冠時代!
ps. 謝謝好友們提供朋友圈截圖~
微信改版後還是這麼設為星標
比較容易找到我哦~
特特媽,德國生活十九年
卡爾斯魯厄大學國民經濟學碩士
2007年起至今就職於德國某銀行
兒子特特11歲女兒米拉8歲半
目前全家定居於法蘭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