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正在廚房燒菜的時候,就聽見大寶在客廳「啊」的一聲尖叫,緊接著就是「啪」的一巴掌的聲音,伴隨著孩子的哭聲。
我趕緊關掉煤氣跑過去,在半路就遇到了哭著跑過來的姐姐,一下撲到我的懷裡:「媽媽,我剛才和妹妹玩的時候,她咬我」。說著就給我看她的胳膊,果然,清晰可見的兩排牙印。
腿腳沒有姐姐快的妹妹這時候也跑過來了,說話還不清楚的她笨拙的也向我告狀:「媽媽,姐姐」說著也指著自己的胳膊。
我問大寶:你打妹妹了?
大寶說:是她先咬我的,真的很疼我才打她的。
其實,對於二胎家庭孩子之間的「所謂戰爭」,我一直都是保持中立的,
我不想因為我的幹涉要大寶一定要讓著妹妹,或者妹妹一定要聽姐姐的話,
我希望在她們每天的相處中形成他們自己的模式。
偶爾誰打了一下,推了一下的,只要不受傷,我都會讓他們自己解決。
可是關於咬人這件事,看來真的要我插手了。因為妹妹最近太喜歡咬人了。
我先把兩個孩子都抱在懷裡,安撫大寶說:媽媽會告訴妹妹咬人是不對的,你打她是處於本能反應,我不會生氣,你先去一邊玩,我教育一下妹妹。
支走了大寶,我看著小傢伙,她還是淚眼婆娑的看著我。讓人教訓她都不忍心。好吧,自己養的孩子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對於小寶貝咬人,多數都是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1,孩子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
小寶貝從生下來兩個多月就開始探索周圍的世界了,
這個時候他的口部神經發育的要比手部神經早,所以他會看到什麼都想舔一舔咬一咬。
到4-6個月的時候,小寶貝開始喜歡吃手,
其實這個時候他根本不知道吃的是「手」,只是習慣於用嘴巴研究那個帶有五個叉叉的東西。
這個時候家長不能阻止他,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他吃飽喝足以後盡情的研究。
等孩子稍微的大一點,到了6個月,可以用咬咬樂的玩具或者磨牙餅乾代替。
這樣既滿足了口欲期心理需求,又有助於乳牙的萌出,有利於語言發展。
如果這段時間家長僅用粗魯或簡單的方式制止孩子吃手,
就會造成孩子在口欲期過後仍然吃手,吃指甲,啃腳丫,
長大後出現貪吃,抽菸,喝酒,饒舌,嘮叨等現象。
突然中斷哺乳,寶寶的口欲被無情地剝奪,
就可能導致寶寶將來習慣性咬人、咬壞東西與口頭攻擊或習慣性穢語等。
2.寶寶咬人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寶貝們還小,沒有那麼多的語言基礎,所以只能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喜歡討厭或者生氣。
我家二寶咬姐姐,是因為兩個人搶了一個玩具,姐姐不讓,他就覺得咬一口姐姐就會鬆手了。她也沒有口欲期留下的問題,只是她認為通過咬一下這樣的方式可以達到她想要的目的。
有的時候,爸爸回家,由於長時間沒有看到爸爸,姐妹兩個都蜂擁而上,爸爸抱著姐姐,妹妹沒有爬上去,也就在爸爸的手上咬一口,這是提醒爸爸:我也好想你啊,你怎麼沒有抱我呢。
甚至有的時候,她開心了,也會咬我,咬完了還會大笑。就好像是說:媽媽,我好愛你,你愛我嗎?
這個時候我們不能簡單的制止或者是粗暴的跟孩子說「NO」,我們應該教他們正確的處理問題的方法,
想要姐姐手裡的玩具可以拿另外一個去交換,想要爸爸抱可以跟爸爸伸出手說抱抱,愛媽媽可以抱抱媽媽或者親一下。當我們慢慢的教會他們正確的方法時,她自然會改掉咬人的習慣。
3.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大寶讀中班的時候,經常在家長群裡看到有人質問老師:我家孩子回到家手臂上都有一個那麼深的牙印咬痕,老師都沒有發現嗎?同班的同學有人咬我家孩子,老師都不管一下嗎?
老師解釋到是戶外活動的時候,孩子在一起玩發生的,因為孩子沒有哭,所以也沒在意。
最後,咬人的孩子家長在群裡還道歉說:她家孩子不知道輕重,總是習慣咬人,一定會好好管教,最後還發了個孩子在一邊哇哇大哭的視頻到群裡。
腦補一下也知道肯定是挨揍了,但是這種通過打罵管教出來的孩子,真的能記住嗎?
也許他能記住兩天不咬人,但是不會長久。
遇到問題,家長應該跟孩子說怎麼做,特別是這種已經長大了的孩子,
我們可以通過一起尋找方法,或者建立獎懲制度來幫助孩子改掉一些壞習慣,
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揍一頓,下次不聽再揍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