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讀到這篇文章的你,不管你是否有沒有讀過大學,都不要被有所局限。
中考、高考是很多人的轉折點,但是兩個轉折點都脫軌了,就不能夠逆襲了嗎?讀大學的四年時間裡你可以改變什麼?又有何意義?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鄒振東教授曾說:大學是一張車票,它只決定了你上什麼車,並沒有改變你腳下的路和頭上的天空。要知道,無論你上什麼車,下車後的路還是要你自己的腳來走。
前些天看見一條視頻:博主是一個普通的二本差等生,大學四年裡,不斷地學習,考證,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大四那年,在圖書館閉關學習,最終考上了復旦大學的研究生,並且走遍了世界各地,還成為了海外名校雙學位碩士。
那時候她明白,失敗很容易,可努力才是生活的意義。
培養獨立和自信的人格
懵懵懂懂地踏入大學校園,從題海堆裡剛爬出來的新生兒,對大學充滿著無數的憧憬。在大學你可能會找到喜歡的事情、適合自己的朋友圈、喜歡的人、找到自己……
大學四年,你的自學能力會變強,你的人脈圈會變廣,你會更加清楚什麼東西更加適合自己,你會更加自信,你會更加堅強。
大學是和社會接軌的時期,是半個社會半個學生。生活和學習都需要自己來解決,也是培養一個人獨立人格。大學也是個分水嶺,你會發現,自律的人越來越優秀;不自律的人,還活在自己的認知裡,日漸萎靡。
找到屬於自己的朋友圈
在大學裡,你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是大部分人對於你而言,只是一個過客。真正能結交到的,可能少之又少。也有可能,在這四年裡,始終找不到自己的朋友。但是這並不是什麼特異人群。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朋友圈,《莊子》中有這麼一句話: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不合群的人往往都擁有著獨立的人格和強大的內心。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
在大學裡,試著培養自己獨處的個性,試著去了解自己的內心,比結交一大堆朋友來得有意義。很多人表面上風光,可實際是一種虛設。強者不需要去合群,他們知道合群只會拖累自己的腳步,而刻意合群,往往是一種隨波逐流的現象。
鍛鍊健康的體魄
記得大學有一位舍友,極為養生,保溫杯的養生茶,每天泡腳,早晚堅持跑步打卡五公裡,嚴格控制自己的三餐。
有一次和她去超市,我問為什麼每天都要做這些,不累嗎?
她回答說:我做這些並不會感覺到累,相反更加快樂。因為我擁有了更好的精神面貌去面對生活,這些微小的習慣改變了我,這麼會感覺到累呢?
如果你現在還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如從堅持運動、早睡早起做起,生活作息自律,你的學習也會更加自律。
堅持學一門語言
那位博主自從上了大學以後,每天堅持花二十分鐘背二十個單詞,練習口語。大學四年還考過了雅思7分的成績,這也為她後來出國考碩奠定下了一定的基礎。
任何事情最難的就在于堅持,培養一個習慣最開始必然有一個抗拒期,不適應這個狀態,可是每天拿十分鐘出來真的有那麼難嗎?
董卿曾分享自己的讀書習慣,她說,每天在睡前一個小時就會自覺地放下手機,走向書房,讀個一小時的書,然後安安靜靜的就準備睡覺了。
大學認識一位學姐,為了拿獎學金、考取CPA、司法和研究生,在大學四年裡,閉關修煉,每天早上五點半就起床學習,拒絕無用的社交,最多也就是出去看一場電影,去海邊吹吹風。大四那年,他並沒有考研,而是被成功保研。四年拿下了國家獎學金,也考下了CPA和司法。
畢業那年,有許多公司還發offer給這位學姐,都被學姐拒絕了。
想要得到自己想想要的東西,就必須付出時間、精力、金錢,並且還要學會堅持。放棄是多麼容易的一件事情,但請過後不要再怨天尤人。因為你已經放棄了。
大學四年可以美好,可以殘酷,你想要獎學金,就必須比別人努力;想要一戰成碩,就必須咬牙堅持;想要去喜歡的城市,就必須比同圈層的人優秀。績點、證書、經歷、技能、興趣……甚至可以是一種作息習慣。任何一樣東西,你都必須找一件出來能超越別人,你才有機會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