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舞獅、舞龍、跳擺手舞、猜燈謎、寫福字、吹糖畫、打餈粑……12月29日,「迎新年 逛廟會 弘揚傳統文化」親子活動在張家界第一幼兒園舉行,小朋友和家長們以獨特的方式迎接即將到來的2018年。湖南師範大學教授曹中平等學前教育專家聚集張家界第一幼兒園,就「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進行研討。
幼兒民俗表演隊的孩子們表演或體驗了九子鞭、陽戲、高花燈、土家擺手舞等非遺文化。據了解,九子鞭是產生於土家族地區的民間藝術,俗稱「金錢板」,常用於祭祀、年節等重大場合,用來熱鬧場面,渲染氣氛,是土家族人最喜愛的藝術之一。陽戲在張家界境內為地方戲之首,尤以桑植、永定為主,大庸陽戲源於湘西北花鼓,以唱腔婉轉悠揚、音樂氣氛熱烈見長。高花燈亦稱高皇燈,燈代表著光明幸福,12個燈表示12個月,月月平安無事,是流行於永定沅古坪一帶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土家擺手舞則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風俗的民間舞蹈,集歌、舞、樂、劇於一體,表現開天闢地、人類繁衍、民族遷徙、狩獵捕魚等廣泛而豐富的歷史和社會生活內容。
孩子和家長們除了參與和欣賞桑植民歌、舞龍舞獅、仗鼓舞、擺手舞、高花燈等傳統表演外,還可以玩猜燈謎、寫春聯、寫福字、滾鐵環、踩高蹺、打陀螺、踢毽子等傳統遊戲。吹糖畫、打餈粑、衝葛粉、炒米、湯圓等傳統小吃,以及畫儺戲面具、剪窗花等DIY手工製作也頗受歡迎。
張家界第一幼兒園園長羅萍表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是「去小學化」的一種有效措施。
記者 潘顯璇 通訊員 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