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看一組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日寇飲食衣著的老照片,不論是現代戰爭還是古代戰爭,一場戰爭能不能贏,除了軍人的素養以及武器裝備之外,後勤補給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兵未足必先足食,不足無寧去兵。毛宗崗在評《三國演義》時用的這句話充分表達了,「吃」對於戰爭的重要性。
回到淞滬戰場上,日本人不論是吃的還是穿的都比抗日軍隊好多了——
10月19日,上海寶山八字橋附近,做飯糰的日寇士兵。飯糰現代人可能很少吃過,不過老兵突然記起在小時候,有一次跟大人去趕海,我們就從家裡帶過飯糰。早上很早做好的,到了中午,膽子餓了,吃起來還是挺香的。到了戰場上,老兵想這飯糰應該比壓縮餅乾好吃,至少它是自帶水分的。
10月20日,上海戰線,架鍋做飯的日軍谷川部隊士兵。野外做飯是行軍中必備的環節,不過以前做飯都是要燒火的,如果戰爭比較激烈,敵我雙方靠得比較近的話,這個一做飯就暴露目標了,照片中我們看到日寇從容的在這裡做飯,只能說明這一帶基本上已經沒有抗日軍隊了。
相反的,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因為長期處在弱勢,在後勤保障方面,特別是燒飯是很被動的,剛剛開始也是這樣在野外回鍋燒飯,但是很快就吸引到日寇的炮火,所以損失比較重,後來部隊規定,前線一律不許燒飯,前線部隊的飯都是從後方做好再送上去的,但是不論在淞滬戰場還是其他戰場,很多時候後勤供給線並不暢通,一旦被日寇封鎖,戰士們餓肚子是常有的事情。
10月23日,上海戰線,發放冬衣的日軍部隊士兵。除了吃,穿自然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特別是在冬天,一支軍隊如果連衣服都穿不暖,那它的戰鬥力肯定會受到限制的,可是事實上當年我軍很多部隊穿衣服就很成問題,甚至大冬天穿草鞋的戰士也非常多。
從上面這張圖中可以看出,這些被日寇抓捕的抗日勇士,他們很多人是穿著草鞋的,還有的連褲子都沒有穿。
10月23日,上海戰線李家宅,進食的日軍士兵。到了10月底,對於淞滬戰線上的日寇來說基本上沒有硬仗可打了,所以他們吃飯也吃得很歡快。
10月24日,上海戰線陳家宅,進食的日軍士兵。陳家宅這個地名在很多有關淞滬會戰的史料中都出現過,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但是這個時候已經完全被日寇佔領了,
10月23日,日寇石井、田上部隊的士兵在上海郊區的河邊捕魚。作為侵略者,日本人隨便到哪裡都可以搶掠。不過老兵並不知道河裡這些魚是不是當地群眾養的,也許80多年前,中國的很多地方,需要吃魚根本不用自己養吧。但是不管是不是野生的,這些魚都是中國人民的,看到侵略者這樣張牙舞爪的,在我們的國土上開心娛樂,心裡總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