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園「偶遇」地質學家袁復禮:一張珍貴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2020-12-16 北京日報客戶端

(1950年春,清華大學地質系師生參加河北省工業廳關於靈壽剛玉礦點檢查工作,中心騎毛驢者袁復禮老師)

潘家園舊貨市場對於每一位喜歡收藏的人來說,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對於未進入收藏領域的人來說,它又是閒暇之時增長知識、開拓視野的好去處。在潘家園舊貨市場,除去琳琅滿目、五光十色、眼花繚亂的商品外,它巨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人們用一種新奇的眼光不斷地審視著它。無論春夏秋冬,每到周六、日,這裡的人們最早迎來曙光,南來北往,腳步匆匆,擦肩摩背、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場面異常火爆。「潘家園」三個字已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徵,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中的一個符號。 最早的潘家園舊貨市場,遠沒有今日的規模,場地凌亂,人貨混雜,攤位的棚屋參差不齊,礁渣的地面凹凸不平,陣風襲來爆土揚場,弄得遊客灰頭土臉。即使這樣,人們遊逛的興致不減,爭相前往,趨之若鶩,可見初始的潘家園舊貨市場生命力之強盛。隨著時間的推移,潘家園舊貨市場一天天變得美麗起來,亭亭玉立如花季的少女一般。 多年來,我在每周六的清晨去潘家園舊貨市場「淘寶」,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先後收集到各式各樣的家庭老照片相冊,有的老相冊本身就是一件珍品。在各式各樣的老照片中,每個人的成長曆程、每個家庭經歷的時代風雨,一張張、一頁頁呈現在你的面前,引發你無窮無盡的思考。閒暇之時,細品這些老照片中的人物,似乎覺得他們正在與你對話、交流、探討,一起體會共同跳動的脈搏和呼吸著宇宙中的同一縷空氣。每當此時,相冊中的人們活靈活現的容貌,會立體的顯現在你的面前。 2004年初冬一個周六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樣,徜徉在潘家園舊貨市場一個個排列緊密的書攤前,用一種特有的眼神,搜尋著我需要的書籍。在一個老相識書商的攤位之前,我發現了一本暗綠色的老相冊。相冊是那種老式的工藝品相冊,裡邊的冊頁是由鏤空的桃形、心形、花形、長方形、正方形、變異形的紙板圖案組成。在這些鏤空的紙板圖案中,嵌插著一張張發黃的照片。照片中一群群身著長袍大褂、西服革履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在各種背景前,留下了臉上蕩漾著青春風採的容顏。

翻過幾頁之後,一張較大的照片映入我的眼帘。這張照片與眾不同,黑白反差適中,場面詼諧有趣。照片中一位戴眼鏡的老者身背像腰鼓一樣的東西,右手挾煙,騎在一頭毛驢身上,一群歡天喜地的年輕人,圍擁在老者的周圍。憑直覺這是一張有意義的照片,相冊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相冊。通過與攤主一番拉鋸式的討價還價之後,我把相冊收入囊中。回到家中之後,我把相冊裡的照片逐一整理。真要感謝相冊主人的細心與細緻,每張照片背後的文字,詳盡的記錄了照片拍攝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從記錄的時間上可以看出,照片大部攝於民國三十四年——三十六年(1945年——1947年)間,還有一部分攝於解放後的五十年代。從照片的背景顯然可以看出,相冊的主人是一位我國老一輩的地質工作者,而那張老者騎驢照片背後的文字,更令我驚喜異常。照片背後的文字記載:「1950年春,清華大學地質系師生參加河北省工業廳關於靈壽剛玉礦點檢查工作,中心騎毛驢者袁復禮老師」。 袁復禮,字希淵,與前北京圖書館館長袁同禮先生、前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袁敦禮先生,被我國文化教育界尊稱為「袁氏三禮」。袁復禮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和地質教育學家,他是我國第四紀地質地貌學和新構造學的奠基人之一,1893年12月31日出生於北京宣武區南橫街20號(今南橫東街155號)。 袁復禮教授1915年獲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深造,1921年回國後任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技師時,發掘出河南澠池縣新時期時代遺址,被命名為「仰韶文化」。1927年應聘為清華大學教授,參加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期間,歷盡千辛萬苦,為了解大西北全貌、解開大西北的奧秘,填補地質空白,採集到許多新化石種類。在新疆發現以他名字命名的「袁氏三臺龍、袁氏闊口龍」等,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讚揚,並榮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北極星」獎章。 1932年袁復禮先生出任清華大學地理系主任,為該系的擴大和完備,奔走資金,添置圖書。1937年七.七事變,清華、北大、南開在雲南昆明成立西南聯大,袁復禮先生前往任教,提出嚴格的規範要求,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袁復禮先生繼續出任清華大學地學系主任,在國民黨發動內戰、物價飛漲的年月,仍以嚴格求實的校風艱難的恢復辦學。 新中國成立後,袁復禮教授熱情激發,確定遷安鐵礦為首鋼的礦山基地。先後寫出《新疆地質概況和對今後的意見》、《對修建北京市地下鐵路的地質工作意見》等多篇重要文章。改革開放後,袁教授不顧高齡,指導多名研究生,為我國培養了幾代優秀的地質工作者。同時編譯審校《現代科學技術詞典》、《韋氏大辭典》,並為《英漢地質詞典》、《英漢綜合地質學詞彙》提供了大量意見,可謂碩果纍纍,桃李滿天下。這就是照片中騎驢老者經歷一生的故事。 為了這張照片和裡面的故事,我相繼在近幾年的秋季,多次探訪了袁復禮教授居住過的南橫東街155號老宅。老宅是四進四合院,基本的框架模式還在,只是院內居民見縫插針的蓋起了許多棚屋和小廚房,顯得凌亂破敗不堪。在最後一進院內,高大粗壯的銀杏樹,兩人方可懷抱,在陽光的照耀下,樹葉發出金色的光彩,仿佛在向我訴說著往日的情懷。 最近,我聯繫到袁復禮教授的女兒袁揚阿姨,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的袁揚阿姨告訴我:照片中我父親肩背腰鼓一樣圓圓的東西,是當時唯一的一個氣壓計。它是測量地形高度變化的儀器。因是唯一,故而珍貴,怕學生們不小心碰壞,只好像寶貝一樣,自己背著。 這就是潘家園舊貨市場,一張老照片裡帶給我的故事。在潘家園舊貨市場,每天發生這樣的故事數也數不清,而這樣的故事還必將繼續發生下去……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邱崇祿

監製:張鵬

編輯:張鵬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一張老照片背後的紅巖故事
    在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收藏的珍貴文物中,有這樣一張泛黃的老照片。   翻轉照片,背後是題詞:   堅持我們昔日的意志,為正義真理而鬥爭!這是一九四四年春天在桂時的小影。中立者是你不曾見面的女兒丹尼。齊修存念。凌、英、丹尼贈一九四五·六·三   據紅巖聯線工作人員介紹,這張照片是紅巖烈士何雪松的妻子莫凌志贈與友人歐陽齊修(著名作家、編劇陽翰笙之弟)當作留存紀念的,照片中正是何雪松一家人。
  • 一張老照片的故事
    資料圖每一張泛黃的老照片,都有一段段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近日,正當廣西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陸續凱旋之際,一張封存已久的老照片流傳出來。在這張老照片上,30位青年「疊羅漢」般地排成五排,臉上洋溢著微笑。這是1955年1月,廣西支援湖北災區醫療隊順利完成任務,凱旋時留下了的動人一幕。
  • 北京大學文研院舉辦袁復禮舊藏西北科考團攝影線上展覽
    袁復禮先生曾擔任中方代理團長,在長達數年的考察歷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採集品、測繪圖、野簿等實物資源,存留了豐富的、能夠反映當時工作場景和西北風土人情的攝影作品。這些珍貴的資料,在袁復禮先生生前鮮有發表和公開。展覽分為漫漫徵途、科學考察和西域風情三個部分,原定於三月在靜園二院展廳開幕。
  • 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袁復禮
    袁復禮,地質學家、地貌第四紀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會員之一。他自始至終參與並領導了由斯文赫定發起的「中國—瑞典西北科學考察團」,獲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北極星獎章」。  從事地質教育60餘年,培育了幾代地質學家     早在1922年9月,袁復禮就在北京大學兼課,講授地質學。從1932年起,袁復禮在清華大學任教,擔任地學系系主任,當時圖書設備較缺,他四處奔走籌集經費,添置標本、圖書和儀器;師資力量缺乏,他多方聘請優秀人才來校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被迫南遷。
  • 從袁復禮《蒙新考查五年記》說起
    朱玉麒今年三月,我本應當站在靜園二院展廳的樓梯口,擔任北大文研院的編外,備你垂問這個「袁復禮舊藏西北科學考查團攝影」展覽中那些攝影家眼裡是作品、科學家眼裡是樣品、歷史學家眼裡是文獻的西北科考團的老照片。至少九成以上的照片,你都沒有見到過。
  • 足壇老照片 | 一張90年世界盃很有意義和珍貴的照片
    足壇老照片 | 一張90年世界盃很有意義和珍貴的照片 2020-04-14 17:10  雪緣園gooooal
  • 一張老照片,看三個重慶人和山城巷的故事
    為了找回童年的點滴記憶,他拿著30年前的珍貴老照片一一尋訪,不僅找到了照片上對應的地點,竟然還找到了照片中的人物。那是一位90歲的原住民老奶奶,在當年幾乎同樣的位置,老奶奶的女兒正在做著同樣的事情。一張老照片,牽出三個重慶人和山城巷的故事。
  • 一張老照片 看三個重慶人和山城巷的故事
    為了找回童年的點滴記憶,他拿著30年前的珍貴老照片一一尋訪,不僅找到了照片上對應的地點,竟然還找到了照片中的人物。   那是一位90歲的原住民老奶奶,在當年幾乎同樣的位置,老奶奶的女兒正在做著同樣的事情。   一張老照片,牽出三個重慶人和山城巷的故事。
  • 一張老照片承載著40年前列車員的故事
    閩南網6月6日訊 這是一張珍藏了40年的老照片。在一張黑白集體照裡,站在人群中的曾華聰,當年只有28歲,穿著「的確涼」白襯衣,笑得很陽光。老曾給記者講述照片裡40年前的故事  這是1977年,他代表福州鐵路分局客運段,接受全省「五四」學雷鋒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時全體代表的合影。當時,他是一名普通的列車員,長年來往於福州和北京。
  • 【家風故事匯】第四十八期|張曉彤:我家老照片及背後的故事​...
    【家風故事匯】第四十八期|張曉彤:我家老照片及背後的故事​——父親的規矩 2020-12-16 1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特警「攀登者」,一張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天空湛藍,白雲成片,三名全副武裝的特警握著鋼索身姿舒展,像鷹隼一樣從天而降……」8年前,在公安部組織的「公安特警大比武」中,三名重慶特警的身姿被鏡頭記錄,形成一張極具衝擊的照片,成為重慶特警精神的寫照之一。
  • 崇州錦江二小:一張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從江蘇、從西藏、從重慶、從昆明、從西昌,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他們放下手中的工作,風塵僕僕地趕回崇州,為的是和老師、同學們相聚在一起重溫光陰的故事他說:今年春節期間,同學尹君無意間給我發了一張拍攝於1979年5月22
  • 鄭州老照片修復師:修復的是照片,更是珍貴記憶
    一臺掃描儀、一臺電腦,藉助這些工具,數百張老照片在她手中起死回生。46歲的薛朝霞,幾乎每天都在電腦前工作數小時,為不同的人修復老照片,幫人重拾珍貴的記憶。現場丨修復照片,一單活要做好幾天金秋十月,鄭州街頭盡染秋色,天氣漸冷,雖已有寒意,但色彩斑斕的美景著實讓人陶醉。10月20日,鄭州豔芳照相館。
  • 一張上甘嶺老照片背後的故事,英姿勃發,志願軍老兵一直珍藏著
    今天要介紹的是我的鄰居,一位86歲的志願軍老兵,老人有種特有的魅力,讓鄰居們都喜歡與他親近,而我,更願意聽老人家講述那些久遠的戰地故事。前面寫了幾篇關於老英雄周大爺的短文,一直沒有說到周大爺的名諱。在我眼中,周大爺儼然是抗美援朝的「故事會」老人,雖然已經近70年過去了,老人對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依然記憶猶新,不得不佩服老人超強的記憶力。今天,周大爺講述了一張戰地老照片的故事。
  • 全景記錄同安近40年變遷 152張老照片講述小城故事
    廈門網訊(文/廈門日報記者 吳耀東 通訊員 葉少靜 圖/通訊員 何東方 黃婉芬)「偶遇老時光,和未來約個會」。昨日,152張20世紀後半葉和本世紀初的同安老照片在同安區文化館1樓展廳展出,讓同安市民透過老照片看到近40年來同安的滄桑巨變以及不同時代老百姓的精神風貌。
  • 相憶| 青春和夢想,一張褪色老照片的故事
    相憶 | 青春和夢想,一張褪色老照片的故事 2020-11-06 23: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QQ,是張有故事的老照片
    看到這頁面有些恍惚,仿佛它不是普通的屏幕圖片,而是一張老照片,有著歲月的痕跡。10年,3652天,這數字像一個蠱,許多網事,就這樣湧上心頭。我還記得,那一天是我的農曆生日,也是我註冊QQ的日子。好巧,S君也是同時註冊。同一天裡,所有不經設計的遇見,讓素來信緣的我心生歡喜,印象也尤為深刻。
  • 挑一張老照片
    如果你想還原它們,那麼現在就翻出一張老照片,沿著記憶的軌跡,用文字描摹出城市曾經的記憶。  一張老照片  一個老故事  火爐上突突冒煙的老茶壺,換成了電熱水器,又換上了飲水機。  那個「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故事也早已從文字變成了現實,你心裡一定有不少的感慨,然而時間久了,那種曾經的驚訝或許已經埋進記憶的廢墟,現在打開你的記憶庫,找出「老物件」,和商報一起還原城市記憶。  即日起至9月15日,河南商報聯合搜狐社區共同推出「城市記憶60年」徵文活動。
  • 唐山:「尋找地震老照片中的你」感人肺腑(組圖)
    ——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大型主題活動在唐山地震博物館舉行。活動現場,定格歷史的地震老照片中的主人公35年後再相聚,他們的心中充滿了無限感慨,眼中流淌出激動的淚水。  今年4月起,唐山勞動日報社、唐山市地震局和中國電信唐山分公司共同發起「尋找地震老照片中的你——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活動,從唐山地震博物館展出的600多張老照片中精選出部分照片,陸續刊登在《唐山晚報》上,面向全社會尋找照片中的主人公。
  • 清朝老照片:圖三被稱「大清第一美女」,最後一張看完我驚呆了!
    清朝老照片:圖三被稱「大清第一美女」,最後一張看完我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