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是秋季第五個節令,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亦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寒」字的節氣。
節氣,反映著氣候變化。如果說「白露」是炎熱向涼爽的過渡,那麼「寒露」則是涼爽向寒冷的轉折。過了寒露,晝短夜長,日照減少,熱氣漸退,寒氣漸生,晝夜溫差較大,早晚略感一絲絲寒意。
「嫋嫋涼風動,悽悽寒露零。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在自然界中,陽氣漸弱,陰氣漸強,氣候變得寒冷,萬物因寒氣增長而逐漸蕭落。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才能確保生理平衡、陰陽平衡。否則,就容易失眠、情緒煩躁、舊疾重發……
所以,在時節之時,要特別注意療養。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為何腳不露呢?
腳,即足,據《說文解字》,其引申意義為「根基」,「為動物的蹄、爪,以及植物的根莖,或支撐器物的腳,物體的基部等。」同時,「足又有有充足、富裕、滿足、止、完成、能夠等意思。」
如果此時,你去鄉村看看,你會發現,農人正忙於給果樹修枝、培土、施肥。有非常多「農諺」形象生動地作了闡述,可以說是「自然農法」下的「農耕智慧」。比如:
摘了梨,別鬆氣,施肥澆水和掘地。摘了梨,快噴藥,千方百計把葉保。今年葉子保得好,明年果子產量高。葉子護不好,明年果子少。今年護好葉,明年結碩果。光收不管,來年減產。光收不管,殺雞取卵。
果樹經過一年的豐產,需要「休養生息」。根部健康,才能從大地中吸取養分,輸送、供給、滋養,讓一棵果樹繁盛。經過秋冬的收斂、養藏,才有來年的一樹繁花、碩果纍纍。
作為自然界中的人類又何嘗不應該如此呢?但是,會種田的農人不懂如此養護自己的身心,不會種田的大多數人更是認為「休養」是老年人的事。殊不知,「休養生息」無關年齡大小。「修身、濟家、治國、平天下」,沒有「修身」,其它不過是空中樓閣!
修身,修養生息,是每天精進的日常,是每天最精緻的跋涉。「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像培育果樹一樣養護我們的色身慧命。
雙足,是我們全身的反射,不同的部位對應著人體不同的部位和器官。根據「全息理論」,「部分是整體的縮影」,我們對部分作用就會影響到整體。因此,在自然界中寒氣生起,我們保護好雙足,不露腳、避免寒從腳起,就可以讓我們自然地、輕鬆地免於失衡、疼痛或病症的困擾。
如果我們經常穿舒適的鞋襪,定期或不定期給予足部適當的按摩,或者用艾葉、生薑、花椒、紅花等溫性/熱性、活血驅寒之物,浴足,則非常有利於身心健康,經過一段時間,身體很多不適都會得以改善或消除。當我們把雙足養好了,把身修好了,可以「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能夠頂天立地做人時,還有什麼不能富足、不能滿足呢?
一切從腳開始。好好養吧!
願您捷足先登,知足常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