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失利,壓力山大;職場不順,信心受挫;婚戀紛爭,焦頭爛額……近年來,精神與心理健康愈發受到人們關注,通過網絡尋求心理服務的需求大增。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網絡平臺上有償心理諮詢亂象頻發——不少從業者根本沒有資質。所謂服務充斥坑錢套路,消費者隱私存在洩露隱患,被侵權後難以維權。
「心病」同樣是病,需要正規診療,不能指望「心靈雞湯」。然而,「當前網絡心理健康服務缺少相應標準」,別有用心者「鑽空子」、打「擦邊球」。一些心理疾病患者出於各種原因沒有前往正規醫院,試圖通過「網聊」尋求釋放,正中前者下懷。
某些網絡寫手胡編亂造「心理舒緩寶典」,一些博主炒作「心理調節課程」,「付費內容」其實沒有任何專業性;平臺自詡「親密關係修復」,忽悠情感受挫者高價「量身定製」情感挽回方案,純屬騙錢;所謂情感陪護「掛羊頭賣狗肉」,「軟色情」猶如「精神毒品」;發現上當受騙,反被要挾曝光隱私,不得已「打掉牙往肚子裡咽」……凡此種種,消費者不光損失鈔票,倘若耽誤診治,後果更嚴重。
線上心理服務猶如「亂麻」,網絡平臺難辭其咎,理當「清理門戶」。心理諮詢有專業門檻,從業人員得有專業資質,平臺方開闢相關業務板塊,必須審查、核實、備案入駐機構和人員的資質,對「草臺班子」堅決說「不」。假證販子在網上兜售「國際註冊心理諮詢師證」,電商平臺更應嚴查「封殺」。假的真不了,平臺方負有不可推卸的監管之責,只有「走心」才能避免失守。
面對日益增長的網上「心病」問診需求,醫療衛生部門也要及時彌補線上服務空白,鼓勵正規醫院開展網絡醫療服務。制定規範,細化標準,嚴格執行,做大做強「良幣」,「劣幣」就會失去生存空間。
特別要注意的是,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不同,藥物幹預更涉及醫療範疇。有關部門有必要明確其中的界限,網上心理服務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不能稀裡糊塗。消除「模糊地帶」,防止有人渾水摸魚。
承受煎熬的心靈呼喚專業救治。網絡心理健康服務(包括必要的醫療幹預)必須恪守治病救人底線,不能鑽進「錢眼」。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