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媽媽想成為你成長路上的好朋友」,女兒:我不想

2020-08-24 愫說育兒

文 | 宸媽愫愫

初一女生吐露困擾已久的煩惱

《少年說》中,初一女生張起玥說,自從她有了自己的手機以後,媽媽每天都要查看她和同學的聊天記錄,還總是幹涉她的交友,約束她和朋友交談的話題。

在媽媽看來,對學習沒有幫助的朋友不能交,跟學習無關的話題不能聊,並且要離男生遠一點。

於是,她鼓起勇氣對媽媽說:「我已經有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了,您能不能給我留一點自己的空間啊?」

然而,卻得到媽媽斬釘截鐵地拒絕:「初中和高中階段,你想要自己的空間,那是不可能的。」

接下來,媽媽一本正經講的一番話,更是令人瞠目結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你學習有幫助的,咱們多聊也可以,

那些沒有用的,有的說一些亂七八糟的,我就給你刪了,沒經你允許,這個請你見諒

以後經你允許我給它刪掉

我是最愛你的。」

這位媽媽的話裡,大概有以下幾層意思:

1、我是最愛你的,我都是為你好,所以你必須無條件聽我的;

2、多結交良師益友,對於學習不好的同學都該敬而遠之,浪費時間不說,還會被帶壞、拉低層次;

3、雖然我沒經過你的同意,就擅自刪掉你的同學,但我是為你好,請你見諒,即使你不見諒,我也不會妥協,下次再看到聊天內容沒有營養的,不入我法眼的同學,我仍然會給你刪掉,但我會先問你的意見,你必須同意哦!


陳銘:友誼需要如此功利嗎?

看到這位媽媽,我想到曾紅遍全網的單親媽媽周春紅,她們教給孩子的擇友觀如出一轍,都是功利的。

因此,聽媽媽話的乖孩子朱朝陽不合群,獨來獨往,在學校沒有朋友,甚至被同學孤立、欺負。

當班主任為此找周春紅談話,希望她可以引導孩子積極社交,更陽光開朗些,卻被周春紅懟了回來:交朋友是進入社會以後的事!

即便如朱朝陽般,被強勢的母親「馴化」得「言聽計從」的乖孩子,其實他的內心深處仍然是渴望友誼的滋養的。

當兒時的玩伴嚴良帶著普普敲開他的門時,周春紅往日的教導影響著朱朝陽,那時的他是冷漠的、遲疑的、拒人於千裡之外的,但他也是善良的,於是矛盾不安地收留了二人。

孩子對友誼的渴求是天性,當他確認了二人的真誠,便一點一點卸下心防。但她清楚母親的強勢和霸道,為了免於被罵、被橫加幹涉,他選擇了隱瞞。

而後來發生的一切,也正因為缺乏了大人的及時引導和幫助,才讓他們步步歷險,直至釀成不可彌補的禍事。

防早戀是其次,主要是一種掌控欲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在「防火防盜防早戀」這件事情上,媽媽們都有著極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而防止孩子早戀——有旁敲側擊,草木皆兵的;有明查暗訪,嚴厲逼供的;甚至有為了防止早戀,處心積慮把女兒變醜的……

(詳情請戳連結:《》)

雖操作手法不盡相同,但本質卻相似——她們都逾越了界限,缺失了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

有一位母親口口聲聲說想做女兒成長路上的好朋友,可以分享她的秘密。

她說:「特別想要知道你的全部,因為你從小都是在我的關注和注視下成長的,所以你的一舉一動我都特別想要知道。」

女兒因為老師拖堂遲歸,她就奪命三連問:「你為什麼這麼晚回家?是不是早戀了?不是早戀為什麼這麼晚回家?」

這位母親甚至會半夜潛進女兒的房間,用女兒的指紋開過她的手機。

在這裡,我們不僅看到一位母親對早戀的避之唯恐不及,更嗅出了強勢掌控的味道。

其實,照顧和分離都是母愛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我認為最好的母親,是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陳銘老師開解起玥媽媽的那段話,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我們把您所選擇的教育方式背後可能要付出的代價先告訴你,這個代價可能包括:

她接下來可以所有的交友的環節都會從地面轉入地下,不是她不會跟同學聊天,而是她會在每次回家之前,事先把它刪乾淨。

而且,在溫順地看起來非常遵從您的規定的這段時間過後,到來的那段逆反期的力度會更足。而它有可能發生在大學校園,那是您想管都管不到的地方,如果在那兒在經過一段更大幅度的反彈的話,是什麼結果我們更難預料,這是這種教育方式的代價,我們先把它呈現在您面前。

看看起玥同學當時的微表情吧,似乎已經印證了陳銘老師的說法。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位媽媽顯然低估了孩子的「應變能力」。

或許正是因為她自己本就不擅應變,只是簡單地制定了一個規則,甚至都不去思考是否需要根據情勢的變化來轉變和調整,只是粗暴地執行,一竿子插到底。

此刻,起玥媽媽如夢初醒,可她既不願意放棄對孩子的掌控,又擔心陳銘老師的話應驗。

她只能請求女兒:「你可不要像主持人說的,聊完了以後全給刪掉啊!不要好那樣子,好嗎?你不會那樣吧?」

女兒說:「不會,我儘量!」

還聽不出來嗎?還不醒悟嗎?

其實,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上,宜疏不宜堵!

宸媽說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做母親,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感謝閱讀——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女兒不想上幼兒園,我有些話想說
    寶貝女兒3歲半了,已經走出爸爸親媽媽疼爺爺奶奶輪流愛的小小家,樂呵呵地走進幼兒園,開始了人生社會化的一個新階段。按照我們的觀察,女兒並不喜歡熱鬧,也不太願意接觸陌生小朋友。在新的環境,她需要更長的適應時間。可是,9月初入園後,她的表現卻令人欣喜。
  • 「它是我好朋友」,媽媽把孩子養的魚紅燒了,女兒含淚吃兩碗飯
    其實只要細細觀察就能發現,小朋友很喜歡和自己的玩具或者家裡的小動物成為「好朋友」,把它們當做訴說的對象。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這位「訴說對象」產生了陪伴和依賴的感情。01「它是我好朋友」,媽媽把孩子養的魚紅燒了,女兒含淚吃兩碗飯這天,寶媽小林帶孩子出去玩,順帶去市場買了菜。在海鮮行當,女兒主動地說想要一條魚,小林以為女兒想吃魚了,便二話不說選了一條大活魚。
  • 當女兒對我說:「媽媽,你再生一個妹妹吧!」
    女兒依舊一臉肯定的表情:「我就喜歡妹妹!」哈?好吧,真是個目標明確的小丫頭。這一點可比她媽長進多了,呼呼!也許是自己本就不想生二胎,所以在女兒喜歡弟弟或者妹妹的問題上,我呢也沒有過多的關注與在意。以前,女兒說「只喜歡妹妹」的時候,我因為沒想過要生二胎,所以給女兒的回應是默認。後來,我問自己:如果準備生二胎而且是個男孩,怎樣才能讓女兒接受呢?剛巧有一次接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女兒突然開口說:「媽媽,搬到新房子之後你生個小妹妹吧!」「嗯?那如果是弟弟怎麼辦?」好奇心始終促使我想知道女兒的答案是否和以前一樣。
  • 一位記者母親的讀報故事 製作剪報記錄女兒新聞路上的成長
    每天讀報,除了了解本地新聞時事,更為翻閱女兒的新聞作品。她將女兒的作品裁剪下來做成一份剪報,一方面是記錄女兒在新聞路上的成長,更為了激勵女兒在新聞路上堅持到底。朱慧華在製作剪報。與報紙特殊的緣分源於女兒的工作「和《永康日報》會有無比緊密的聯繫。
  • 我與女兒一起讀書成長
    我在小時候有一次去同學家寫作業,她爸媽都是大學畢業,她家的氛圍我太羨慕了,爸爸學日語,媽媽學英語,孩子的植物課,媽媽都給輔導,在飯桌上,一家人熱火朝天地討論馬鈴薯的是什麼植物,可真是把我羨慕死了。我有女兒之後,我只有一個念頭,全家一起學習,我要在飯桌上、玩耍中教給孩子知識,不讓孩子覺得學習苦!
  • 養育女孩,警惕「自戀型」母愛,成為女兒人生路上的羈絆
    導語:在電影《春潮》的海報上有這樣一句話:「你與母親的關係,就是你與世界的關係」。 母親與女兒的關係,在親密中,又有著非常微妙的聯結。母親對女兒的成長,甚至女兒的下一代都會有潛在的影響。拿破崙 .波拿巴也曾說: 「 一個孩子行為舉止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他的母親。」
  • 養育女兒必備繪本|了解孩子心理需求,才能給她更好的成長
    《我不想睡覺!》有一天,她發現有一顆牙鬆動了,還喜歡舔它搖它,沒過多久,牙就不見了……原來,成長無處不在。I Want To Be!《我想成為!》最後她又問了侍女,侍女告訴小公主,重要的是你想成為怎樣的人……I Don’t Want to Go toHospital!《我不想去醫院!》
  • 一位單親爸爸的育兒經歷:親愛的女兒,謝謝你成為爸爸的女兒
    孩子六歲,媽媽送孩子上學的路上,迎面開過來一輛逆行的小轎車,來不及避閃出了車禍,前排駕駛座上的媽媽當場死亡,孩子坐在後排的兒童座椅上只受了輕傷。這位爸爸聞聲趕到醫院,拿著妻子的死亡通知,看著病床上昏迷的女兒,面無表情地愣在了原地。
  • 樂清媽媽每天帶著相機記錄女兒童年 製作成長手工書
    校園成長手工書。朵媽供圖 「深夜,外面傳來餛飩的敲賣聲,我也終於完成了一本朵兒的校園成長手工書。」「朵兒學校舉辦第一屆武術操比賽,媽媽擔任學校的編外攝影師。雖然媽媽扛著兩個相機,整個操場跑,累得腰酸背痛,不過大小活動能跟你在一起經歷,很開心。」「中午,朵媽開車送朵兒和小夥伴哲瀚上學,路上看到朵的同學子涵正在走路,朵媽招呼她上車。小姑娘先是愣了一下,隨即喜笑顏開蹦噠著上了車,子涵也留下了這樣的一張童年照了。路上跟朵兒偶遇的小朋友都有。」……快拍快拍,記錄下了這些美好的點點滴滴。
  • 每天帶著相機記錄童年點點滴滴 媽媽給女兒製作成長手工書
    「朵兒學校舉辦第一屆武術操比賽,媽媽擔任學校的編外攝影師。雖然媽媽扛著兩個相機,整個操場跑,累得腰酸背痛,不過大小活動能跟你在一起經歷,很開心。」「中午,朵媽開車送朵兒和小夥伴哲瀚上學,路上看到朵的同學子涵正在走路,朵媽招呼她上車。小姑娘先是愣了一下,隨即喜笑顏開蹦噠著上了車,子涵也留下了這樣的一張童年照了。
  • 媽媽去世怎麼辦——讀媽媽給女兒的人生指南《我離開之後》有感
    估計是不少人沒想或不情願提及的話題,尤其是年輕的母親和孩子,怕是壓根兒就沒想或者不敢想,更絕少以此教育孩子為孩子提前指點人生。而美國作家蘇西與漫畫家女兒哈莉就如此殘酷而沉重的話題,寫出了一個母親給女兒的人生指南——《我離開之後》!
  • 女兒成長史
    三月份結婚十月份生了女兒。女兒在肚子裡面的時候就是個特別的小吃貨,就喜歡吃葡萄十五一斤想吃,二十一斤想吃。等到自己家的下來了便宜了不想吃了。什麼貴吃什麼,不管好不好吃只管貴,後來出生了以後發現原來在肚子裡面的喜好會陪伴她成長!預產期之前的時候去醫院問醫生可以順產嗎?醫生說可以,孩子個頭不大六斤左右。
  • 女兒的同學要留宿,這位美國媽媽又讓我開了眼
    凱莉,卻磨磨蹭蹭、慢慢騰騰地,她媽媽又催促了幾次,她還是不情願走。小寶在門口衝著幾條狗叫,因為每條狗的頭都比小寶的頭大,我略微擔心,就使勁地護著他別把手伸到狗狗的嘴裡。這時,隱隱約約聽到凱莉說:「 媽媽,我不想走,我想住在這裡。」心中一驚:「 不會吧? 第一次來玩就住下?
  • 「媽媽,我褲子上有血」,聰明的家長不慌不忙,會叮囑女兒3件事
    很多家庭都希望有一個女兒,女兒是爸爸媽媽兩個人的小棉襖,而兒子大概率只會是媽媽的「軍大衣」。但是相比於男孩,女孩的成長路上會多出一些煩惱,這時候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在學校每到特殊日子都不會再跟好朋友一起去洗手間,看到男同學躲躲閃閃,顯然這是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女兒初潮,爸爸也可以做得很周到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經歷,11歲在家上廁所發現褲子上有血,當時慌張極了,以為得了什麼不治之症。
  • 林媽媽,你放過女兒吧!
    今天上午,在紐西蘭留學的女兒在微信裡高興地告訴我:「媽媽,口罩收到了!謝謝媽媽。我準備拿出20個給林楠用,你說好嗎?」提起林楠,我腦海中馬上浮現出女兒與她的合影,那本該洋溢著青春色彩的面龐上,卻寫滿了無奈。
  • 創業媽媽馮翀翀:女兒是我的生命「合伙人」|榜樣父母系列
    馮翀翀自己也沒想到,原本從事媒體行業的她,現在會成為子需智庫的創始人,還發起了「榜樣媽媽」等家長課堂。讀高中時,因為看了鳳凰衛視的一檔節目,她有了自己的理想——當一名記者。她先是考上了中國傳媒大學,又在香港中文大學讀了研究生,最終如願進入了鳳凰衛視。「這是第一次讓我覺得,夢想是會實現的,但是這並不是我的終點。」馮翀翀當時就這樣想。
  • 女兒哭著說,媽媽,我不讓你走,我不要新書包
    女兒卻哭著說:「媽媽,我不要新書包,我只要你陪在我身邊,我錯了,我不該問你要新書包……」其實女兒哪裡知道,她並沒有錯,只是媽媽找的藉口而已。媽媽一次次掙脫女兒拉著衣服的手,可女兒卻一次次的撲上去緊緊抓住媽媽的手。
  • 女兒說「我媽媽就是我的朋友!」:堅持親子分享,讓我更懂孩子
    暑假和孩子班裡小朋友聚會,有家長問我家女兒:你和你媽媽怎麼像朋友那樣好呢?女兒嘴角上揚、笑成了一朵花:我媽媽就是我的朋友,我們每天都會分享呢!看著她開心的模樣,我很慶幸,一直堅持做親子分享。堅持每天親子分享,讓我們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也讓我更了解孩子、懂得孩子的想法。
  • 女兒想學鋼琴,被媽媽拒絕,女兒:沒錢就不要生我!
    以前覺得生個孩子就相當於投資,你在孩子身上投資多少,孩子就會回報你多少,但是現在有了孩子,你想投資的時候,發現自己每個月還完房貸之後,根本沒有閒錢投資。沒錢沒本事的人,好像真的沒有資格做父母了,被別人怎麼嘲笑都無所謂,但是當孩子說出「沒錢就不要生我」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自己是真的沒用,可能自己真的不配生孩子。
  • 【主播念家書】 女兒,我虧欠你太多 你是個讓人省心的孩子
    信中回憶了女兒的成長曆程,充滿著對女兒的虧欠之情。作為一名白衣天使,平時工作緊張忙碌,陪伴孩子成為一種奢侈「你在家裡哭喊著找媽媽,我在手術室挑燈夜戰」「當爸爸接你回家的時候,你的眼神讓我的心都碎了」。遠在杭州的女兒張一葦回復 親愛的媽媽:我也想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