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女兒3歲半了,已經走出爸爸親媽媽疼爺爺奶奶輪流愛的小小家,樂呵呵地走進幼兒園,開始了人生社會化的一個新階段。
按照我們的觀察,女兒並不喜歡熱鬧,也不太願意接觸陌生小朋友。在新的環境,她需要更長的適應時間。可是,9月初入園後,她的表現卻令人欣喜。每天早晨出門之前,她一蹦一跳,在幼兒園也大大方方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遊戲,她會很自豪地給我們表演學會的新兒歌,掌握的新技能,告訴我們她所知道的關於幼兒園的一切。用幼兒園老師的話說:「她每天都是樂呵呵的,像個開心果。」
然而孩子的變化往往在不經意間就到來了。國慶一連在家放了8天長假,後來感冒在家休養了3天,接著是我出差3天。到了這幾天上幼兒園的時候,她卻不樂意了。每天都是哭哭啼啼地去,嘴裡念叨最多的是「不想去幼兒園」「想爸爸」;在幼兒園,她常和老師說「要打電話給爸爸」;晚上回到家,她常常眼淚汪汪地對我說:「爸爸,你要搬個小板凳坐在幼兒園門口看著我」,或是帶著命令式的口吻對我說:「你不要去上班」。樂呵呵的開心果不見了,只有幽怨的小眼神,流不盡的眼淚水,還有時不時的一句「我不要上幼兒園」……
對於這種變化,我一是覺得苦惱,為什么女兒對於幼兒園的態度前後反差如此之大,我甚至問她是不是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或是被老師批評了。二是覺得無奈,對於她的這種轉變,來得突然,找不到緣由,讓我不知道該如何開導。
晚上陪她睡覺的時候,我細細地揣摩。其實,孩子到了3-4歲,往往會有一個特別依戀父母的階段,這個時期特別缺乏安全感。而我的女兒恰恰應該正在經歷這樣的階段。再一個是,國慶長假以及病休接踵而至,讓她對幼兒園產生了一種陌生感,與同班小朋友們剛剛產生的友誼萌芽瞬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距離感,而這種感覺在中午午睡的時間會表現得特別明顯。於是我常常聽她在家哭著說「我不要在幼兒園吃飯睡覺」「幼兒園睡覺時間太長了」「在幼兒園我睡不著」……
幼兒園第一次家長會上,園長的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她說:「希望家長朋友能認同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差異,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幫助他們成長。」是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家長,在陪伴的道路上常常患得患失,生怕自己做得不夠,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影響。其實,我們不妨先放平心態,正確客觀看待孩子成長中的變化,相信他們是在正確的成長道路上,而不是正在走偏。
之後幾天,我儘可能讓自己保持平靜,嘗試著來扭轉女兒的這種變化。首先,每天送她上幼兒園之前,告訴她:爸爸一定會在幼兒園門口看你,我會搬小板凳坐在幼兒園門口,等著你放學。這樣可以安撫緊張情緒,儘可能地營造一個讓她安心的環境。
其次,和老師密切交流溝通,通過微信,老師可以第一時間發來女兒在幼兒園的活動視頻,讓我看到她每天的進步。其實女兒進了幼兒園後還是可以正常參與遊戲,保持開朗,放學的時候依然笑眯眯地找爸爸。另外,儘可能避免和她談論對於幼兒園的種種不安,特別是晚上在家的時候,女兒明顯不安情緒會增多,會反覆地和我念叨「不想去幼兒園」「爸爸不要上班」。這種時候,我都是平靜地回答「知道啦」,然後和她一起玩拼圖、搭積木,分散注意力。
幼兒園老師的悉心關照和坦誠交流
最後,就是儘可能地保持耐心。情緒的改變不可能短期實現,孩子的變化需要時間的積累。通過3天的不斷努力,女兒上幼兒園不哭了,在幼兒園更多地可以保持微笑,樂呵呵地參加遊戲活動,那個開心果又回來了!儘管晚上在家,她還是會偶爾說「爸爸不要上班」,但是進步和改變卻是顯而易見的。
最後想說,作為一個爸爸,能夠深度參與女兒的成長,我覺得很幸福。儘管因此失去了很多自己的時間,儘管她也會有情緒發脾氣,對於她的突如其來的成長和變化,我也感到應對不足。但這份成長的煩惱的另一面,不是一種幸福嗎?她從襁褓中一天天長大,成為一個落落大方的姑娘,我想說,這就是此生最好的傑作。(附上女兒背影2張,歡迎大家探討關於育兒的心得,作為一個在職寶爸,我樂意和大家一道學習,陪伴孩子成長)
入園前一天,剪斷美美的發
拿起電話,打給遙遠的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