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Danney的幼兒園生活快三周了,這三周基本上屬於「磨合」階段:孩子之間的磨合,老師和孩子的磨合,家長和老師的磨合,家長和孩子的新一輪的磨合。
「磨合」的過程會有些辛苦,甚至有過懷疑和否定。但是,最終收穫的是磨合雙方的彼此信任,彼此理解和換位思考。
「午睡」是磨合過程中的一個插曲
Danney入園前,就聽過別的寶媽討論過幼兒園午睡的問題。甚至,有一個媽媽還因為這個不想讓女兒再去幼兒園。她的原話是:我最受不了幼兒園的是,每個小朋友都要午睡。如果哪一個小朋友不想睡,也得睜著眼睛躺在床上。
聽說過很多關於幼兒園午睡這件事,所以,我從入園前一個月就開始有所注意。
因為我一直有午睡的習慣,所以,Danney跟著我每天也會午睡。但是,我們午睡時間比較晚,基本上都是下午兩點才開始。
為此,我在8月初就開始嘗試調整女兒的午睡時間:午飯12點左右吃,吃完玩一會遊戲,打開輕音樂,營造入睡的氛圍。。。
孩子越大,作息時間越是難以調整。剛開始的幾天,Danney很排斥,大概過了十天左右,午睡時間才往前調整10分鐘左右。我一直鼓勵自己,這也是進步。於是,重整士氣,繼續努力!
直到9月初開學,女兒的午睡時間還是停留在下午的1點50分左右。
我安慰自己:也許幼兒園有別的小朋友午睡,她就會跟著睡了。
可並不是這樣:
剛入園的前幾天,老師說基本上都是下午的1點50分入睡;再過幾天,變成了不想午睡,早上從家走,哭著說不想在幼兒園午睡。
起初的關注情緒
面對女兒不想在幼兒園午睡的問題,剛開始,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她的情緒上面。去理解她的情緒,與她共情:媽媽知道,你可能在幼兒園午睡時間到的時候,並不困,並不想睡覺。那這樣,媽媽和老師商量一下,徵求一下老師的建議,問問老師,如果Danney不想睡覺,可不可以不睡?
女兒點點頭。
見她的情緒有些緩和,我繼續嘗試著問:那如果寶寶不睡覺,想做什麼呢?
Danney:我想在另一個房間玩玩具
我:可是媽媽發現,寶寶的教室只有一個大大的房間,沒有另外的房間可以去玩玩具呢
Danney:那我坐在自己的小床上玩玩具
我:那寶寶不可以發出聲音哦,這樣會影響到別的小朋友睡午覺的
Danney點頭連忙答應。
此時的我很心疼她,我已經能想像她一個小人兒孤獨地坐在自己的小床上,睜著眼睛,不能說話,不能發出聲音,甚至還有可能會想媽媽的場景了。
我們之間的對話,我也和女兒的主班老師溝通過。老師是一位比較專業的老師,她並沒有著急否認我的觀點。而是,願意去嘗試女兒的想法。
而且,那幾天,放學接到Danney以後,看到她那蔫蔫兒的小眼神,我就能猜到,她沒有午睡,或者午睡時間很短。可回到家裡,畫風就變了:發脾氣,大哭,大吼,稍有一點不順心的,就開始著急,大叫。
我理解的女兒的這種表現是因為分離焦慮,可爸爸說,也有可能是因為早上起床早,沒有午睡,沒有休息好。
換位思考,規則內化
女兒連續幾天的狀態,讓我也變得有些焦慮。於是,我開始認真地思考幼兒園午睡的這個問題:
午睡是每一個幼兒園都有的規則,我自己本身也有午睡的習慣。我很能明白,沒有午睡後的午後,那種難受的感覺。午睡可以讓我們整個下午都元氣滿滿,充滿能量,思維清晰,有活力。女兒不想幼兒園午睡,也許並不是因為她真的不想睡,可能是因為想媽媽,不習慣沒有媽媽在身邊的入睡。我如果換一種思路,從幼兒園的規則,午睡的好處,其他小朋友和老師的需求等方面去引導,讓女兒換位思考,也許她就能接受這件事情了。同時,準備一個小物件,代表「媽媽」,午睡的時候,抱在懷裡,想像成媽媽,或許會讓女兒好很多。
那天,晚上放學,我和女兒聊天:
寶貝,你知道為什麼,晚上放學回家,你不開心的情緒小怪獸總是(之前給Danney讀過情緒方面的繪本,所以她理解我所說的話)出來麼?
看見女兒充滿疑惑的小眼睛看著我,我繼續說:
因為寶寶在幼兒園午睡睡得時間很短,能量小精靈都沒有了,這個時候不開心的情緒小怪獸就能很容易把很少的能量小精靈打敗,然後跑出來了,所以,Danney 總是發脾氣,不開心。如果,我們中午在幼兒園的午睡時間更長一點,那麼,你的身體裡就會有很多很多的能量小精靈,它們會打敗不開心的情緒小怪獸,讓你變得很開心,快樂的。
所以,幼兒園才會有讓小朋友們午睡的規則。因為,幼兒園的老師們也希望小朋友們的身體裡有很多的能量小精靈,也更希望小朋友們都很快樂。
如果,有一個小朋友不睡午覺,那別的小朋友看見了,也會不想午睡。那這樣,會有很多小朋友都被吸引,而不睡午覺。等到下午,這些小朋友身體裡沒有能量小精靈,都會不開心,幼兒園的老師們也會傷心的。因為,老師們都希望小朋友們開開心心的。。。
女兒點點頭,並沒有不同意我的說法。
今天早上上學前,我建議她能不能將午睡的時間變得長一些,她乾脆地回答到:好!
女兒在幼兒園的午睡問題明顯有所好轉,但是,我不確定情況會不會反覆。但有一點我可以確定的是:她從心裡理解並且接受了「午睡」這件事,只是,行動上可能還需要我和老師還有女兒,我們共同地慢慢地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