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朋友來和我聊天說自己的孩子去上幼兒園了,但是非常不習慣。每天回家都會說,不想去幼兒園。
詢問原因後發現,原來孩子覺得幼兒園規則很多,不像在家那麼自由。
比如,以前在家想玩啥就玩啥,去了幼兒園還是要「服從」安排的;玩玩具大家要輪流,不能自己總是第一個玩;還有,必須要午睡,而不是不想睡就不睡,等等。
朋友說,最近看你寫的都是關於分離焦慮的,我怎麼感覺很多孩子不想去上幼兒園都是因為「規矩」太多。
你說現在那麼多都是「愛與自由」下養育的孩子,幼兒園規則是不是壓抑了孩子的個性,孩子自然就排斥,這要如何引導呢?
1
紀律和規則的不同
自從踏入幼兒園後,我們都需要面對的一件事,自家孩子是個寶,別人家孩子也是寶,大家需要互相適應和磨合。
幼兒園是「社會化」的第一步,也是我們幫助孩子在「自我」和「去自我」過程中找平衡,這是成長很關鍵的一步。
「愛與自由」養育下的孩子也是需要建立規則意識的,只不過我們需要區分「紀律」和「規則」的不同。
紀律的本質是威脅與害怕,規則的本質是內化與認同。
你必須做,沒有為什麼?我是你媽媽,你必須聽我的。我數到三,你還不做就XXX!
這些是「紀律」,我們通過身份力量的懸殊,從上往下地控制孩子。
紀律,會削弱孩子的「自我」,因為施加紀律時,我們是不在意孩子自己的感受,沒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
長期在「紀律」下的人,慢慢也就會覺得,「自己」並不是那麼重要,「聽話」就好了。
但「規則」不同,它是基於尊重和平等的基礎上,認同和理解每個人都該這麼做,這麼做對自己\對他人都是更好的。
長期在「規則」下的人,不僅不影響「自我」的發展,反而會對「自我」發展更有益。
因為他會有很強烈的社會認同感和社交確定性,這些安全感反過來都會滋養個人的「自我」。
4
換位思考,讓規則內化
因此,大家不用擔心規則意識會影響孩子的「自我發展」。
但在「社會化」的進程中,父母要幫助孩子規則和紀律,並且引導孩子如何區別對待(當然,這個前提是家庭教育,要多談規則,避免紀律)
關於如何應對幼兒園的紀律,今天先不談,我回頭單獨寫一篇。今天先聊聊,如何幫助孩子理解和認同規則,從而發自內心地遵守規則。
這一點其實是需要早在孩子上幼兒園就要開始做的,我真的很希望小月齡父母都能看到這些,很多問題都是之前埋下的因,幼兒園只是一個觸發點而已。
1、雙向共情
為人父母幾乎每個人都在學習共情,去理解孩子的情緒,回饋他們的情緒。但經常會有個「盲點」,就是只做一半的共情,只是父母對孩子共情。
其實共情的終極目標是幫助我們和孩子都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從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所以千萬別以為共情是為了讓孩子不哭,孩子打了媽媽,媽媽回應,「寶寶很生氣,寶寶打媽媽了」,這不是共情啊,這是打著共情名義的縱容和偷懶。
真正的共情,不僅僅是看到孩子的情緒,也要明確讓孩子看到我們的情緒,「寶寶很生氣,打了媽媽。媽媽現在很痛,媽媽也很生氣,任何時候打人都是不對的」。
幫助孩子看到,他們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讓他們去承擔這些影響,才能讓孩子學會真正的「共情」。
只做一半的共情,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我中心
2、換位思考
一個孩子有了初步共情能力後,我們在引導孩子認同理解規則時,就可以使用換位思考了。
比如,幼兒園非要午睡,孩子就是不喜歡怎麼辦?可以和孩子聊聊,為什麼幼兒園有需要午睡這個規則呢?
哦,因為有些小朋友仍然需要睡一會,下午才有精力繼續玩耍,就像你小時候一樣 -- 解讀規則
想一下,如果你正在睡覺,媽媽在旁邊非常非常吵,你會什麼感受?--換位思考
睡不飽會有什麼影響呢?對啊,脾氣就很差了,精神不好了也不能和你好好玩了 --指出對孩子的利益點
那你真的不想睡,你可以怎麼做,又不打擾他人呢?--思考應對策略
看到這,我知道有朋友會說,沒有用啊,我孩子還是不想睡,還是不喜歡幼兒園。
的確不會立竿見影,但我們這麼做是幫助孩子多了一個看待世界的角度,而不只是唯一一個「唯我獨尊「的角度。
從幼兒園開始,讓孩子慢慢理解,很多事情並不是要麼大哭反抗,要麼忍氣吞聲,在A和B選擇之間,一定還有更多的共贏方式。
規則意識從來不是一夜之間建立的,一定是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浸潤。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
3
別輕易甩鍋
方法論其實已經講完了,但仍然想扯出去再談幾句。
雖然是和我關係挺好的老朋友了,但我還是要說,我特別不喜歡這幾年的一個風氣,就是啥都往一些時髦育兒名詞套。
孩子規則意識不清,那叫「愛與自由」;
父母無法管教孩子,那叫「溫柔堅定」;
沒有在家早教啟蒙,那叫「我是佛系」;
對孩子學習不上心,那叫「快樂教育」。
上面任何一條,如果你是這麼認為的,那只能說明,我們根本沒有去花心思理解這些名詞背後的核心精髓。
我當時就和朋友說,這個鍋,「愛與自由」真的不背。
咱們能不能勇敢一點,實事求是地面對這個問題,先承認這就是我們養育環節有個疏漏,或者至少是出現了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也許話是有一點重,但為人父母的我們需要很清楚地明白,不管什麼育兒知識,當我們選擇執行的時候,這就是「我們」的育兒理念。
那麼我選擇,我負責,而不是怪專家怪理念。
父母如果沒有這樣的「主人翁」意識,其實學啥都收效甚微,因為我們的潛意識會認為,
這不是「我」的事,我只是需要「執行」某個專家的話,那肯定是帶不好自己的娃。
4
保護自我,而不是培養個性
另外朋友提問裡提到了,「保護孩子的天性,發展孩子的個性」,這也是挺大的誤區。
我個人是不太喜歡「天性」或者「個性」這兩個詞的,我更願意說是發展自我,保護自我。
好吃懶做、自私利己,這些是人性裡的「天性」,但我們都知道,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在成長開智的過程中,慢慢有了道德、規則、責任等約束。
如果我們把個性/天性作為養育目標,那就很容易走到一個極端,啥都聽孩子的,號稱「釋放天性」,但真的不對。
孩子的「自我」是需要我們家長引導和發展的。所謂的「自我」,聽上去很虛無,大白話總結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很珍貴。
具體來說,無條件地接納和愛孩子這個人本身,而不是和他們的任何行為成績掛鈎,這會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值得被愛。
隨時隨地聆聽孩子的需求,即使不同意,也會尊重平等地告知理由,而不是強權政治,或者打壓吼叫,這會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想法很重要。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每次孩子的分享我們都鄭重其實地對待,而不是笑笑了之或者敷衍了事,這會讓孩子知道,了解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迎合討好他人很重要。
可見,保護「自我」從來不是比拼有多「聽」孩子的話,什麼都順著孩子來,而是建立一個健康的養育互動模式。
每個孩子從呱呱墜地,來到這個陌生世界,他們的內心是「無依無靠」的,而人生最初的那幾年,就形成了人生的底色。
一個「後面有靠山,手上有方法」的孩子,才能真正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擁有「自己」,還能融入「社會」。
極客晨星少兒編程
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
讓孩子通過學習編程
激發學習興趣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趕緊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