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等風來育兒聯盟」。
近日,一則視頻時常出現在不少家長的朋友圈中,視頻講了一位爸爸帶著4歲的女兒到處旅行,聲稱不想讓女兒上傳統教育模式下的幼兒園,想要女兒親眼見識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到真實場景。
視頻一出,立即得到大批網友的羨慕,網友們都說想要這麼一位既開明又熱愛生活的爸爸。
的確,這位帶著女兒進行全國旅行的奶爸值得讚揚,尤其是在學習第一的時代裡,爸爸敢於不讓女兒去上學,敢自己一個人帶著女兒走多地方,當然爸爸也是在做足充分準備的前提下才做出這個決定的,實在很令人佩服。
視頻中的小女孩是幸福的,她的幸福除了有爸爸的用心陪伴外,還在於這麼小就接觸了大自然,真正學會了大自然的美妙之處,而不是通過課本上的彩圖看到大自然。
早在不久前,微博上也熱傳過一位奶爸的事跡,這是一位單親爸爸,由於疫情等原因意識到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便做好準備帶著女兒一起騎行到拉薩,跟女兒一起領略了大自然的波瀾壯闊,也增進了父女關係。
當然這位爸爸並不是突發奇想才做的這個決定的,畢竟騎行到拉薩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爸爸之前有過騎行到拉薩的經驗,才敢帶著女兒一起。
在大多數父母擔憂孩子的成績,想要讓孩子上各種興趣班以提高孩子的成績時,有些家長卻帶著孩子享受自然,看似不顧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其實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而言,多接觸大自然不但不會降低孩子的學習興趣,還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有句話說的好"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則帖子,一對父母帶著3歲孩子住在鄉下,房子周圍都是山和各種大小的小溪流。家長經常帶著孩子去山裡野炊,去小溪裡玩水。
孩子天生有很強的好奇心,一直問爸爸媽媽各種問題,比如「為什麼水從高處流向低處?」「為什麼秋天會有這麼多的落葉」等等。
家長沒有逃避這些問題,而是根據孩子的認知發展回答,讓孩子明白原因。由於父母一直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所以在孩子上學後,孩子的好奇心也很足,遇到一些困難時首先不是逃避,而是自己努力去尋找答案。
也因為從小接觸大自然,所以在一些自然問題上孩子擁有的知識很豐富,常常成為科學老師的小助手。
接觸大自然除了能學習到一些知識外,還能發展孩子的五官,由於大自然中有各種動物的聲音、各種花草的香味,各種美麗的風景,所以孩子的聽覺、嗅覺和視覺都發展的特別好。
另外大自然中有各種地勢,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也能鍛鍊自己的身體覺,知道在下坡時不能跑的太快,地勢不平的地方要小心否則很容易摔倒,這些都是大自然教會孩子的知識。
既然讓孩子接觸大自然有這麼多的好處,那麼父母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親近大自然呢?
首先,父母可以安排一些假期,時常帶孩子出去遊玩。
孩子最喜歡的便是玩耍,但平時由於學習或者家長的工作等原因,沒有時間帶孩子接觸大自然,更多是去一些遊樂場玩耍。
建議家長平日帶孩子出去玩耍時儘量選擇公園或者動物園之類的環境,雖然比不上真正的大自然,但是孩子也能從其中感受到很多。
不要一到放假,就帶孩子去各種商場和遊樂園,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而言,最好的玩耍環境永遠是大自然。
其次,家長要提前做好功課,提前熟悉目的地的情況。
記得有一則新聞,一對父母帶著7歲的女兒去旅行,想要一家人留下一個難忘的回憶,但是由於沒有提前熟悉目的地,導致父母在旅行途中迷了路,幸好父母及時報警,一家人才沒有出事。
所以,家長們在帶孩子出去遊玩之前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了解當地的相關情況,帶好充足的物資,若是有一起遊玩的同伴便更好了,旅途上也有個伴,大人和孩子也不無聊。
然後和孩子在戶外活動時,家長請放下身段,儘量接地氣。
有些從來沒有接觸過野外遊玩項目的家長其實並不懂得該怎麼和孩子玩耍,尤其是媽媽,一般只是在一旁看著孩子玩耍,自己並不參與。若是孩子有同伴一起玩耍還好一些,但若是只有孩子一個人玩耍,未免顯得太過於孤單了。
所以不管是媽媽還是爸爸,儘量參與孩子的玩耍中,放下家長的身份,把自己變成孩子,最好變得幼稚一些與孩子一起追逐打鬧,享受當下。
最後,家長在安排孩子外出遊玩時儘量不要佔用上學的時間,否則很容易讓孩子誤會學習不重要。
一旦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了,家長安排外出遊玩的時間就要根據自己和孩子的放假時間來安排,也是一種勞逸結合的方式。
且家長也要知道,並不是只有在學校裡才能學到知識,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能學到不少知識,關鍵在於家長是否意識到這一點,意識到之後家長是否有能力啟蒙孩子的學習。
對於孩子而言,比起在學校裡按部就班式的學習,他們更願意在生活中學習,只要家長願意去付出心力和時間教育孩子,相信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定不會差,或者說孩子的學習內驅力一定很強。
雖然有不少網友稱讚這位奶爸帶女兒環遊全國,但這並不意味著每位家長都必須這麼做,家長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去選擇適合自己家庭的方式。最主要的是家長要意識到不要一直把孩子關在家裡,多讓孩子出去看看大自然的樣子。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