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記者母親的讀報故事 製作剪報記錄女兒新聞路上的成長

2020-12-20 浙報融媒體

她是《永康日報》忠實讀者,也是該報記者葉寧的母親。每天讀報,除了了解本地新聞時事,更為翻閱女兒的新聞作品。她將女兒的作品裁剪下來做成一份剪報,一方面是記錄女兒在新聞路上的成長,更為了激勵女兒在新聞路上堅持到底。

朱慧華在製作剪報。

與報紙特殊的緣分源於女兒的工作

「和《永康日報》會有無比緊密的聯繫。2年前,如果你這麼告訴我,我肯定回答不可能。」19日,說起與報紙的緣分,朱慧華這樣告訴記者。

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女兒的關係,朱慧華可能只是《永康日報》的一位普通讀者。「退休前,我是一名護士。工作之餘的閒暇,雖然也看《永康日報》,但最多是一種消遣,不會太過認真。」朱慧華說,要不是女兒成為了記者,她也不會愛上讀報。

「因為女兒不是科班出身。雖然之前也從事辦公室文字工作,但是與新聞的風格要求完全不一樣。在她工作的前幾個月,我和丈夫總擔心她幹不好這項工作。」朱慧華說,有時候看到女兒在電腦前為一個小標題冥思苦想,心裡也暗暗為她著急。

《永康日報》見證女兒的成長

成功總是青睞於勤奮的人。2018年5月9日,《永康日報》8版整版刊登了一篇關於永報姐妹花體驗水文站工作人員的稿子,這讓朱慧華和丈夫激動不已。

「這是女兒第一個整版刊登的稿子。3000餘字新聞稿件,女兒和同事反覆修改了兩個晚上才終於得以刊登。」朱慧華說,這是對女兒努力的一種肯定和激勵,嘗過成功的甜頭後,她肯定敢繼續迎難而上了。

「從事記者這一行業,對女兒寫作和心性都是一種鍛鍊。對她的人生來說,這是一個持續進步的經歷。」朱慧華說,在從事上一份工作的那幾年,每當女兒加班時,朱慧華總會打個電話詢問進度,但電話的那頭經常是焦躁的情緒,回到家裡更是沉默少言。如今,加班更加頻繁了,但是無論加班到多晚,女兒都會在加班前和加班後和朱慧華打個招呼。這讓朱慧華和丈夫有點不可思議。

朱慧華和丈夫逐漸意識到,在報社的兩年裡,女兒會為一個新聞主題沒採到點而自責,會為寫稿不得要領而大改。但是當她完成一篇篇報導時,為廣大讀者獻出精彩文章時,文筆進步伴隨著心性的成長時,不知不覺中女兒收穫著屬於她的成熟,變得更懂事,也不會和父母抱怨。

自製剪報 記錄女兒新聞事業

每天等候郵政投遞員將《永康日報》投送到家門口,成了朱慧華生活中的小驚喜。

「今天,有沒有女兒寫的新聞啊?最近女兒的稿子有點多,看來小丫頭寫東西越來越得心應手了。兩三天沒女兒的稿子了,是不是偷懶了?」報紙一拿到手,朱慧華和丈夫第一時間就是先找是否有女兒採寫的新聞。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我看女兒的新聞都是逐字逐句地看,生怕有錯別字和語句不通的地方。」朱慧華說,看完了女兒的文章,她索性將其它版面的新聞一一看完。從頭版的時政,到末版的文化或養生,一篇不落。

看著堆積的一沓沓報紙,朱慧華萌生了一個想法——將女兒每一篇新聞報導從報紙上剪下來裝訂成冊製作成一份剪報,一是記錄她在新聞事業上的成長,作為特殊的紀念。二是激勵女兒在新聞路上堅持到底。朱慧華想用這種最直接的方式告訴女兒,「新聞總在路上,沒有終點」。

書桌裡精心地存放的剪報冊,裡面記錄了從去年5月份以來女兒採寫的新聞,單單專版就有幾十篇,小篇幅的新聞近400篇。

「之前有朋友調侃我,說我愛看報紙其實就是愛看女兒所寫新聞中的人和事。但其實,到我們五十歲這個年紀,真的還是骨子依然對《永康日報》情有獨鍾。而這份喚起我內心的記憶的,我不得不承認,女兒的入行功不可沒。「朱慧華最後說,「親愛的女兒,未來的工作,只要你堅持、你踏實,媽媽永遠在背後支持你。」

編輯 應桃蕊

相關焦點

  • [今晚報導]楊繩文和他收集的10萬篇剪報
    [標題]  楊繩文和他的10萬篇剪報[記者]  楊華、周文藝、周紅【正文】這是一本1960年中國外交剪報輯,上面的資料是楊繩文從《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等報刊上搜集、整理的,記錄了當年中國與尼泊爾等國建交的前前後後。象這樣記錄中國外交歷年大事記的剪報擺滿了楊繩文的書櫃。
  • 樂清媽媽每天帶著相機記錄女兒童年 製作成長手工書
    「中午,朵媽開車送朵兒和小夥伴哲瀚上學,路上看到朵的同學子涵正在走路,朵媽招呼她上車。小姑娘先是愣了一下,隨即喜笑顏開蹦噠著上了車,子涵也留下了這樣的一張童年照了。路上跟朵兒偶遇的小朋友都有。」……快拍快拍,記錄下了這些美好的點點滴滴。這一年半以來,朵媽王小立每天帶著相機,記錄著女兒盧怡朵的成長曆程。
  • 每天帶著相機記錄童年點點滴滴 媽媽給女兒製作成長手工書
    2019-05-09 03:1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徐琴微校園成長手工書。朵媽供圖「深夜,外面傳來餛飩的敲賣聲,我也終於完成了一本朵兒的校園成長手工書。」「中午,朵媽開車送朵兒和小夥伴哲瀚上學,路上看到朵的同學子涵正在走路,朵媽招呼她上車。小姑娘先是愣了一下,隨即喜笑顏開蹦噠著上了車,子涵也留下了這樣的一張童年照了。路上跟朵兒偶遇的小朋友都有。」……快拍快拍,記錄下了這些美好的點點滴滴。
  • 堅持剪報九年,展現教育者的價值觀
    街談    廣州中山大學附屬中學校園裡有一個地標——— 位於博學樓一樓樓梯口的剪報欄。這是一塊普通的大白板,每天會貼上最新的剪報,文章上還有用紅筆精心標註的重點或點評。剪報的內容多為當天新聞熱點和時事評論,碰上焦點事件和重要人物還會出專輯。學生們每每經過這裡總會駐足停留片刻。
  • 銀川一母親18年百萬文字溫情記錄女兒成長點滴
    銀川一母親18年百萬文字溫情記錄女兒成長點滴 2020-12-02 1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十年,父愛日記伴隨女兒成長
    10年來,吳俊偉已寫下約260萬字的父愛日記,這些文字記錄了女兒成長的每一個瞬間,也記錄了夫妻倆對孩子教育的探索和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及感悟。2017年,吳俊偉家庭獲得全國「最美家庭」稱號,今年又獲得全國「五好家庭」稱號。  9月1日,按照農曆算,是吳俊偉的女兒吳子鈺10周歲的生日。吳俊偉在日記中寫下對女兒的生日寄語:要健康,要奮鬥,要做個有夢想的孩子。
  • 一位總編輯的少年剪報情懷:人生崇拜的第一個人是周總理
    新書發布會現場出席當天會議的有周總理的侄女周秉德、侄子周秉鈞及子女,其他老一輩革命家的後人及親屬毛澤東的外孫王效芝、劉少奇的女兒劉愛琴、朱德的女婿劉建、彭德懷的女婿袁士傑、陳毅之子陳昊蘇記者翻看發現,除了這張剪報外,辛總的剪報集中,至少有幾組關於周總理的專題,有「紀念敬愛的周總理八十誕辰:周總理生前會見外賓系列」「懷念周總理美術作品系列」等等。剪報:敬愛的周總理生前會見外賓照片[之一]
  • (讀報情緣)劉樂堯:用報紙裝點鄉村生活
    剪出了29本剪報集  走進劉樂堯的簡陋書房,引人注目的是堆積1米多高的20餘本剪報集。他說,自上世紀80年代初結緣《洛陽日報》以來,目前已存29本剪報集,包括「生活常識」、「種植養殖」等11類。  劉樂堯所存的剪報有:《洛陽日報》1982年刊登的王城公園老虎被害案、1986年洛陽8勇士漂流長江的報導、學習趙春娥專稿等200餘篇。
  • 保定一父親用115張照片記錄女兒41年成長曆程(圖)
    原標題:保定一父親用115張照片記錄女兒41年成長曆程(圖) 本報記者 石英傑翻拍   「瞧,這是當年爸爸親手給我做的木頭手槍。」今年正月初五,是保定市第一醫院傷口治療中心副主任郭玉妍41歲的生日。69歲的老父親送給她一件特殊的禮物——一本沉甸甸的相冊,用115張發黃的照片,記錄了一個小女孩從呱呱墜地,到成長為全省第一位國際傷口治療師的全過程。
  • 老黨員集報剪報半世紀 收藏報紙就是收藏歷史
    「這些報刊記錄時代變遷,我收藏報紙就是收藏歷史。」75歲的李竹庭有著40多年的黨齡,曾在軍區服役的他養成了收藏報紙的習慣,50年來,他集報剪報近千冊,記錄了往昔的崢嶸歲月與社會的滄桑巨變。七一建黨節當天,記者來到位於寧夏吳忠市利通區的李竹庭家。走進屋內,仿佛走進了報紙的海洋,李竹庭特意騰出來一間房作為「報庫」,地上、窗臺上根據不同類別碼放著他50年來收集的報紙。翻開一張張泛黃的老報紙,一篇篇記錄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新聞稿件和圖片,令人震撼;一篇篇展現家鄉翻天覆地變化的報導,令人心潮澎湃。
  • 孩子挑食 重慶一位母親的早餐裡現「詩歌和成語」
    (原標題:番茄做花朵,果醬來寫字 重慶一位母親的早餐裡有「詩歌和成語」)兩個黃鸝鳴翠柳;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井底之蛙;刻舟求劍;鑿壁偷光;走馬觀花一位叫張藝馨的80後媽媽就這樣做了。她用各種食材製作出詩句和成語的意境,每天早上讓7歲半的女兒在吃早餐的同時,感受到中國古詩詞的詩情畫意和學習體會成語的寓意。孩子挑食,她選擇了創意早餐「7月22日,淇媽和淇淇的早餐故事:早安,周六!
  • 師者立人——送別新聞教育家秦珪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記者魏夢佳、姜子煒)7日,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竹廳,人們默默送別一位可敬的師者——我國著名新聞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原副院長秦珪教授。77級新聞專業分兩批共招收了70人,他們中的不少人日後成長為各大媒體的優秀編輯、記者,許多人走上領導崗位。除了教學,秦珪論著頗豐。20世紀80年代,他和其他老師合著的《新聞評論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的新聞評論教程之一,對該領域課程建設起到了奠基作用,成為當時全國各個新聞院系的指定教材。
  • 「女兒,媽媽想成為你成長路上的好朋友」,女兒:我不想
    文 | 宸媽愫愫初一女生吐露困擾已久的煩惱《少年說》中,初一女生張起玥說,自從她有了自己的手機以後,媽媽每天都要查看她和同學的聊天記錄,還總是幹涉她的交友,約束她和朋友交談的話題。在媽媽看來,對學習沒有幫助的朋友不能交,跟學習無關的話題不能聊,並且要離男生遠一點。
  • 長沙一位新手媽媽用繪畫記錄孩子成長
    小兔畫筆下的女兒。圖/受訪者提供拍照、發微博、分享微信朋友圈……年輕媽媽總喜歡用簡單快捷的方式來記錄孩子成長。長沙一位新手媽媽小兔(化名),通過網課自學插畫成為一位「手繪媽媽」,畫下2歲女兒成長過程中的不少趣事。
  • 好記者講好故事 用新聞人的故事傳遞核心價值觀
    原標題:用新聞人的故事傳遞核心價值觀 「我是一名攝影記者,工作28年,走過許多路,拍攝過許多風景,最美的風景永遠在新聞的路上。」 「常有人問我,和平年代軍人的價值在哪裡?作為軍事記者,就是要用手中的筆、紙和鏡頭,講好中國軍人的故事,傳遞中國軍隊的聲音。『什麼也不說,祖國知道我』,這是我的職責,更是我的使命。」
  • 暖心媽媽手繪漫畫記錄女兒成長:從出生畫到考大學
    暖心媽媽手繪漫畫記錄女兒成長:從出生畫到考大學 原標題:   浙江在線3月2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沈蒙和 通訊員 楊希林)聽多了「別人家孩子」的故事,網友們最近又發掘出一個「別人家媽媽」的故事,很暖。
  • 幼兒園中班教案:《學做小記者》
    (引導幼兒回憶日常經驗)「你們知道記者有什麼本領嗎?他們去採訪的時候,通常要帶上什麼用具?」引導幼兒了解如何做一名「小記者」。「你們想當小記者嗎?」2.「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照片,你們去看看他們是誰?在幹什麼?」讓幼兒自由觀看。3.提問:「小朋友,你們都看到了誰呀?在幹什麼?誰先來說說?」4.
  • 2020記者節特刊 | 深港新聞人與前海的故事(視頻)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望賢在前海採訪中印象最深的是,見到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選擇在這裡開展他們的事業。共勉:「新聞一直在路上,大家一起加油!」香港商報駐前海站記者|王娜希望以後在深港合作方面能寫下更多關於前海的深港故事。
  • 傾聽記者初心故事 觸摸新聞背後溫度 「圓桌故事會」
    傾聽記者初心故事 觸摸新聞背後溫度 「圓桌故事會」 2019-11-11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