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永康日報》忠實讀者,也是該報記者葉寧的母親。每天讀報,除了了解本地新聞時事,更為翻閱女兒的新聞作品。她將女兒的作品裁剪下來做成一份剪報,一方面是記錄女兒在新聞路上的成長,更為了激勵女兒在新聞路上堅持到底。
朱慧華在製作剪報。
與報紙特殊的緣分源於女兒的工作
「和《永康日報》會有無比緊密的聯繫。2年前,如果你這麼告訴我,我肯定回答不可能。」19日,說起與報紙的緣分,朱慧華這樣告訴記者。
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女兒的關係,朱慧華可能只是《永康日報》的一位普通讀者。「退休前,我是一名護士。工作之餘的閒暇,雖然也看《永康日報》,但最多是一種消遣,不會太過認真。」朱慧華說,要不是女兒成為了記者,她也不會愛上讀報。
「因為女兒不是科班出身。雖然之前也從事辦公室文字工作,但是與新聞的風格要求完全不一樣。在她工作的前幾個月,我和丈夫總擔心她幹不好這項工作。」朱慧華說,有時候看到女兒在電腦前為一個小標題冥思苦想,心裡也暗暗為她著急。
《永康日報》見證女兒的成長
成功總是青睞於勤奮的人。2018年5月9日,《永康日報》8版整版刊登了一篇關於永報姐妹花體驗水文站工作人員的稿子,這讓朱慧華和丈夫激動不已。
「這是女兒第一個整版刊登的稿子。3000餘字新聞稿件,女兒和同事反覆修改了兩個晚上才終於得以刊登。」朱慧華說,這是對女兒努力的一種肯定和激勵,嘗過成功的甜頭後,她肯定敢繼續迎難而上了。
「從事記者這一行業,對女兒寫作和心性都是一種鍛鍊。對她的人生來說,這是一個持續進步的經歷。」朱慧華說,在從事上一份工作的那幾年,每當女兒加班時,朱慧華總會打個電話詢問進度,但電話的那頭經常是焦躁的情緒,回到家裡更是沉默少言。如今,加班更加頻繁了,但是無論加班到多晚,女兒都會在加班前和加班後和朱慧華打個招呼。這讓朱慧華和丈夫有點不可思議。
朱慧華和丈夫逐漸意識到,在報社的兩年裡,女兒會為一個新聞主題沒採到點而自責,會為寫稿不得要領而大改。但是當她完成一篇篇報導時,為廣大讀者獻出精彩文章時,文筆進步伴隨著心性的成長時,不知不覺中女兒收穫著屬於她的成熟,變得更懂事,也不會和父母抱怨。
自製剪報 記錄女兒新聞事業
每天等候郵政投遞員將《永康日報》投送到家門口,成了朱慧華生活中的小驚喜。
「今天,有沒有女兒寫的新聞啊?最近女兒的稿子有點多,看來小丫頭寫東西越來越得心應手了。兩三天沒女兒的稿子了,是不是偷懶了?」報紙一拿到手,朱慧華和丈夫第一時間就是先找是否有女兒採寫的新聞。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我看女兒的新聞都是逐字逐句地看,生怕有錯別字和語句不通的地方。」朱慧華說,看完了女兒的文章,她索性將其它版面的新聞一一看完。從頭版的時政,到末版的文化或養生,一篇不落。
看著堆積的一沓沓報紙,朱慧華萌生了一個想法——將女兒每一篇新聞報導從報紙上剪下來裝訂成冊製作成一份剪報,一是記錄她在新聞事業上的成長,作為特殊的紀念。二是激勵女兒在新聞路上堅持到底。朱慧華想用這種最直接的方式告訴女兒,「新聞總在路上,沒有終點」。
書桌裡精心地存放的剪報冊,裡面記錄了從去年5月份以來女兒採寫的新聞,單單專版就有幾十篇,小篇幅的新聞近400篇。
「之前有朋友調侃我,說我愛看報紙其實就是愛看女兒所寫新聞中的人和事。但其實,到我們五十歲這個年紀,真的還是骨子依然對《永康日報》情有獨鍾。而這份喚起我內心的記憶的,我不得不承認,女兒的入行功不可沒。「朱慧華最後說,「親愛的女兒,未來的工作,只要你堅持、你踏實,媽媽永遠在背後支持你。」
編輯 應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