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官一周前重磅推出「英倫春秋」專欄,得到不少看官好評,甚至催促小令老師的下一篇力作。本期即為該專欄第一季(Season One)《英王列傳》的第二集(The 2nd Episode)——亨利六世!
楔子
經歷了羅馬帝國入侵、盎格魯撒克遜人佔領、諾曼徵服、金雀花、都鐸、斯圖亞特、漢諾瓦到而今的溫莎王朝,有文字記載的英國歷史洋洋灑灑凡二千載有餘。 期間歷朝歷代君主各具面貌、各呈其趣,其中既不乏明君雄主,也出現不少昏王庸帝。前者如驍勇善戰、鐵騎天下的「獅心王」理察一世、「蘇格蘭之錘」愛德華一世、外交圓滑、智識過人的「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日不落帝國」的締造者維多利亞。後者如不得人心的「失地王」約翰、迷戀男寵、眾叛親離的愛德華二世......除此之外,大多數君主則不功不過,表現平平。但是在英倫歷史的浩瀚銀河中,卻有那麼幾顆孤星高懸中天,以別樣的方式散發出「孤光一點螢」,雖不奪目,卻格外難忘。因為,除了不是一個好國王,他們在其他方面要麼才華超群,要麼多有嘉行懿舉。儘管在管理朝政上一敗塗地,卻以個人魅力點亮了人文世界之光,與中國歷史上的南唐後主「千古詞帝」李煜、「書畫達人」宋徽宗趙佶和「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等頗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亨利六世(1421-1471)。
細數繁華曾幾許?劍河畔,高堂矗。
無端卻被君王誤,一卷書經,兩行濁淚,寂寞獨行路。
內亂外憂風雨處,盡消得,江山暮。
浮塵虛名俱黃土,肝膽冰雪,草木本心,自有春來駐。
——調寄《青玉案》
亨利六世,英格蘭蘭開斯特王朝最後一位君主,執政於英法「百年戰爭 」的最後階段,由於他無意政治,性格軟弱,導致英國在百年戰爭中落敗,失去幾乎所有海外領土,他自身也經歷了一系列被廢黜、被關押、被暗害的人生低潮,是英國歷史上最不適合當國王的國王。儘管在治理國家上一無所長,亨利為人卻恭順謙和,品格高尚。他一生寄情宗教、熱愛教育,為英格蘭貢獻了舉世聞名的一流大學學院。坊間敬稱其為「聖人、殉道士」,是一位稟有憂鬱敏感天性和悲天憫人情懷的君主。最後被關押於倫敦塔內,死因成謎。
誰家年少足風流?
說起來,亨利六世帝運亨通,在他還是個九個月大的嬰兒時便榮登英國皇位,不久之後,又繼承了外祖父——法王查理六世的法蘭西大統,成為英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雙料國王」。
然而,對於俗世眼中的這番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亨利六世的態度卻是「生而為帝,我很抱歉」。老天給了他煊赫一時的皇位、權力和榮光,卻唯獨忘記了他的快樂。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
這位仁兄完全不同於其雄才大略的父親亨利五世,生來膽小怯懦、內向心軟,為人良善,生活節儉,厭惡戰爭暴力與奢侈淫樂。此實乃天性使然,因其對於皇室事務的厭倦和冷淡甚至在16歲加冕之前就已顯現,而非由於上位後心力交瘁而生。然而時乖命蹇,造物的翻雲覆雨手卻將他鎖定在金鑾寶座上,不允許他按自己心意潛心修行,做個受人敬仰的聖徒,哪怕是個凡人。
悲催的國王用盡一生默誦聖經,祈禱自己成為除國王之外的任何人。正因為他完全不喜政治,毫無韜略,國事只能任由攝政會掌權。在他身邊,親信換了幾撥,但不是平庸無能,便是奸佞狡詐。這些貴族們終日爭權奪勢,扞格不休。亨利對此無心無能,只知日日青燈黃卷、面壁參悟。
在這種群龍無首的窘況中,百年戰爭的局勢發生了逆轉,英格蘭在戰爭前期取得的戰果和優勢不復存在,亨利的法王金冠也被奪走。為了挽回頹勢、求得太平,他只得接受親信薩福克伯爵的建議,向法王查理七世提親,請求迎娶其侄女——強勢驕縱、野心勃勃的瑪格麗特。法王允準了這樁婚事,但當時勢頭正健的他獅子大開口,不僅不給嫁妝,而且還要亨利六世割讓緬恩一地作為「彩禮」。天性柔順的亨利六世居然答應了這樣的屈辱條件,他很傻很天真地以為,只要保家國安定,一塊地又算得幾何?
但是,一味放低姿態並沒有換來期許的太平,戰爭的號角依然響徹雲霄。英國軍隊節節敗退,在法國的城池一座座失守,最後只餘加萊一處孤城。國內更是烏煙瘴氣:律法崩塌,社會無序,國庫虧空、貪汙成風,皇室土地被其寵臣瓜分一空,各地叛亂此起彼伏。朝野上下,譏諷不滿之聲日盛,英國下院發動示威遊行要求將國王的寵臣流放,而一向反對亨利六世的權臣們,更是公然上書請立約克公爵理察(約克家族是當時除皇室蘭開斯特家族之外的第二大家族)為儲。
自此一片腥風血雨,狼煙滾滾,英格蘭陷入長達三十年的兵燹之禍——「玫瑰戰爭」。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依照亨利六世的性格,恨不能就此順勢而為,拱手讓賢。但此時此刻的他,已完全淪為毫無話語權的傀儡——性格堅毅、手腕老辣的皇后瑪格麗特成為了他的代言人。
皇后性格囂張,權力欲膨脹,豈能容忍大權旁落?她一手控制丈夫,一手結交權貴,在當時的英國政壇呼風喚雨(莎翁在亨利六世三部曲中對此極盡描述渲染),與約克公爵成為死敵、勢如水火。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落下帷幕,英國戰敗,國內指責之聲如浪如潮。受此打擊,亨利六世突發精神疾病,對周遭事物全無反應,哪怕是皇子的誕生也沒能使他清醒。
史家普遍認為:他不僅繼承了外祖父的法國王位,也遺傳了他的精神病。約克公爵當即抓住機會,清除國王身邊親信,出任攝政王。詭異的是,一年過後,亨利六世居然神奇般地甦醒過來。皇后立即重招舊部,削去約克公爵「攝政」頭銜,並在其後的戰役中最終割下其首級,懸於城門示眾。約克公爵之子愛德華為報父仇,自立為王,史稱愛德華四世。其後的戰役殺戮頻仍、狼奔豸突、劍影刀光,最終愛德華部大敗皇后軍隊,皇后與皇子亡命海外,亨利六世被囚倫敦塔,不久殞命。
關於其死因,有說是精神再度失常;也有說是抑鬱成疾;還有說是愛德華四世下令賜死,眾說紛紜,撲朔迷離。1910年,他的遺體在溫莎城堡被挖掘出來,發現顱骨有損傷,基本坐實了死者生前曾遭到暴力攻擊的傳言。這自然是科學鐵面之辭,但是應該看到,亨利六世本就悲觀敏銳,心性涵養高於常人,重壓之下,內心之痛苦較之常人必增數倍,因而心靈之創只怕遠勝皮肉之苦。
身著素衣,心有錦緞;但行好事,不問前程
亨利六世一生低調,素愛清儉,甚至長年貼身穿著粗纖維布衣,以示對宗教「贖原罪」之虔誠。他當國王是個笑話,但在興辦教育上卻是個神話。今天,徜徉在風光旖旎、芳草如茵的劍河之畔,遊客的目光一定會被邊上那一組氣勢恢宏、高貴典雅、尖頂直指雲霄的哥德式建築深深吸引。這,便是亨利六世親力親為興辦的國王學院——劍橋大學的靈魂。
相傳,亨利六世為此不惜耗費重金人力,歷經周折,並親自設計規劃(他在建築學上也頗有造詣),只為培育人才、嘉勉後學。國王學院在劍橋歷史上培養了無數的精英,包括現代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英國意識流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和中國詩人徐志摩等都是它的校友。
此外,他還創辦了劍橋的伊頓學院,牛津的萬靈學院(萬靈學院的設立是為了紀念在百年戰爭中喪生的英靈,足見其心甚篤)。現在,每逢亨利六世的忌日,劍橋大學國王與伊頓兩大學院的院長都會獻上白百合和玫瑰(前者是國王學院的花卉徽章,後者是伊頓的徽章),以紀念這位具有高雅人文情懷的君主。
更重要的是,亨利六世在民間口碑甚好,因其篤信宗教,多行善舉,其人格魅力大大淡化了他在百年戰爭中的執政不力,後世對之極為敬重。而今,在溫莎城堡的聖·喬治小教堂裡,安放著一個文卷,上面專門記載了亨利六世的種種善行:微服出行為平民看病、無私收治瘟疫患者、千鈞一髮之際將無辜受刑者從絞刑架下救下......那種發乎於心、愛民如子的赤子情懷恰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李煜詞的評點「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他以身體力行詮釋了自己對於生命的態度:割肉餵鷹、普度眾生,就如佛家一般。
作為一位修為高尚的君主,亨利在民眾心中幾乎被渲染成一個傳奇,老百姓對他的敬仰甚至成為一種迷戀和執念。民間有一個說法,將銀幣折彎是祭拜「聖人」亨利的一種獨特方法,此舉可令亨利六世顯靈,據說一名瞎眼老嫗即憑此法重見光明。此外,在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實行宗教改革之前,朝拜者們每去溫莎城堡亨利六世墓碑所在地祭拜時,都會拿起墓旁他的帽子帶一下,據說此舉可以求得神明護體,防止偏頭痛。此二說雖屬無稽,但由此可見亨利在國民心中儼然已是神一般的存在!而今,他的墓地早已成為朝聖者的殿堂!
被關押進倫敦塔後,亨利六世寄情詩歌,下面這首詩即記錄了他當時對於羈押生活的悲傷之情,情致宛然,像極了南唐李後主的亡國之作:
Kingdoms are but cares
State is devoid of stay,
Riches are ready snares,
And hasten to decay
Pleasure is a privy prick
Which vice doth still provoke;
Pomps, imprompt; and fame, a flame;
Power, a smoldering smoke.
Who meanth to remove the rock
Owst of the slimy mud
Shall mire himself, and hardly scape
The swelling of the flood
未完待續.....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