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中後期,蘭開斯特的紅玫瑰與約克的白玫瑰在近三十多年的時間裡競相綻放,為英國歷史譜下了一曲血色浪漫!而在這血雨腥風的背後,又潛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與陰謀?
約克家族的白玫瑰與蘭開斯特家族的紅玫瑰
下文將為您揭開這場王位爭奪的巨大陰謀的一角。
▶ 1.被「精神失常」的國王◀
亨利六世成年掌權,期間他的統治好壞與否一直是研究玫瑰戰爭的史學家們廣為爭議的話題之一。學者麥克法蘭刻薄地認為亨利六世精神失常是玫瑰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認為他只是不願意,或者更有可能是沒能力履行國王的義務和責任。
15世紀40年代流言四起,有人說國王心性幼稚,有人則說他缺乏強大君主所必備的品質。
▼
他並未認真對待司法事務,對提攜人才一事也有失審慎,任人唯親;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在處理英法戰爭事宜時,因為執拗任性而招致了災難般的惡果:為了恢復和平,亨利六世不惜付出任何代價,一意孤行欲同法國講和,他的任性舉措令英格蘭人在戰爭中取得的成果大打折扣,積累的士氣嚴重受挫,作戰準備停滯不前,戰時的努力最終在失敗和指責聲中慘澹收場。
亨利六世畫像
1453年8月,亨利六世在聽到卡斯蒂永之戰敗北的消息後,當即精神崩潰,陷入昏迷,他完全不能說話,不能動彈,剛開始的時候甚至連飯都咽不下去,這種情況持續了一年多。
10月,亨利六世與王后瑪格麗特的兒子降生,安茹的瑪格麗特藉此要求攝政,引發了一陣恐慌,大部分貴族都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1954年3月,議會一致同意讓約克公爵在國王臥病期間擔任護國公,承擔「保護和管理王土」的責任。實際上,議會和議員所謂的團結統一不過就是為了掩飾貴族間不斷深化和嚴重的分歧。
約克公爵的第一次攝政於9個月後亨利六世的精神恢復而宣告結束,但是1455年在全國爆發的騷亂又為他迎來了一次絕佳的機會。
1455年11月,英格蘭各地與倫敦均爆發了大規模的騷亂,下議院再次要求任命約克公爵為攝政來平息混亂。
約克公爵首次攝政正值國王精神徹底崩潰之時,當時的任命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然而這次的任命並沒有證據可以表明國王又一次陷入了類似的精神崩潰的境地。一種可能的情況是,約克公爵及其下議院的追隨者們迫切要求這次任命,使約克派能夠在王國中站穩腳跟,而全然不顧國王的精神狀態有無驟然改變。
此後約克派勳爵與蘭開斯特派展開了錯綜複雜的鬥爭,玫瑰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 2.支持者的反叛◀
1461年,約克伯爵的長子馬奇伯爵在倫敦被擁為王,是為愛德華四世。在愛德華四世執政初期,內維爾家族尤其是沃裡克伯爵主導著英格蘭的統治。
1464年秋,這種局面突然發生了轉變。
▼
在一次內閣會議上,愛德華四世宣布已經與伊莉莎白·伍德維爾成婚,而伊莉莎白不僅只是一介庶民,還是一個寡婦。而沃裡克伯爵當時正在與法國及卡斯蒂利亞王國談判,希望能為愛德華四世謀求一位新娘,年輕氣盛的國王「為愛情而結婚」的這種行為無疑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兩者的關係因此出現了裂痕,自此埋下日後沃裡克公爵謀反的種子。
更可怕的是,隨後幾年,王后及其家族在愛德華的王室法律顧問班子中的影響力擴大,最終對沃裡克伯爵的影響力和權利構成了威脅。
愛德華四世的婚姻選擇讓沃裡克伯爵不再忠心耿耿。1469年,他秘密煽動了三次民眾起義,但都以失敗告終。1470年7月22日,又與安茹的瑪格麗特在昂熱正式達成和解。沃裡克伯爵被戲劇性地安排屈膝下跪15分鐘,乞求寬恕,因為畢竟他是「國王亨利六世、她以及她兒子淪落到這一步的罪魁禍首」。
隨後沃裡克伯爵率軍抵達英格蘭後迅速展開行動,大敗愛德華四世的軍隊,並向復闢的亨利六世表示臣服。
1471年4月14日的巴尼特戰役。這幅中世紀的畫作描繪了愛德華四世(騎著戰馬,戴著王冠,位於畫面左側)正在用長矛刺向沃裡克伯爵身上的盔甲的場景。
1469年至1471年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明顯源自於沃裡克伯爵個人的政治野心。這位把愛德華四世扶上王座的「立王者」,同時也促成了他原本的政敵亨利六世的復闢。
▶ 3.亨利·都鐸的封王之路◀
亨利·都鐸是里奇蒙伯爵埃德蒙德·都鐸和瑪格麗特·博福特之子,作為亨利六世的侄子,他是一位徹底的蘭開斯特派人物。值得一提的是,亨利的上位與其母的謀劃密不可分。
亨利·都鐸畫像
作為蘭開斯特派的一員,亨利·都鐸的日子在愛德華四世與理查三世統治時期並不好過,一直處於流亡的狀態。為了保護兒子以及謀取一席之地,寡婦博福特夫人兩度再婚,藉助夫家進入宮廷,與伊莉莎白王后搞好了關係,並讓國王相信兒子的忠心。最終愛德華四世賜還了都鐸家族的土地,並允許他回國覲見。
然而此後不久,愛德華四世意外駕崩,其弟格洛斯特公爵謀殺了兩個年幼的侄子,繼任為王。但沒過多久,當理查三世的獨子夭亡後,博福特夫人意識到兒子亨利·都鐸已成為最有力的的王位繼承者。
她隨即秘密聯合前王后伊莉莎白,結盟方式是讓兒子與伊莉莎白王后長女,約克的伊莉莎白訂婚。這樣,亨利坐上寶座就更名正言順了。1483年,博福特夫人送一大筆錢給法國的兒子,讓他招兵買馬起兵反叛。
但是亨利·都鐸的武力反抗並不順利,理查三世很快鎮壓了叛亂者。直到1485年8月,亨利在米爾德福港成功登陸,並於短短兩周之後在博斯沃思戰役中徹底打敗了理查三世。
關於這場戰役的勝利,學者們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理查三世篡位行為的本身進一步削弱了國王的權威,他的支持基礎非常薄弱,使得人們對王權的挑戰變得可能。
博沃思戰役
推翻約克王朝的理查三世後,亨利·都鐸採取了安撫、謹慎鎮壓以及威懾相結合的政治手段來穩固王位。其中最大的安撫措施是他於1486年迎娶了愛德華四世的女兒約克的伊莉莎白。
借用都鐸王朝宣傳人士的措辭,這場婚姻象徵著蘭開斯特家族的紅玫瑰與約克家族的白玫瑰的結合。1487年伊莉莎白的王后加冕儀式也標誌著玫瑰戰爭正式落下了帷幕。
圖為都鐸玫瑰的圖章,象徵著兩大家族的融合
關於玫瑰戰爭的兩大家族圍繞王權之爭的種種恩怨情仇與陰謀秘密都被記錄在了這部《玫瑰戰爭簡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