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入北大的湖南耒陽女孩鍾芳蓉
最近,湖南耒陽一位留守女孩鍾芳蓉的名字火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被全國人民廣泛熟知。鍾芳蓉是位「尋常巷陌」之平凡學子,卻取得了不平凡的令世人敬佩的高考好成績(2020年湖南省文科第四名),這帶給社會和人們很多的啟示。
本來籍籍無名的湖南耒陽鍾芳蓉之所以出名(還有江蘇淮陰中學的白湘菱考生語數外總分第一卻因歷史僅為B+而無緣理想高校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好在包括北師大在內的很多高校已經向她拋出了歡迎報考的「橄欖枝」),其原因有三:
鍾芳蓉所在學校老師進村報喜
1、鍾芳蓉以高考676分的總分數名列2020年湖南省文科第四名,50多名老師乘坐9臺車,抱著煙花炮竹走了30多裡鄉間道路到村裡報喜,村民們也放起鞭炮慶祝,致使鍾芳蓉因此名聲大噪。
2、因鍾芳蓉成績名列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北大和清華爭搶,都向她拋出了「橄欖枝」,她根據自己興趣,最終選擇了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有人認為是冷門專業,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鍾芳蓉說。或許鍾芳蓉未來是第二個「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也未嘗不可)。
鍾芳蓉的爸爸介紹女兒情況
由於鍾芳蓉就讀的學校是一所寄宿學校,平時不允許用手機,鍾先生只有在女兒每半個月回家一次的時候進行聯繫。「覺得有點愧對她,陪她的時間很少,像家長會我一次都沒參加過,也就只有過年回家的時候可以陪她,很愧疚。」鍾先生說。
鍾先生告訴記者,他每次回家都會問一下女兒的成績,自己所在的家長群也會公布成績,一直在關注著她的學習情況。「孩子自律、聽話、不用我操心,在家裡特別聽話」。
3、更為主要的是鍾芳蓉的成長環境和學習條件沒有人們想像得好。據鍾芳蓉爸爸介紹,由於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地打工,小芳蓉1歲時便被放在老家村子成為一名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長期生活在一起,而與父母親則長期分離。從小學六年級到整個高中畢業七年時間裡,她的爸爸媽媽也只去看過女兒三、四次,而她的學習爸爸、媽媽更是從未沒有管過,全部都是依靠小芳蓉自己管理自己。
不到1歲就成為「留守兒童」,跟爺爺生活而與父母親相分離,但是鍾芳蓉卻能夠理解父母親打工養家的艱難,從不抱怨,不找藉口,刻苦努力學習,今年高考取得了676分名列湖南省第四名的優異成績。這帶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
湖南耒陽女孩鍾芳蓉
1、高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我國選拔人才的制度自古至今有很多,但相比起其它制度來,隋唐創立並完善的科舉制,相對來說無疑是最公平的。撇開對當時朝廷和社會的巨大影響不說,從個體角度講,科舉考試打破了人們身份的限制,使得寒門學子不像富家子弟那樣「拼爹」,也有機會憑藉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儘管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在晚清(1905年)最終被廢除了,但今天的高考制度又借鑑之而成為現代中國社會選拔學校人才的重要制度。儘管這種制度存在這樣那樣的諸多問題,但對中國社會而言,特別是對廣大無背景無關係無權勢的普通家庭出身的「寒門」學子而言,高考無疑仍然是改變他們命運的重要路徑。有關這一點,鍾芳蓉的成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2、家庭條件這一外因不是決定成績優劣的決定性因素。留守兒童鍾芳蓉高考成功向世人證明:寒門雖然難出貴子(近年來的高校招生統計數據為依據),但是凡事也不能絕對化。家庭條件好的學子固然在成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但是家庭條件和學習環境不好的「寒門」學子,只要自律自覺,有目標有追求,自強不息,鍥而不捨,同樣能讓自己的人生精彩。
由此,任何以家庭條件這一外因來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找藉口的說詞,顯然都是蒼白無力的。有關這一點,現實社會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既有家庭條件好,但高考成績不理想的;也有如鍾芳蓉這樣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但其高考成績依然超乎尋常的。
3、高中生學習的勤奮刻苦努力很重要。高中生已經近乎成年人了,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加之經過中考的嚴格篩選,應該說,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也都不會太差,只要肯用心和用功,自律一點,主動一點,勤奮一點,總結一點,反思一點,總會把學習搞好一點的。相反,如果沒有自律意識和勤奮刻苦努力的態度,如果還像小學生和初中生那樣,要父母和老師管著才肯學習,恐怕條件再好也無濟於事。
4、學習好是合力作用的必然結果。教育不僅指學校教育,還包括重要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同樣班級,有的學習成績好點,有的學習成績不太理想,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學習好無疑是合力作用的必然結果。社會教育我們無法左右,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尤其是個人的努力我們卻可以把握,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身努力三者結合的好(特別是自身的努力),形成比較好的合力,高考成績好的概率總比這三者沒有結合的好要大一點。
反之,三者結合的不好,特別是自身不努力,問題就不可避免了。舉例說,有的學生自律性比較欠缺,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認真完成,被動學習,老師批評教育,學生也不願意接受,家長也不願意積極配合。儘管從主觀上講,他們也想把自己的學習弄好點,但卻又以「既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的心態來對待學習,也即不肯吃苦下功夫勤奮刻苦努力學習,卻還想考試時取得好成績,恐怕其結果多半是不會太理想的。
愛拼才會贏
根據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被北大錄取的事情,再聯繫2020年安徽兩位特殊的考生(一位是高考成績為632分的腦癱患者姚俊鵬、另一位是高考成績為635分的盲人考生昂子喻),我們可以如下重要結論:內因決定外因,愛拼才會贏。
唯物辯證法內外因作用原理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事物的內部矛盾(即內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發展的根據,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它是第一位的,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向;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它對事物的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鍾芳蓉介紹,爺爺奶奶現在都已年過七十,去外面讀書還是有些捨不得他們。當南都記者問到,從小跟父母聚少離多是否會對你產生影響時,鍾芳蓉稱,「有影響的話就是讓我不要依賴別人,要更加自立自主。」
鍾芳蓉則認為自己沒有太多的學習技巧,文科的話課本和基礎知識更重要。「高考前的一段時間沒有刷很多題,一般都是背書。我背了好多遍書,10天複習一遍,大概有7遍。」
學習好、高考好,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非常複雜的,不能簡單一概而論。但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我們不能改變外因等其它條件的情況下,只能努力把握好自身這一不可改變的內因。在學習中,只要獨立自主,自身用心和用功,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不斷鑽研,不斷總結,不斷反思,成功的概率總比不努力要好很多。相反,不自律,不自覺,不主動,不勤奮,不努力,不堅持,不鑽研,不總結,不反思,好吃懶做,好逸惡勞,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假裝學習,沉迷於手機和網路遊戲,玩物喪志,混日子過關,再好的學習條件都不起到應有的作用。
內因決定外因,聰明在於勤奮和積累,拼搏使過程更加完美,奮鬥使人生不留遺憾,世上無難事,愛拼才會贏!願天下學子能從這幾位高考學子身上學到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