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呂京笏(上海)
近日,報考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生鍾芳蓉,引發了一場關於就業、教育、人生意義的大討論。然而,當「北大考古系」5個字呈現在我眼前時,最先勾起的,是三年前我填報志願時的心路歷程。
鍾芳蓉和我不同,我高考的省排名是她的十倍,就算能僥倖進入北大,也只能學考古,而她文科676分、全省第4名的成績,足夠在北大清華隨意挑專業。更重要的是,她的勇敢讓我佩服又慚愧,曾幾何時,我還在糾結去北大學考古和在復旦隨意挑專業哪個更「好」,而她頂住了一切流言蜚語,毅然選擇了心之所向。
看看網上那些不理解、不支持的言論,很多其實並無惡意,大家打心眼裡希望這個優秀的「留守女孩」能選擇一個所謂「好賺錢」的職業,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這樣的想法,也是出於好心。
然而,即使從最功利的視角出發,這樣的觀點也有失偏頗,這其中包含著對高等教育的一種誤解。確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考古學不是一個應用很廣泛、很容易就業的學科。但是,鍾芳蓉是個極其優秀的孩子,她在艱苦條件下能取得如此優異的高考成績,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她的學習能力與學習品質。況且,能否學好一個專業,從來不取決於專業本身,興趣、熱愛,是很重要的部分。
此外,我也想問一下那些「不同意見者」們,教育的意義,或者說上大學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反過來說,其意義一定不是「讓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教育的核心應該是人,而不是專業,教育對人的意義應該是賦能,而不是束縛。很多學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時都犯了這種「主體錯置」的錯誤,他們僅僅把教育理解成一條通往未來職業的單向路,忽視其在積澱思想、充盈精神方面的意義,沒有認識到,在當今高等教育對應的就業形勢下,往往越是欲速越是不達。
跳脫功利的考量,鍾芳蓉用自己的選擇,給我們所有人上了一課。小姑娘說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她的偶像,是傾其一生守護敦煌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近日,樊錦詩和北京大學顧春芳教授給即將迎來大學生活的鐘芳蓉同學送去了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的《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一書,講述了樊錦詩50多年堅守大漠的動人故事,表達了對小姑娘的祝福和希望。這段一老一少,夢想傳遞的佳話,打動了無數人。佳話之所以能成為佳話,正是因為美好而稀缺,這也是我們應該反思和學習的地方。
我想到了一個故事,上幼兒園的孩子說自己以後想當一名醫生,家裡人都很開心。爸爸說醫生收入高,媽媽說醫生方便找對象,姥姥姥爺說醫生社會地位高,而孩子卻單純地說了一句:「當醫生不是為了治病救人嗎?」這可能就是赤子之心吧,這顆心,鍾芳蓉有,樊錦詩有……而我們很多人,卻已經不知不覺地丟掉了。
三年前,很多長輩都希望我能選擇經濟專業,但我還是堅定填報了新聞學,我很愛現在的工作,否則可能也不會有機會寫下今天這篇文章。最後,我想對鍾芳蓉和所有未來的大學生們說,希望你們——擇你所愛,擇國所需,愛你所愛,未來可期!
(本文系長城網、長城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