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是根據1967年發生在美國的真實的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改成德國當下發生的事情。故事說的是一位老師接了一個個自己本部喜歡的課!獨裁政治。為了能夠讓學生們能夠學這個課程,老師決定用一種另類的的方式讓學生們體驗一下什麼叫做獨裁政治,六天的過程裡,同學們從配合老師的座位要求的紀律性,到一致的著裝的團結感,到一起滿大街貼圖片滿足感,到一起的聚會的開心,他們已經默默形成了一個小團體並且引以為榮,到後來一次水球比賽的打架事件開始意識到事情的嚴重,老師也開始意識到事情的嚴重:不只是上個課感受一下那麼簡單,老師決定終止這個事情,可是當老師非常有形式感地宣布解散的時候,一名狂熱份子受不了集體的解散射殺一名學生然後自殺了。最終老師也被警察帶走了。
久仰這部德國電影,今天在毛大師的鞭策下一起看了。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講的是一個普通高中生課堂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星期成為極權社會的故事。這是一個很大的主題,作為為毛大師終極大作拋磚引玉的小文,這裡就不探討極權的起源發展,原理和宿命,我就講講片中的這種極權方式(排他性的集體主義)到底給每個個體都帶來了什麼。
在自由的土壤裡的現代德國高中課堂,為什麼會在一周之內如此輕易的出現整齊的制服,劃一的揮手禮?人們為什麼願意放棄個性和自由,追隨這個吞噬一切的 「浪潮」?它到底帶給了人們什麼呢?它給了平時軟弱受氣的人徹底的自信和依靠,它給了不漂亮、成績不好的人受到平等對待的平臺,它給了不同出身、信仰出人頭地的機會,它給了破碎家庭的孩子信任的依靠,它給了無所事事的人充實的生活,它給了理想迷茫的人奮鬥的目標,它給了惹是生非的人投身「有意義」的大事的熱情當然,在這過程中也有懷疑者和不屑者,他們或主動或被動的離開了這個集體。
現今社會已經沒有了獨裁統治所必需的那些土壤和氣候,但仍有再發生的可能性。一個權威者先讓整個班級的人在教室裡一起齊走步感受集體的力量吶喊的演講不斷刺激著學生們成為狂熱的追隨者,瘋狂的舉動差點使他們成為優秀的納粹者這個應變量,把專制教條主義踩在腳下,「強權下的服從性」竟是如此簡單?實驗者對研究結果和結論的期待影響了的實驗的進行、成員行為的測量,凸顯了這次實驗設計得不夠嚴格,對於日後幫助成員剝離試驗回到現實的突然陡轉讓老師也不能理性的控制局面。
組織之我的成長,同時意味著個體之我的消亡。法西斯要標榜強者,讓弱者產生虛幻的依附感和歸屬感,Tim依賴於組織,浪潮等於他的生命,他的精神力量沒有了,等於毀了他建立的世界,也可以說他是一個極端分子,使這個實驗的產物。沒有原則的集體主義,泯滅個性、消除差異的制服,對異己的隔離與言論自由的取消,一個元首,替罪羊,光天化日之下類似黑話的手勢,煽動性的反政府演講,利他名義下的強迫,對未來利益的許諾,標榜團結的儀式,歸屬感等等,我們清晰的看到了典型的獨裁元素。老師通過不斷灌輸的激進主義教學方法,釋放了每個人心目中的暴君。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實驗的目標只有在實驗結束時多數人醒悟中體現,而實驗的結果則從事實的痕跡來說明。
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公平,當你們建立起一個團隊叫囂著是為了公平的時候,對,你們有著一致的世界觀,目標一致;對,你們穿著同樣的制服,企圖為了解決歧視;你們是團結的,對,而且你們還很團結地幹掉所有的異己分子。這本身已經失去了所謂公平的涵義。誰也不必去為了證明你是正確的,你是為了大眾,就強迫所有人都這麼幹。用一種思想去獨裁所有,還打著公平的旗號,是不是也太可笑了點?電影裡還有句話,我覺得很好,就是那個老師說的「我根本就不想知道是誰幹的,我要你們懂得互幫互助,而不是互相出賣」。我個人覺得,就像現在中國的學校裡,大家都應該經歷過誰誰誰打誰誰誰的小報告這種事吧,這就是個例子,社會裡多得是這種損人的人。對,揭發正當的違法不道德的事,是件正義的事,可是如今更多的人的心態是怎樣的呢?大家揭發背後的心態真實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是利己。對,這個揭發對我有益,可以讓我得到老師的青睞,上司的青睞,更或者是踩著別人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