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建築規模宏大,體系完備,保存較為完整,是中國古代帝陵的傑出代表。
長陵祾恩殿這座高等級的明代官式建築匯集了古代建築的特點,具有歷史和文物的雙重價值,可謂建築史上的豐碑。
今天,文旅君就來跟您聊一聊
長陵祾恩殿珍貴的文物價值
都體現在了什麼地方?
一起跟著文章來探秘吧~
規模大 等級高
此殿是長陵陵寢建築中最主要的建築。其功用主要是用來供奉墓主神位(牌位),陳設墓主衣冠、冊寶、神床、御座等神御物,以及舉行祭祀儀式。因此,這座大殿的重要地位,就像皇宮中的奉天殿(今太和殿)和乾清宮一樣。其建築等級和規模自然居於陵寢建築中的首位。
此殿高達28米多,頂部為重簷廡殿式。其柱網排列方式為六排柱前後廊式,面闊九間(通闊66. 56米), 進深五間(通深29.12米)。柱網總面積達1938平方米。殿的基座由三層漢白玉石欄杆圍繞的須彌座式高臺和一層陡板式小臺基組成。臺基之前設有向前伸出的部分稱為「月臺」。月臺的前面和臺基的後面各有三出踏跺式臺階,古稱「三出陛」。臺基和月臺的石雕非常精美。石欄杆的欄板為寶瓶荷葉式,望柱頭或雕雲龍或雕雲鳳,形象生動。前後正中一路臺階中間各有三塊御路石雕,以浮雕的方式雕刻出海水江牙、二龍戲珠和凌波奔馳的海馬,其表現的景象頗為壯觀。規模如此之大、建築等級如此之高、保存又如此之好的殿宇在國內實屬罕見。
用材講究
這座殿宇的梁、柱、枋、檁、鬥拱等大小木構件均為名貴的優質楠木加工而成。特別是支撐殿頂的60根楠木大柱,用材粗壯,為世上難得的奇材佳木。其中,林立殿內的32根重簷金柱,高達12. 58米,底徑均在1米上下。明間中間四柱尤為粗壯,左一縫前金柱底徑達1.124米,兩人合抱,不能交手。殿內的地面均用長寬各為0.615米的金磚鋪墁,至今並無大損。
歷史文物價值
這座殿宇的結構形式具有典型的明代早期建築特色,因而具有重要的建築史學研究價值。
這座大殿從結構上看,屬疊梁式構架體系,不推山。宋元時期的叉手、託腳等構件已不見採用,襻間鬥拱的結構形式也被「檁、墊、枋」的組合方式由墊板代替。柱頭科斗拱的耍頭,均在挑尖梁的外端雕出,各昂全部為假昂形制,這也是宋代官式建築中不存在的。其平身科斗拱全部採用真假昂並用的方式,上層昂用真昂,下層昂用假昂,假昂的昂頭,從交互鬥鬥口處斜向下伸, 沒有假華頭子雕飾。
鬥拱結構
這種特殊的鬥拱結構,既不同於宋代全用真昂的結構,也不同於清代全用假昂的情況。另外,角科斗拱駕鴦交首拱的繼續使用,以及鬥拱比例的縮小,平身科斗拱排列相對叢密,但各間攢檔在尺度上又大小不等等特點,都體現了由宋到清在法式特點上的過渡。因此,這座大殿受到了國內外建築史學界的高度關注。
長陵稜恩殿
是明代帝陵中惟一倖存的陵殿
為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中的
珍貴遺物
關於它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
今天的【古蹟探真】就到這裡了
我們下期再見
來源:明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