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本科生,不管畢業後去工作,還是讀研、出國,都要早早出去認識一下社會。立志做研究的,也永遠不要脫離社會。沒被社會打磨過,沒經歷發個郵件都要一一核對名單次序的等級,你永遠不明白課上學的理論是什麼意思。沒有脫離了真實生活還可以留下來的人類學理論。
往年,畢業論文交上來時,很多沒實習過的,排版亂七八糟,一個文檔十幾個字體、字號、顏色、間距 ...實習過的,別人一個眼神,就自己發現各種問題。
為什麼要去實習?第一,沒經歷過社會,不要談理解社會和人,都扯淡。第二,工作中絕大多數事情,除了特別技術性的,如編程、財務、建築等,多數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都能做,但只有實習過,才知道為什麼不是你。
去年,我請了一位人生贏家來課上分享。她一年只工作十多天,然後世界各地玩。她說,同學們覺得我過得太好了,但不知道當年我在倫敦讀書時,每天只睡四小時,所有清醒的時間都用來打磨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個細節。
比如,簡歷中有無數玄機,工作過才知道。我當年在美國找工作,簡歷請師兄師姐看了N多遍,但拿給擅長指導學生的老師看,她幾秒鐘就指出無數問題,一頁十來個。簡歷投出去,別人瞟一眼就扔了,因為滿目瘡痍。簡歷都搞不好,招進來不是添亂嗎?
被社會打磨過了,才知道如何實際地處理事情。不然,就像政治經濟學派的批判那樣,這不對,那不對。當然不對,可輪得到你說嗎?
往期精彩文章:
行動有結果,社會有記憶
為一個人類學家的農場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