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s, Franz. 1887. The Study of Geography. Science 9 (210): 137-141.
弗朗茲·博厄斯是美國人類學的創始人,對人類學的格局影響最大。從他開始,人類學家看到,人的社會與生物一體,今天的生活習慣會成為你未來的細胞、未來的思考方式、未來的頭髮和高矮胖瘦等。過去、現在、未來都在人身上。完整地理解人,既要理解人的生物(骨骼肌肉和基因、細胞等),也要理解人的社會文化(價值理念、親屬制度、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博厄斯的The Study of Geography 這篇文章奠定了人類學研究的基礎:如何理解人這個複雜體?
閱讀之前,思考兩個問題:第一,在作者寫作的時代,人類學的狀況是什麼,與其他學科什麼關係?特別地,為什麼要談地理學?第二,這篇文章為什麼出現在Science ?明白這兩個問題,才理解在這個大環境中作者的意圖和追求。
首先,十九世紀末,人類學還沒影呢,地理學已經有了點眉目。地理學研究地球地質地理,人類學研究在地球不同地方生活著的人。地理和人相互聯繫。現代人類學之前的傳播學派就討論文明沿地理的傳播。後來,人類學建立田野方法,變成了定點研究,這種聯繫才越來越弱。當代人類學把人放回地球生態,又開始討論人類和地理的關係。兜兜轉轉一個世紀,又回到了起點。
第二,你認為Science接納什麼樣的文章? 我們想當然地認為都是自然科學類文章,但Science上有很多人文社科的文章。對文科生來說,刷Science和Nature有什麼好處?上面有很多非常好看的關於自然世界的圖片,Nature上還有短小的科幻文章,科學家根據目前科學和技術的狀況,想像未來。有時,Science上有跨學科對話,討論在我們這個時代,人類知識追求面臨什麼問題,進展如何。每半年,掃一眼Science和Nature,即便只掃標題,也能明白很多。
Science上經常有詭異的研究。幾年前,有學者搜索了全世界幾十萬微博上出現的描寫情緒的詞彙,統計它們在一天、一周內的波動頻率,得出結果:即便博主們生活狀況各異(分布世界各地,分屬不同年齡,有不同經濟政治、人際關係、和信仰),情緒在一周內都有大致相同的波動。
博厄斯這篇文章為人類學定性,確定如何理解不同地方的人和事,發現人與地理之間的互動,以及如何理解這種互動,出現在Science上很正常。
§§§
博厄斯界定了兩種最基本的理解人的方法,相互矛盾,又得同時使用。第一種,是我們比較熟悉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不斷拆分研究對象,直到不可再拆,通過理解部件來理解世界。但拆分會失去整體。地理學不僅給人理智認知上的衝擊,還帶來美感。美感不可拆分。因此,我們需要博厄斯說的宇宙觀式的方法,面向整個對象。
想像一下,看到一個東西,為清楚它,很自然的想法就是把它切開,找到構成元素。比如,怎麼研究一個人?把它拆成大腦、心臟、生殖系統、消化系統等,然後一樣樣細緻研究。每個系統又再細分,比如消化系統還分為口腔、食管、胃、大腸、小腸,胃有胃酸和胃的蠕動,小腸有各種酶。這是拆分的思路,但它理解的不是人,而是它的部件。
類似地,社會科學也習慣拆分。怎麼研究我?拆出我的各種身份:大學老師、父親、人類學家、在一線城市工作、來自遙遠的七八線城市 ...你看到我身上一個又一個的標籤,各自構成一個研究主題,如階層、性別、家庭,可分別研究。但這樣理解的不是我,是我背後的社會構成機制,就像研究我的生物構成,看到的是在我身上運轉的自然機制。
人作為一個整體,有部件之外的東西,如自我意識。怎麼才能把人當成一個整體來研究?博厄斯認為,要理解個體性,把鮮活的個體當成完整的研究對象。回到人類學,不拆分地理解一個人,我們要跟人生活在一起,看到發生在他身上的所有事情,不僅從理智上理解他為什麼這樣,還要從情感上接納他,從他的感覺去感受世界,從他的經歷看他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他。
社會科學一直都採納物理學的方法,文學藝術則經常視個體為獨一無二的整體。生活中,這兩種方法相互糾纏。當你愛一個人,你的愛是算計的,還是發自內心的?你發自內心的愛已經充滿算計:ta配不配得上我?ta來自什麼地方?你看到ta的一切,比如一起出去吃飯點菜的樣子、點的菜式、選擇去哪家餐館、餐桌禮儀... 這一切都進入你的視野,而你無知無覺就開啟了分析模式。不自覺的精密算計和心動的感覺同時出現,沒法區分心動是來自算計、還是直覺。你怎麼知道第一眼的感覺不是算出來的,來自那些沒進入你意識的計算過程?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博彩實驗。兩種牌不規則地放一起,你摸到第一種,得高分,但牌少,第二種分少量多。要經過多次嘗試,我們才能有意識地知道得分高的方式。但你的手先於意識知道了這一點。測量手伸向不同牌時體表電流就可得知,伸向得到高分的牌,體表電流就增加,但你不知道,它沒進入意識。體表電流在意識之前很長時間就知道該選什麼。
因此,你認為的一見鍾情,背後已有無數計算,腦電波、荷爾蒙、身體電流早開始了,只不過你無知無覺。說不定你倆腦電波早合拍了呢。人有氣場,你不明白為什麼發自內心地反感或喜歡他做的任何事情。
兩種研究方式都是生活的常態。博厄斯認為人類學應同時採納它們,既研究人的人類性,也研究個體性。這成為了20世紀美國人類學分裂的根源。博厄斯的學生有些傾向於整體,有些傾向於分析,彼此爭執,輪流坐莊。我讀書時,分歧演化成科學與人文的制度化紛爭。美國支持人類學研究的兩大基金會,Wenner Gren Foundation強調人文,研究計劃要讓人覺得你好像真能改變世界,國家科學基金會強調你的問題、推理、方法必須一步步清晰可見,把你的研究計劃給另一個人,他做出來的應該跟你有很大相似性。
§§§
物理學式的和宇宙觀式的研究方法,也可用於讀文章。物理學式的,讀出文章觀點。但把一個作者簡化成他的想法是簡單粗暴的,這是專家學者經常做的。宇宙觀式的,讀出作者的風格和氣質。學理論不是去記住概念,沒用。要從理論讀出人,讀出時代,這樣,閱讀才讓你思考人類學是否跟你有關。每讀完一篇文章,想想你是否喜歡作者的風格和氣質?或者,你是不是也屬於這種類型?看見他者,看見自己,理論就是活的,它跟某個人的生命、跟某個時代緊密關聯。如果發現,遙遠時空中的某個人居然和我有共鳴,還跟我這個時代有關,就發現了學科跟自己有關聯。找到它,理論課就達到目標了。而文字、想法、生活、性格之間的關聯,就是整體觀。找到它,實踐它,人類學就在你的生活中出現,在你身上。
有沒有人讀完這篇文章後比較喜歡博厄斯?它有沒有讓你想起博厄斯的座右銘:冰冷的熱情?博厄斯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一戰時FBI就要求哥倫比亞嚴防意識形態,不能與敵對國有交流,安排很多小間諜在校園監聽老師言論。博厄斯非常生氣,就在一天上課前,宣讀稿件反對政府的愚蠢決定,還說,誰希望拿這份講稿去舉報,他可以提供一份複印件。
往期精彩文章:
人類學到底研究什麼?
人類學的方法論:內外視角的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