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2018中,法國作為經合組織的重要成員國仍表現平平,其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分別名列第23、25、24位,數學和科學素養還有所下降。
然而,教育沒有「世界盃」,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提供的結果絕不僅是排名,堅持探索數據背後的教育規律和問題,將成為各國教育決策的努力方向。法國社會各方對結果表現出較為理性和謹慎的態度,更多的聲音是督促政府進一步關注教育公平問題。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本身是一項以實證為本的研究,除了排名之外,測試還從學生、教師、班級、學校等多個維度收集數據,旨在為各國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經合組織的分析報告顯示,法國是經合組織成員國中社會經濟地位和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結果聯繫最為密切的國家之一,社會經濟條件好的學生比社會經濟條件差的學生平均高出107分,遠高於經合組織平均差異水平89分。
經合組織教育項目分析師埃裡克·夏邦尼耶(Eric Charbonnier)指出,法國的問題還表現在「相當一部分社會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即使取得了好的成績,卻表現出沒有進入高等教育的意願,這表示,即使聰明彌補了社會經濟條件的劣勢,但學生缺乏進步發展的動力」。經合組織秘書長安吉爾·古裡亞(Angel Gurria)表示:「自上一輪評估以來,法國一直未能減少不公平現象,法國需要採取行動以縮小教育鴻溝。」
法國國民教育部長讓·米歇爾·布朗蓋(Jean-Michel Blanquer)也表示,法國的結果不夠令人滿意。他指出,法國將努力增加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以提升教育公平和質量。今年法國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並逐漸減少幼兒園大班學生人數。2019年秋季學期起,全法「強化教育優先區」和「教育優先區」(移民較多的教育薄弱地區)的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班額減半。在初中階段,法國則推出「在校作業」的措施,學生可以在教師或助教的幫助下,在校完成作業並獲得個性化輔導,政府提供專項資金用於補貼教師額外工作時間。同時,法國還啟動了教師教育改革,將高等教育與教師學院提升為「國立高等教育與教師和學院」,在培養課程中增加班級管理、評估及教學策略內容的比例。
然而,經合組織教育分析師鮑琳·吉沃爾德(Pauline Givord)指出,根據測評結果,在對消除教育不平等取得成效的國家,諸如芬蘭、愛沙尼亞、愛爾蘭、加拿大等國家進行分析後發現,大量投入初等教育是其共同趨勢,從這一角度上看,法國的做法似乎也沒有偏離。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1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