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審計法院「審問」教育不公平辦法在於教育制度本身(圖)

2020-12-15 網易新聞

  近十幾年來,

法國

教育發展較快,教育環境也有了較大改善,教育經費增長了近25%,但這些年也恰恰是法國教育問題弊端日顯突出的一個時期。近日,法國

審計

法院在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拷問法國

教育制度

,認為應把學生的需需要放在教育工作的中心位置,減少不平等現象,遏止教育質量的下降

 教育不公平日益凸顯

  200多年前由拿破崙下令成立的法國審計法院,獨立於法國政府的立法和行政分支,其第三法庭負責對教育、文化及傳媒機構的審計工作。根據這一權威性機構日前發布的最新審計報告,近年來法國學校不平等及教育質量下降現象已急需引起法國各界的重視。

  法國審計法院院長迪狄埃·米戈對新聞媒體坦言:「由於應對學校教育不平等現象的不得力,法國的教育質量近年來有所下降。」

  報告顯示:目前在法國,有六分之一的年輕人沒有獲得任何文憑和技能就已離開教育體制,僅有四分之一左右獲得大學三年級的教育水平,這遠遠低於其他歐洲國家的比例。

  目前,每年法國大約有8萬名大學生離開大學時無任何高等教育文憑,28%的高中生至少在高中階段留級一次,而留級生和無文憑的年輕人大多數出身於中低階層。

  矛盾更為突出的是,大學生社會出身的結構分布近年來也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大學生中中上層階級子女仍佔絕大多數。

  例如,法國的重點大學歷來是培養社會精英的搖籃,然而對那些來自社會底層家庭的孩子們來說,重點大學卻是一個遙遠的夢。

  以法國著名的巴黎綜合大學為例,80%的在校生都來自條件優越的政府高官、企業高管等中上層家庭。社會底層,尤其是移民家庭的孩子,想進入重點大學十分困難。為此,許多政治家和社會學家不斷抨擊這一社會不平等現象。

教育改革屢無突破

  事實上,近些年來,法國不乏教育改革法案,繼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改革之後,法國教育部又著手進行技術高中的改革,但所有改革方式均無突破性成功。2009年,還曾發生過連續十餘周的大學教師和學生反對政府教育改革政策的罷課活動。

  今年年初,法國各界還曾圍繞重點大學招生配額進行過大討論,辯駁教育部是否應該改變招生方式,將享受獎學金學生的比例逐步增至30%,以改變法國高等教育中現存的不平等現象。

  當時就有分析人士指出,政府想令「精英教育」更加平等的願望是好的,但法國教育制度的「不平等」卻並不是單純增加重點大學獎學金名額就能解決的。

  審計法院院長迪狄埃·米戈指出:「從2000年到2006年這六年間,法國是學校不平等現象最為嚴重的國家,家庭出身對於學生的學業成功作用最大,因此法國也成為最遠離機會均等原則的西方國家。」

  據悉,這份審計報告是法國審計法院依據對法國多達六個學區和西班牙、英國和瑞士等國的考察,以及聯合國經合組織公布的教育系統比較調查報告撰寫的。

  對於此次審計法院公布的報告內容,法國教育部並不認同,並表態說報告淡化了目前法國正在展開的教育改革成果。

如何才能治標又治本

  對於如何解決目前教育制度存在的問題,審計法院的報告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不在於增加教育經費,而在於教育制度本身。

  報告指出,法國教育制度應當根據學生差別來進行,例如為成績差的學生提供輔導,對學生個別輔導的需求作出統計,在不同的學校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給予各所學校的教學班子自行分配工作的權利;為留級比例下降的學校提供更多經費支持;重新調節教學節奏,分配教師的程序以及教師的服務都應當加以調整。

  也有一些教育專家指出,在中小學時期法國教育制度的不平等就已形成,因此如果想徹底改變法國教育制度中的不平等現象,必須從改革中小學教育入手。

  事實上,法國審計法院發布的報告,在法國教育問題日益尖銳的這一時期,點出了教育制度的「軟肋」,並提供了一套解決方法。然而,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法國教育制度存在的問題,即治標又治本,還是需要法國各界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需關注的問題。

  崇山

  小資料

解析法國審計法院

  法國審計法院200年前由拿破崙下令成立,是法國政府的一個準司法機關,也是法國國家最高審計機關,由首席院長負責,掌管引導大多數公共機構和一些私營機構的財務和法定審計。

  法國審計法院擁有固有司法管轄權,獨立於政府的立法和行政分支。

  審計法院的首席庭長即院長,由法國部長委員會的委員會命令任命。院長一旦宣誓就職,即成為法官,享受終身制的特權,可以工作到68歲。

  為協調審計法院與政府各部門的關係,以及對審計結論的統一性進行監督,在審計法院設立了檢察院,由檢察長領導,3名助手協助工作。檢察長由政府任命,不是法官,也不享有法官終身制的特權。

  審計法院下設7個法庭和若干綜合部門。7個法庭按職能分工分別負責對政府各部門及所屬公共機構和企業的審計,同時審理由地方審計法庭判決的上訴案,其中第三法庭負責對教育、文化及傳媒機構的審計。

  除了審核財務是否合法之外,審計法院還對財務管理績效作出評估,向政府和議會提交審計報告,法院有權對違規現象發出警告並對負有責任的會計人員課以罰金,也有權將違法案件移交刑事司法部門處理。審計法院的報告在政府公報和網際網路上公布,公眾可以隨時查閱。

本文來源:法制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法國:進一步關注教育公平問題
    然而,教育沒有「世界盃」,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提供的結果絕不僅是排名,堅持探索數據背後的教育規律和問題,將成為各國教育決策的努力方向。法國社會各方對結果表現出較為理性和謹慎的態度,更多的聲音是督促政府進一步關注教育公平問題。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本身是一項以實證為本的研究,除了排名之外,測試還從學生、教師、班級、學校等多個維度收集數據,旨在為各國教育決策提供依據。
  • 對英國、法國教育督導和教育評價制度考察的報告
    205號)精神,2011年5月17日-26日,督導辦組織教育部教育督導和教育評價制度考察團對英國、法國進行了考察。國會頒布的《教育法案》中對督導的機構設置、職能、內容、程序、結果的效力等有專章的規定。而督導部門本身也出臺了上百個文件來規範督導工作。  二、法國教育督導與評價  法國於1802年開始建立教育督導制度,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
  • 取消留級制度到底是保證了教育的公平,還是製造了教育的不公平?
    ,但普遍的共識是:實行不留級制度存在著不少問題。暫且不論有沒有恢復留級制度的可能性,試問這種就像走過場一樣的取消留級制度到底是保證了教育的公平,還是製造了教育的不公平?總之,在表面上看,採取「一刀切式」取消留級的制度是為了保證教育的公平
  • 針對審計發現問題我市教育部門出臺6項制度
    來源:麗水日報-麗水網日前,針對市區中小學教育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專項審計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市教育局出臺了6項制度落實整改,多措並舉規範管理。據悉,去年年底,麗水市審計局在市區中小學教育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專項審計調查中發現,存在少數學生不符合享受貧困學生補助要求、部分學校教師缺編、個別教師投資入股企業等問題。
  • 發揮制度優勢 促進教育公平
    資助政策為普及義務教育和擴大非義務教育發展規模,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推動了我國教育規模迅速擴大。進入新世紀,黨和國家更加重視社會公平和教育公平,把學生資助作為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2008年又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學雜費,大大促進了教育公平。在職業教育領域,2005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建立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助學制度,中央和地方財政要安排經費,資助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農村貧困家庭和城鎮低收入家庭子女。
  • 專訪|巴黎政治大學校長:以「唯賢」彌補精英教育不公平之處
    對於目前法國社會中出現的有關精英學校角色和作用的討論,彌雍表示,所謂精英,其合法性的一部分應來源於其廣泛的代表性和「唯賢」原則,這就要求精英的構成應體現多元,他們必須代表整個人口中不同群體的利益,並證明自己的能力。「20年前已開始思考教育公平問題」馬克龍本人的教育背景以及「黃背心」運動讓人們將視線放到了法國的精英教育制度以及教育公平問題。在彌雍看來,這些討論並不算新鮮。
  • 長聘教授制度:核心在於人才的競爭與公平
    長聘教授制度:核心在於人才的競爭與公平來源:《中國科學報》2017-10-23  韓天琪前不久,清華大學首次舉辦了長聘教授聘任儀式。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所致賀詞中說:「世間上百年名校無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職業還是教書。祝賀大家在清華大學以長聘教授的身份從事第一等職業。」
  • 法國留學:法國教育制度及特點介紹
    法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法國的公立大學一律免費,只需支付一定的註冊費(約200�。
  • 教育平等,不等於教育公平,寒門還能出貴子嗎?
    你要的也許是教育公平,勉強能得到教育平等國家教育法明確指出,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也就是受教育的機會是平等的。但是這恰恰是不平等的「遮羞布」,試問一個家庭環境優渥,全職讀書的學生,和家庭環境貧苦,需要半工半讀的學生,本質上都接受了教育,但你能說他們受到的教育是平等的嗎?當然不能。
  • 淺談教育公平
    當今孩子的受教育問題,困擾著作為父母的每一個人,身在紅塵中的我自然不能例外。對於孩子的教育,我主張的是順其自然與因材施教。而我的妻子認為既然在這個社會之中,就必須要遵循其中的規則,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怕是因為自己的選擇而耽誤了孩子的未來。我想這正是生活在底層之中的小人物困擾的原因,清醒卻不能自拔,看透了一切卻不得不向現實妥協,內心在是與非、理想與現實間掙扎。
  • 中國教育的未來——對於中國教育制度我的一些看法
    應試教育在現階段中國社會之所以存在,一個是因為其社會根基的牢固,二是因為應試教育本身因為考試選拔制度天然和教育的結果公平掛鈎。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制度同樣也要為部分有能力的人提供渠道,所以在高考制度以外還有了很多的特殊招生政策作為補充;而特殊招生政策要注意的主要問題有兩點,第一點是特殊招生政策的公平性,規則的制訂要合理,要吸取其它國家的經驗教訓,典型的反例就是美國的推薦信制度,這個制度在構建之初就過分高估了人性道德的高度,成為名校教育系統內部人員的謀私方式;除了規則制定本身需要儘量參考得多、考慮周全,更重要的是如何不讓一個初衷好的制度在執行過程中異化
  • 法國民眾對教育新政褒貶不一
    消息一出,引發法國輿論極大關注,一些專業人士對這一改革表示歡迎,認為它將會促進教育公平,但也有輿論質疑改革將會加重政府財政負擔,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效果。  馬克龍在一個以幼兒園教育為主題的活動上表示,該措施旨在更好地保證教育公平,奠定幼兒園教育的基石作用,同時也是對幼教這一崗位的肯定。
  • 論教育中的程序公平與實質公平
    此項政策在實施中引起了學生家長和社會輿論的普遍質疑,爭議的焦點主要在於:抽籤只適用於城區學校,鄉鎮學校的學生能否進入城區學校就讀?學生的學業表現是否與升學無任何關聯?在各學校師資力量相差甚遠的情況下,簡單的抽籤能否讓教育更加公平?如何保證抽籤過程中不出現作弊?又如何確保學生在抽籤後不會跨校就讀?
  • 評高考加分制度改革:以改革實現教育公平
    評高考加分制度改革:以改革實現教育公平 2014-12-18 09:18:43民眾對於高考公平公正的訴求一直十分強烈,高考加分制度正是詬病最為強烈的一環。高考加分的巨大利益誘惑,導致原本期望推進素質教育、多元化選擇人才的初衷不但不能實現,反而給一些人創造了黑箱操作的空間和機會。暗箱操作出來的加分,勢必影響到高校對人才的判斷和選拔,同時滋生腐敗。
  • 美國亂象中的教育公平問題
    1954年的「布朗訴託皮卡教育局案」被認為是分配正義在教育領域最成功的範例。琳達·布朗一家住在堪薩斯州的託皮卡市,她每天需要花一個多小時到5 英裡外的黑人學校上學。她的父親為此向教育局申請就近入學但卻遭到拒絕,原因是這所小學是專門為白人小孩設置的。在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的協助下,案件被上訴到最高法院,並且學校種族隔離制度最終被宣告違憲。
  • 顧明遠:教育發展的關鍵在於對教育的深刻認識
    ,以及評價、招生考試制度等環節正在發生積極而深刻的變化。 這些成績應歸功於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同時也在於各界對教育的認識不斷深化,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 十年來,黨和政府提出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
  • 法國教育:80年代法國政府解決職業教育問題的對策和辦法
    二戰結束以後,法國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職業教育是促進法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和智力支撐,法國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包括技術高中、職業高中和學徒培訓中心。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嚴重地限制了法國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為了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政府通過了幾個法令,從生源、教學和畢業生出路等幾個方面,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進行戰略調整。以下就是當時法國政府解決職業教育問題的對策和辦法。
  • 博倫文化教育告訴你法國教育制度的四大優勢
    (1)法國有悠久的大學精英教育傳統。巴黎大學堪稱歐洲大學之母,索邦的聲譽更是享譽全球。今天的法國大學,仍以巴黎大學為首,其中巴黎一大(索邦),巴黎二大(阿薩斯)在法律、政治、經濟、管理、歷史、地理、藝術等方面擁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為法國也為國際其他國家培養了無數精英,從總統,到各部部長,法官等等不勝枚舉。
  • 教育公平政策頻出,為什麼解不了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每到高考期間,都會引發人們關於教育公平的熱烈討論。曾有文章分析認為,國家的教育制度必須要考慮到普羅大眾的教育公平;需要打壓中產階級精英的搶跑能力,才能讓窮人家的孩子有出頭之日。公民同招、搖號入學等政策的提出正是期望體現出教育的公平。但家長們的焦慮因此緩解了嗎?
  • 高考 教育公平的遊戲 or 社會公平的法制
    在這種情形之下,教育公平和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也就理解為什麼資本瘋狂押注在線教育,以及陳春秀、苟晶被頂替上大學的資格曝出後眾多網友憤慨的原因,因為教育的公平是一個人承受出身的不公平後唯一可能為他跨越階層改變命運提供的公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