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2020-09-05 海合網

來源:國際船舶網

  8月28日,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中山大學建造的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在上海長興島命名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主任陳大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副主任張培震,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孫冬柏,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剛,江南造船黨委書記、董事長林鷗,總經理黃文飛以及來自自然資源部、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州海關、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中國船級社、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單位的嘉賓出席下水、命名儀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該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2016年6月教育部批覆同意中山大學在「十三五」期間新建一艘6000噸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該船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造。據介紹,此次下水後將立即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中山大學」號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第七〇八研究所設計,總長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作為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在國內科考船中具備多個「首次」。吳剛說,該船在國內科考船中首次採用L型全迴轉低噪聲推進器、首次採用輪緣永磁側推、首次採用直流母排+儲能蓄電池的組合設計、首次採用全航速主動式減搖鰭等。「中山大學」號非常注重綠色環保性能,滿足最新國際排放要求,並將取得中國船級社 Clean標誌,確保對大氣環境、水體等科考調查的影響降至最低。


  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山大學科考船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孫冬柏介紹說,「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具備科學考察和人才培養的雙平臺功能。其配備了大量先進科考儀器和科考操控支撐設備,建有設施先進、功能齊全,能滿足樣品處理、檢測分析和數據處理的各類實驗室,船舶平臺的綜合性能和科考功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大型「移動實驗室」。

  「中山大學」號的科考作業實驗空間大,可擴展性強。除760平方米的固定實驗室外,艉甲板作業面積超過610平方米,可搭載十多個移動貨櫃式實驗功能模塊,大大提高了船舶的綜合科考作業能力和工作效率。此外,該船還擁有直升機熱降平臺,可有效提高人員輸送和物資轉運能力,並可作為無人機的起降平臺,從三維空間上大大擴展了該船科考觀測的範圍。


  「針對該船關鍵技術,梳理重量重心控制、振動噪聲控制等11個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制定專項計劃。」據該船總建造師、江南造船張文龍介紹,同其他科考船相比,「中山大學」號建造層面的一大特點是,該船直升機甲板以上包括觀察室、駕駛室在內的三層甲板採用了全鋁合金結構,以達到優化全船性能的作用。據悉,鋁合金的熱收縮量是普通碳鋼的2.5倍,這意味著鋁合金的焊接難度更大、變形控制的精度要求更高。為此,江南造船組織鋁合金焊接團隊,評定焊接工藝、制定施工工藝參數、設計焊接工藝窗口,在直升機甲板和上層建築處,採用了鋼鋁複合接頭做過渡連接。


  江南造船致力於打造精品工程和旗艦產品,在持續總結各領域旗艦產品建造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推進複雜船型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化運用。同時,在公務科考船關鍵技術、專用硬體設施、數位化造船、智能製造、大團隊建設等方面持續投入,堅持打造公務科考船專線,形成強大的公務科考船核心競爭力,先後交付「東方紅3」號、「雪龍2」號等一系列國際先進的海洋科考船,已成為國內海洋科考船建造領域的引領者。


  「中山大學」號能如期命名下水來之不易,今年以來爆發的疫情給科考實習船建造帶來了多重困難。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在儀式上介紹,面對疫情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船東、船廠、船檢、監理、設計等單位密切配合、精誠合作、攻堅克難,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地推進科考實習船建造工作,每個團隊展現出了敬業專業的工作態度和水平。


  參加下水命名活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表示,時至今日,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遠不如對太空的了解,原因在於海洋考察設備少、裝備弱、人才缺。「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體現了這所大學對國家海洋戰略、對人類經略海洋的深刻認識以及堅毅決心,也必將為國家了解海洋、發展海洋、守護海洋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新華社上海8月28日電(記者 賈遠琨)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28日在位於上海長興島的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科考實習船命名,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洋求索的使命與擔當。
  • 我國綜合性能最強海洋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我命名你為『中山大學』號,願你承續並光大中山大學永恆的家國情懷,滿載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和建設者的熱切期盼……」8月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高大威武的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 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
    光明日報訊(記者吳春燕)「我命名你為『中山大學』號,願你承續並光大中山大學永恆的家國情懷,滿載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和建設者的熱切期盼……」  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
  •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央廣網上海8月28日消息(記者鄭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今天(28日)在上海長興島下水。「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設計排水量約6800噸,船長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具備I類無限航區(毗鄰冰區,抗冰加強CCS B3級)全球航行能力,是目前國內設計排水量最大、創新技術高度集成的新一代綜合性科考船。該船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 我國綜合性能最強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 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
  • 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開工建設
    開工儀式現場(央廣網發 中山大學供圖)央廣網廣州11月7日消息(記者鄭澍)10月28日,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下稱中大科考船)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舉行開工儀式。據悉,該船是目前國內設計排水量最大的綜合性科考船。
  • 全國最大最強!今天「中山大學」號下水了
    今天上午,上海江南造船廠的一塊三色命名布緩緩揭開,我國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正式命名為「中山大學」號。&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儀式。
  • 「中山大學」號實現國內科考船多個第一
    8月28日上午,「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在上海江南造船廠舉行命名下水儀式,計劃於年底試航、明年上半年交付使用。「中山大學」號是國內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設計排水量約6800噸、船長114.3米;具備I類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定員100人,自持力60天,續航力15000海裡。這艘刷新國內科考船多個第一的「巨無霸」,藏有哪些「秘密」?
  • 「中山大學」號科考船英文名為何是「Zhong Shan Da Xue」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8月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命名下水。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其命名為「中山大學「號。在下水儀式上,當幕布下垂,「中山大學」四個字映入眼帘,引來現場歡呼。
  • 江南造船開建國內最大海洋綜合科考船
    因此,中山大學必須擁有一艘大型綜合科考船支撐海洋科學、海洋工程、海洋技術、海洋經濟、海洋人文等多學科的海洋科考研究。中山大學科考船具備無限航區(毗鄰冰區)的全球航行能力,能夠對航線及其周圍開展從海底到高空區域的海洋、大氣、地質、地球物理、生態、環境和資源要素的探測和監測,將作為世界一流的深遠海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應用平臺,與「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一起形成強大的海洋研究支撐。
  • 中山大學海洋科考船預計明年底試航
    10月28日,中山大學68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在上海舉行開工儀式。10月31日,粵港澳高校聯盟2019年青年學者論壇在中山大學舉行。
  • 2020年中山大學十大新聞
    1、我校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舉行上船臺儀式https://mp.weixin.qq.com/s/JfA30RmuGeyMGFAga88LwA2、海洋科考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https://mp.weixin.qq.com/s/4mG90r8tQ_LWqUs40WH6Wg3、我國綜合性能最強海洋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 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建造工程進展順利
    中國日報北京4月2日電(記者 趙磊)日前,由中國船舶集團七〇八所設計、江南造船建造的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順利上船臺。該型船是國內目前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船,總長約114.3米,排水量約6800噸,續航力15000海裡,入級中國船級社;具備B3冰級加強,採用直流母排+蓄電池儲能技術,配有齒輪全迴轉主推進裝置、輪緣永磁側推裝置,具備DP1動力定位能力,是一艘配置高、能力強、創新技術高度集成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綜合科考船。
  • 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在上海正式開工建造
    10月28日,由中船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設計,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中山大學建造的60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在上海正式開工建造。大學院校是本輪訂造科考船熱潮中的一大主力,近年交付的有:廈門大學3000噸級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嘉庚」號、清華大學1000噸級海洋科考船「清研海試1」號、中國海洋大學5000噸級新型深遠海大型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東方紅3」號等,中山大學6000噸級科考船是目前國內在建的噸位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船。
  • 「實驗6」號下水 海洋科考添利器
    7月18日,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在廣州成功下水,標誌著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盛夏的羊城烈日炎炎,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廠區內,等待下水的「實驗6」號聳立在室外浮塢上。作為國家科教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實驗6」號於2018年11月正式開工建造。在成功下水後,「實驗6」號還將進行內部裝修及試航等,預計2021年正式入列服役。
  • 我國最先進科考船下水 造價超5億可抗12級大風
    我國最先進科考船在武船下水  昨日,在武昌船舶重工公司船臺上,隨著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手中彩瓶擲出,我國最先進綜合海洋科考船「科學」號順利下水。這艘造價5.5億元的科考船明年年中正式交付,將是我國未來20年海洋科考主力船。  該船系武船為中國科學院打造,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2009年12月,在北京籤訂建造合同,去年10月開工建造,今年5月進入船臺總裝。昨日,該船各項指標均一次檢驗合格,實現完整性下水。後續將進入碼頭安裝掃尾及系泊試驗階段,預計明年下半年即可出海遠航。
  • 我國自主設計建造海洋地質科考船交付使用
    11月21日,東莞麻湧傳來好消息:廣東中遠船務建造的綜合地質調查船「海洋地質十號」上周順利交付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使用,為東莞的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發展添上華麗一筆。「海洋地質十號」是由位於麻湧的廣東中遠船務承接設計建造的首艘科考船,是目前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最新一代海洋地質科考船,填補了全國小噸位大深度海洋地質鑽探船的空白,投入使用後將大幅提升中國海洋地質調查能力,對構建我國深海地質鑽探船舶體系,促進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中大「探海」近百年,「中山大學」號如何繼續乘風破浪?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實習生 夏嘉欣圖/學校供圖8月28日,我國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此次下水後,「中山大學」號將進入設備安裝、系統調試、內裝施工等階段,計劃於2020年底進行試航,預計2021年初交付使用。
  • 中大「探海」近百年,「中山大學」號如何繼續乘風破浪?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實習生 夏嘉欣圖/學校供圖8月28日,我國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此次下水後,「中山大學」號將進入設備安裝、系統調試、內裝施工等階段,計劃於2020年底進行試航,預計2021年初交付使用。
  • 「實驗6」號身懷絕技 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據了解,「實驗6」號船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續航力為12000海裡,定員60人,自持力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