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船舶網
8月28日,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中山大學建造的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在上海長興島命名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主任陳大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副主任張培震,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孫冬柏,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剛,江南造船黨委書記、董事長林鷗,總經理黃文飛以及來自自然資源部、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州海關、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中國船級社、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單位的嘉賓出席下水、命名儀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該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2016年6月教育部批覆同意中山大學在「十三五」期間新建一艘6000噸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該船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造。據介紹,此次下水後將立即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中山大學」號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第七〇八研究所設計,總長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作為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在國內科考船中具備多個「首次」。吳剛說,該船在國內科考船中首次採用L型全迴轉低噪聲推進器、首次採用輪緣永磁側推、首次採用直流母排+儲能蓄電池的組合設計、首次採用全航速主動式減搖鰭等。「中山大學」號非常注重綠色環保性能,滿足最新國際排放要求,並將取得中國船級社 Clean標誌,確保對大氣環境、水體等科考調查的影響降至最低。
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山大學科考船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孫冬柏介紹說,「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具備科學考察和人才培養的雙平臺功能。其配備了大量先進科考儀器和科考操控支撐設備,建有設施先進、功能齊全,能滿足樣品處理、檢測分析和數據處理的各類實驗室,船舶平臺的綜合性能和科考功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大型「移動實驗室」。
「中山大學」號的科考作業實驗空間大,可擴展性強。除760平方米的固定實驗室外,艉甲板作業面積超過610平方米,可搭載十多個移動貨櫃式實驗功能模塊,大大提高了船舶的綜合科考作業能力和工作效率。此外,該船還擁有直升機熱降平臺,可有效提高人員輸送和物資轉運能力,並可作為無人機的起降平臺,從三維空間上大大擴展了該船科考觀測的範圍。
「針對該船關鍵技術,梳理重量重心控制、振動噪聲控制等11個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制定專項計劃。」據該船總建造師、江南造船張文龍介紹,同其他科考船相比,「中山大學」號建造層面的一大特點是,該船直升機甲板以上包括觀察室、駕駛室在內的三層甲板採用了全鋁合金結構,以達到優化全船性能的作用。據悉,鋁合金的熱收縮量是普通碳鋼的2.5倍,這意味著鋁合金的焊接難度更大、變形控制的精度要求更高。為此,江南造船組織鋁合金焊接團隊,評定焊接工藝、制定施工工藝參數、設計焊接工藝窗口,在直升機甲板和上層建築處,採用了鋼鋁複合接頭做過渡連接。
江南造船致力於打造精品工程和旗艦產品,在持續總結各領域旗艦產品建造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推進複雜船型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化運用。同時,在公務科考船關鍵技術、專用硬體設施、數位化造船、智能製造、大團隊建設等方面持續投入,堅持打造公務科考船專線,形成強大的公務科考船核心競爭力,先後交付「東方紅3」號、「雪龍2」號等一系列國際先進的海洋科考船,已成為國內海洋科考船建造領域的引領者。
「中山大學」號能如期命名下水來之不易,今年以來爆發的疫情給科考實習船建造帶來了多重困難。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在儀式上介紹,面對疫情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船東、船廠、船檢、監理、設計等單位密切配合、精誠合作、攻堅克難,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地推進科考實習船建造工作,每個團隊展現出了敬業專業的工作態度和水平。
參加下水命名活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表示,時至今日,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遠不如對太空的了解,原因在於海洋考察設備少、裝備弱、人才缺。「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體現了這所大學對國家海洋戰略、對人類經略海洋的深刻認識以及堅毅決心,也必將為國家了解海洋、發展海洋、守護海洋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