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醫院18年來派出18批專家醫療隊赴寧夏西吉幫扶

2020-12-19 上海熱線

  「感謝你們不遠萬裡,幫我解除多年病痛,為我們全家帶來幸福,給西吉人民送來福音……」10月中旬,海軍軍醫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上海長徵醫院)院長張殿勇收到一封來自寧夏的信件。信中,來自寧夏西吉縣的普通農民方梅動情講述長徵醫院中醫科趙婧醫生為她解除十多年沉痾的經歷。

  西吉曾是紅軍長徵勝利會師的地方,但因自然條件差,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18年前,一紙「支援協議」,讓長徵醫院與寧夏西吉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2001年,按照中央軍委決策部署,長徵醫院積極投身支援西部醫療衛生事業,對口支援寧夏西吉縣人民醫院。18年來,長徵醫院先後選派30多個科室57名專家到西吉,免費為縣醫院培養各學科業務骨幹近52名,贈送醫療器械、藥品儀器和捐助款項共計160萬元。

  邊吸氧邊救治食物中毒兒童

  今年8月,趙婧作為第18批醫療隊員到西吉縣醫院開展幫扶,首次把長徵中醫特色之一「三伏貼」引進西吉縣人民醫院,開設三伏貼專病門診。這讓受腰椎間盤突出症困擾的方梅看到了希望。

  十多年來,方梅多方求醫無效,三年前病情加重,出現腰部疼痛僵硬、渾身緊縮、行走困難等症狀。聽說長徵醫院來了位中醫科醫生,方梅抱著一線希望前往求治。趙婧副教授經望、聞、問、切,得出「寒溼凝堵、脾腎陽虛,肝脈掬攣」的診斷。近日,記者見到方梅時,她剛從山東旅遊回來。「經過趙醫生外敷藥物及中藥調理,腰骶部不疼了,腰部僵硬緩解了,腹脹和關節疼痛也減輕了。」

  趙婧出生於中醫世家,是第六代傳人。作為中醫臨床博士、副教授,她在西吉最大的感觸就是知識「不夠用」,白天門診、查房、治療,晚上查醫案、整理,常常打電話向父親請教。幫扶結束回到上海,她的病人又追到寶雞鳳翔去找她父親就診。

  李文放是第9批醫療隊員。當時,62歲的馬成彪因「突發性心前區疼痛」入住西吉縣醫院急救科重症監護室,被診斷為「廣泛前壁心肌梗死」。經及時治療,兩天後患者病情穩定。由於家庭經濟困難,患者要求出院。李文放知道,患者溶栓後仍隨時可能發生室顫或心臟驟停,自己拿出2000元幫患者墊付醫療費。經後續治療,患者痊癒出院。

  西吉地處西北黃土高原,位於六盤山西麓,海拔高達2633米,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十分惡劣。第3批醫療隊員顏榮林教授至今難忘與西吉醫院的「第一面」,四周環山,陳舊簡陋的工作環境……各種相關檢查不全,手術室手術器械缺乏,沒有充足的血源。最棘手的是,麻醉和輔助技術跟不上。在有限的條件下,顏榮林憑藉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技術,排除手術中出現的各種險情,成功為一位罹患直腸癌的28歲男青年實施了手術。

  第11批醫療隊員劉雪峰,一到西吉就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一天晚上10時多,正在房間吸氧的劉雪峰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擾,原來一大批食物中毒兒童被送到醫院。劉雪峰拔下氧氣管,套上白大褂跑進急診室。急診室被40餘名患兒擠得滿滿當當。劉雪峰逐個為孩子們做檢查、開藥方,還留在急診室觀察他們的病情,忙到次日凌晨3時。強烈的高原反應讓劉雪峰不得不邊吸氧邊為患者治療。

  把重度妊高症患者救了回來

  郭永飛也是第11批醫療隊員,一天,一位65歲的回族阿婆佝僂著身體艱難地來到門診部。經檢查,郭永飛診斷她患的是「腰椎管狹窄症」,且已壓迫神經根及馬尾神經。醫生們知道,腰椎手術是個大手術,當地醫院沒有血源,對主刀醫生的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不及時手術,患者可能面臨癱瘓風險。郭永飛不斷奔走,最終到固原中心血站協調來600毫升紅細胞懸液,又到固原市醫院買來深靜脈穿刺導管,反覆驗證植入物器械的數目和規格,並從上海空運必需的手術器械,冒著風險成功為患者進行手術。病癒出院時,病人與家屬將一面錦旗送到郭永飛手中,激動地說:「我們一家與長徵醫院有緣,解放軍醫生是我們一家的救命恩人。」

  2001年7月11日深夜,身懷六甲的馬靜芳突然腹痛難忍,家人連忙將其送到鄉衛生院,衛生院建議立即送縣婦幼保健所。當時馬靜芳呼吸急促,血壓迅速下降,進入休克狀態。保健所的醫生趕緊向長徵醫院醫療隊求援。醫療隊專家郭昌星迅速趕到現場,確診為「重度妊高症,多功能衰竭」。「如不儘快手術取出腹中死胎,患者隨時有生命危險。」可血常規檢查顯示患者血紅蛋白只有25克/升,麻醉難度超乎尋常,血液儲備不足,手術風險巨大。可郭昌星只有一個念頭,手術成功的可能性還是有的,要盡全力搶救病人。郭昌星請來隊友,經過幾個小時手術,硬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馬靜芳的家人滿含熱淚拉著郭醫生的手連聲感謝:「如果沒有長徵醫院醫療隊,她早就不在人世了!」更讓一家人高興的是,被診斷為不能懷孕的馬靜芳第二年又生下一對雙胞胎,給全家帶來無限歡樂。

  「上海軍醫來啦!我們的病就有救了。」按約定,長徵醫院一般八九月份向西吉縣醫院派出醫療隊,這兩個月也成了西吉縣醫院最忙的季節。每個醫療隊員克服水土不服帶來的不適,沒日沒夜工作,往往是上午看門診,下午扎進手術室連做幾臺手術,醫療隊的眼科專家曾創下一天13臺手術的紀錄。

  實力躍居固原五縣一區前列

  「幫扶之前我們只能做些傳統的骨折復位手術,技術只達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水平,材料還是早已過時的葫蘆鋼板。」骨科王醫生說,自從2001年長徵醫院幫扶西吉縣人民醫院後,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了解,全國各醫院申請到長徵醫院實習的報告堆得有幾尺高,少則也要等上一兩年。可是,西吉縣醫院骨科好幾個醫生幸運地被選送到長徵醫院實習,師從賈連順、吳海山、苟三環、葉曉健等國內著名骨科大師。

  西吉縣人民醫院感染科、血管外科從無到有,背後是子弟兵的愛民情結。2003年7月,長徵醫院感染科副主任倪武到西吉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助籌建感染科,長徵醫院捐助的價值60多萬元的設備及時運到後,從安裝、調試,到醫務人員培訓,倪武忙了兩個月。在蔡雄、倪武、張瑞祺等專家教授的鼎力支持下,西吉縣醫院感染科現在已經能完成常見傳染病的治療。2018年,柏駿醫生說服院領導撥款完善配套設備,建立了上海長徵醫院血管外科專家工作站。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成為橫亙在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攔路虎。「為西吉留下一支永遠不走的、高素質醫療隊,就是我們幫扶的目標!」這是歷屆長徵醫院黨委班子堅守的共識。

  第17批醫療隊員劉海斌說,「做再多的手術,不如教會這裡的醫生,把最新的內鏡手術技術帶到這裡。」在手術中,他手把手帶教當地醫生,從鼻腔結構到手術步驟的講解,每一步都認真示教。他還特別注意教當地醫生通過網絡、期刊、文獻等各種渠道獲取相關信息,結合臨床找到合理的方法。

  「傳授技術固然重要,傳授先進理念同樣不可或缺!」李鋼政委在每批醫療隊出發前都這樣說。醫療隊到西吉後,在門診和手術的同時,還通過教學查房、手術示範、舉辦培訓班和學術講座等形式,將大醫院先進的醫療理念傳授給當地醫務人員,規範了醫療流程,大大降低事故發生率。

  18年來,醫療隊專家不斷刷新當地醫療技術新紀錄。對此,西吉縣醫院李軍義院長用「翻天覆地」四個字概括:「上海軍醫帶來的不僅是醫術,也帶來先進的醫院管理理念。」在醫院管理、學科建設、提高業務能力等方面,幫扶專家提出了30餘條合理化建議,讓他們受益匪淺。18年來,長徵醫院通過人才集中培養、學科管理建設、設備資金投入等途徑,為西吉縣人民醫院填補多項空白。現在各科床位使用率大多達80%以上,有些科室經常保持100%。醫院整體實力躍居固原市五縣一區前列。

  前不久,張殿勇帶領專家醫療隊再一次來到西吉縣人民醫院,聽取意見建議,尋找差距不足,制訂下一步幫扶對策。西吉縣委副書記潘存國深情地說:「長徵醫院掏出一顆真誠心,無私地援助西吉人民,西吉人民忘不了黨和人民軍隊的深情厚誼。」

聲明: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儘快與上海熱線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相關處理。聯繫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陳瓊珂 責任編輯:姚衛斌

相關焦點

  • 第24批中國(寧夏)援貝寧醫療隊圓滿完成援外任務
    中國(寧夏)第24批援貝寧醫療隊 供圖中新網銀川12月15日電 (楊迪)記者15日從中國(寧夏)第24批援貝寧醫療隊獲悉,支援非洲國家貝寧的一年間,醫療隊門急診共接診8531人次,實施手術1066人次,住院治療1143人次,開展按摩、拔罐、針灸等1300餘人次,圓滿完成了援外任務。
  • 寧夏第六批援湖北醫療隊172人今天出徵 已累計派出782人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援湖北醫療隊員(央廣網記者 胡鈺 攝)央廣網銀川2月21日消息(記者徐升 彭照)今天下午3點,寧夏第六批援湖北醫療隊共172人從銀川河東機場出發,前往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及救治工作。截至目前,寧夏共派出782名醫護及工作人員馳援湖北。第六批醫療隊分為兩組,每組有臨床醫師25人、護士60人。其中第一組85人由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55人、自治區第五人民醫院15人、中衛市人民醫院8人、固原市人民醫院7人組成。第二組85人由自治區人民醫院50人、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35人組成。
  • 閩寧對口幫扶 情灑黃土地的莆田系優秀兒女們
    莆田與西吉,跨越千裡,山海相連,心手相牽。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自1997年開始,一場扶貧協作「接力長跑」。23年來,送技術、引資金、抓項目、聚英才,莆田的幫扶在西吉一一落地;閩寧示範村、閩寧希望小學、工業園區,西吉大地上深深烙刻下莆田印記。23年,是一段攜手脫貧共赴小康的行程。
  • 41年、跨越15000公裡!中國援貝醫療隊的傳奇故事…
    41年前,中國援貝寧醫療隊正式成立,寧夏也成為其中的一分子,這讓寧夏和貝寧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41年來,寧夏先後派出23支醫療隊、547名醫學專家不遠萬裡前往貝寧,以頑強的毅力,克服酷熱、疾病、語言等種種困難,用汗水、熱血、生命譜寫了一個個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
  • 上海中山醫院第四批赴鄂醫療隊出發共136人,至今規模最大
    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大合影 本文圖片均為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供圖2月7日下午,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統一部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朱疇文帶隊的中山醫院136人醫療隊,出發前往武漢投入醫療援助。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員宣誓這是中山醫院派出的第4批赴鄂醫療隊,是至今規模最大的。中山醫院介紹,2月6日晚8點多,一接到緊急任務,醫院黨政領導,各相關職能和業務科室負責人立刻召開緊急會議,按照上級要求積極部署。短短2個多小時,一支136人的隊伍集結完畢!
  • 濰坊市人民醫院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圓滿完成任務載譽歸來
    今年6月份,按照國家衛健委及山東省委組織部的工作部署,醫院選派了由濰坊市第七批援藏幹部人才王天民、副主任醫師劉振國、主治醫師賈有娟、主治醫師丁雲龍、主管護師王瑞利組成的醫療隊到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南木林縣衛生服務中心開展「三級醫院對口幫扶貧困縣縣級醫院」工作。
  • 「寧」成一股繩,心往一處「襄」——寧夏對口支援襄陽紀實
    作為「一省包一市」的唯一西北省區,寧夏黨委、政府接到對口支援襄陽的號令後連夜部署,第一時間出臺對口支援方案、建立工作機制。79人、100人、150人、172人,8天時間4批精銳急赴荊楚,加上此前已經在湖北的兩批醫療隊,寧夏共780餘名白衣戰士「逆行」戰疫,醫療物資、蔬菜大米源源不斷馳援湖北,部分企業主動轉產支援抗疫,與湖北人民風雨同舟。
  • 「愛民地圖」的見證——北部戰區總醫院兩支醫療隊「西行記」
    赴青海省對口幫扶的北部戰區總醫院兩支醫療隊百餘名醫療專家,先後在青海省地圖上作了上千個類似標記,密密麻麻,覆蓋了兩個縣30個鄉(鎮)450多個村子。戰友們風趣地說,對口醫療支援就像一次新的長徵,兩張「愛民地圖」上每一個被標識的點位,都是令人難以忘懷、念茲在茲的「西行印記」。
  • 淄博市第六批赴湖北醫療隊16名醫務人員今日啟程
    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14日訊2月14日,按照統一部署,淄博市第六批赴湖北醫療隊16名醫務人員出發。淄博市第六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由16名隊員組成,他們分別來自北大醫療魯中醫院(10名)和北大醫療淄博醫院(6名)。
  • 大連醫科大學在世界屋脊建三甲醫院,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2001年,大連醫科大學開始醫療援藏,至今已派出43名幹部赴藏,扛起了遼寧省醫療援藏的半壁江山。特別是2017年成為遼寧省醫療人才「組團式」對口支援那曲市人民醫院的牽頭單位後,學校黨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將這項關係藏北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民心和政治工程全力做細做實。
  • 省四醫院派出第三批醫療隊馳援武漢
    四川在線記者 鍾振宇2月13日上午,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第三批馳援武漢的10名隊員集結完畢,當天下午,他們將隨我省新一批援湖北醫療隊奔赴武漢。除了在網上刷屏的該院汶川籍護士佘沙,規模不大的省四醫院已有200多位醫護人員主動請纓支援湖北一線。該院本次醫療隊的10名隊員分別來自呼吸重症、急症等科室,年齡最小的24歲,最大50歲,5人為共產黨員,都是危急重症救治領域的精兵強將。
  • 青島市市立醫院派駐西藏日喀則技術專家展開工作
    5月11日,青島市市立醫院集團東院婦科副主任醫師許鳳蓮、東院檢驗科副主任醫師王冀粵作為技術專家,前往日喀則桑珠孜區人民醫院(衛生服務中心),現已展開醫療幫扶工作。    援藏醫生順利抵達西藏  魯網青島5月18日訊(記者 劉霞 通訊員 伊麗明)
  •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為支援湖北醫療隊舉行歡迎儀式
    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胡俊 金文陽)將士出徵寒冬烈,英雄歸來春意濃。4月16日下午3時,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為支援湖北醫療隊、支援自治區第四人民醫院及銀川臨時救治醫院的181名隊員舉行歡迎儀式,迎接全體醫療隊員回歸工作崗位。
  • 10年援疆,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留下"不走的醫療隊"
    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駐點幫扶新疆墨玉縣人民醫院   10年援疆,留下「不走的醫療隊」   ■傅凌豔 李 瑛 李海峰   從北京到墨玉,距離4000多公裡。   這段距離,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醫護人員往返奔波了10年——從2011年開始,他們連續派出10批醫療隊駐點幫扶墨玉縣人民醫院。
  • 華山醫院第四批援鄂醫療隊出徵武漢
    醫院召集令一下,立即啟動程序。正肩負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重任的張文宏主任也報名:上海這邊的情況穩定了,他也可以去。  按照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當天發布的通知要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將組建一支由30名醫生和180名護士組成的210人醫療隊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重症監護室(ICU)。
  • 寶應縣第四批援鄂醫療隊奔赴前線
    昨天(2月13日)上午,寶應縣人民醫院4名主治醫師、6名護士自願報名、主動請纓,參加寶應縣第四批醫療救援隊奔赴湖北,全力支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線。據了解,這是寶應縣人民醫院派出的第三批赴鄂醫療隊,其中涵蓋了重症醫學科、神經內科、護理等學科,都是科室骨幹,10名隊員中有一大半是「90後」,還有「80後」。
  • 寧夏同心:跨越山海的牽掛 泉州記者與18年前的幫扶對象再聚首
    閩南網8月27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文/圖)「一晃18年過去了,馬花,你應該已經為人妻為人母了,你如今過得還好嗎?遠方的哥哥我很是掛念……」每每說起在寧夏採訪的經歷,晉江經濟報記者張惠陽總是很感慨,他的心裡一直牽掛著18年前在同心縣幫扶過的學生。這名學生叫「馬花」,曾就讀於同心縣窯山中學。失去聯繫多年,張惠陽很想找到她、見見她、再了解她的近況。
  • 中國第七批赴南蘇丹維和醫療隊向聖瑪麗醫院捐贈物品
    馬青峰 攝中國軍網訊(肖樹文 姜大雷)當地時間12月19日上午10時,聖瑪麗醫院的學生身著校服,哼唱著歌曲,跳著傳統舞蹈,熱情地歡迎中國維和部隊的到來。維和部隊官兵為他們贈送了文體活動用品、藥品和物資,並就下一步進行技術交流和基礎設施援建達成一致意見。
  • 省人社廳假日專家下鄉服務團來我縣進行醫療及農業幫扶活動
    汪凱教授在作專題講座   宿松新聞網消息:12月18日,省人社廳組織的假日專家下鄉服務團抵達我縣進行醫療及農業幫扶活動,其中安醫大一附院4位專家組成的幫扶醫療隊開展了為期兩天的義診活動。
  • 抗疫無國界 中國援外短期抗疫醫療隊集結出發甘比亞
    2020年11月8日,應甘比亞共和國政府邀請,由遼寧省承派的中國援外短期抗疫醫療隊在瀋陽隆重舉行出徵儀式,正式啟程赴非洲甘比亞執行為期3個月的國際抗疫醫療任務,這是我國在前期向多國派出抗疫專家組基礎上再次派出短期抗疫醫療隊,也是落實30個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的首批派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