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們不遠萬裡,幫我解除多年病痛,為我們全家帶來幸福,給西吉人民送來福音……」10月中旬,海軍軍醫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上海長徵醫院)院長張殿勇收到一封來自寧夏的信件。信中,來自寧夏西吉縣的普通農民方梅動情講述長徵醫院中醫科趙婧醫生為她解除十多年沉痾的經歷。
西吉曾是紅軍長徵勝利會師的地方,但因自然條件差,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18年前,一紙「支援協議」,讓長徵醫院與寧夏西吉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2001年,按照中央軍委決策部署,長徵醫院積極投身支援西部醫療衛生事業,對口支援寧夏西吉縣人民醫院。18年來,長徵醫院先後選派30多個科室57名專家到西吉,免費為縣醫院培養各學科業務骨幹近52名,贈送醫療器械、藥品儀器和捐助款項共計160萬元。
邊吸氧邊救治食物中毒兒童
今年8月,趙婧作為第18批醫療隊員到西吉縣醫院開展幫扶,首次把長徵中醫特色之一「三伏貼」引進西吉縣人民醫院,開設三伏貼專病門診。這讓受腰椎間盤突出症困擾的方梅看到了希望。
十多年來,方梅多方求醫無效,三年前病情加重,出現腰部疼痛僵硬、渾身緊縮、行走困難等症狀。聽說長徵醫院來了位中醫科醫生,方梅抱著一線希望前往求治。趙婧副教授經望、聞、問、切,得出「寒溼凝堵、脾腎陽虛,肝脈掬攣」的診斷。近日,記者見到方梅時,她剛從山東旅遊回來。「經過趙醫生外敷藥物及中藥調理,腰骶部不疼了,腰部僵硬緩解了,腹脹和關節疼痛也減輕了。」
趙婧出生於中醫世家,是第六代傳人。作為中醫臨床博士、副教授,她在西吉最大的感觸就是知識「不夠用」,白天門診、查房、治療,晚上查醫案、整理,常常打電話向父親請教。幫扶結束回到上海,她的病人又追到寶雞鳳翔去找她父親就診。
李文放是第9批醫療隊員。當時,62歲的馬成彪因「突發性心前區疼痛」入住西吉縣醫院急救科重症監護室,被診斷為「廣泛前壁心肌梗死」。經及時治療,兩天後患者病情穩定。由於家庭經濟困難,患者要求出院。李文放知道,患者溶栓後仍隨時可能發生室顫或心臟驟停,自己拿出2000元幫患者墊付醫療費。經後續治療,患者痊癒出院。
西吉地處西北黃土高原,位於六盤山西麓,海拔高達2633米,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十分惡劣。第3批醫療隊員顏榮林教授至今難忘與西吉醫院的「第一面」,四周環山,陳舊簡陋的工作環境……各種相關檢查不全,手術室手術器械缺乏,沒有充足的血源。最棘手的是,麻醉和輔助技術跟不上。在有限的條件下,顏榮林憑藉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技術,排除手術中出現的各種險情,成功為一位罹患直腸癌的28歲男青年實施了手術。
第11批醫療隊員劉雪峰,一到西吉就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一天晚上10時多,正在房間吸氧的劉雪峰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擾,原來一大批食物中毒兒童被送到醫院。劉雪峰拔下氧氣管,套上白大褂跑進急診室。急診室被40餘名患兒擠得滿滿當當。劉雪峰逐個為孩子們做檢查、開藥方,還留在急診室觀察他們的病情,忙到次日凌晨3時。強烈的高原反應讓劉雪峰不得不邊吸氧邊為患者治療。
把重度妊高症患者救了回來
郭永飛也是第11批醫療隊員,一天,一位65歲的回族阿婆佝僂著身體艱難地來到門診部。經檢查,郭永飛診斷她患的是「腰椎管狹窄症」,且已壓迫神經根及馬尾神經。醫生們知道,腰椎手術是個大手術,當地醫院沒有血源,對主刀醫生的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不及時手術,患者可能面臨癱瘓風險。郭永飛不斷奔走,最終到固原中心血站協調來600毫升紅細胞懸液,又到固原市醫院買來深靜脈穿刺導管,反覆驗證植入物器械的數目和規格,並從上海空運必需的手術器械,冒著風險成功為患者進行手術。病癒出院時,病人與家屬將一面錦旗送到郭永飛手中,激動地說:「我們一家與長徵醫院有緣,解放軍醫生是我們一家的救命恩人。」
2001年7月11日深夜,身懷六甲的馬靜芳突然腹痛難忍,家人連忙將其送到鄉衛生院,衛生院建議立即送縣婦幼保健所。當時馬靜芳呼吸急促,血壓迅速下降,進入休克狀態。保健所的醫生趕緊向長徵醫院醫療隊求援。醫療隊專家郭昌星迅速趕到現場,確診為「重度妊高症,多功能衰竭」。「如不儘快手術取出腹中死胎,患者隨時有生命危險。」可血常規檢查顯示患者血紅蛋白只有25克/升,麻醉難度超乎尋常,血液儲備不足,手術風險巨大。可郭昌星只有一個念頭,手術成功的可能性還是有的,要盡全力搶救病人。郭昌星請來隊友,經過幾個小時手術,硬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馬靜芳的家人滿含熱淚拉著郭醫生的手連聲感謝:「如果沒有長徵醫院醫療隊,她早就不在人世了!」更讓一家人高興的是,被診斷為不能懷孕的馬靜芳第二年又生下一對雙胞胎,給全家帶來無限歡樂。
「上海軍醫來啦!我們的病就有救了。」按約定,長徵醫院一般八九月份向西吉縣醫院派出醫療隊,這兩個月也成了西吉縣醫院最忙的季節。每個醫療隊員克服水土不服帶來的不適,沒日沒夜工作,往往是上午看門診,下午扎進手術室連做幾臺手術,醫療隊的眼科專家曾創下一天13臺手術的紀錄。
實力躍居固原五縣一區前列
「幫扶之前我們只能做些傳統的骨折復位手術,技術只達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水平,材料還是早已過時的葫蘆鋼板。」骨科王醫生說,自從2001年長徵醫院幫扶西吉縣人民醫院後,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了解,全國各醫院申請到長徵醫院實習的報告堆得有幾尺高,少則也要等上一兩年。可是,西吉縣醫院骨科好幾個醫生幸運地被選送到長徵醫院實習,師從賈連順、吳海山、苟三環、葉曉健等國內著名骨科大師。
西吉縣人民醫院感染科、血管外科從無到有,背後是子弟兵的愛民情結。2003年7月,長徵醫院感染科副主任倪武到西吉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助籌建感染科,長徵醫院捐助的價值60多萬元的設備及時運到後,從安裝、調試,到醫務人員培訓,倪武忙了兩個月。在蔡雄、倪武、張瑞祺等專家教授的鼎力支持下,西吉縣醫院感染科現在已經能完成常見傳染病的治療。2018年,柏駿醫生說服院領導撥款完善配套設備,建立了上海長徵醫院血管外科專家工作站。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成為橫亙在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攔路虎。「為西吉留下一支永遠不走的、高素質醫療隊,就是我們幫扶的目標!」這是歷屆長徵醫院黨委班子堅守的共識。
第17批醫療隊員劉海斌說,「做再多的手術,不如教會這裡的醫生,把最新的內鏡手術技術帶到這裡。」在手術中,他手把手帶教當地醫生,從鼻腔結構到手術步驟的講解,每一步都認真示教。他還特別注意教當地醫生通過網絡、期刊、文獻等各種渠道獲取相關信息,結合臨床找到合理的方法。
「傳授技術固然重要,傳授先進理念同樣不可或缺!」李鋼政委在每批醫療隊出發前都這樣說。醫療隊到西吉後,在門診和手術的同時,還通過教學查房、手術示範、舉辦培訓班和學術講座等形式,將大醫院先進的醫療理念傳授給當地醫務人員,規範了醫療流程,大大降低事故發生率。
18年來,醫療隊專家不斷刷新當地醫療技術新紀錄。對此,西吉縣醫院李軍義院長用「翻天覆地」四個字概括:「上海軍醫帶來的不僅是醫術,也帶來先進的醫院管理理念。」在醫院管理、學科建設、提高業務能力等方面,幫扶專家提出了30餘條合理化建議,讓他們受益匪淺。18年來,長徵醫院通過人才集中培養、學科管理建設、設備資金投入等途徑,為西吉縣人民醫院填補多項空白。現在各科床位使用率大多達80%以上,有些科室經常保持100%。醫院整體實力躍居固原市五縣一區前列。
前不久,張殿勇帶領專家醫療隊再一次來到西吉縣人民醫院,聽取意見建議,尋找差距不足,制訂下一步幫扶對策。西吉縣委副書記潘存國深情地說:「長徵醫院掏出一顆真誠心,無私地援助西吉人民,西吉人民忘不了黨和人民軍隊的深情厚誼。」
本文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陳瓊珂 責任編輯:姚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