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貝寧,兩個相距1.5萬公裡的國家,雖然人民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一直是傳統友好國家。尤其是近年來,中貝傳統友好合作關係加速發展。這其中,也有寧夏人民的一份貢獻。
得知中國援貝寧醫療隊進行義診,貝寧群眾在醫療隊駐地排起了「長龍」。
41年前,中國援貝寧醫療隊正式成立,寧夏也成為其中的一分子,這讓寧夏和貝寧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41年來,寧夏先後派出23支醫療隊、547名醫學專家不遠萬裡前往貝寧,以頑強的毅力,克服酷熱、疾病、語言等種種困難,用汗水、熱血、生命譜寫了一個個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
1
「這些是絕版照片。」近日,全國著名神經病學專家、80歲的孔繁元戴上眼鏡,指著幾張發黃的黑白照片,充滿深情地向記者講述:「這是1978年1月我們出徵前的合影。那年,寧夏第一次接受了中國援非醫療工作任務後,從全區各大醫院精心挑選了23名專家,組成了首批中國(寧夏)援貝寧醫療隊。」
時光回到40年前。
1978年1月4日,孔繁元等23名醫療專家離開寧夏,奔赴萬裡之遙的非洲。
初到貝寧坎迪縣,眼前的一切令他們大吃一驚:當地群眾在沙地上挖個坑,用草和木頭搭個棚,就是住房;老百姓吃的只有木薯,蔬菜極其稀有;水和電都是臨時供應……最令他們意外的是,坎迪縣醫院裡除了10張簡易病床和1名醫生,藥品、手術器械全都沒有。
寧夏的專家們沒有退縮。沒有科室,醫療隊的專家就一人擔當一個科室;沒有藥房和藥架,隊員把從國內運來的100多個箱子整整齊齊地擺放在一起,就是一個完美的藥架;沒有手術室,大家就著手整理從國內帶來的醫療器械,自己安裝無影燈、搭建手術臺。經過10天奮戰,一個科室完備、初具規模的縣醫院誕生了。
自此,坎迪縣醫療衛生事業掀開了新的一頁。
1978年7月的一個深夜,一位宮外孕大出血的婦女被送進坎迪醫院。當時用電必須向有關部門申請,可病人已經休克,必須立即手術,怎麼辦?
「去群眾家裡借燈,什麼燈都行,越多越好!」孔繁元對隊友和群眾們說。不一會兒,煤油燈、手電筒、直流電小燈泡,都拿來了。大家手舉著各種燈,隨著婦產科大夫鄒光珍的手慢慢移動著。
手術進行得很順利。這是坎迪縣醫院第一次開展手術,也是貝寧歷史上第一次在斷電情況下完成的手術。當地醫生和群眾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你們能在這樣的條件下完成手術,太厲害了!」 「你們展現了中國醫生的勤勞、智慧和美德!」
2
從那以後,在這片遠離中國1.5萬公裡的土地上,不時發生「傳奇故事」。
2000年12月的一個周末,一陣急促的救護車呼叫聲打破了洛克薩醫院的寧靜。第11批醫療隊隊長、寧夏外科專家郝永存第一個趕到急診室:一位黑人青年的胸部有一條長約4釐米的刀口,鮮血不停往外湧。青年四肢冰冷,已經摸不到脈搏,只有頸部大動脈極其微弱地搏動著。他叫貝德爾,在與一個入室搶劫的歹徒搏鬥時,被歹徒用利刃刺傷。
「立即進行手術!」郝永存說。當時,洛克薩醫院裡並沒有心胸外科醫生,郝永存只是普外科專家。難道眼睜睜地看著患者死去?不行,哪怕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爭取,郝永存立即對隊友說:「準備手術,開胸檢查。」
骨科大夫王忠急得滿頭冒汗:這裡沒有開胸器械!他急中生智,拿來了骨科醫療包,倆人用骨鋸和骨剪打開患者胸骨,用雙手強力拉開患者胸骨、肋骨。
手術後,主刀醫生查看患者情況。(資料圖片)
手術室內異常安靜,只有心電監護儀「嘀嘀嘀」響個不停。
郝永存和王忠沉著冷靜地操作著。當第一針縫下去,出血瞬間減少了。第二針、第三針……心臟傷口閉合了,出血止住了,患者的血壓和血氧飽和度逐步回升。經過10個小時的努力,貝德爾被從死神那裡搶救了回來。親眼目睹手術全過程的貝寧醫生不停地讚嘆:「奇蹟!奇蹟!中國醫生真是太神奇了!」
「奇蹟」在每一批醫療隊中上演著:第1批醫療隊隊員、針灸科醫生馬文竹用中國針灸術讓癱瘓7年的貝寧婦女站了起來;第7批醫療隊隊員、外科醫生商廷鈞為貝寧群眾完成第一例開顱手術;第9批醫療隊隊員、骨科醫生溫鵬為一名下肢腫瘤患者成功將上肢骨骼移植到下肢……
無數個「醫學奇蹟」一次又一次刷新貝寧醫療衛生事業紀錄。這些奇蹟也換來了貝寧人民的信賴和讚譽:「去中國醫療隊看看!」「去找中國醫生!」這是貝寧百姓有急難重症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寧夏醫療隊隊員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有貝寧群眾高喊著:「沙娃,麥赫西,西諾娃!」(您好。謝謝中國人!)
3
2019年,新的奇蹟在貝寧誕生。
北京時間2019年3月21日16時40分,正是貝寧的清晨,貝寧莫諾和庫福省中心醫院二樓會議室內聚集著中國駐貝寧大使、貝寧衛生部、貝寧莫諾省衛生廳負責人等。
此時,貝寧和寧夏兩地正在同時進行著一臺跨越1.5萬公裡、具有歷史意義的手術。
手術室搭建在貝寧洛克薩市莫諾和庫福省中心醫院,手術由第23批中國(寧夏)援貝寧醫療隊成員、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外科主任醫師任建華主刀,為一位患有巨大甲狀腺腫瘤的貝寧婦女做腫瘤切除術。在萬裡之外的中國寧夏,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專家馬曉飛、杜秦川,以及醫務科、腫瘤外科、麻醉科的專家們通過遠程會議室內的大屏幕,全程觀看並指導這臺手術。
「在游離腫瘤過程中,一定要留神,不要損傷到喉返神經。」「脖子兩邊的大動脈,是供應頭部的血管,游離到這兩處也要格外小心。」專家們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屏幕,在關鍵環節提示著。
北京時間19時51分,巨大腫瘤離體,共取出兩個瘤體,大的約18cm×15cm,小的約8cm×4cm;20時58分,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意識恢復,氣道通暢。整個手術全程時長4小時14分鐘。當宣布「中國援外醫療隊首例『網際網路+醫療健康』遠程指導手術在貝寧洛克薩市莫諾和庫福省中心醫院圓滿成功」時,手術室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4
在貝寧首都科託努的公墓裡,長眠著兩位來自中國的白衣使者。他們是第2批援貝寧醫療隊隊員劉玉榮和李書峰。
第13批援貝寧醫療隊隊員、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王舒拉因為患病不幸將生命留在這片土地上。病逝的前一天,王舒拉仍忠於職守,為當地人民進行保健工作。
「在貝寧感染瘧疾是常有的事,死亡率高達50%以上。」第13批援貝寧醫療隊隊長、專家馬勍說,王舒拉去世後,大家誰也沒有害怕、退縮。如有患病,都是一邊及時吃藥,一邊繼續工作。
那裡也是愛滋病高發地區。郝永存在貝寧待了5年,曾四次感染瘧疾。在搶救一位愛滋病患者時,手上不小心劃破了一道口子。當時洛克薩醫院院長伊邁爾嚇壞了,立即買來愛滋病阻斷藥物,讓郝永存第一時間服下。
41年裡,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編織成一份細細密密的情誼,深深紮根在貝寧、寧夏人民心中。
據統計,40年來,寧夏醫生在貝寧成功開展各類手術7.5萬餘例,救治300多萬貝寧群眾,先後有33人次被貝南共和國政府授予榮譽勳章,6批醫療隊被評為「先進集體」。
(來源:寧夏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