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對口幫扶 情灑黃土地的莆田系優秀兒女們

2020-12-25 文化歷史大綜合

#閩寧對口幫扶#福建與寧夏,在黨中央東西對口扶貧協作戰略搭起的橋梁中緊緊相連。

莆田與西吉,跨越千裡,山海相連,心手相牽。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自1997年開始,一場扶貧協作「接力長跑」。23年來,送技術、引資金、抓項目、聚英才,莆田的幫扶在西吉一一落地;閩寧示範村、閩寧希望小學、工業園區,西吉大地上深深烙刻下莆田印記。

23年,是一段攜手脫貧共赴小康的行程。

23年裡,西吉留下了太多動人的莆田故事。

2020,決勝脫貧攻堅,西吉將小康夢圓!

小康路上,西吉將永遠銘記莆田情誼!

一次支教 一生記憶

聽說吳月萍主動報名到西吉支教,家裡一片反對聲:「那裡不比漳州,條件艱苦著呢!」

「我是一名地理老師,想親眼看看黃土高原的樣子。」

阻攔沒能擋住吳月萍的腳步,帶著些許浪漫,也帶著些許興奮,她一路風塵僕僕,從福建漳州來到想像了無數次的西吉,走進了西吉中學。

吳月萍在課堂上

那是2019年的9月。氣候乾燥,嘴皮龜裂;飯菜偏鹹,飲食不慣;高原反應,頭暈氣喘……

各種差異引發的各種不適成了最真實的第一感受。更讓吳月萍始料未及的是教學的「水土不服」。

第一堂課,當她站上講臺一番激情飛揚的講述後,學生們一臉茫然:「老師,我們聽不懂。」

這個當地學科帶頭人,漳州市南靖中學的優秀老師頓時懵了,由於語言障礙,吳月萍有了一種挫敗感。

隨後的教學中,她放慢語速,努力咬清每一個字。進度雖然慢了,但課堂活躍了,學生們愛聽了。漸漸地,吳月萍掌握了學生們的特點,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補缺補漏。

她教學生們看地圖,讀圖、判圖,歸納總結知識點以便學生們快速掌握。

很快,吳月萍成了學生的良師益友,孩子們樂意向她討教,聽她講外面的世界,祖國的山河。

孩子們喜歡和她談心,講自己的喜怒哀樂,生活的感悟。

在吳月萍那間辦公生活集於一體的宿舍裡,時常傳出歡快的笑聲。西吉中學也帶給吳月萍很多感動。

在她居住的教學樓上,借著樓道的燈光,每天清晨五點多就會響起朗朗的讀書聲。課餘飯後,操場上滿是手捧書本的身影。第一次教研活動,她怕講座太長想要刪減內容,老師們異口同聲:多久都沒關係,我們想聽……

這些勤奮的學生、敬業的老師更讓吳月萍全情投入、傾囊相授。在西吉中學,和吳月萍同批支教的福建老師還有鄭燕欽、陳素國、黃國福、林建華、駱榕東。

吳月萍(左二)與支教同事們合影

他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可相同的是,他們都在這裡,用心、用情澆灌著求知強烈的學子。

在西吉中學,1998年至今,已有莆田一中等學校的62名福建教師先後來到這裡。立於校園的一塊石碑上,正面書有「高山仰止」,背面一一刻上了支教教師的姓名,這是西吉中學師生對不遠千裡傳教授業的支教教師的最高敬意和禮讚。

幫扶的見證不止於此,件件物品因為被賦予了美好寓意而有了溫度。校園裡的18盞路燈,那是明燈的指引,奉獻的堅守;國旗下的一口方鼎,寓意西吉中學走向鼎盛;援建的鍋爐房裡,暖暖傳遞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感恩圖報之情……

正如西吉中學副校長姚廣裕所說,這些遠道而來的福建老師,帶來了新理念,傳授著新知識。更以他們克服生活困難、舍小家、顧大家的榜樣力量,詮釋著責任,激勵學生們自強不息。

捧著愛心來

2019年8月,34歲的莆田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醫生林志勇,帶著責任和期許,來到西吉縣醫院開展醫療幫扶工作。

正值仲夏,高原地帶涼爽舒適,他連連稱讚「感覺很好」。

可沒過幾天,這種好感便蕩然無存。適應不了乾旱的氣候環境和飲食習慣,腸胃不適,嘴皮乾裂……

雖然有各種不適,但他還是克服困難,全身心投入工作。

被分配到胃腸鏡室後,看到設備已近淘汰,醫護水平低,沒有默契的合作夥伴,這位三級甲等醫院的專家遇到了工作瓶頸。胃腸鏡檢查和治療重在合作,他從培養合作夥伴著手。

有病人的時候,他邊做邊講解,沒病人的時候,對照片子與大家分析病例。言傳身教有了效果,以前只能做外鏡的胃腸鏡室,現在可以深入腸鏡檢查範疇,科室醫護人員還掌握了外鏡下找癌等難度較高的檢查技術。

同來的莆田第一醫院急診科大夫林君洪,並沒有因為門診接診量只有莆田醫院的一半而感到輕鬆。輕微的高原反應,讓他走路都跌跌撞撞,近一個月才有所緩解。讓他感動的是,醫院對支寧醫療隊員的關心關愛,不但貼心到準備唇膏等生活物品,時時關問也讓他心暖不已。

看著多項常規化成熟技術是這裡從未開展的「新技術」,林君洪明白了肩負的責任,他儘可能多地把所掌握的醫療知識傳授給「同事」們,以此回報一份份樸實的熱情。醫院重症醫學科成立不久,便接診了一例需要進行血液灌流醫治的急診病人。

如果是在以前,遇到這種病例醫院不敢接診,只能轉院。這項技術並不新,而是沒有醫生會操作。林君洪搶救病人後,細心講解技術要點,直到科室醫生完全掌握。他也時常被大家的學習熱情所感染,病人少的時候,一起探討和研究病例成為常態。

正是這樣的幫帶,西吉縣醫院近年來開展了多項零突破的醫治項目。

就在一個月前,西吉縣醫院重症醫學科和胃鏡室醫護人員在福建支寧醫生的指導下,對一例急性心梗昏迷重症病人進行了空灌營養管植入手術,成為該院此項技術的首例,這讓全院醫護人員跟著自豪了一把。

今年,醫院還成立了重症醫學科,並開展了CRRT(床旁連續性腎臟代替治療)新技術,得到自治區級醫院的認可。莆田市第一醫院兒科主治醫生黃益朱,隨三批幫扶隊三進西吉,成為幫扶時間最長的醫療專家。

曾共事和交往過的醫護人員,無不稱讚黃大夫高超的技術和對病人的耐心負責。正因為他的悉心指導,西吉縣醫院成功將新生兒科從兒科中分離出來,診療更加精細化。「福建醫生技術精湛,但比技術更可貴的,是他們傳遞出的醫者的責任感。」西吉縣醫院醫教科主任陳珣時常被醫療專家對病人的耐心細緻所感染。

結對幫扶的另一種方式是走出去學。自2018年起,西吉縣醫院每年都會派出醫護人員前往福建學習培訓。

急診科大夫蘇君從山西長治醫學院畢業後,2016年通過招考進入西吉縣醫院。2019年5月,他被派往莆田市第一醫院重症病學科學習。半年時間,跟著導師參與急診救治,全新的治療理念、精湛的醫療技術讓他受益良多。

西吉縣醫院院長齊忠海說,醫療專家面對面指導、手把手教授,讓一批醫護人員迅速成長。利用結對幫扶的有利條件,醫院注重培養醫護骨幹和管理人才。哪個科室薄弱,就從哪個科室著手「請進來、走出去」促進提升。

多年協作,診療技術提高的同時,理念上的提升最為關鍵,激發了醫護人員比、學、趕、超的積極性。

一株艾草 一項產業

說起澤愛堂,這個招商引資來的福建企業,三年間已成為西吉縣一家響噹噹的招牌企業。澤愛堂雖落戶西吉時間不長,但它與西吉的緣分已不短。

早在2013年,公司董事長林玉清就不遠千裡來到西吉,投資建成寧夏神力騎自行車科技有限公司,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寧夏澤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平均每天訂單保有量1500單,最多時達到5000單走走闖闖,轉眼就是幾年。

2017年的一天,林玉清和朋友漫步永清湖邊。「看,這是我們這裡生長極好的一種中藥材,叫艾草,用途廣著呢。」一句無心的閒聊,卻讓林玉清上了心。他上網詳細查閱,越看越覺得有商機。可在西吉,中藥材種植還不成氣候,能成嗎?林玉清有些嘀咕。

隨後,他赴湖北實地考察,走田間,進工廠,種植、加工、銷售,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看。最終,他決定試試。當年,寧夏澤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吉強鎮萬崖村、火石寨沙崗村等地那一年種上了1200畝艾草。但因為種苗來自外地「水土不服」,加之首次大面積種植「摸黑走」,成活率並不高,公司損失近300萬元。

2018年,公司轉變思路,以訂單種植形式,吸引13家合作社100多戶農戶參與。一畝三分田,各家操各心。這一年,不僅種植面積擴大到5000畝,成活率也大幅提升。種植、加工、外銷,三年多裡,產業鏈條不僅在澤愛堂串聯起來,更在西吉大地延伸。在澤愛堂的帶動下,今年,全縣艾草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還有新的艾草加工企業來到西吉。

加工車間不僅建在園區,也建在田間地頭,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帶來了真金白銀。偏城鄉下堡村扶貧車間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依靠150萬元閩寧扶貧資金,下堡村有了自己的廠房。

經鄉政府聯繫對接,澤愛堂入駐下堡扶貧車間,機器設備進來了,廠房真正成了工廠。廠房租金每年3萬元,2018年,第一筆租金讓下堡村村集體經濟「脫殼」。修路、保障兜底戶的生活,這筆租金處處花在「刀刃」上,村黨支部書記馬俊平覺得村「兩委」的腰杆子都直了。

收益不止如此,村裡20多名婦女在這裡就近打工,有了收入,更有了獲得感。黃敬曼說,照顧老人孩子,養牛種地,家裡的活一樣不耽誤,每月還有1800元工資。生活寬裕了,心裡都敞亮了。

今年,下堡村流轉村民土地120畝,土地入股80畝,建起了自己的種植基地。「車間需要的9種原料,我們已種了6種,可以自給自足。」扶貧車間旁的這塊土地,讓馬俊平充滿新的希望。

一株小小的艾草,正連起一項致富的產業。

水岔村裡好風光

怎麼形容吉強鎮水岔村昔日的面貌,村支書王進武至今回憶起來,忍不住一陣唏噓,村部雜草叢生,幾間土坯房逢雨必漏;村道是人踩出來的土路……

因為6個村組比較分散,被山溝阻隔,每被人提起,「那個窮山溝溝」無形中成為村子的「標籤」。大變化始於2017年。

水岔村被列為閩寧示範村,這個洋氣的「名號」,為村民帶來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和閩寧協作項目雙重福利。兩三年時間,水岔村褪去昔日「窮酸」,呈現勃勃生機。

最初感受到閩寧示範村這個「名號」帶來的福利,是2017年底村上利用100萬元項目資金,建成7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設了文化活動室、圖書室,村民豎指稱讚。從此,項目資金逐年跟進,水岔村民連年受益。

投入6.6萬元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補貼發展養羊產業;投入6.9萬元為村民裝上水暖炕;光伏發電項目為村集體每年帶來19萬元收益……

村民從點點滴滴的變化中,逐漸體會了珍貴的山海情誼。閩寧示範村項目資金定向投放,怎麼有效利用每筆資金為村民帶來收益,需要村上自己謀劃。2018年,閩寧資金投建扶貧車間,生產什麼難住了村幹部。

幫扶單位固原市科技局支招,生產花燈。主要負責人帶領村民跟隨隆德縣工藝廠工人到四川自貢實地考察,回來後便將70萬元資金投入扶貧車間建設當中,安裝製作設備、開展人員培訓。製成的燈籠由隆德縣工藝廠負責銷售,生產僅3個月,產值達到200多萬元,帶動村裡60多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實現勞務收入40多萬元。曾經土地貧瘠,村民一年到頭辛勤耕作,換不來一家溫飽。

隨著政策開放,家家戶戶只要有精壯勞動力,便外出務工。年復一年,耕地變荒田。閩寧項目引來投資。2019年11月,福建企業入駐水岔村,成立了寧夏金山艾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企業主看中的,正是大片的撂荒地,這在他們眼中成為豐富的資源。

村上由此成立3個合作社,開荒復耕,建立起1000畝紅花、1000畝板藍根、1180畝艾草中藥材種植基地。閩寧項目又投入80萬元,為村上建起農機合作社,服務村裡的種植產業。

再看今日水岔村,村部寬闊氣派,村道綠樹成蔭。初夏時節站在村頭遠眺,山上黃綠相間,風景宜人,盡顯美麗鄉村容顏。

好了,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結束,歡迎大家把關心的話題寫在評論區,小編會作為後續選題,希望創作出更多大家喜歡的內容。

範金琢玉——耀州窯瓷器專題

隋代貼金彩繪屏風式石棺床與粟特人及粟特文化

相關焦點

  • 閩寧對口幫扶 他說的是閩南話 臉黑得卻像個西北漢子
    47歲的鄭永璘來自福建省永春縣,是福建省第十一批#閩寧對口幫扶#工作隊員,現掛職寧夏同心縣,任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2018年,鄭永璘離開了家鄉福建省永春縣,踏上同心這片黃土地。來到這裡,他明顯感受到氣候環境、語言環境、生活方式的差異,可他很快就融入到了新的工作環境中,很快進入角色。
  •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市場之手」——市場為媒 山海攜手譜新篇
    直到1996年,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正式啟動。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寧夏,進行了為期6天的對口扶貧考察,並在銀川召開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就在這一年,寧夏福建總商會成立。閩寧協作給在寧閩商提供了機遇和平臺,也帶來了責任和動力。總商會成立之初,定名為「閩寧扶貧協會」,其初心就是服務於閩寧協作。
  • 閩寧協作傳友誼 教育幫扶譜新篇
    20周年,20年來,福建省始終以促進寧夏繁榮發展為己任,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為寧夏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閩寧對口支援已經成為東西部協作的典範。教育幫扶成為閩寧對口支援的重要內容。在福建省第18批30教師支教教師座談會上,寧夏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20年來,閩寧教育對口支援促進了寧夏教育快速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投身寧夏教育事業的優秀教師。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感受發生在福建第十七批援寧支教副總隊長、永春四中鄭清強老師身上的支教故事。
  •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的福州教育人系列報導④| 劉岷晶:在支教路上前行
    今年7月初,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教師節來臨之際,福州教育新媒體聚焦「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的福州教育人」,將連續推出代表教師李丹、陳瑩、劉岷晶、羅彬等系列報導,敬請關注。本期為第四篇。
  • ...續寫山海豪情——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事跡在福州大學師生...
    7月3日,中宣部以雲發布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消息傳來後,在福州大學師生中引發熱烈反響。學校自2013年起積極組建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加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對口支援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三營中學。
  • 閩寧教育協作 | 閩侯永春與隆德同心攜手譜新曲
    近日,福建省閩侯縣教育局組織縣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閩侯一中、實驗中學、曇石山中學、實驗小學、實驗幼兒園、鴻尾超墘小學教育管理幹部、骨幹教師代表來到隆德縣深入校園觀摩、了解學情、慰問支教團,開展了為期5天的教育教學交流活動。
  • 這部電視劇在莆田開拍!黃軒、張嘉譯、閆妮來了
    號外電視劇《閩寧鎮》來莆田正式開拍!還有許多明星即將奔赴莆田!《閩寧鎮》是福建省2020年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被列入中宣部2020年宣傳思想工作要點的唯一電視劇和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的2020年重點電視劇。
  • 寧夏西吉:閩寧對口扶貧讓新莊村變「新莊」
    閩寧示範村新莊村位於寧夏西海固地區的西吉縣,是個深度貧困村,2400多常住人口中,約三分之一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年來,通過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和閩寧對口扶貧項目資金支持,這裡大力發展草畜業,已於2018年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0.63%。
  • 情牽閩寧 山高海深
    黃小環(後一)和同事們研究病歷。 閩寧協作24年來,福建省援寧群體跨越千裡對口協作。在11批183名福建掛職幹部、2000餘名支教支醫支農工作隊員、專家院士、西部計劃志願者的奮力推動下,閩寧鎮實現了從「輸血式」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秦腔和南音的情緣 走進閩寧二中八年級(4)班的教室,吳寶雅正在教學生們演奏閩南樂器。
  • 閩寧再牽手!寧大、廈大新傳學院將共同培育新聞傳播人才
    9月18日,寧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全面合作協議籤約與啟動儀式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圓桌會在銀川舉行,這標誌著閩寧合作在高等教育領域又一新成果誕生。  自2000年起,閩寧兩省區正式建立教育協作關係。閩寧教育攜手並肩,在各個領域開展協作交流,取得豐碩成果。兩省區在省級和校級層面不斷創新協作機制,擴大協作規模,拓展協作領域,對口協作關係不斷深化。寧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秉承閩寧合作精神,積極落實閩寧高校對口合作協議,探索、創新合作新模式。
  • 12名教師出發,中山第四批支教隊伍赴昭通對口幫扶
    近日,中山·昭通對口幫扶教育協作掛職支教教師工作座談會在昭通市教體局順利召開,標誌著2020年教育協作的「接力棒」又一次交接成功。自2016年中山昭通兩市建立幫扶協作關係以來,中山市教體局已選派了16名長期支教老師到昭通各級學校支教交流,以教學專題講座、課堂觀摩、主題教研、教學研討等形式,開展教學指導工作,助力對口幫扶工作進一步提速。
  • 對口幫扶促發展 助力脫貧奔小康---記貴州民族大學定點幫扶鎮遠縣...
    貴州民族大學黨建扶貧第三工作組周成勳書記一行18人迎風冒雨驅車前往鎮遠縣報京鄉貴灑村開展黨建扶貧工作,當天工作組成員深入貴灑村一、二、三組及巴所上下組等扶貧點挨家挨戶走訪慰問「窮親戚」,仔細詢問幫扶需求,並為他們送上了慰問金,使「親戚們」感受到了濃濃的關懷和愛意。
  • 閩寧兩地新聞傳播學院開啟全面合作
    雙方在師資援助、重大科研課題申報、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等領域啟動全面合作,閩寧兩所新聞傳播學院的合作共建將邁向新高度。雙方合作邁向新高度(央廣網記者徐升攝)2000年開始,福建寧夏兩省區在閩寧對口協作的基礎上建立了教育協作關係,寧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派出一批教師赴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訪學進修,為寧夏大學廣告學專業奠定了基礎。
  • 莆田教師楊明連續7年赴寧夏支教
    9月10日是教師節,在寧夏西吉職業學校,從莆田海峽職業中專學校來支教的英語教師楊明走上講臺,開始新一天的忙碌。這是她的第25個教師節,也是她在寧夏支教的第7年。9月初,在「時代楷模」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座談會上,楊明作為代表發言,表達了接續奮鬥、做好支教工作的決心。  時光回溯到2014年8月,聽說有去西吉支教的計劃,楊明毫不猶豫地報名了,家人對她的選擇也很支持。踏進西吉中學的那一刻起,她就沒把自己當成「流水的兵」,而是一顆哪裡需要哪裡釘的「螺絲釘」。
  • 黃軒張嘉益新劇《山海情》浙江衛視今晚開播
    我們後人到哪兒了,哪兒也就能再紮根……」由黃軒和張嘉益主演的新劇《山海情》即將於1月12日起登陸浙江衛視中國藍劇場。作為「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山海情》將帶領觀眾走進把飛沙走石「幹沙灘」變成寸土寸金「金沙灘」的西海固紮根人的故事,也揭開了中國脫貧攻堅奮鬥圖景的一角。
  • 「獻禮教師節 永寧教師風採」 閩寧中學優秀教師 馬少梅 用粉筆書寫青春之歌
    花信年華的她成為閩寧中學的一名教師,紮根教學一線,勤勉敬業,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教育人對事業的忠誠與熱愛,以青春之名,擔青年責任,她就是縣級優秀教師、閩寧中學九年級八班班主任馬少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已在三尺講臺,用粉筆書寫六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