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市場之手」——市場為媒 山海攜手譜新篇

2020-12-20 杭州網

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

在已經成功開展24年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閩寧雙方始終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心,把產業協作扶貧作為關鍵;始終注重發揮市場作用,讓科技、資源、產業奏出動人的和弦。在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一批批閩商弘揚「敢拼會贏」精神,助推優勢互補產業對接、增強寧夏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與「造血」能力;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手把手、面對面推廣技術,與當地農民共同培育新品種、開拓新市場,為產業扶貧打下根基。光明智庫特邀閩寧兩地企業家、科技工作者講述親歷,並請專家就如何發揮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市場作用進行解析。

【一線講述】

以商招商,為閩寧深度協作添動力

講述人:寧夏福建總商會會長、寧夏麥爾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添進

32年前,我18歲,揣著借來的3000多塊錢來到銀川,成了最早在這裡生產糕點食品的個體戶,也是福建到寧夏從事食品加工的第一人。剛到寧夏時,手裡沒有多少錢,是銀川當地的朋友借錢給我,幫我闖過了創業之初的重重難關。

有很長一段時間,到寧夏創業的福建企業家基本是「散兵遊勇」。直到1996年,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正式啟動。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寧夏,進行了為期6天的對口扶貧考察,並在銀川召開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就在這一年,寧夏福建總商會成立。

閩寧協作給在寧閩商提供了機遇和平臺,也帶來了責任和動力。總商會成立之初,定名為「閩寧扶貧協會」,其初心就是服務於閩寧協作。此後,一批批福建企業家帶著技術、資金和銷售渠道,從八閩大地向黃土地進發,從最初的幾個行業,拓展到如今的建築材料、食品加工、教育文化等20多個行業。

招商引資過程中,當客商對寧夏的營商環境有疑問時,在寧閩商們便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打消他們的疑慮。我們以產業鏈招商,不斷補鏈、延鏈,從而打通上下遊,推動全產業鏈發展。20多年來,總商會幫助寧夏招商引資1500多億元,捐助各類社會公益事業資金1.3億元。

我的兩個女兒都是在寧夏出生、寧夏長大,在福建上大學後,又聽從我的建議回到寧夏,對象都找了寧夏本地人。和我一樣的閩商還有很多,他們已經完全融入了寧夏這片底蘊深厚的土地。

2019年年底,已有5700家福建籍企業、商戶入駐寧夏,8萬多名福建人在寧夏從業;近5萬名寧夏人在福建實現穩定就業。

在我的企業裡,90%的員工是寧夏人,大部分來自西海固地區,其中一部分來自建檔立卡戶家庭。隨著企業的發展,每年還將新增70人至100人就業。這些年,不少員工在銀川附近買了房子、結婚生子,有些員工的孩子考上了很好的大學。這給了我把企業做好的更大動力。

面向未來,我們會堅定信心,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把企業做精做強;同時,充分發揮商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堅守初心,以商招商,為閩寧協作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架起寧夏物產與福建市場的橋梁

講述人:寧夏固原市福建企業家協會名譽會長 林錦雲

20多年來,在福建援寧幹部的牽線搭橋與熱情服務下,大量閩商到寧夏投資興業、開展協作幫扶,我有幸成了其中一員。

2006年,第五批福建援寧掛職幹部領隊周秀光回到福建招商引資。在他的感召下,我於當年開始到固原投資辦廠。

經過多年摸索與發展,2014年,我在固原市河川鄉康溝村創辦寧夏瑞丹苑油牡丹產業有限公司,專業種植及加工生產油牡丹系列產品,並以黃土臺塬為背景,以牡丹文化為主線,打造集農業種植、生態修復、休閒觀光、民俗體驗等為一體的休閒農業示範園,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牡丹園」促使當地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其中包括建檔立卡戶147戶。看到這些村民每月有了可觀的收入,紛紛告別過去的破窯洞,蓋起了敞亮的新房,我感到無比欣慰。

常年往返於閩寧之間,我發現,寧夏處處都是寶:這裡的人力資源豐富、特產品質優異,缺的只是通往市場的渠道;而福建市場繁榮,人們對來自西部的特色產品有一種偏好。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琢磨如何架起寧夏物產通往福建市場的橋梁,讓企業找到新的發展契機。

去年,國務院扶貧辦將消費扶貧納入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定點扶貧政策框架,更讓我心動不已。我萌生了一個念頭:在福建設立寧夏特產館,把更多寧夏土特產推介給八閩的父老鄉親。我的這一設想得到了援寧幹部的支持。第十批援寧幹部李仲福主動為我牽線搭橋,在福州物色特產館的地點,還幫我申請優惠政策。在當地政府支持下,2019年1月,第一家寧夏六盤山特產館終於在福州馬尾創辦。此後,援寧幹部們又紛紛向特產館推薦寧夏各地土特產,幫助特產館充實貨源。

我們的特產館立足消費扶貧,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寧夏特色原生態農產品,企業員工中20%以上為建檔立卡戶。目前特產館已吸引38家寧夏本土企業入駐,銷售寧夏灘羊肉、紅(黑)枸杞、五穀雜糧、葡萄酒、固原紅土雞等300餘種產品。這種模式既為福建市場增添了優質的特色農產品,也為寧夏當地農戶增加了收入。特產館開業一年多來,營業額已達4000餘萬元,帶動就業10101人次,其中建檔立卡戶7122人次。在廣大援寧幹部的支持推動下,目前,寧夏六盤山特產館已經在福建各地開設了11家分館。

與寧夏結緣的15年,我深深地認識到:在閩寧協作的歷史性機遇面前,只要打好資源與市場兩張牌,廣大企業大有可為,一定能夠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從灘羊「探路」,到特產「組團出山」

講述人:寧夏百草灘羊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雲龍

這些年,寧夏鹽池灘羊肉在全國聲名大震,被端上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重大國際會議的餐桌,成了響噹噹的「地方名片」。作為多年從事鹽池灘羊產業的本土企業家,我深感鹽池灘羊的「詩與遠方」離不開閩寧協作搭建的平臺。

我出生在鹽池縣農村,從小就是伴著灘羊長大的。把家鄉的灘羊產業做出品質、做成品牌,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2010年,我結束了在外打拼的生活,回鄉創業,在從事灘羊肉加工貿易過程中,我越發感到,只有把最好的體驗帶給大家,才能讓人們對鹽池灘羊留下深刻印象。於是,我們自主創立了「百草灘羊泉水涮羊肉」品牌,得到了市場廣泛認可。

在閩寧協作中,我和很多福建企業家成了朋友,在交流交往中,我深感自己在對市場的認知、對商機的把握上與他們存在不小差距。

在掛職鹽池縣委常委、副縣長的泉州幹部李奉恆聯絡推動下,一些福建餐飲和商貿領域企業家到鹽池考察,對百草灘羊肉很感興趣,也認可我們的經營模式。藉助閩寧協作的平臺優勢和福建援寧幹部、閩商的牽線搭橋,鹽池百草灘羊相繼落戶泉州、福州。通過福建消費者的口耳相傳和企業家朋友的推介,前不久,來自北京、江蘇、湖南等地的企業家慕名而來尋求合作。

每隻走向餐桌的灘羊背後,都有一個貧困戶通過發展特色養殖脫貧致富的故事。隨著閩寧協作不斷深入,寧夏特產開始「組團出山」。這幾年,鹽池黃花菜、雜糧等六盤山區土特產落戶八閩大地,受到福建消費者的青睞,福建和寧夏在人文、旅遊、經貿等領域的合作也不斷深化。

有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開創的閩寧協作事業,才有了今天福建和寧夏的深度交流與合作。總書記始終牽掛著寧夏人民,前不久又來到寧夏考察,給了我們巨大的鼓舞。我堅信,乘著閩寧協作的東風,寧夏優質特色產品一定會在全國市場大放異彩,鄉親們的生活也一定會越來越好。

科技助力,小菌菇「長」出大市場

講述人: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林佔熺

1996年,福建和寧夏結成幫扶對子。得知這個消息,正在各地推廣菌草技術的我坐不住了:作為福建的科技工作者,應該為閩寧協作出一份力,把菌草技術帶到寧夏去,造福當地貧困群眾。1997年4月,我帶著六箱菌草種子前往寧夏調研,首次走進這片黃土地。20多年的菌草扶貧之路讓我深深體會到:正是閩寧協作的好機制、好政策,讓科技扶貧插上了翅膀,讓貧困百姓抱上了「金娃娃」。

初到寧夏,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雖然國家補貼資金給當地群眾蓋了新房,但搬遷過來的村民卻將房門用磚砌起來,跑回原來的山上居住。我感到,要想讓當地群眾安居樂業,首先要有一個短平快的項目,菌草實為首選。於是,我向閩寧對口幫扶辦的領導匯報了想法,得到幫扶辦支持。很快,菌草技術扶貧被列為閩寧協作項目,第二年又被列為閩寧協作重點項目。我深受鼓舞,信心百倍地投入技術攻關。此前,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大部分運用於南方,寧夏氣候乾燥,菌草技術需要進一步改良。經過無數次試驗,我們終於解決了這一難題,在當地試種出了又白又大的蘑菇,質量和營養價值都很高。

但是在推廣菌草技術時,又遇到了難題:當地老百姓不敢種,怕賣不出去。時任閩寧對口幫扶辦主任的林月嬋找到我,希望我帶頭包銷菌草蘑菇,並承諾政府會提供擔保。幫扶辦的支持讓我有了底氣,我率先在承包書上簽了字,一位福建援寧幹部也在擔保書上簽了字。這樣,當地群眾才放心地種起了菌草蘑菇。

為了打通銷路,我們帶著產品馬不停蹄地四處推銷,從銀川出發,跑遍了全國主要蘑菇市場。到2000年,僅閩寧村每天通過航班運輸的蘑菇就接近60噸。到2007年,當地累計發展菌草生產農戶1.75萬戶,戶均收入近萬元,大批農戶告別貧困,走上小康之路。菌草業也由此發展成為閩寧對口扶貧的第一個產業。經過援寧群體和當地政府共同努力,如今,菌草產業鏈在寧夏各地得到全方位延伸。我們還幫助寧夏各地建設菌草加工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營銷體系。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我們闖出了一條產業扶貧、項目帶動的「造血式」扶貧路子。

利用菌草在寧夏開展生態綜合治理,也是始終縈繞在我心頭的一件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到寧夏考察時提出,要「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近年來,我們積極開發生態扶貧新技術,市場化運作、產業化推進,大力發展菌草產業助力當地畜牧業發展,推動生態建設轉型升級。

我相信,在閩寧協作機制的帶動下,在援寧群體和當地政府支持下,藉助科技與市場的雙翼,寧夏的菌草產業必將越來越興旺,必將走出一條生態與經濟、山綠與民富互促共贏的新路子。

相關焦點

  • 市場為媒,山海攜手譜新篇
    在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一批批閩商弘揚「敢拼會贏」精神,助推優勢互補產業對接、增強寧夏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與「造血」能力;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手把手、面對面推廣技術,與當地農民共同培育新品種、開拓新市場,為產業扶貧打下根基。光明智庫特邀閩寧兩地企業家、科技工作者講述親歷,並請專家就如何發揮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市場作用進行解析。
  • 閩寧教育協作 | 閩侯永春與隆德同心攜手譜新曲
    教育協作譜新篇近日福建閩侯縣、永春縣分別與5萬元為進一步落實好2020年雙方籤訂教育發展幫扶協作的具體措施,11月16日,閩侯縣教育局舉行閩侯隆德教育幫扶協作座談會暨兩地學校結對幫扶協議籤訂儀式,籤訂2021年教育發展幫扶工作協議,組織帶領思政課教師赴隆德跟崗學習培訓,使隆德「紅色思政」落地生根,
  • ...續寫山海豪情——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事跡在福州大學師生...
    7月3日,中宣部以雲發布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消息傳來後,在福州大學師生中引發熱烈反響。學校自2013年起積極組建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加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對口支援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三營中學。
  • 閩寧協作傳友誼 教育幫扶譜新篇
    20周年,20年來,福建省始終以促進寧夏繁榮發展為己任,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為寧夏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閩寧對口支援已經成為東西部協作的典範。教育幫扶成為閩寧對口支援的重要內容。在福建省第18批30教師支教教師座談會上,寧夏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20年來,閩寧教育對口支援促進了寧夏教育快速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投身寧夏教育事業的優秀教師。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感受發生在福建第十七批援寧支教副總隊長、永春四中鄭清強老師身上的支教故事。
  • 福建晉江:農產品消費扶貧助力「山海協作」對口幫扶縣
    為進一步深化對口幫扶合作關係,貫徹落實消費扶貧政策,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加快形成山海協作產品互通、互惠互利、互補互促的良好格局,10月18日至19日,晉江長汀上杭三地山海協作特色農產品展銷對接活動在福建省力豪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舉辦,晉江市通過組織現場採購、開闢特色農產品銷售新通道、籤訂產業合作協議等多舉措為對口幫扶縣賦能。
  • 山海一家親 攜手奔小康
    9月5日至6日,市委書記劉建洋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考察對口扶貧協作工作。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固原市委書記張柱,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固原市委副書記、市長馬漢成會見了劉建洋一行。固原市委副書記、西吉縣委書記王學軍,市委常委、秘書長沈伯麟分別參加有關活動。
  •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的福州教育人系列報導④| 劉岷晶:在支教路上前行
    今年7月初,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教師節來臨之際,福州教育新媒體聚焦「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的福州教育人」,將連續推出代表教師李丹、陳瑩、劉岷晶、羅彬等系列報導,敬請關注。本期為第四篇。
  • 廈門、甘肅、寧夏三地探索對口扶貧協作新模式 東西協作更精準更...
    和政縣被納入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廈門、臨夏兩地黨委、政府的推動下,廈門市集美區與和政縣建立了相關溝通機制,全面推進組織保障、人才支援、資金投入、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攜手奔小康等重點任務,使東西部扶貧協作向更精準、更廣闊、更務實的方向發展。和政縣的嘉庚路就是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戰略的一個生動縮影。
  • 同飲一江水 共築一個夢——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威寧實踐」
    戰略引領繪藍圖 人才互動譜新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
  • 閩寧對口幫扶 情灑黃土地的莆田系優秀兒女們
    #福建與寧夏,在黨中央東西對口扶貧協作戰略搭起的橋梁中緊緊相連。莆田與西吉,跨越千裡,山海相連,心手相牽。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自1997年開始,一場扶貧協作「接力長跑」。23年來,送技術、引資金、抓項目、聚英才,莆田的幫扶在西吉一一落地;閩寧示範村、閩寧希望小學、工業園區,西吉大地上深深烙刻下莆田印記。23年,是一段攜手脫貧共赴小康的行程。
  • 寧夏西吉:閩寧對口扶貧讓新莊村變「新莊」
    閩寧示範村新莊村位於寧夏西海固地區的西吉縣,是個深度貧困村,2400多常住人口中,約三分之一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年來,通過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和閩寧對口扶貧項目資金支持,這裡大力發展草畜業,已於2018年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0.63%。
  • 這根跨越山海的接力棒,已持續24年
    近日,中宣部授予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時代楷模」稱號。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我們聚焦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推出系列報導。上篇,讓我們走近閩寧協作中的援寧幹部群體,聽四位老中青代表講述他們真情奉獻、矢志不渝的動人故事,並請專家分析點評。
  • 閩寧對口幫扶 他說的是閩南話 臉黑得卻像個西北漢子
    47歲的鄭永璘來自福建省永春縣,是福建省第十一批#閩寧對口幫扶#工作隊員,現掛職寧夏同心縣,任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來到這裡,他明顯感受到氣候環境、語言環境、生活方式的差異,可他很快就融入到了新的工作環境中,很快進入角色。
  • 「東西協作」高質量扶貧!青島打造扶貧協作「山海模式」
    今年以來,青島安排財政援助資金總量達到8.56億元,累計實施政府援助科技產業等項目222個,帶動安順市、隴南市11.36萬名貧困人口脫貧,打造具有示範意義的東西部高質量扶貧協作「山海模式」,為全國脫貧攻堅作出積極貢獻。
  • 【閩寧協作】寧夏同心「杜泊羊」:我將在此實現人生價值
    「我是被福建援寧的幹部的實幹與真情打動而來到寧夏,參與閩寧協作事業,為實現人生價值拼搏。」日前,寧夏同心縣的閩寧協作示範基地——杜柏羊產業園董事長雷燦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將著力構建同心縣草畜產業一體化發展,穩步提升同心縣羊肉產品的供應儲備量和羊肉品質,拓寬同心縣羊肉產品銷售渠道,開展以消費扶貧、產業扶貧等形式,打響打亮同心縣生態富硒羊品牌,助力同心縣脫貧攻堅。
  • 跨越山海攜手攻堅奔小康——教育系統對口幫扶最後五十二個國家級...
    站在決勝全面小康、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一特殊的歷史節點上,教育系統主動對標對表黨中央工作要求,創新扶貧工作體制機制,匯聚澎湃力量,對口幫扶戰貧困,攜手攻堅奔小康,不僅結出了累累碩果,更留下了深厚情誼。  作為東西協作幫扶對子,江蘇面向大理州、普洱市開展中職兜底招生行動、實施職業教育基礎能力提升計劃等相關工作,李紅斌由此從蒼山洱海間來到了太湖之濱。  讓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學生到東部地區接受優質職業教育,提高專業素質和技能,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打下堅實基礎,是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的重要內容。  李紅斌只是這場行動的一個縮影。
  • 山海協作,「鐵桿莊稼」結碩果
    寧夏固原市屬於西海固地區的核心區域,固原西吉縣是國家和寧夏扶貧開發重點縣。1996年,黨中央作出東西部結對幫扶的戰略部署,福建和寧夏建立起對口扶貧協作關係。閩寧協作一開始,勞務輸出就被當成增收和轉移勞動力的「鐵桿莊稼」。乘閩寧協作的春風,一代西吉兒女跨越千山萬水,走出一條致富路。
  • 接過「扶貧接力棒」黃埔都勻對口協作扶貧不斷檔
    今年1月, 黃埔區魚珠街道辦黨工委委員、人武部部長金進在都勻市掛職時間已滿返回原單位,廣州市黃埔區長洲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陸永佳響應國家東西部協作扶貧政策號召赴都勻市,接過了「扶貧接力棒」。 2017年,廣州市黃埔區與都勻市列為東西部協作扶貧對口幫扶單位。
  • 山海共繪同心圓 石獅政和扶貧攻堅結碩果
    東南網12月11日訊(通訊員 吳劍虹 本網記者 謝玉妹)2020年4月,南平市政和縣成功退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扶貧開發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2012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石獅市與政和縣正式結對,攜手協作,強助弱,弱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