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維立體地圖模型(單獨奉上)
由於疆域的寬廣和地理的大跨度,中國幾乎囊括了所有地形,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和沙漠等。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自西而東,逐級下降;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佔陸地面積的33%。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
中國的四大高原分別為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為最大的高原;四大盆地分別為柴達木盆地、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四川盆地,塔裡木盆地為面積最大的盆地,柴達木盆地為最高的盆地;三大平原分別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東北平原為最大的平原。荒漠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塔克拉瑪幹沙漠為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在當地語言中意為"進得去,出不來"。
中國陸地的河流、湖泊眾多,河流分為外流河與和內流河,南部、東部和北部河流均為外流河,南方河流水流量大,水位季節變化較小,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
中國大致分為三大自然區,一是以流水作用為主的東部季風溼潤區,二是以風蝕、冰蝕與流水作用為主的西北乾旱區,三是以冰凍、風蝕作用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區。
亞洲三維立體地圖模型
亞洲是人類文明搖籃之一,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
亞洲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亞洲與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限。亞洲與歐洲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黑海海峽。亞洲東北部與北美洲大致以白令海峽為界限。亞洲東南部以帝汶海同大洋洲相望。
從總體上看,亞洲地形有三大特徵:
一是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全洲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大洲。
二是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亞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山脈和山峰,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和窪地。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4,500米;世界最低的窪地死海,水面又低於地中海海面400米。
三是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在山地、高原的外側分布著面積廣大的平原,且多分布在大陸周圍,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許多平原土壤肥沃,農業發達,人口密集。
南美洲三維立體地圖模型
南美洲是一個形成南部美洲的洲,以巴拿馬和哥倫比亞的國界或巴拿馬運河作為與北美洲分開的洲界。
南美洲擁有多樣化的地形,有綿長高聳的褶曲山脈、古老的高地、河流衝積的平原及盆地。折曲山脈從墨西哥高原延伸至安地斯山脈;古老的巴西高原、蓋亞那高地。河流衝積的平原有奧利諾科盆地等等。
南美洲的地形構造常常被喻為一個碗,因為南美洲受高山圍繞,中間部分卻凹陷。自太平洋到大西洋主要有三個分區,分別是西方的安地斯山脈,中央平原和東方的巴西高原及蓋亞那高原。
大部分中部平原擁有稀少人口,因為土壤不適合耕作,但南方是極肥沃的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世界食物主生產地之一。這裡主要生產小麥和牛產品而植物也分為北方熱帶的稀樹大草原種和南方南美大草原或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
北美洲三維立體地圖模型
北美洲大陸海岸線長約6萬公裡。西部的北段、北部和東部海岸比較曲折,多島嶼和峽灣;南半部海岸較平直。半島總面積約為210萬平方千米。島嶼總面積約400萬平方千米,居各洲之首,其中格陵蘭島為世界最大島。
全洲平原和丘陵約佔總面積的42%,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約佔58%,平均海拔約為700米。大陸地形的基本特徵是南北走向的山脈分布於東西兩側與海岸平行,大平原分布於中部。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區:
東部山地和高原
聖勞倫斯河以北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為阿帕拉契亞山脈,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一般為300~500米。阿帕拉契亞山脈東側沿大西洋有一條狹窄的海岸平原,西側逐漸下降與中部平原相接。
中部平原
位於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與洛磯山脈之間,北起哈德遜灣,南至墨西哥灣,縱貫大陸中部。平原北部多湖泊和急流,南部為密士失必河平原。平原西部為世界著名的大平原。
西部山地和高原
屬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從阿拉斯加伸展至墨西哥以南,主要包括三條平行山脈,由東至西為:落磯山脈、阿拉斯加山脈-加拿大海岸山脈-喀斯喀特嶺-內華達山脈、加拿大西部沿海島嶼-美國海岸山脈。
非洲三維立體地圖模型
非洲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因高原面積廣大而被稱為「高原大陸」,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佔全洲面積的60%以上,東南部從北向南有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等。其中,衣索比亞高原的海拔在2500米以上,號稱「非洲屋脊」。全洲只有大陸的西北和東南邊緣分布著高大山脈。非洲還分布有許多盆地,如被赤道橫貫的剛果盆地,就是一個典型的大盆地。西部沿海還有面積不大的平原
非洲東部的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位於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約佔全洲總面積的1/4。
非洲3/4的面積都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赤道更是穿其而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方約佔全洲面積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著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氣候普遍暖熱,其特點是高溫、少雨、乾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
澳大利亞三維立體地圖模型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土地面積7,686,850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小的大陸,也是世界面積第六大的國家。
澳大利亞全國可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三個地區。中部是遼闊的沙漠,乾旱少雨;而大分水嶺以東則降水較為充沛。澳大利亞人口密度低(3人/平方千米)
澳大利亞擁有大自流盆地、墨累河盆地、巴克利盆地、尤克拉盆地、荒漠盆地、坎寧盆地等自流泉盆地20多處,總共面積達27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位於乾旱、半乾旱地區。
塔斯馬尼亞島地勢較高,因第四紀冰川三次侵蝕而形成U形谷、懸谷和瀑布等自然景觀資源。
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黃金、鐵礦石、鉛、鎳、金紅石、銀、鈾、鋅和鋯資源,第二多的鋁土礦、褐煤、鈷、鈦鐵礦和鉭資源,第三多的銅和鋰資源,第四多的釷資源以及第五多的黑煤和錳礦資源。其中,卡迪亞谷銅金礦黃金儲量逾1000噸、銅儲量逾400萬噸。被譽為「礦車上的國家」。
歐洲三維立體地圖模型
歐洲是世界平均海拔(300m)最低的一個洲(如果南極洲的冰蓋高度不算的話,南極洲是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個洲)。
地形多種多樣,以平原為主。可以以波羅的海東岸到黑海西岸一線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以平原佔絕對優勢,地形比較單一;西部則山地和平原交錯分布,地形比較複雜。
水平輪廓破碎,陸地與海洋犬牙交錯,半島與島嶼面積合計佔歐洲總面積的三份之一以上,比重為各大洲之最。
第四紀冰川對歐洲地形的影響很大,歐洲冰川地貌廣布。
主要有四個山脈:
斯堪地那維亞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包括庇里牛斯山、亞平寧山脈、喀爾巴阡山脈)
烏拉爾山脈
高加索山脈(主峰厄爾布魯士山,歐洲最高峰)
大平原:東歐平原、德波平原、西歐平原、多瑙河中遊平原、多瑙河下遊平原
小平原和三角洲:波河平原
高原:諾爾蘭高原、巴伐利亞高原、洛林高原、阿登高原、中央高原、梅塞塔高原
高地:奧布布高地、伏爾加河沿岸高地、瓦爾代高地、斯摩稜斯克-莫斯科高地、中俄羅斯高地、斯塔夫羅波爾高地、第聶波河沿岸高地、波多爾高地、小波蘭高地、西裡西亞高地等
南極洲三維立體地圖模型
南極洲是地球最南端的洲,位於南半球的南極區,是地理南極的所在地。南極洲大部分區域都在南極圈內,四周被南冰洋環繞。南極洲是世界上的第五大洲,其面積約為140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是大洋洲的兩倍。除了南極半島最北端的部分區域之外,全洲約98%的地方都被平均厚度1.9千米的冰層覆蓋著。
南極大陸的地形可分成兩種:一種是由暴露於地表的巖石和冰組成的可見地形,一種是通過地震技術或遙感技術測知的冰下基巖地形。
世界三維立體地圖模型
如果覺得本文不錯就點個讚吧!!!
更多地理圖片請關注:星球觀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