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心理語言學研究熱點回顧

2021-02-19 中國學派

2020年,對每一個人類個體而言,都極不平凡。新年伊始,新冠病毒開始肆虐全球。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許多高校在長時間內難以複課,複課後也實行嚴格的集中管理,嚴控校內外人員進出,許多心理學實驗亦難以開展。然而,廣大研究者砥礪前行,促使心理語言學研究持續發展,並在新的情境下呈現出諸多研究熱點。

一是語言標籤研究。語言具有「標籤」作用。在疫情期間給來自疫區的人們貼「標籤」,不僅不利於防疫,不利於病毒的溯源,還會使人聞之色變,產生恐懼、怨艾、歧視甚至憎恨等消極的心理效應。心理語言學工作者通過研究各種由語言標籤引起的偏見,促使人們明確應該遠離的是病毒,而非新冠肺炎患者抑或是疫區的人民。與此同時,心理語言學中的「容器隱喻」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抗疫的「全國一盤棋」到加強抗疫的國際合作,中國人民以實際行動向國際社會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答卷。其中,心理語言學研究者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二是語言能力研究。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語言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是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升職業技能的重要基礎。「語言扶貧」受到眾多研究者關注。研究者將語言扶貧與加大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聯繫起來,認為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升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是語言扶貧的基礎路徑。即,通過扶助貧困群體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升語言能力,進而提高職業技能,增強其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念,激發內生的發展動力,提高其幸福感。學者們指出,扶貧需先扶智,扶智需先通語。在這方面,李宇明及其團隊和《語言規劃學研究》雜誌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語言能力的實證研究方面,吳翰林等考察了語言能力的老化機制;肖容等發現了漢語普通話聲調感知的老年化效應;郭人豪等通過對生活在新疆和東北的錫伯族的對比研究,發現多語多文化對人的認知轉換功能有積極影響,即在個體情境下提升其認知轉換能力,在社會情境下提升其聯合認知能力。

三是特殊人群話語研究。特殊人群是一個包攝廣泛的概念,泛指在社會中處於弱勢地位、需要政府與社會特殊關注的群體。特殊人群話語研究涉及老齡化及阿爾茨海默病老年人的語言蝕失及其神經機制研究、聾人的話語及其認知機制研究、失語症人群的話語及其神經機制研究、自閉症兒童的話語及其神經機制研究、認知障礙人群的話語及其認知機制研究、醫學話語研究等。顧曰國及其團隊在該方面研究甚多。2020年10月24日至25日,「第四屆特殊人群話語及神經機制研究求索論壇」在曲阜師範大學舉辦,這次會議既是對過往研究成果的展示,也預示著特殊人群話語研究的巨大潛力和良好前景。

四是心理語言學的主體研究。隱喻研究仍然是研究的重點。例如,廖巧雲和徐盛桓通過分析非字面義表達中的隱喻運用,提出「二階表徵」(表徵的表徵)的概念,認為它是為解決當下情境與遠端因果—歷史條件如何關聯而提出的表徵機制;劉婷婷探討了隱喻語言的構建機制;郭亞玲等考察了視譯中時間—空間隱喻的具身加工機制;王從興等考察了概念加工深度對道德概念水平方位隱喻聯結的影響;王漢林等發現了道德概念的空間形象性,並認為是語言因素和具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張積家等考察了彝族、白族和摩梭人親屬詞性別概念加工中的空間隱喻與重量隱喻,揭示了隱喻的文化性和差異性;汪新筱等考察了朝鮮語敬語詞加工中的空間隱喻和重量隱喻,為語法的隱喻效應提供了重要證據。概念遷移研究與句法啟動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例如,楊琨等考察了成年學習者二語句法結構啟動,發現二語抽象句法表徵和雙語共享表徵可能同步發展;於宙等發現了句法結構和動詞重複影響漢語句子口語產生中的句法啟動效應;徐承萍考察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句法多構動詞的結構啟動;裘晨暉等基於認知對比分析探索了概念遷移研究新路徑;李錫江等考察了中國學生英語時空狀語語序分布與母語概念遷移。閱讀心理研究亦有新進展。例如,高曉雷等考察了藏語閱讀中中央凹詞頻效應及對副中央凹預視效應的影響;張慢慢等考察了快速與慢速讀者的中央凹加工對副中央凹預視的影響;劉志方等考察了語境預測性對閱讀中字詞加工過程的影響;楊帆等考察了中文閱讀中長距離回視引導機制;張琪等揭示了自我相關性對情緒詞加工的時間進程的影響。言語產生領域研究成果豐富。例如,張清芳等考察了漢語口語詞彙產生的音韻編碼單元;辛昕等考察了英漢雙語者二語口語產生中音韻編碼過程的同化機制;張積家等考察了外語焦慮、緊張情緒與認知負荷對外語說謊的影響。

五是語言的腦機制研究。譚力海團隊基於人類大腦掌管中文和英文區域的不同,為腦疾病患者設計了個性化的保護方案:通過給患者劃定手術禁區,預防開顱手術可能給腦疾病患者造成的語言能力喪失。這一技術使患者術後的語言障礙發生率從60%至70%下降到3%。韓在柱團隊基於大腦神經網絡的研究,發現左腦梭狀回是漢語講話者語義白質神經網絡的hub中心,它與矩狀溝相連的白質纖維束負責加工物體的顏色類知識。盧春明團隊提出面向人際間言語交流的認知神經層級模型,從言語的交互感知、相互理解和社會關係構建三個層次闡釋基於腦間神經同步的言語交流過程,發現不同感知通道的交流都有助於建立和發展社會關係,但不同交流方式適合於不同類型的社會關係。傳遞模糊信息的觸覺交流更適合於親密關係內的交流,傳遞精確信息的口語更適合於非親密關係內的交流。

六是理論建構方面的研究。王寅出版了《體認語言學》,將其核心原則歸納為「現實—認知—語言」,認為語言的體認性為象似性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從而實現了由「認知語言學」到「體認語言學」的飛躍。張積家提出新的功能主義文化論。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是源自人類需要的工具性實體,通過大大超過直接適應環境的方式來滿足人的需要。需要促使文化產生,文化反過來又滿足需要。張積家提出,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個體,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從事不同的活動,提高了該文化體系所要求的心理能力,形成了與該文化體系相適應的人格特點。文化既滿足了人的需要,又影響人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的發展。語言是影響人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發展的關鍵性變量,多元語言文化有利於人的心理發展。

需要提及的是,雖然心理語言學的線下教學與研究在疫情期間受到極大限制,卻開闢了線上教學與研討的廣闊空間。各種心理語言學的線上課程和線上會議頻頻舉辦,許多自媒體和平臺(如「語言與生活」「世界語言學」等)在傳播心理語言學知識方面也發揮了良好的作用。可以相信,未來心理語言學會更加彭勃地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

相關焦點

  • 第二語言產出的心理語言學研究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心理語言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成為學界的熱點。國內心理學界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紛紛加入心理語言學研究的行列,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教師們則不斷將這些成果運用到外語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學效果。       但是由於心理語言學所採用的以實驗為主的方法並不容易掌握,且受到技術條件和相關軟體、編程等的限制,真正從事心理語言學研究的學者並不多,大多數人對它望而生畏。加
  • 甄鳳超:語料庫語言學研究熱點追蹤與思考
    摘要:目前國際上語料庫語言學研究具有什麼特點?有哪些研究熱點?又存在哪些爭議?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文章選取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語料庫專業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述評該刊在2010~2019年十年間發表的所有文章,分析其研究內容,概括其特點,發現研究熱點,並在此基礎上就語料庫短語學、語料庫應用、語料庫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語料庫研究中的統計方法、語料庫研究範式的普適性等系列問題展開探討,以期對國內從事語料庫研究的相關人員有所啟發
  • 心理語言學及兒童語言獲得研究70年(一)
    第十章  心理語言學及兒童語言獲得研究70年第一節 引言語言學以自然語言為研究對象,而心理學所關注的則是人類的心理過程和行為。隨著兩個學科的發展,語言學家逐漸意識到語言的獲得和發展有其生物及心理基礎,而心理學家則發現通過研究語言可以洞察人類的心理活動。心理學與語言學的結合,產生了心理語言學這一交叉學科。
  • 國外語言學學科眼動研究: 現狀與前瞻( 1934—2020)
    本文數據來源於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資料庫,數據檢索以「TS = (eye movement OR eye track) 」為檢索式,索引選擇「SSCI」,語種為「English」,文獻類型選擇「Article」,時間跨度選擇「1900年1 月-2020年11 月」,精煉至學科分類「Linguistics」。相關研究熱點等的分析還藉助了CiteSpace 軟體。
  • 心理語言學及兒童語言獲得研究70年(三)
    第五節 2000年至今:騰飛進入21世紀,中國的心理語言學研究駛上了快車道。多個綜述性文章(蔡豔玲、司俊龍:《基於CiteSpace的國內心理語言學研究知識圖譜分析》,《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3期;李紹山、李志雪:《心理語言學研究在中國的發展:回顧與展望》,《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羅婷:《近二十年國內外心理語言學研究綜述》,博士學位論文,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孫穎、葛明貴:《35年來我國心理語言學的研究取向——基於1634篇文獻研究主題的實證分析
  • 中國語言學研究70年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語言學研究進入歷史上發展最快、學術最繁榮的時期。下面主要就漢語言文字的研究分兩個時期簡要敘述。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事業的需求推動語言文字研究發展黨和政府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起就對文化教育事業高度重視。
  • 神經語言學國際熱點與趨勢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
    關鍵詞:神經語言學;熱點;趨勢;CiteSpace;知識圖譜      神經語言學作為現代語言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語言與大腦功能之間的關係,其目的在於挖掘人類語言理解、產生、習得以及學習的神經和心理機制,探究大腦對語言信息的接收、存儲、加工和提取的方式與過程(楊亦鳴,2002:序;楊亦鳴, 2012:550;崔剛, 2015:1)。
  • 俄羅斯心理語言學研究方法標「心」立「義」
    俄羅斯心理語言學一直在完善自身的研究方法,從方法視角審視自身可助我們了解其學科特性。立足語言心理實驗 心理語言學是眾多科學理論的融合。它的流派依託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與心理學、語言學等許多學科緊密相關。現今,心理語言學框架下不同流派的研究視角均有差異。
  • 新媒體的社會語言學研究:回顧與展望
    研究興趣:社會語言學、語言接觸與語言變化、比較話語分析。Danet和Herring(2007)編輯收錄的論文中約有一半是對網絡語言特徵的研究,涉及漢語、日語、希臘語、法語等語種,這些研究回顧了20世紀90年代相當一批關於各語種網絡語言特徵的研究(詳見Danet and Herring 2007:12-3),其中涉及的語言特徵主要有:表情符號、非規範拼寫、口語體特徵、地方方言特徵、幽默、語碼轉換等。
  • 理論與方法專欄 | 牛津心理語言學手冊
    《理論語言學五道站》(2020年第53期,總第117期)理論與方法專欄為大家推薦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副教授Shirley-Ann Rueschemeyer、心理學教授M.心理語言學致力於探索人類語言機制及其內在表徵。近幾十年來,作為交叉學科,心理語言學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拓展了原有的研究基礎,及結合了腦成像和計算機建模等新興實驗技術。心理語言學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人類對大腦語言結構的理解。
  • 語言學歷史回顧下|從文藝復興到18世紀的語言研究
    寫在前面昨天Harris帶大家回顧了古希臘、古羅馬和中世紀時期的語法和語言研究,在經歷了「黑暗時代」的中世紀之後,歐洲的古典文化、藝術等逐漸復興起來,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思潮開始抬頭,那麼作為人類交際核心工具的語言,在被文藝復興思潮席捲的歐洲,又會呈現怎樣的發展態勢,語言研究究竟會何去何從呢?
  • 計算語言學研究70年(一)
    第十三章 計算語言學研究70年第一節 引言計算語言學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從計算的角度出發,尋找自然語言的規律,以使得計算機系統能夠像人類那樣理解和生成自然語言的研究。計算語言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涉及語言學、數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在計算機領域,被稱為自然語言處理。當處理的對象為中文時,稱中文信息處理。1950年提出的圖靈測試一般被認為是自然語言處理思想的發端。
  • 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語言學研究進入最繁榮時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語言學研究進入歷史上發展最快、學術最繁榮的時期。下面主要就漢語言文字的研究分兩個時期簡要敘述。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事業的需求推動語言文字研究發展黨和政府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起就對文化教育事業高度重視。
  • 社會語言學研究70年(一)
    第十二章 社會語言學研究70年第一節 引  言如果從整個國際學界的情形來看,雖然一直就有可以歸入社會語言學範疇的研究 [ 比如波利瓦諾夫提到的法國、捷克、德國、蘇聯等的研究(C. H.切莫丹洛夫:《國外社會語言學研究概況》,丁一夫譯,《語言學動態》1978年第6期)],甚至「社會語言學」這一術語早在1928年的俄語學界 [ 蘇聯的波利瓦諾夫在1928年就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語言學的計劃。他寫道:「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革命性發展不是要埋葬自然—歷史語言學和具體語言史的研究,而是要建立一門新的學科——社會語言學。它將把語言隨社會形式演變而演變這一現象歸結為一個嚴密的科學整體。」(C.
  • 心理語言學筆記
    心理語言學是研究語言活動中的心理過程的學科,它涉及人類個體如何掌握和運用語言系統,如何在實際交往中使語言系統發揮作用,以及為了掌握和運用這個系統應具有什麼知識和能力
  • 刊訊|《當代語言學》2020年第3期
    往期推薦:語言學年報 • 期刊動態 | 《當代語言學》2019年發文情況分析刊訊 |《當代語言學》2020年第1期刊訊 | 《當代語言學》2020年第2期317-334 離合詞與詞法句法的分工——再議「同源賓語說「 / 朱佳蕾 劉鳳樨335-347 從分布式形態學看「炒飯」類雙音節名詞性片段的性質與生成
  • 語言學歷史回顧上|古希臘、古羅馬與中世紀語法
    寫在前面在正式推送文獻精讀之前,本號會推送幾期語言學研究的基本知識介紹(實不相瞞,Harris本人也是個還未入門的語言學小白哈哈哈哈哈),之後會不定期推送自己日常讀到的國內外比較有趣的語言學相關文獻,大家要搬好小板凳坐好咯!希望本小白能和大家一起進步鴨!
  • 神經語言學研究新趨勢: 從病理邁向生理
    但是,隨著神經科學、語言學,尤其是心理語言學的不斷進步,神經語言學研究正表現出從病理邁向生理的新趨勢。本文先通過梳理這一新趨勢發展脈絡過程,概括出傳統病理取向研究的五大學說,進而在梳理生理取向研究中,從神經語言學與外語教學的結合視角出發,分析了四個最主要前沿研究熱點問題的新進展,探討了「優化語言學習」的鮮明特色及其「幹預」在優化中的重要性,並從優化外語教學的四個方面闡述了新趨勢帶來的啟示。
  • 生物語言學研究前景廣闊
    Muyskens於1959年合作出版了《生物語言學手冊》(Handbook of Biolinguistics),N. Chomsky 在1964年出版了名為《語言學理論中的現存問題》(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一書,倡議從生物的視角來研究語言能力。
  • 關注人工智慧時代的語言學研究
    關注人工智慧時代的語言學研究 2019年09月23日 08:3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