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每一個人類個體而言,都極不平凡。新年伊始,新冠病毒開始肆虐全球。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許多高校在長時間內難以複課,複課後也實行嚴格的集中管理,嚴控校內外人員進出,許多心理學實驗亦難以開展。然而,廣大研究者砥礪前行,促使心理語言學研究持續發展,並在新的情境下呈現出諸多研究熱點。
一是語言標籤研究。語言具有「標籤」作用。在疫情期間給來自疫區的人們貼「標籤」,不僅不利於防疫,不利於病毒的溯源,還會使人聞之色變,產生恐懼、怨艾、歧視甚至憎恨等消極的心理效應。心理語言學工作者通過研究各種由語言標籤引起的偏見,促使人們明確應該遠離的是病毒,而非新冠肺炎患者抑或是疫區的人民。與此同時,心理語言學中的「容器隱喻」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抗疫的「全國一盤棋」到加強抗疫的國際合作,中國人民以實際行動向國際社會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答卷。其中,心理語言學研究者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二是語言能力研究。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語言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是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升職業技能的重要基礎。「語言扶貧」受到眾多研究者關注。研究者將語言扶貧與加大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聯繫起來,認為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升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是語言扶貧的基礎路徑。即,通過扶助貧困群體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升語言能力,進而提高職業技能,增強其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念,激發內生的發展動力,提高其幸福感。學者們指出,扶貧需先扶智,扶智需先通語。在這方面,李宇明及其團隊和《語言規劃學研究》雜誌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語言能力的實證研究方面,吳翰林等考察了語言能力的老化機制;肖容等發現了漢語普通話聲調感知的老年化效應;郭人豪等通過對生活在新疆和東北的錫伯族的對比研究,發現多語多文化對人的認知轉換功能有積極影響,即在個體情境下提升其認知轉換能力,在社會情境下提升其聯合認知能力。
三是特殊人群話語研究。特殊人群是一個包攝廣泛的概念,泛指在社會中處於弱勢地位、需要政府與社會特殊關注的群體。特殊人群話語研究涉及老齡化及阿爾茨海默病老年人的語言蝕失及其神經機制研究、聾人的話語及其認知機制研究、失語症人群的話語及其神經機制研究、自閉症兒童的話語及其神經機制研究、認知障礙人群的話語及其認知機制研究、醫學話語研究等。顧曰國及其團隊在該方面研究甚多。2020年10月24日至25日,「第四屆特殊人群話語及神經機制研究求索論壇」在曲阜師範大學舉辦,這次會議既是對過往研究成果的展示,也預示著特殊人群話語研究的巨大潛力和良好前景。
四是心理語言學的主體研究。隱喻研究仍然是研究的重點。例如,廖巧雲和徐盛桓通過分析非字面義表達中的隱喻運用,提出「二階表徵」(表徵的表徵)的概念,認為它是為解決當下情境與遠端因果—歷史條件如何關聯而提出的表徵機制;劉婷婷探討了隱喻語言的構建機制;郭亞玲等考察了視譯中時間—空間隱喻的具身加工機制;王從興等考察了概念加工深度對道德概念水平方位隱喻聯結的影響;王漢林等發現了道德概念的空間形象性,並認為是語言因素和具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張積家等考察了彝族、白族和摩梭人親屬詞性別概念加工中的空間隱喻與重量隱喻,揭示了隱喻的文化性和差異性;汪新筱等考察了朝鮮語敬語詞加工中的空間隱喻和重量隱喻,為語法的隱喻效應提供了重要證據。概念遷移研究與句法啟動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例如,楊琨等考察了成年學習者二語句法結構啟動,發現二語抽象句法表徵和雙語共享表徵可能同步發展;於宙等發現了句法結構和動詞重複影響漢語句子口語產生中的句法啟動效應;徐承萍考察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句法多構動詞的結構啟動;裘晨暉等基於認知對比分析探索了概念遷移研究新路徑;李錫江等考察了中國學生英語時空狀語語序分布與母語概念遷移。閱讀心理研究亦有新進展。例如,高曉雷等考察了藏語閱讀中中央凹詞頻效應及對副中央凹預視效應的影響;張慢慢等考察了快速與慢速讀者的中央凹加工對副中央凹預視的影響;劉志方等考察了語境預測性對閱讀中字詞加工過程的影響;楊帆等考察了中文閱讀中長距離回視引導機制;張琪等揭示了自我相關性對情緒詞加工的時間進程的影響。言語產生領域研究成果豐富。例如,張清芳等考察了漢語口語詞彙產生的音韻編碼單元;辛昕等考察了英漢雙語者二語口語產生中音韻編碼過程的同化機制;張積家等考察了外語焦慮、緊張情緒與認知負荷對外語說謊的影響。
五是語言的腦機制研究。譚力海團隊基於人類大腦掌管中文和英文區域的不同,為腦疾病患者設計了個性化的保護方案:通過給患者劃定手術禁區,預防開顱手術可能給腦疾病患者造成的語言能力喪失。這一技術使患者術後的語言障礙發生率從60%至70%下降到3%。韓在柱團隊基於大腦神經網絡的研究,發現左腦梭狀回是漢語講話者語義白質神經網絡的hub中心,它與矩狀溝相連的白質纖維束負責加工物體的顏色類知識。盧春明團隊提出面向人際間言語交流的認知神經層級模型,從言語的交互感知、相互理解和社會關係構建三個層次闡釋基於腦間神經同步的言語交流過程,發現不同感知通道的交流都有助於建立和發展社會關係,但不同交流方式適合於不同類型的社會關係。傳遞模糊信息的觸覺交流更適合於親密關係內的交流,傳遞精確信息的口語更適合於非親密關係內的交流。
六是理論建構方面的研究。王寅出版了《體認語言學》,將其核心原則歸納為「現實—認知—語言」,認為語言的體認性為象似性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從而實現了由「認知語言學」到「體認語言學」的飛躍。張積家提出新的功能主義文化論。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是源自人類需要的工具性實體,通過大大超過直接適應環境的方式來滿足人的需要。需要促使文化產生,文化反過來又滿足需要。張積家提出,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個體,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從事不同的活動,提高了該文化體系所要求的心理能力,形成了與該文化體系相適應的人格特點。文化既滿足了人的需要,又影響人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的發展。語言是影響人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發展的關鍵性變量,多元語言文化有利於人的心理發展。
需要提及的是,雖然心理語言學的線下教學與研究在疫情期間受到極大限制,卻開闢了線上教學與研討的廣闊空間。各種心理語言學的線上課程和線上會議頻頻舉辦,許多自媒體和平臺(如「語言與生活」「世界語言學」等)在傳播心理語言學知識方面也發揮了良好的作用。可以相信,未來心理語言學會更加彭勃地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