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日本來說,我們教育孩子太溫柔,這樣的教育哪個父母能願意?

2020-12-14 騰訊網

文/可馨育兒

有位爸爸因為兒子沒有按時寫完作業,盛怒之下,把兒子帶到山上,讓他在太公的墳前思過。

他為了防止兒子逃跑,沒收了鞋子,並堵住下山的路,在離兒子十多米的地方等著。

結果,發現兒子不見了,這讓他直冒冷汗,大晚上的,兒子坐跑到哪裡去呢?越想越害怕,該不會從別的路下山了吧?光著腳丫子下山是很危險的,山上有很多小石頭,有些路段又滑,不排除有墜崖的危險。

越想越害怕,他打開燈光,拼命呼喊兒子的名字,他寧可相信兒子是故意躲著他,只要安全就行。黝黑的山林沒有一聲回應。情急之下求助警察。

大家一同尋找了近一個小時,始終沒有找到男孩的身影。後來,在一個學校附近發現了一個赤腳的男孩,這才讓大家鬆了一口氣。

這位爸爸接受了批評,不應該用這麼極端的教育方式;同時,也教育男孩,以後要遵守規矩,按時完成作業。

真是有驚無險,這男孩以後可能會記恨父親,也是一生無法抹去的記憶。當父親年老無助時,兒子會不會毫不猶豫地拔掉氧氣管呢?

如果真出了安全問題,比如小孩受到驚嚇、跌落山崖,夠父親後悔一輩子的。這位人才父親可能比較崇尚狼爸虎媽式教育,只可惜用錯了「藥方」。

我們來看一下狼爸教育的孩子,開掛的人生:

14歲的男孩因為與同學在學校打牌,老師讓請家長,結果媽媽趕到,二話不說,上去就是對兒子一頓猛抽、掐脖子、推搡,結果男孩做出更加極端的行為,趁媽媽和老師走開之際,縱身一躍結束自己的青春。

12歲的多多看起來多了幾分成年人的「老成」,他已經從南京大學畢業。他每一年都會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1歲時徒步暴走;2歲爬南京的紫金山;3歲時在雪地裡奔跑;4歲時參與國際帆船賽事;5歲時開飛機;6歲時寫人生經歷;7歲時穿越「死亡之谷」羅布泊多達三次,這可是考古學家彭加木失蹤的地方;8歲參加南京大學自考;9歲參加世界機器人大賽獲三連冠。10歲自考,一年內通過20門課程。12歲,他要繼續讀碩士和博士。

日本如何教育孩子?

日本雖然國土面積比較小,但其屬於發達國家行列。日本的幼兒上學,自己背書面是很正常的。並且冬天會經常穿著短褲上學。

學校會安排一些跳木馬、倒立(單手或雙手)、後翻下腰(或行走)等,非常注重小孩身體素質的訓練。

學前的兒童,會坐著校車去戶外的雪地,在車上已經裸著上身,到地方要求小孩在雪地裡玩耍一個小時,更為吃驚的是,這一傳統已經執行了20年,經此鍛鍊後,不易生病,即使生病,也會很快自愈。

如果換成中國小孩,家長會有什麼反應呢?會不會責備幼兒園虐待呢?

狼爸虎媽式教育值得推崇嗎?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見早期的教育對小孩的一生,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很多父母非常看重這一塊,都想讓自家小孩趁早起飛。但也要注意幾個要點:

1、警惕人為大腦損傷

很多父母缺乏耐心,面對淘氣的小孩總會用的打罵的方式教育,如打臉部、頭部等。從科學角度來說,不建議打罵小孩。

大腦裡有個部分叫前腦,也叫做總裁腦。我們的計劃、情緒控制、策略,都是前腦負責控制的。

當小孩的前腦受到傷害時,小孩的人格將迎來變化。他們再怎麼調皮、不聽話、惡作劇,千萬別拿小孩的頭撞其他物體,也不要掌摑,把小孩打聾了,影響的可是一輩子。

2、守住孩子的安全感

不良情緒會對腦部造成損傷,如果小孩長期處於不穩定,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就會造成腦部傷害。如失去親人、單親家庭、經常挨打等,出現暴力行為也會增加。

3、負面情緒易致厭學

如果一個小孩學習鋼琴,做的不好時,就會挨打,他會對學習鋼琴產生恐懼心理,而不敢觸碰。因為不去碰,不會挨打,碰了反而可能挨打,為什麼要去做這個呢?

人就是這樣,有興趣就會嘗試,害怕就會遠離,小孩也是如此。

4、寬容孩子犯下的錯

天下沒有不犯錯的人,何況是一個小孩,父母不必與其一般計較。遇到小孩撒謊,父母一頓痛打。事實上,小孩為什麼會撒謊?不還是想躲過打罵嗎?

如果家長不打罵小孩,說真話不會惹怒父母,小孩為什麼要瞞著小孩呢?

不妨準許小孩出錯,從中提取經驗,下次不再犯便是。

5、重起點不忽略終點

很多人認為大腦是固定的,神經細胞也無法再生。事實上,大腦經後天影響會發生變化,比如情緒就能改變大腦,神經細胞也能夠再生。

父母培養小孩是一個漫長過程,想讓小孩有個好的未來,應該多一點耐心。

6、多觀察優點多鼓勵

平時的經驗、精神壓力、挫敗會影響大腦。它不斷受到外界的刺激,通過改變來適應外界。

小孩經常打壓小孩,時間長了,或許他們就成了父母口中的樣子。反之,對小孩進行鼓勵,多發現長處,小孩也會朝正向發展。

7、掌握引導學習要點

想讓小孩學習上取得成就,父母注意引導,小朋友都愛玩遊戲,寓教於樂,更容易接受和提升。平時會玩的小孩,情商也比較高,也會對成績帶來正面影響。

多運動能夠緩解焦慮情緒,做事時更專注。

閱讀廣泛可以儲備更多知識,很多書籍都是名家、作者用心血提煉出的精華,若能夠汲取並加以利用,閱讀定能改變命運。

討論話題:你對「狼性教育」有何看法呢?我們想知道你的看法。

圖片來源網絡,只供想像,圖文無關,侵刪。

相關焦點

  • 事業成功與教育孩子相比,哪個更困難?
    「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這句話相信許多父母都聽過,因為這句話實在被引用的太廣泛了,尤其是在老師和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嘴中更是高頻出現的句子。這時,一位爸爸也忍不住,發聲:若工作和教育孩子讓我選,我更願意把精力用到工作上。孩子教育真是太難了。
  • 黑澤良平童年家教曝光,日本父母這樣教育他,難怪能娶到林志玲
    其實,去年6月,林志玲突然在社交平臺上宣布和日本男星黑澤良平結婚時,網友們一度感到難以置信。因為「志玲姐姐」除了貌美身材好,還有著超高的情商和溫柔的性格,大家很難相信如此完美的一個人就這樣把自己的下半輩子託付給一個外表看起來有些兇狠的日本男星。
  • 和外國的體罰比起來,我們真是太溫柔了,這樣狠心的父母誰見過?
    很小的孩子都在跟你講自尊和平等,大家都覺得在外國,是一個特別講究平等的地方,所以很多孩子也希望家長可以多和國外學習學習,但是當知道這些的時候,發現和外國的體罰方式比起來,我們國家的爸媽真是太溫柔了,在我們身邊,這樣狠心的父母誰見過?
  • 2000多父母「逼走」孩子,是日本教育的一場「陰謀」
    ,總覺得孩子就是一顆小樹苗,想要保護著他,不捨得讓他獨自一個屹立在風中,更不願意讓他承受日曬雨淋。你以為他只是個孩子,其實他已經不知不覺長成了小大人。成長,不是一瞬間,但父母卻總是在這樣的瞬間才會發現。
  • 日本幼兒園孩子就要接受「變態」教育,與中國小孩相比,差距太大
    導讀:日本幼兒園孩子就要接受「變態」教育,與中國小孩相比,差距太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日本幼兒園孩子就要接受「變態」教育,與中國小孩相比,差距太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聰明的父母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意思是,父母在子女面前既有威嚴而又能關懷愛撫他們,不過溺愛,也多訓斥,子女就會對父母敬畏、謹慎而孝順。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家裡來客人了,孩子害羞不敢打招呼,家長催促道:「快和叔叔阿姨問好,好孩子要有禮貌。」孩子晚上鬧著不肯睡覺,家長半是威脅半是勸誡:「早睡早起身體好,小孩子晚睡要長不高的。」
  • 相比西方,我們的教育真那麼糟糕?糟糕的只是我們的家庭教育
    以至於出現了這樣的情形:西方家長懂得尊重孩子的個性,我們的家長希望孩子「聽話、懂事」;西方家長期望孩子不依賴父母,而我們的家長情願做孩子一生的「保姆」;西方家長主張孩子輕鬆快樂學習因為我們的家長願意啊,從未有哪個老師告訴家長你不可以讓孩子自己背書包、你必須接送孩子上下學、你一定要對孩子無微不至讓其失去自理能力吧?事實上孩子依賴我們起源於我們遐想中的未來對孩子的依賴,我們自己種下的「因」,必然會有現在的「果」,這真不是我們的基礎教育所決定的,只因為我們沒有足夠「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社會觀念做支撐。
  • 低聲教育,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尊重
    這樣的場景讓很多媽媽都有共鳴,衝著孩子大喊大叫幾乎成為很多父母的日常。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大聲吼孩子也是無奈之舉,但這並不是可以把吼叫這種行為長期合理化的理由。現在工作了,就特別不願意回家,寧願一個人呆著。」從小到大都被父母大喊大叫的孩子,常常感受不到父母的溫柔和愛,甚至充滿不易被發現的緊張和焦慮。
  • 父母怎樣能成為孩子的「教育專家」?
    每一個父母都可以也應該成為孩子的教育專家我們這裡說「每一個父母都可以也應該成為孩子的教育專家」,許多父母也許會質疑,我就是一個普通的父母,我們怎麼能夠成為「教育專家」呢?但是當我跟大家分享出來以下的三個詞,我想大家還是會點頭認同的。這三個詞就是:第一個詞是「專注」;第二個詞是「專職」;第三個詞是「專業」。
  •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配合老師,老師支持孩子,我們共勉
    家長反對嚴厲、反對批評,堅持讓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然而,那些享受了「快樂教育」的孩子們,真的會按照父母的期望長大嗎?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曾說:「如今的教育是對孩子不斷讓步,給他們更多快樂,更多遊戲時間,可天底下哪有這樣的教育?」
  • 年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與父輩相比,你知道發生了哪些改變嗎?
    每一代人的教育方式都有著各自特點。就我觀察到的80後甚至90後父母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上和父輩相比,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我也和這樣的父母聊過天,他們說如果不給孩子看手機的話,他們就不會吃飯,還要大吵大鬧。而我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根本就不能成為教育方式,因為父母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失去教育的能力了。漸漸的,我發現在控制電子產品使用這一塊,很多父母已經喪失教育的主動權了。
  •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配合老師,老師支持孩子,我們共勉!
    然而,那些享受了「快樂教育」的孩子們,真的會按照父母的期望長大嗎?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曾說:「如今的教育是對孩子不斷讓步,給他們更多快樂,更多遊戲時間,可天地下哪有這樣的教育?」 教育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它甚至帶點絕情,帶點狠心。
  • 相比中國,日本父母為何不怕孩子「被拐」?看完處罰相信沒人敢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 都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是一個家庭的延續,更是一家人的期待。所以不管是哪個國度的人,對於自己的下一代,都會格外的關注和格外的保護。在華夏上下五千年的傳承下,講究一脈相承。所以更是格外的看重孩子,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
  • 「嘮叨」成為低層次教育方式,高層次父母這樣做,把孩子教育成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戰爭一直連綿不斷。很多父母覺得孩子越長越大,就變得越來越調皮搗蛋不聽話,經常惹父母不開心;而孩子卻覺得長大之後父母越來越不理解自己,總是嘮叨讓人煩不勝煩。相信很多父母都不願意聽孩子說,嫌自己嘮叨這樣的話,但是為什麼孩子總是嫌棄父母煩呢?
  • 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教育
    這些,我想也絲毫不亞於名校的教育。而關於分數,我家也有這樣的時刻,當孩子認為自己考差了,便不太願意告訴我分數。,彰顯我們做父母的成功;教育的目標不是要跟別人做攀比;教育的目標是傳遞出正確的價值觀,保護好孩子夢想的種子,一起去努力,去實現它,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去找到自己的天賦,做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 在教育方面,日本人從來不會對孩子溺愛,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前兩天,一名日本小學生的作文爆紅網絡,他為了悼念自己未能誕生的妹妹寫了一篇作文,《我有一個天使妹妹》,語言純真又熱烈,打動了很多人。下次一定要好好地出生,一起去做各種事情,我有一個成為了天使的妹妹,對我來說非常非常重要的妹妹。這樣一個溫柔善良的男孩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為什麼日本人的教育從未軟化? 值得各位父母深思。
  • 教育理念 |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配合老師,老師支持孩子!
    然而,那些享受了「快樂教育」的孩子們,真的會按照父母的期望長大嗎?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曾說:「如今的教育是對孩子不斷讓步,給他們更多快樂,更多遊戲時間,可天地下哪有這樣的教育?」教育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它甚至帶點絕情,帶點狠心。現在不抓緊對孩子的教育,孩子可能會辛苦一輩子。
  • 父母最失敗的教育,莫過於得不到孩子的尊重了…
    ,體恤父母的辛苦,成材之前先成人,這便是教育的極大成功。」,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查自己的人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如果出現不尊重父母的行為時,就要考慮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
  • 談日本廢除的"寬鬆教育":其實,真正的快樂教育不等於放縱式快樂
    很多人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太辛苦,心疼自己的孩子,其實有哪個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但是很多父母不知道,教育一個孩子,真正的快樂教育,其實並不是讓孩子放縱式的快樂,而是讓她竭盡所能去明白知道要做什麼,知道自己做什麼,為什麼要做,怎麼做?但是啊,對於孩子的一生,我們作為父母的只能陪他們半程,接下來的漫漫人生路要靠他們自己走。
  • 教育孩子時要「溫柔不生氣」?這樣的育兒毒雞湯,別再喝了
    每次一說到孩子的話題,就特別羨慕那些孩子乖巧聽話的家長,覺得他們的娃實在是太讓人省心了。看看自家的熊孩子,簡直就是"一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典範,讓人一個頭兩個大。孩子闖禍犯錯的時候,很多育兒方法都說父母教育時應該做到"溫柔不生氣",然而在現實中很多爸爸媽媽都做不到。